鲁迅1
人物介绍(鲁迅)PPT课件

鲁迅关注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这种人文 关怀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 引导人们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2024您的观看
2024/1/26
27
闰土等农民形象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 的贫苦生活,他们在贫困中挣扎求生 。
麻木的精神状态
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通过农民形象,鲁迅表达了对社会不 公和贫富差距的控诉。
在长期的贫困和压迫下,农民们变得 麻木不仁,缺乏反抗精神。
2024/1/26
14
04
鲁迅文学风格与技 巧探讨
2024/1/26
15
讽刺手法运用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 浙江绍兴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家 庭。
2024/1/26
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后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 矿学堂。
1902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 触西方现代文化,并逐渐形成 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观。
4
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状况
2024/1/26
01
辛亥革命前,中国处于清朝末期 ,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社会 矛盾尖锐。
鞭挞奴性心理
02
鲁迅对国民的奴性心理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指出这种心理是导
致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倡导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03
鲁迅呼吁中国人民要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21
对现代文学发展推动作用
倡导白话文运动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 一,他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推
2024/1/26
23
对当时社会影响
揭露社会黑暗
鲁迅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 黑暗面,对封建礼教、旧文化、
旧道德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文学常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的说是“小说之最古者”)。
十八卷,旧称大禹、伯益所作。
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诸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著名故事均有所记述。
给重要生字词注音惊骇惶急疮疤掳去渴慕霹雳震悚诘问惧惮疏懒孤孀粗拙段落层次:第一部分:(1—2)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19—29)长妈妈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感激她。
第四部分:(30—31)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
划分的依据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即本文叙事线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一共写了七件事:(1)常喜欢切切察察(略)——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2)限制我的行动(略)(3)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略)——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4)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有详有略)——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讲长毛攻城时护城(详)——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鲁迅是一个什么怎么样的人

鲁迅是一个什么怎么样的人
1、鲁迅是一个非常勤恳认真的人。
在鲁迅的散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鲁迅讲过关于上学迟到的故事,后来他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当作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鲁迅写作的勤奋也是出了名的。
2、鲁迅是一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
从他的文章中,从他面对敌人的迫害不惧怕中,从他与批评他的人的针锋相对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的性格。
3、鲁迅是一个孤傲的人。
他曾经说过最大的蔑视就是连眼皮都不抬一下。
由此可见它的傲。
4、鲁迅是一个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
都说鲁迅的文章是一把匕首,就是这也原因。
5、鲁迅是一个寂寞的、孤独的、哀伤的、富有才情的文人。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小学生鲁迅读本1

小学生鲁迅读本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然而,即使是小学生,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以接触并了解鲁迅的作品,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文将介绍几篇适合小学生阅读的鲁迅的作品。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与外
部世界的冲突。
小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主人公疯狂又真实的情感,体会到对社会的反思和探索。
通过读这本书,小学生可以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珍惜内心的坚持和信念。
《药》
《药》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农村人因为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只能选择注射鸦片成瘾的故事。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难处境,引发了对医疗制度的思考。
小学生通过阅读这本小说,可以学会珍惜健康和拥有的一切,关心社会弱势群体。
《阿Q正传》
《阿Q正传》是讲述了一个自命不凡、却屡屡失败的人物——阿Q的故事。
通过这个角色,鲁迅讽刺了中国社会封建习俗中盛行的溺爱虚伪现象。
小学生可以通过这部作品了解到人格、品格以及处事方式的重要性,充实自己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总结
鲁迅的作品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对人性的关怀,可以为小学生的心
灵提供正能量的启示。
让小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在正确的指导下,既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又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愿每个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都能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https://img.taocdn.com/s3/m/335a020c6c85ec3a87c2c568.png)
鲁迅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一、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有四个因素对于少年鲁迅的成长及思想基础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一、宏观上,在帝国主义“坚甲利炮”的进逼下,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中国现实;二、诗书经传的教育和对民间艺术的爱好;三、外祖母的纽带作用使之能接近农村社会;四、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
(见《呐喊·自序》、《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集外集》第七卷第81页)二、从科学救国向“改治文艺”的改变一八九八年鲁迅离开家乡赴南京求学,从此初步接触进化论思想。
一九○二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决心以身许国。
一九○三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在《自题小像》中写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一时期他的注意力在科学方面,除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1903年6月发表于《浙江潮》)外,主要是翻译、介绍科学知识。
仙台学医时,一次涉及到麻木的中国人的日俄战争幻灯片刺激了鲁迅的感情,从而决心改治文艺。
鲁迅改治文艺,是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的。
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
把社会革命寄托于精神改造,是启蒙主义者难免的弱点;但当群众还没有普遍觉醒的时候,这种思想仍然有它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作家,使文艺活动结合政治的要求,将文学艺术的任务自觉地和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联系起来,并且愿意尽毕生之力为之服务,在鲁迅的整个生涯里,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起点。
三、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准备时期一九○六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并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准备将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思想介绍到国内,因而其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国,特别喜欢深刻地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较深地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
同时,又引“叫喊和反抗的作家为同调”,竭力推崇浪漫主义作家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和裴多菲等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1鲁迅概论

2005-11-22 18:24:27【远程教育频道推出新版,华夏大地学习卡9折热卖】
:40
文章:19229
积分:74636
门派:浙江
注册:2004-6-4
第2楼
第二章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一节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答有恒先生》(包含着对自己以往的思想、信念,经过无情解剖,发现严重弊端与错误以后的惊讶和自悔)、《惯于长夜过春时》(纪念牺牲的“左联”五烈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愤怒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屠伯们杀戮革命作家的罪行,热情讴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腥风血雨中诞生)、《黑暗中国文艺界的现状》(应史沫莱特之约,将国民党当局的暴行公之于世界舆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一针见血地指出,“左翼”作家其实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公开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高度赞扬“毛泽东先生们”团结抗日的理论)。
鲁迅所选择的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鲁迅认为西方强盛之根本在于人自身,在人自身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至于物质文明和民主制度等等,都是在人自身精神文明发达的基础上才得以产生的。鲁迅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转换的主攻方向,应该在主体精神文化方面,即应注重人自身的精神文化改革。与主导主体精神文化建设相联系,鲁迅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并思考了“改革国民性”这一历史命题。
鲁迅超常的“热情和性格”集中体现为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雄伟的人格力量。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有多种表现形态,但最富有特色的是他那敢于在无路之中寻找出路的信念、勇气和毅力,还体现在他的奋斗中总是包含着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至于鲁迅的雄伟人格,基本可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概括,即“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鲁迅思维的特点:第一,“鲁迅式思维”的特点首先体现为思维的开放性;第二,“鲁迅式思维”的特点最主要的是体现为思维的反叛性;第三,“鲁迅式思维”的特点还表现为在思维中采用简括、明快的判断方式;第四,在鲁迅的思维过程中,还常常采用一种由果溯因的反向分析方法。
1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1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不仅显示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重要成就,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首先,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
这是鲁迅对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
鲁迅是一位具有深邃的悲剧精神和浓郁的战斗精神的伟大作家,他以对文学的执着和杰出的艺术手段去反映和表现社会人生,传达出一个觉醒的现代个体生存意识和现代反抗意识。
鲁迅的文学与思想情感是与变革现实紧密连在一起的。
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
为改造民族精神,传达启蒙思想,鲁迅以其不朽的著作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批判人性的残缺,反思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解放出活生生的个人的生命能量。
而这种反思和批判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无声的中国”的沉寂与悲哀,打破“瞒与骗”大泽所遮掩的奴役关系,寻找处于社会变动、民族困局和文化转型中的人的精神出路,使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这种正视现实人生,并带有革命血气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健康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主潮,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可宝贵的精神内涵。
其次,鲁迅在多种文体样式上进行了积极而卓越的探索,创造了多种文学样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广泛吸收借鉴了果戈理、契诃夫、安特烈夫、尼采、显克微支等外国作家、思想家的思想艺术养分,将其融合于中国艺术传统之中。
鲁迅以现实主义为主,汲取融合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及表现主义艺术元素,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广阔道路,形成了崇高刚健、清峻警拔而又老辣苍劲的美学风范。
鲁迅第一章1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 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 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 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 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 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 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 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 运动了。”
弃医从文后,鲁迅先后发表了《人间之历史》 《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 说》《破恶声论》等文章,洋溢着爱国热情, 且在哲学、社会、文学上都有相当深入系统 的思考。 1908年,和二弟一起编译《域外小说集》, 失败。但初步奠定其文学观。
三、彷徨中求索
成绩 ★组织文学社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1924,语丝社,《语丝》杂志。为中国现代散 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25莽原社和未名社,前者提倡社会批评和文 明批评,后者着重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三、彷徨中求索
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成绩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出版小说集《彷徨》 1933年3月2日,鲁迅送《彷徨》给日本人 散文诗集《野草》。 山县初男,并在书上题写了本诗。 ★结识许广平
二、横站中的苦斗(1927-1936)
③1932年11月北京 探母,应邀在五所 大学发表演讲:著 名的“北京五讲” ——揭露和反抗 现实的黑暗。
和许多进步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瞿秋白
瞿秋白
二、横站中的苦斗(1927-1936)
④鲁迅参加了多个 反帝反战、争取民主 自由的群众团体。
杨杏佛,国民党员。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四、留学日本(1902----1909)
弘文学院
仙台学医
弃医从文
1906年春与朱安(1878—1947年)结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设计【目标预设】1、了解传记的一种——“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品味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多种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特色。
2、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难点]对“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的鲁迅到“平易温和”的鲁迅的转变。
第一、二课时一、导入1、先听两则“毛主席语录”:“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再请同学们欣赏几幅鲁迅先生的照片(用幻灯片显示)。
所以,一提起鲁迅,大家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鲁迅曾尽其所能地帮助和教导过他们,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来到上海,曾和鲁迅有过一段很深的师生情谊,得到过鲁迅直接的关怀和提携。
所以在1939年鲁迅逝世3周年之际,萧红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题为《回忆鲁迅先生》。
本文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读过此文才感到:原来,深刻的社会批判者鲁迅,他的另一面是这样的平和。
这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2、介绍回忆录的有关知识:这是一篇“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
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但凡回忆录有两种形式: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即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学完之后,要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篇传记属于上述中的哪一种。
二、作者简介: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三、阅读的速度和归纳的能力。
1、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共有39节,为了学习上的方便,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这39节课文全部标上序号。
2、请同学们在老师的示范下(示范前四节,其余各节由学生自己先归纳、回答,教师再点评、明确),按照下列方面归纳每节课文的主要信息:事件或角度表现的性格、品质写作方法第⑴节鲁迅的“笑”明朗、爽快、不掩饰真情略写、细节描写第⑵节鲁迅的步伐轻捷略写、动作、细节第⑶节品评衣着善解人意、知识丰富正侧面结合、详写第⑷节夜谈和待人吃饭友善、慷慨大方、尊重妻子详写、细节描写第⑸节招呼来客爱开玩笑略写、语言及细节第⑹节久雨偶晴的造访和蔼可亲略写、语言及细节第⑺节和海婴嬉戏善解人意、童心依在语言描写、对比第⑻节冯雪峰来访好客、真心待友场面描写、语言描写第⑼节对青年来信的态度关心、宽容青年语言和对比描写第⑽⑾节指导青年看电影善用革命和科学精神指导青年语言(直引和间引)第⑿节不游公园却勤出门热爱、指导青年对比、语言及细节描写第⒀节不请男佣却热待客节俭、好客对比、细节描写第⒁节不吝校样纸及坐车礼让别人、宁亏自己语言、动作、对比描写第⒂⒃节喝茶和抽烟礼让别人、宁亏自己(节俭)对比、细节描写第⒄⒅节昼陪客人夜加班惜时、勤奋环境烘托、细节描写第⒆节对“时髦”的厌恶朴素、不张扬、爱憎分明环境、衣着、眼神描写第⒇节对鬼神的不相信富有科学精神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第(21)节品尝海婴的鱼丸不轻易否定、有家庭民主思想动作语言、对比第(22)节包书也要亲自动手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比、细节第(23)节简陋的居住环境俭朴、勤劳、待人真诚环境、细节第(24)节书房就是卧室勤俭节约、爱书如命、惜时环境、细节第(25) (26)节整个三层楼的寂静喜静、勤奋工作对比烘托第(27)节鲁迅先生病了坦然面对疾病对比、神情、语言第(28)节病中鲁迅的休息态度惜时、忘我工作心理、细节第(29)节病中鲁迅的待客之道好客、平易近人、忘我工作语言、神情第(30)节先生体质大不如前一讲话就精神神情、对比第(31)节妻子许先生的担当工作如山、不得休息间接描写第(32)节病中先生的饮食别人重视、自己不以为然环境、语言、间接第(33)节病情不断恶化仍不忘工作(问刊物)、坚强神情、细节、间接第(34)节病中的困顿俭省、坚定神情、间接、环境、细节第(35)节海婴的药瓶“玩具”爱孩子、坚强间接、语言、细节第(36)节病稍好转就会客坚强、关心别人、乐观、平和语言、细节描写第(37)节时刻伴随的小画推崇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细节、语言第(38)(39)节最后的时刻勤奋不息细节、避讳四、扩展阅读:请同学们利用三、四天的课外时间,搜集下列作品阅读,加深对鲁迅平易温和性格的理解。
唐弢《琐忆》阿累《一面》林语堂《悼鲁迅》周作人《关于鲁迅》郑振铎《永在的温情》孙伏园《忆鲁迅先生》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第三、四课时一、品味本文的语言,理解本文在语言方面的艺术特色:1、先请同学们品味下列描述性语言:(1)第2节:刚抓起——一扣——同时伸出——不顾一切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先生的步伐特点。
(2)第4节第4段: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连用两个“嘱咐”“一定”,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先生好客、大方、关心爱护青年的长者风范。
(3)还有4节倒3段:笑声冲下楼梯来:一个“冲下”,把鲁迅先生“笑”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准确地表现出先生明朗、豪爽的性格。
(4)第12节倒2段:鲁迅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伞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
这几个连续动作,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先生记忆力强、不随便散置任何东西的品质。
(5)第19节倒3行:鲁迅先生一看她,就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
等等。
一个“瞪”字,一个“看了半天”,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不喜张扬、爱憎分明,毫不掩饰自己情感的个性。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是:描述性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细腻,表现力强,鲜明地表现了传主的性格特点。
3、再请同学们品味下列对人物语言的描写:1)第3节中间——“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抓住了人物在特定时候的个性语言,生动表现了传主体凉他人、善解人意的心理世界。
(2)第4节倒2行——“我再吃几个吗?”抓住人物瞬间的特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尊重妻子的优秀品质,这在那个时代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3)第21节倒2 段——“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以加查看就抹煞是不对的。
”抓住鲁迅先生特有的口吻,准确、先生地表现了先生在家庭中的民主思想和态度。
(4)和36节——“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儿。
”(鲁迅先生又在说玩笑话了),等等。
抓住先生特有语气,表现了关心、爱护青年的品质,也表现了先生平和、慈祥的音容笑貌。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二是:人物语言极富个性,言简意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4、品味教材“思考与探究”第2题中的语言:(1)(第3节中)对先生充满无限的崇敬之情。
(特别是“全智者的催逼”)(2)(第9节中)对先生充满爱怜、心疼的情感。
(3)(第14节)对先生充满喜爱之情。
(4)(第18节)对先生忘我工作既崇敬、又担忧的心情。
(5)(第39节)对鲁迅先生的去世充满无限的惋惜。
(当然,这样的语言还很多,同学们还可再找出几例来品味。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三是: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5.品读语言,分析形象细读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通过细节和语言,分析文中的鲁迅与你所了解的有何不同?请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在学生的记忆里鲁迅总是一个紧锁眉头、目光深邃的沉思者。
而这里的鲁迅却截然不同,爽朗开怀,这也是萧红笔下的鲁迅才有的独特魅力。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夜黑亲自送萧红出门,并指明隔壁‘茶’字牌的标记。
”——一个思想犀利的人在生活上却能如此的体贴入微,甚至在着装这么小的问题上也关注女孩子的自尊心。
“海婴吃鱼丸说不新鲜,众人都怀疑的时候,鲁迅却通过亲自品尝证实了孩子的说法。
”“海婴睡觉前与病重的父亲道晚安,鲁迅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能很大声地答复他。
”——当孩子处在成人世界一个容易被忽略和轻视的角落时,鲁迅先生却能以慈父的柔肠用尊重与理解来回应孩子的呼声。
“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对妻子的尊重、真纯。
萧红用女性的细腻直觉融入鲁迅的日常生活,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鲁迅!一位在国人眼中的文学战士卸下了他的严肃与锐气,却以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关怀的师长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用他丰富的情感世界感染我们,用他宽广仁厚的心胸感动我们,用他严于律己的品质熏陶我们……6. 品读语言,感悟妙处任选文中最感兴趣的语句,揣摩其用词炼句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