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清洁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清洁生产实习报告

清洁生产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清洁生产的实际应用,提高自身环保意识,我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月在XX公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清洁生产实习。

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清洁生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学习了企业如何通过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并亲身参与了相关项目的实施,对清洁生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企业概况XX公司是一家以生产XX产品为主的企业,占地面积XX亩,员工XX人。

近年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实习内容1. 清洁生产基础知识学习实习期间,我首先系统地学习了清洁生产的理论知识,包括清洁生产的概念、原则、方法、评价指标等。

通过学习,我对清洁生产的内涵有了全面的理解。

2. 企业清洁生产现状调研为了了解企业清洁生产的现状,我参观了公司的生产车间、环保设施等,并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交流。

通过调研,我发现公司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设备运行,企业能源消耗得到了有效控制。

(2)水资源循环利用:公司建设了中水回用系统,实现了生产用水的循环利用,减少了新鲜水的消耗。

(3)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建立了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将部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4)污染物排放量减少: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等措施,企业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

3. 清洁生产项目实施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公司一项清洁生产项目的实施。

该项目旨在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具体内容包括:(1)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2)引进先进环保设备,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环保意识。

4. 实习总结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清洁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绿色生产力的理论意涵、历史进路与实践指向

绿色生产力的理论意涵、历史进路与实践指向

绿色生产力的理论意涵、历史进路与实践指向目录一、内容概括 (2)(一)背景与意义 (2)(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3)二、绿色生产力的理论意涵 (4)(一)绿色生产力的概念界定 (5)(二)绿色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7)(三)绿色生产力的特征分析 (8)(四)绿色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9)三、绿色生产力的历史进路 (10)(一)国外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历程 (12)1. 起源阶段 (13)2. 发展阶段 (13)3. 成熟阶段 (15)(二)国内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历程 (16)1. 起步阶段 (17)2. 加速阶段 (18)3. 新时期发展阶段 (19)(三)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四、绿色生产力的实践指向 (22)(一)企业绿色生产力的实践策略 (23)1. 技术创新策略 (24)2. 管理创新策略 (25)3. 产品创新策略 (26)(二)区域绿色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28)1. 产业集聚策略 (29)2.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策略 (30)3.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31)(三)国家绿色生产力的实践布局 (32)1. 绿色发展战略规划 (34)2. 绿色政策体系构建 (35)3. 绿色法律法规完善 (36)五、结论与展望 (37)(一)主要结论 (38)(二)未来展望 (39)一、内容概括文章概述了绿色生产力的理论意涵,绿色生产力是以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形态。

其核心理念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章回顾了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历程,从历史进路来看,绿色生产力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工业革命时期的传统生产力到现代绿色生产力的转变,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文章指出了绿色生产力的实践指向,绿色生产力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清洁生产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实践案例

清洁生产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实践案例

清洁生产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实践案例清洁生产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视,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正在向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方向转型。

清洁生产不仅仅限于减少污染和废物,它还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与水资源,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实现产业的绿色化。

在许多农村地区,传统农业与工业生产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对环境的忽视,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

因此,推动清洁生产理念在农村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资源保护、环境改善,并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几个成功实践清洁生产理念的案例。

### 案例一:生态农场的建立与推广某农村地区通过打造生态农场,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些生态农场采用无农药或低农药、施用有机肥料等方式,在保障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共同学习并推广生态种植技术。

他们通过轮作、间作等方式改良土壤,提高了土壤肥力,并且通过引入生物防治技术,有效控制了病虫害。

与传统农业相比,这种清洁生产模式不仅降低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还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生态产品需求的增加,这些生态农场逐渐获得了更好的市场价格,使得农民获得了更高的收入。

不仅如此,该地区的水源、土壤和空气环境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 案例二:社区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另一农村案例则充分体现了清洁生产在废物管理领域的重要性。

一些地区在社区内推行垃圾分类,通过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减少了废物的产生。

实施初期,当地政府组织了系列宣传活动,以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社区设立了多个分类垃圾桶,引导居民将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分开。

随后,这些可回收物被地方的回收企业进行集中处理,如塑料瓶、纸张等都被重新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

这项措施让居民意识到垃圾问题的重要性,不仅提升了环保意识,还促成了社区内的人际关系更加紧密。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畜禽养殖 排泄物
湿性排泄物
干性排泄物
高浓度沼气发酵技术
厌氧处理池
沼气干发酵
青草、间作植物 果、蔬种植
农业废弃物
沼气
无害化液态有机肥
沼渣
生产、生活燃烧
自动喷、滴灌设施
畜水 池
净化 塘
垂直流 微生物 湿地
循环 渠
集流 沟
基肥
果园地 面草被
含N、P 的
雨水径 流
1、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农业清洁生产模式
❖ 此模式主要以农业废弃物(特别是畜禽粪便)的 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通过大型沼气专业化生产, 围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 延伸出来的产业生态链体系。沼气可以用以发电 ,或通过燃烧来取暖供热;沼渣可加工成各种专 用有机肥,还可以开发成动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 ;沼液可用来生产各种专用液态有机药肥以供种 植业的用,或制成液态饲料供养殖业利用。是一 种即低碳又环保的农业清洁生产方式。
❖ 立体复合种养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 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 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 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 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 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 ,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高技术 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途径,使农业结构处于最优化状 态,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发挥系统 的整体性与功能整合性。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1
现有农业生产存在问题
2 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措施和途径
3 农业清洁生产的关键技术
4
农业清洁生产相关案例
❖ 典型案例:江苏省吴江市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拥 有生产基地120亩,种植秋月梨和翠冠梨,同时利 用梨园土地种植蔬菜,并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和放 养草鸡。生态园采用果园休眠期间作蔬菜,蔬菜 下脚料喂养猪禽,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沼渣再 返田作有机肥。

《清洁生产》课程标准

《清洁生产》课程标准

《清洁生产》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和作用《清洁生产》是高等职业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适用于高中后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时数为54课时左右。

近20年来,我国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使得资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现,传统的末端治理已经不能有效地遏制住环境的恶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而环境恶化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源头全过程考虑,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转折,是一场新的革命,从技术层面上保证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将较为全面的对清洁生产的目标和内容、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清洁生产审核知识进行教授,重点介绍生产过程污染预防与清洁生产审核。

在课堂讲授时,注重引进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研讨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使学习者养成自主学习、思考的习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课后练习,增强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引入案例,通过实例分析,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实际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在教学组织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把知识、技能和素质融为一体,注重讲授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基本理念《清洁生产》课程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采用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特点、认知规律的项目教学法。

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离,远离工作环境的弊端。

采取工作小组学习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同时,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主动的探索和尝试。

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农业清洁生产

农业清洁生产

论农业清洁生产摘要介绍了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以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清洁生产;概念;污染来源;对策中图分类号 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4-0361-02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部门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环保工作卓有成效,工业污染得到了控制,城市生活污水得到了治理;但农业污染的治理,仍相当薄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因此,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已经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

控制农业污染,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政府要将环保工作的重点逐渐转向农业,转向农村。

1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涵1.1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农业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

其实质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地膜等),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污染的产生,减少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和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

它并不完全排除农用化学品,而是在使用时考虑这些农用化学品的生态安全性,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持续统一。

1.2农业清洁生产的内涵1.2.1农业清洁生产贯穿2个全过程控制。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即从整地、播种、育苗、抚育、收获的全过程。

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污染的发生;农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即从种子、幼苗、壮苗、果实、农产品的食用与加工各环节采取必要措施,实现污染预防和控制。

1.2.2农业清洁生产包括3方面内容。

清洁的投入,指清洁的原料、农用设备和能源的投入,特别是清洁的能源(包括能源的清洁利用、节能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清洁的产出主要指清洁的农产品,在食用和加工过程中不致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清洁的生产过程,指采用清洁的生产程序、技术与管理,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农用品,确保农产品具有科学的营养价值及无毒、无害。

农业部启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研究示范项目

农业部启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研究示范项目
( 自 GJ S 2 0 — 1 2 摘 L J,0 9 1 ) 摘 GS B, 0 9 1 — 0
| 瓣氯 氖蛀 。0 。 |
分 析 童 投人 避 营0 实验
◆j 洱童 一 附 近 近由德 坐 落 于 德 格 若 斯 希 技 术 中 心 _零嫱 量 合弱 _ , 日, 莱 茵 阿 国 于 利 有 限 公 司投 国
豆 粕 进 口。 同时 还 将 生 产 超 过 4亿 I 的 为 主 要 原 料 , 业 废 弃 稻 草 秸 秆 为 填 充 , 然 指 纹 ” 行 防伪 溯 源 。 农 进
生 物 乙醇 。 ( 自 Z S B,0 9 1 7 通 过 在 线 喷 洒 工艺 研 制 而成 的新 型 环 保 摘 G P 20 — 2 1 )
入 、 产 过 程 管 理 不 合理 、 地 环境 质 量 性 昆 虫 感 染 的 测 定 第 4部 分 : 速 方 咀 嚼 性 、 伸 强 度 、 压 强 度 、 透 强 度 生 产 快 拉 抗 穿 下 降 、 业 废 弃 物不 合 理 处 置 等 问 题 。 农
法》 、GB T 4 3 2)9 粮 油 检 验 稻 等 。主 要 应 用 于 肉类 制 品 、 油 食 品 、 255 【 《 O 粮 糖

一 一 鬃
优 , 微 号)第 1 、 2号 ( 第 12号 ) 家 标 准 批 列 品 种 ; 化 了玉 米 高 筋 粉 、 生 物 发 酵 总 5 国 法 生 产 玉 米 肽 等 4种 产 品 的 生 产 工 艺 准 发 布公 告 , 粮 油 检 验 碎 米 检 验 法 》 《 等 对 1 O项 粮 油 国 家 标 准 已 经 国 家 质 量 监 督 等 , 我 国 玉 米 综 合 加 工具 有 指 导 意 义 。 检验 检 疫 总 局 和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农业清洁生产_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清洁生产_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Abstract: After discussing the connotation and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cleaner p roduction in this pa2 per, it finds out that the agricultural cleaner p roduction is an essential choice for 21th century sustainable agricul2 tural development. Then it construct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agricultural cleaner p roduction in layers from agri2 culture input ( energy input, material input, information input) , p roduction system ( p lant culture ,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agriculture p roduction development, farmer’s life) , and agriculture output ( energy output, p ro2 duction and waste output, information output) etc. . In the end, it p resents some technique design method and policy measures to p ropos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leaner p rodu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e; cleaner p roduction; development mode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4期ENV IRONM 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o.4,2006农业清洁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贾继文 陈宝成(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要】本文论述了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文章首先考察了清洁生产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指出随着农业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在农业领域推行清洁生产已成为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文中进一步分析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及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从技术角度提出了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农业环境;农业清洁生产;污染控制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06)04-0001-04 随着国内外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农业领域推行清洁生产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本文对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做了些探讨,并提出了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措施和途径。

1 清洁生产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人类关注环境问题的新开始。

1976年欧共体在巴黎举行的“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的国际研讨会”,提出协调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应主要着眼于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而不仅仅是消除污染引起的后果。

1979年欧共体理事会宣布推行清洁生产政策。

同年在日内瓦举行的“在环境领域内进行国际合作的全欧高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少废无废工艺和肥料利用的宣言》,指出无废工艺是使社会和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战略方向和主要手段。

此后召开了不少地区性的、国家的和国际性的研讨会。

1984、1985、1987年欧共体环境事务委员会三次拨款支持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1984和1988年美国与荷兰也相继实施清洁生产。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EP IE/PAC)正式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明确地指出工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途径是实施清洁生产〔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简称CP)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设计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1~5〕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资源的消耗;(2)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三项内容,而不包括末端治理技术。

近年来,国内外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环保战略还仅仅局限于工业生产领域,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清洁生产这一概念使用得相对较少、较晚。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或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牧业生产的废弃物,已经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农业经营思想和概念的提出,充分说明人们正日益关注农业生产领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清洁生产这一概念也因此而提出。

2 农业生产中的污染和环境问题一般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工业造成的,农业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

事实上,农业生产自身也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

从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角度看,认识和解决由农业生产自身引发的污染和环境问题,相对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6年第4期2.1 施用化肥引发的污染和环境问题化肥的施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国内外大量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施用1kg化肥可增产粮食5~10kg,施肥的贡献率可高达40%〔6〕。

但施用过量或施用不当,也会对土壤、大气、水体、农作物及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不同种类的化肥会对土壤造成不同的污染。

长期大量使用单一氮肥品种而不重视有机肥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理化性状变劣。

磷肥中混有许多重金属,如Cd、Co、Cu、Pb、Ni、V等,长期大量施用就会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如果硫酸钾使用不当,特别是在北方,则容易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如果氯化钾使用不当,则使土壤中Cl-离子积累,破坏土壤结构。

微量化肥施用过多,则容易造成土壤污染,毒害作物。

尿素中含有1%~2%的缩二脲,该物质对农作物有毒害作用;氟磷灰石中含F量往往很高,由这种原料制成的磷肥大量施用后,会导致植物中含F量增高,对人畜危害很大,再者,由于P和Zn、Fe之间存在着拮抗作用,磷肥的大量施用,会造成植物生理性缺Zn、缺Fe,进而影响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微量化肥的施用易造成农作物Zn中毒、B中毒、M n中毒等,使叶片异常,甚至枯萎脱落,致使农作物死亡。

化肥的超量或不合理施用也会使水体质量严重恶化,其主要后果是水体的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数量增多,其中还有一些致癌物质,这些对人体的健康将是一种威胁。

另外,化肥中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或作物不能及时吸收的可溶性养分,一部分随水下渗,造成地下水或潜水养分饱和,对人畜饮水造成污染。

氮素化肥浅施、撒施或施后不镇压,往往造成氨的逸失,造成大气污染。

硝态氮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进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气态氮(NO、N2O、N2),而逸入大气,造成污染。

CO2气肥的不正确施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CO2含量,进一步增强了温室效应。

另外,植物营养失衡,如植物徒长会造成病虫害大规模发生,也会引起污染。

2.2 施用农药引发的污染和环境问题自农药问世以来,由于它见效快,防治效果高,防治面广,既能保证农作物丰产增收,又能减轻劳动强度,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使用。

然而农药的大量和不适当施用也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主要是农田喷施农药时的污染。

如农田喷粉剂时,仅有10%的农药附在植物体上,喷施液剂时,仅有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部分约有40%~60%降落于地面,约有5%~30%飘浮于空气中〔7〕。

落于地面上的农药又会随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流入水域,或渗进土壤和地下水。

这样农药就扩展到大气、水体及土壤中,造成农业环境污染。

施用不当、任意加大药量、滥施乱用农药都会造成土壤污染,损害土壤的生产功能、调节功能、自净能力和载体功能。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主要有:(1)施于田间的各种农药大部分都落于土壤中,附着于作物的那部分农药,也因风吹雨打落入土壤中;(2)用农药浸种、拌种、毒谷等施药方式能使农药更直接进入土壤;(3)大气中悬浮的农药粒子(农药污染物),经雨水淋洗和溶解后降落至地面进入土壤。

施用化学农药时散落在田间的农药被雨水或灌溉水冲刷,流入河道、湖泊以至海洋等水体,会造成水体的污染。

农药厂直接排放的未经处理的废水,或经常在河边、池塘洗刷盛农药的容器和施药工具等,都会造成水体的农药污染。

喷洒、施用的农药也会逸入大气,还有一部分是施用后从土壤中、地表面以及作物叶面扩散、蒸发而进入大气,造成了大气污染。

连续大量施用农药,一方面会直接污染农副产品,增加其农药残留量,另一方面会通过食物链污染畜禽及其产品,进而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害虫的天敌和其他益虫、益鸟等非标靶生物,对昆虫、禽鸟、水生动物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

再者,长期施用农药会使害虫、病害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导致施用农药的次数和药量增加,从而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破坏了天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大量和不适当施用农药给我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了许多严重影响。

50年代以来,我国六六六、DDT的总施用量分别高达400万吨和50多万吨。

当时人们为六六六、DDT等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上的成功而高兴,却没料到二三十年后这些农药残毒的严重后果。

我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达1333.3万hm2,农田耕作层中六六六、DDT的残留水平分别为0.72mg/kg和0.42mg/kg,粮食中六六六有机氯的检出率为100%,小麦六六六含量超标率为95%。

1993年福建、广东等省出口到马来西亚的茶叶因农药超标而夭折。

我国出口到欧共体的冻兔肉也因六六六超标而退货,至今仍未能进入欧共体市场〔5〕。

2.3 使用地膜引发的污染和环境问题地膜覆盖种植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先进种植方式,被称为农业的第三次革命,即“白色革命”。

它能有效改善和优化栽培条件,抵御不良气候条件,具有保湿、保温、保肥、保土作用,使农作物早熟、高产、高质。

经测定,与露地种植相比,覆膜种植可以使多种作物早熟5至10天,增产30%~50%,而且可以改善产品质量〔8〕。

然而,地膜的使用也产生了对土壤的“白色污染”,即残膜污染问题。

地膜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或聚乙烯,在农田中不易腐烂,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贾继文等:农业清洁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解,可残存200年以上,如果不进行残膜回收,覆膜5年的农田地膜残留量可达每亩5.2kg〔8〕。

残膜进入土壤后,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土壤的通透性,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此外,地膜生产过程中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和二异丁酯)能在土壤中挥发,对农作物特别是蔬菜产生毒性,破坏叶绿体及其合成,导致农作物因生产缓慢或黄化死亡而减产。

2.4 农田灌溉引发的污染和环境问题在北方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大面积地引用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灌溉农田,虽然其中的养分资源对农业有一定的效益,但长期使用未经处理的或未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工业、生活污水灌溉农田,将使灌区出现土壤板结,重金属等污染物在土壤中富集,并造成地下水及农作物某种程度的污染。

例如,辽河流域的沈抚灌区,稻米中苯并(a)芘含量高,蔬菜中苯并(a)芘含量严重超标;沈阳市张士灌区土壤Cd污染严重(土壤中Cd含量0.2~9.25mg/kg),灌区中400hm2农田生产的稻米中Cd含量严重超标(稻米中Cd含量5.2~9.6μg/kg),仅1980~1981年间就导致290余万kg稻谷不能食用〔5〕。

2.5 畜牧业生产引发的污染和环境问题资料表明,一个千头奶牛场,可日产粪尿50t,一个千头肉牛场日产粪尿20t;一个千只蛋鸡场,日产粪尿2t;一个万头猪场每天排出的粪尿约20t〔9〕如此大的排粪量若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仅会危害畜禽的生存环境,还会严重影响人类环境,主要表现在:(1)恶臭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