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的区域研究进展与议题尺度分析

合集下载

现代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前沿领域、发展趋势

现代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前沿领域、发展趋势

•一、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为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超级科学计划。

研究学科涵盖大气、海洋、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环境、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研究人员涉及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科学家以及政府和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研究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和理论的集成,并将地球系统科学作为其研究的新方法。

全球变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 SITAS)等4个正在执行的研究计划组成,每个计划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计划和交叉计划。

为保障各项计划的顺利进行,相应地设计了一系列数据观测与采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主要有: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环境调查系统(GOES)等。

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

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正是地理学研究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

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

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对于合理布局经济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价值。

地理学的全球视野高中地理知识地球尺度分析

地理学的全球视野高中地理知识地球尺度分析

地理学的全球视野高中地理知识地球尺度分析地理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以研究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为核心,拥有广阔的全球视野。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地理知识以地球尺度分析为基础,通过掌握全球地理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全球视野。

本文将就地理学的全球视野以及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球尺度分析进行讨论。

一、地理学的全球视野地理学以全球视野为基础,主要关注地球的各个方面: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

借助地图,地理学家能够观测、描述、和分析地球上的现象。

全球视野使地理学具备了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并解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

地理学的全球视野包含着许多重要概念和原理。

世界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通过研究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地理学家能够解释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

此外,地理学还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二、高中地理课程与地球尺度分析地理学的全球视野贯穿于高中地理教育的整个课程。

高中地理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分析能力。

地球尺度分析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

地理学家使用地球尺度对地理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把握地球现象的能力。

地球尺度分析涉及到地球的各种尺度,从全球到区域,再到局部,通过研究地理现象在不同尺度上的特征和变化,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联系。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地球尺度分析常常涉及到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比如,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的互相依存;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带、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

通过探究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地球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此外,高中地理课程还强调学生对地理现象进行地域比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地球尺度分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研究地理现象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背景下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特征的理解。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前沿领域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前沿领域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前沿领域近代地理学于本世纪初引入中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自然地理工作以气候与地貌为较多,偶有涉及水文、土壤、植物的论述。

从50 年代开始,高等学校纷纷设置自然地理或自然地理分支的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地理学工作者。

自1979 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自然地理学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立, 加速了自然地理研究人才的培养。

在传统的野外调查、考察基础上, 实验分析、定位观测和模拟实验发展迅速,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自然地理学已不再是纯经验的科学。

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工作也不断拓展和深人, 取得显著的成就。

自然地理学以地球表层, 即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

它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彼此渗透的、具有一定厚度的一个特殊圈层。

人类出现后, 它又成为人类居住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可称为人类自然环境,包括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而使原有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和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即狭义的自然地理学,是在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

自然区划从区域角度,而土地系统科学则从类型结构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包括现代过程与历史过程两个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方面。

地理环境中现代过程的综合研究包括: 地表热量、水分的分布、转化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化学元素在地理环境中的迁移过程; 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历史的产物, 古地理环境, 特别是新第三纪以来古地理环境形成过程的研究, 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即古地理学的内容。

一、主要研究进展半个世纪以来, 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在综合自然区划、现代自然地理过程以及古地理环境演变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和显著进展。

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

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9731020) 收稿日期:1997-10-29,收到修改稿日期:1997-12-13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郑 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摘 要 地理学素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其特色。

区域研究是地理学悠久而重要的传统,并已形成区域学派。

根据综合地理学或统一地理学的观点,区域研究是体现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重要层次和有效途径。

探讨区域单元的形成发展、分异组合、划分合并和相互联系,是地理学对过程和类型综合研究的概括和总结。

从地理学角度看,可以认为抓住典型区域研究,深化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是与国际接轨、连接全球的桥梁。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当包含地理学的区域性,其研究与实施也有不同的空间尺度。

可以相信,在理论深化和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区域研究仍将是地理学的核心领域,也有着开展相关专题综合研究工作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 地理学 区域研究 地域分异分 类 中图法 P 94以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为传统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向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其特色。

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的主要方向,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从地域角度观察研究自然综合体的区域研究,是地理学对过程和类型综合研究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地理学探讨和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基础。

地理学要从全球角度观察问题,也要落实到区域尺度上进行研究。

本文仅就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的若干问题予以探讨。

1 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悠久传统区域研究是地理学悠久而重要的传统,并已发展成为地理学的区域学派。

区域学派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域分异的科学,区域是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结合的具体体现。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以区域为其研究核心。

经过几代地理学家的努力,本世纪中叶在西方出现了一个区域地理研究的黄金时代。

早在50多年前,黄秉维在论述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时,就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全局的综合科学。

尺度思想及其在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研究

尺度思想及其在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研究

尺度思想及其在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研究尺度思想及其在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研究摘要:地理教科书在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尺度思想是地理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在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本文通过对地理教科书中尺度思想的反思与研究,旨在探讨尺度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一部分: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各种知识,并能够思考和分析地理现象与问题。

而尺度思想作为地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是学生理解地理现象及其关系的关键。

地理教科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研究地理教科书中尺度思想的体现对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尺度思想的核心概念尺度是地理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它描述了地理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范围和变化程度。

尺度思想包含了地理现象的不同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

在地理教科书中,尺度思想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同尺度的地理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地理教科书通过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地理现象的特征和内在规律。

例如,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地理教科书会通过对全球、洲际、区域、局部等不同尺度地形地貌的描述和分析,使学生对地球上的地形地貌有一个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 尺度之间的转换和关系的理解地理教科书通过引入不同尺度之间的转换和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尺度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例如,通过对全球、洲际、区域、局部的气候特征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可以理解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尺度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地理教科书通过对尺度对地理现象的影响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理现象在不同尺度下的特点和变化。

例如,在对城市化过程的描述中,地理教科书可以对城市化在全球、国家和区域尺度下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尺度对城市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研究现状

自然地理研究现状

自然地理研究现状自然地理学研究现状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之一,它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

18世纪中叶,康德于德国哥尼斯堡的大学之中,曾经任教自然地理学。

18世纪末,德国人亚历山大·冯·洪堡首先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探究自然界的因果联系,其研究成果为自然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自然地理学从形成至今,研究领域、方法和理论都得到了巨大的扩展。

1自然地理的主要的研究进展1.1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1.2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我国学者提出自然地理学要研究地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自然过程,并加以综合。

物理过程包括风力作用、水力作用、地表水分和热量平衡;化学过程原以盐分平衡为开端,从水盐动态着手,后来转向与地方病和人体健康有关的环境生命元素平衡和环境保护研究;生物过程则与农业生产潜力相联系,发展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和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的综合研究。

70年代末,以土地类型为基础的土地资源、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决策的研究,已经全面发展为土地科学的系统研究。

近年,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相联系,开展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冰川、冻土、沙漠、湖泊、湿地等专门领域自然地理研究的进展显著。

自然历史过程即古地理方向是区域自然地理的重要内容,中国学者通过黄土、冰芯、湖芯、树轮及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在古地理及历史气候与环境变化领域的成果为世界所公认[1]。

自然地理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各项研究成果丰硕,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说明。

2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关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自然地划、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生物多样性计划等,包含着许多自然地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2024年尺度思想及其在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研究》范文

《2024年尺度思想及其在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研究》范文

《尺度思想及其在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研究》篇一一、引言尺度思想,作为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对地理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提供了观察和解析地理现象的新视角,更在于它强调了不同尺度下地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本文旨在探讨尺度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分析其如何助力学生理解地理学的本质,并为地理学的教学与学习提供参考。

二、尺度思想的基本内涵尺度思想是地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理论,其基本思想在于揭示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地理现象和过程。

从宏观到微观,从全球到个体,不同尺度的地理现象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理世界。

尺度思想强调的是在不同尺度上观察和解析地理现象的复杂性,强调跨尺度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尺度思想在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1. 地理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地理教科书的整体结构体现了尺度思想的精髓。

从全球尺度的地理环境到区域尺度的地理特征,再到地方尺度的具体现象,教科书通过不同尺度的内容安排,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理现象的整体认知。

同时,通过跨尺度的内容衔接,让学生理解不同尺度下地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2. 案例分析地理教科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是尺度思想的重要体现。

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不同尺度下地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通过分析城市尺度的交通拥堵问题和区域尺度的气候变化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问题在不同尺度下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

3. 地图和图表的使用地图和图表是地理教科书中的重要元素,也是体现尺度思想的重要手段。

通过地图和图表,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尺度下的地理现象和过程,如全球气候分布图、城市土地利用图等。

这些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从不同尺度上理解和分析地理现象。

四、结论综上所述,尺度思想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地理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整体结构的安排、案例分析和地图图表的使用,地理教科书充分体现了尺度思想。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知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跨尺度的分析能力。

[精品]自然地理学中的尺度问题

[精品]自然地理学中的尺度问题

有关尺度能否推绎的争论(续)
假定某一特定的格局或过程满足能够进行尺度推绎的条件,是 否存在一个普适的标度律(scaling law)。近年来,很多学者热 心寻找标度律,并声称在不同学科已找到这样的定律( M.E. Ritchie等,1999; S.E. Jø rgensen等1998; B. Birnir,2000)。於崇文 ( 1998 )更断言,“广义地质学场(温度场、流速场、浓度场、 应力场等)的许多场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幂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幂律反映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它是标 度不变性和分形之源”。 作者认为,从目前科学发展角度看,还没有发现一个普适不同 性质系统各个尺度域上的幂律和分维。就是在同一系统内,幂 律或分维也仅存在于特定的尺度域内,其最大的跨越尺度域也 不过2~3。因而,在尺度转换上不可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尺度觉察技术(谱方法)
谱分析通过是一种时频分析技术,其中傅立叶变换 (Fourier transform)是一种经典而又实用的频谱分 析手段。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拟合实际观测数据与 确定波谱特性数据,当有意义的匹配实现时,格局 或过程就会被检视出来。谱分析尤其适合于分析具 有周期性结构的空间和时间数据。由于采用三角函 数转换,它不受空间数据起始位置的影响。
优势过程的尺度改变 干扰因素的影响
七、尺度及尺度域觉察的方法与技术
图示法
谱分析方法 空间相关分析技术 半方差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和小波分析
尺度觉察技术(图示法)
图示法是尺度及尺度域觉 察最为常用的方法, 它是 将表征尺度变化的各种变 量和特征值以不同空间和 时间取样单位表现在图上, 通过检视其中的曲线规律 来获得尺度信息。在图示 中,可用实值对特征值与 空间或时间取样单位做图, 但更多的是用双对数的来 标示。一般而言,曲线中 明显的拐点可以认为是两 个尺度域的分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區域研究」課程大綱
課程名稱:區域研究
學分數:3
授課教師:
授課教室:J104
授課時間:星期二第5、6、7節
聯絡信箱:
課程簡介
「區域研究」在地理學中扮演極為重要的概念,正如學者哈特在其著作中指出區域研究是地理學的最高形式,而學者對於區域概念的界定與研究更是不計其數,並且重要性擴及人文與社會科學的領域。

本課程從區域地理的角度探討區域研究的意涵,並延伸至不同學科對區域研究的議題,涵蓋區域、地域與空間概念的釐清、不同學門進行區域研究的取向等,接續探討區域研究中各個重要議題,如文化研究、都市治理、文化消費、女性主義及產業經濟等。

本課程亦著重個案討論,期望透過個案的探討,引領同學深入認知所身處的生活區域,並反思自我與區域的常識看法。

課程目標不只單純介紹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同學能夠主動積極地對區域社群提出批判性理解與分析。

課程要求與評量標準
1.課堂參與與發言(10%):依據課程指定報告參與討論與發言。

2.期中考與期末考(70%):以上課指定閱讀內容為主,解釋概念與申論分析。

3.學期報告(20%):與課程相關的主題研究報告。

主要教材
Mike Crang,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保羅˙科拉法樂,2005,《地理學思想史》,台北:五南。

Tim Cresswell,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Paul Cloke、Philip Crang與Mark Goodwin編,2006,《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

王洪文,1991,《地理思想》,國立編譯館。

課程進度
第二週03/03:課程介紹
Paul Cloke、Philip Crang與Mark Goodwin編,2006,《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頁1-32。

王洪文,1991,〈區域論〉,《地理思想》,國立編譯館,頁381-402。

◎J. Lewis Robinson,〈地理學四大傳統新觀〉,《地理思想讀本》,台北:唐山,2000 (1976),頁33-47。

→思考問題:什麼是區域?區域研究有何重要性?
第三週03/10︰區域研究途徑與各類議題
◎保羅˙科拉法樂,《地理學思想史》,台北:五南,2005,頁155-198。

陳國川,〈區域地理的回顧與前瞻〉。

陳國川,〈地理學的內涵與地理教材的組織〉,《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1995,頁163-238。

→思考問題:地理學傳統下區域研究的位置?傳統區域研究與新區域研究有何不同?◎康培德,〈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地域」一詞的理解與討論〉,《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2011,頁353-371。

梁炳琨,〈地理學的區域研究進展與議題、尺度分析〉,《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第 3 卷第1 期(2010.12),頁59-95。

王秋原、趙建雄和何致中,〈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地理學報》,22:83-102(1997)。

→思考問題:區域、領域與地域有何不同?不同學科下的區域概念為何?區域概念與社會實體之間的關係為何?
第四週03/17︰區域研究與歷史學
◎施添福,〈淸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硏究〉,《臺灣風物》40⑷:1-68(1990)。

林玉茹,〈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台灣研究》7,頁103-134(2002.12.)。

施雅軒,〈地理學的歷史取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二十七期:71-84(2000)。

→思考問題:地景面貌的發展與社群聚落的關係?區域意識如何建構?
第五週03/24︰區域研究與人類學
◎莊英章,〈歷史人類學與華南區域研究-若干理論範式的建構與思考〉,《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三卷第一期(2005.04),頁155-169。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載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95-125。

黃應貴,〈人類學的空間研究〉,《聚落與社會》,1998,頁67--105。

台北:田園城市。

→思考問題:人類學對區域研究有何貢獻?有何超越與其侷限?
第六週03/31:區域研究與社會學
◎章英華,〈都市社會學中有關空間的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27: 40-47(1990)。

蘇碩斌〈研究人或空間—台灣都市社會研究的成立與變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3): 397-439(2008)。

→思考問題:都市空間對大眾生活有何影響?如何探討人的生活與空間結構的關係?
第七週04/07︰區域研究與政治學
◎Michel Foucault,〈全景敞視主義〉,《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1992,頁195-227。

Michel Foucault,〈地理學問題〉(王志弘譯),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4,頁385-397。

Denis Wood,《地圖權力學》(王志弘、李根芳、魏慶嘉、溫蓓章譯),台北:時報,1996。

→思考問題:權力在社會生活空間中的意義是什麼?權力與區域研究有著何種關係?都市治理︰
◎王志弘,〈導言:文化治理、地域發展與空間政治〉。

收錄於王志弘編,《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臺北:群學,2011,頁10 -28。

◎劉俊裕,〈全球在地文化: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的形構〉。

收錄於劉俊裕編,《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象》,2013,頁3-36。

→思考問題:都市治理中的文化意義?文化政策、文化經濟、文化治理之間的關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