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1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1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1.近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不仅注重“理论假设验证论”的研究范式,强调科学问题和科学价值的实现,而且致力于解决局部问题的“实践研究”。
基本立场是“洋为中用”,强调对国外理论和方法“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创新”实践研究方法研究进展的评价和展望因此,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我国城市地理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而,学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但由于中国城市地理学起步较晚,在许多研究领域都有许多东西需要翻译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因此,对城市地理学理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2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城市地理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中国的城市研究必须紧跟世界城市研究的发展趋势,关注市场经济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关注个人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个人和群体行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城市微观研究方向应成为主要研究方向,加强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社区居民对民族间冲突的研究,以及女性就业产业及其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经济和区域结构。
同时,要继续加强城市土地经济评价、土地有偿使用空间分析、土地使用价格市场研究、城市空间合理重组、城市住宅空间布局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住房需求与住房资源分配结合社会空间分析研究不同收入阶层住房消费的区位选择、居住区改造与社区继承、住房政策等。
5另外,对中国国际城市、城市带或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动力机制、地域变化以及群体内各城市的功能分工与协作,新兴产业、企业集团化、跨国公司及其空间组织对城市空间再组织的影响,大城市地域扩张的动态过程、方式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城市或者城市新区区位和功能,新区与旧城的结合,投资环境与投资效益,还有城市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机制与模式,中国城市信息系统以及发展过程模拟等都是未来中国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方向。
中国的城市发展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发展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城市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城市发展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长,而且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从初中地理的角度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影响。
一、城市发展的背景中国城市的发展始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如秦朝的长安、唐朝的长安和宋朝的开封等都是当时的重要城市。
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革没有停止,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从17.92%增长到60.6%,城市化率大幅提高。
这主要得益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工业化带来了大量的农民工迁移到城市就业,另一方面城市化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人才支持。
三、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诸多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功能,如基础设施的改善、商业活动的繁荣等。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住房问题等。
因此,城市发展需要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
四、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和管理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功能布局、建设规模和空间布局等,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城市管理需要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五、城市发展对农村的影响城市发展的进步无疑会对农村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工作,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另一方面,农村的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解决。
六、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展望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展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之简要回顾作为我国现代一门新兴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虽然 历史地理 一词有学者考证在20世纪初即已从日本传人中国,且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农历癸卯年)就被晚清重臣张之洞与张百熙等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中,将之作为一门课程堂而皇之地列人文学科之近代地理学教学体制和学科体系之中;但是也诚如有学者经考证后指出的,当时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更新转化滞后,尽管‘奏定大学堂章程“中设有历史地理课程,然而就连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 京师大学堂都未遵守规定开设该课程,直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也依然如此㊂①由此可见,20世纪初学界仅出现 历史地理 学科名,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还处在酝酿孕育阶段,尚未正式形成㊂即就如此也是表明这门新兴学科已开始起步,由那时起迄今已经历一百余年,而由当时的胚胎状态到现在成为我国学术园地里一门现代显学,其发展历程总的而论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初至1949年,为孕育形成期㊂这一阶段经历了近半个世纪㊂如果说自1903年张之洞等在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已采取了 历史地理 一名,并将之作为一门近代地理学的课程列人其中,标志着这一学科已开始孕育;那么到①详见李久昌‘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㊁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㊂1934年2月由顾颉刚㊁谭其骧先生发起,在当时的燕京大学东门外成府顾颉刚先生寓所成立禹贡学会,随后又于同年3月1日出版‘禹贡“半月刊,则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㊂尽管在禹贡学会成立前后,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 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 课程,他的学生谭其骧先生在辅仁大学开设了 中国地理沿革史 课程,但禹贡学会成立后由它组织推动的学术研究活动,则已超出了中国沿革地理的范围㊂从禹贡学会成立之初创办的学术刊物 ‘禹贡“半月刊,自创刊号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停刊共7卷82期所发表的论文看,属于沿革地理的文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则为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论文,当然内中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多过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㊂①再加之‘禹贡“半月刊于创刊后之第二年,即自第三卷起开始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即 中国历史地理 )作为刊物之英文名,更是鲜明地揭示出他们要推进的是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㊂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论著当为:顾颉刚先生与其弟子谭其骧先生合作撰写并联名发表在1934年3月1日出版的‘禹贡“半月刊第1期上的 发刊词 ㊂该 发刊词 除具体阐述了研究沿革地理,也即以后由之发展形成的历史地理学的必要性外;还义正词严地揭穿了我国东邻日本假学术研究之名,对我国沿革地理进行恶意歪曲,以助其侵略我国之实的阴谋,反映了禹贡学会同仁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㊂顾颉刚先生与其另一弟子史念海先生合作撰著,并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 中国文化史 丛书之一出版的‘中国疆域沿革史“㊂该书对我国上自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起,下至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作了系统而精要论述,被学界视为 开山之著㊁扛鼎之作 ㊂②顾颉刚先生另一弟子侯仁之先生著‘北平历史地理“㊂该书中文版(邓辉㊁申雨平㊁毛怡译)虽是2013年11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55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①②参见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㊃前言“,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㊂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商务印书馆文库⓪编纂大意“,载顾颉刚㊁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重排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㊂版,但却是仁之师1946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师从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者克利福德㊃达比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49年用英文撰写出的博士学位论文㊂正如该书中文译者之一邓辉教授在该书 译后记 中所指出的,该书 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 ㊂①第二阶段:自1950年至1978年,为正式形成期㊂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为作为现代学科之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正式形成期,其标志性事件即为侯仁之先生于1950年7月在‘新建设“杂志第2卷第11期上发表的‘ 中国沿革地理 课程商榷“一文㊂文中针对1950年春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系的选修课目中列人了 中国沿革地理 一课进行了商榷,明确提出将之尽早改为 中国历史地理 课㊂为此仁之先生阐述道, 中国历史地理 因 其内容不以历代疆域的消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主,而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这样应该从史前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如气候的变异㊁河流的迁移㊁海岸的伸缩㊁自然界动植物的生灭移徙以及地方的开发㊁人口的分布㊁交通的状况㊁都市的兴衰等,凡是可能的都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㊂就此仁之先生还满怀信心地说道: 我相信,到了我们真正在大学里能够开设一门比较合乎理想的 中国历史地理 的时候,不但历史系的学生就连地理系的学生也将视之为必要的课程了㊂ 不久仁之先生这一建议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纳,促成了一批大学设置了历史地理学课程㊂仁之先生不仅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率先开设了 中国历史地理 课程,还在1956年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②上海复旦大学在谭其骧先生主导下,1959年就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60年在历史系里办了历史地理专业,开始招生;③陕西师范大学也在史念海先生努力下,于1962年下半年在该校历史系建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史先65/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①②③见‘北平历史地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 210页㊂参见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走近侯仁之 恭祝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一书所附 侯仁之先生指导的研究生 ㊂谭其骧:‘怀念吴晗同志“,载谭其骧‘长水集㊃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也在逐渐加深。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
接着,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人口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和城市地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与新型城镇化、全球化、生态文明等时代主题相关的研究。
本文还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获取的困难、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跨学科合作的不足等。
本文展望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大数据、遥感、GIS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文地理学有望在理论创新、方法改进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面对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中国人文地理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特色。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且深入。
在历史演变中,中国人文地理学始终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以下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探讨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扩散和变迁。
在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尤其关注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等现象。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城乡关系等。
在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均衡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等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关注社会空间结构、人口分布和迁移、社区发展等议题。
城市地理学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为中国城市地理学乃至世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营养。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归纳起来呈现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热点总体同步;在城市化、城市群/圈等领域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和城市建设实践;强调定量和计量手段的科学研究悄然成为潮流;积极开辟和强化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基地、新力量;以更开放、更创新的视野,积极开创前沿性、战略性的新研究领域;推出年青人等计划初现成效。
与国外相比,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研究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论,并具有高度的实践性,中国城市地理学更好地实现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反馈、知识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展望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趋势,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认识城市、改造城市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为此我们一方面需要面向城市化背景,进行中国城市地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战略思考,缩短中国城市地理学与主流的城市地理学的距离,通过大人文与大科学交融进行城市地理学方法论的建立和完善、国际视野和地方行动;另一方面需要面向国家“十二五”等近期发展目标和重点,积极的设计和执行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行动计划。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中国;学科进展1 引言当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一方面,人们都把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时代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渊薮和焦点;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大系统。
这个系统包含的内容很广,不仅包括生产、消费、流通等空间现象,也包罗造成空间现象的非空间过程。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来说,20世纪是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尽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000多年前,但它出现并形成一门现代的学科却是在这个世纪里。
从这一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就是它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
一、学科发展概况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托名大禹,实际上产生于战国后期,但对历史地理现象的注意和记录在更早的著作中已可找到例证。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著作,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1],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至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世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舆地之学(沿革地理)。
到清代,沿革地理学的成就达到了高峰,是乾嘉学派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发轫于1 900余年前的《汉书·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长的历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区和疆域、地名、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求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的规律。
简述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城市社会经济问题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过程、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
到了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涉及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城市群发展、国际城市比较研究、城市数字化与智能化等方面。
同时,中国城市地理学也越来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未来,中国城市地理学将继续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不断完善学科体系,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

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吴传钧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中国地学会创建于1909年9月,她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团体之一。
中国地学会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地理学由古代地理学开始迈入近代地理学。
缅怀我国地理学的建树和中国地理学会的创建与发展,要归功于创建中国地学会的张相文、白毓昆、傅增湘、蔡儒楷、袁希涛等先生,和倡立中国地理学会的竺可桢、翁文灏、胡焕庸等先生。
而1934年中国地理学会的成立,反映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组成新的中国地理学会,则标志着我国地理学由近代地理学开始迈入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全国地理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我国地理学从工作规模、专业队伍、成果积累、学科建设和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来衡量,无不光大前业,焕然一新。
1 地理学发展的回顾1.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我国古代地理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古代历史学、文学和哲学都有所包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国学术思想的影响而自成一格。
早在战国前后,我国就出现了《山经》、《禹贡》等区域地理着作。
从2世纪即开始,我国各地编撰的各类区域地理志、地方志迄今保存有1万多种。
我国古代地理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均领先于国际水平,如公元3世纪裴秀(224~271年)对地图的编制、6世纪郦道元(466~527 年)发表第一部水文地理名着《水经注》、11世纪沈括(1031~1095年)对流水侵蚀作用和海陆变迁规律的记述、15世纪郑和(1371~1435年)大规模航海考察、17世纪徐霞客(1587~1641年)对岩溶地貌的研究等。
15、16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世界地理大发现促使西方地理新思想的产生。
洪堡(1769~1859年)及李特尔(1779~1859年)对地理的重要贡献以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促使了世界古代地理学迈入了近代地理学。
19世纪,西方各国的地理学会开始陆续建立,1871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理大会,1922年成立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简称IGU),使地理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9-1412-09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许学强1,姚华松2(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中国广东广州510405)摘要: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
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
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综述中图分类号:K90-09文献标识码:A1986年,笔者写过一篇《努力发展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的文章,梳理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时序变化、联系实际、多元化研究趋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等几大特点,从哲学层面对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进而辨证分析了西方城市地理理论和我国现实进行整合研究的可能性[1]。
时隔23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城市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席卷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方兴未艾。
同时,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语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体现为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多思潮并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与文化转向等。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斯蒂格里茨,2000),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优秀的城市地理学者层出不穷。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背景与轨迹的变化,相应研究主题和重点内容也在不断演进。
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年,对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对未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热点进行展望,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是1909—2009年100年正式出版与发行的著作、地理类和规划类期刊,为全面反映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历程,本研究除选取公认的对中国城市地理学有一定贡献的知名学者外,还选取了基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主题的在某一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士。
此外,还涉及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地理的海外华人地理学者。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过去的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对未来展望恐有偏颇,敬请指正。
1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①对城市的研究,如王益厓对无锡,陈尔寿对重庆,杨纫章对重庆西郊,王云亭对昆明等城市地理的研究,沈汝生对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总结[2-6]。
②对乡村的研究,如陈述彭对遵义、任美锷对甘南川北、鲍觉民对云南呈贡、杨利普等对岷江峡谷、朱炳海和严钦尚对西康地区、李旭旦对白龙江中游地区等村落地理的考察等[7-13]。
总体上看,上述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研究才慢慢起步。
1949—1965年间,《地理学报》刊登有关城市地理的文献仅6篇。
1966—1972年城市地理研究几乎中断。
有限的城市地理研究集中于一些学者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对中国城市历史、类型、职能、布局、形态和城镇分布等做了初步第29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29,No.9 2009年9月ECONOM IC GEOGRAPHY Sep.,2009收稿时间:2009-06-18;修回时间:2009-08-20第9期许学强,姚华松: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1413研究,少数地理工作者参加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的实践,发表过“论包头城址与建设”、“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的开发与利用”、“经济地理与城市规划”等文章,但整体规模小,影响不大。
一个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源于美国学者施坚雅,他应用区域体系和中心地理论着力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的城镇化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他主编了《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该书集合了他本人及芮沃寿、章生道、牟复礼、斯波义信、伊懋可等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从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空间体系视野下的城市、清代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三方面进行了论述[14]。
总体上,这些研究大都从属于历史地理、聚落地理和经济地理的范畴。
从研究内容看,整体上较为分散,与城市发展和建设结合较少,研究成果的作用和影响十分有限,谈不上理论水平的建树。
真正的现代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兴盛于1970年代中后期,借力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复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长春地理所及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地理界很多单位,都相继参加了全国或各地蓬勃开展的国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在不同层次上研究城市的发展、调控或中小城镇的布局问题,为开展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1981年创刊的《经济地理》为城市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发表论文的又一个学术园地;与此同时,1981年下半年由陈汉欣发起创刊,中科院地理所经济地理室主办的《工业、城镇布局与区域规划研究》作为内部学术刊物,为含有内部资料不便公开发表的论文提供了交流园地,受到国家计委、建委及学界的欢迎。
1984年随着沿海14个城市对外开放,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陈汉欣发起组织地理界7、8个单位,由胡序威主编《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又与香港中文大学杨汝万教授合作出版了该书的英文本。
1980年代中后期,城市规划相关工作及有关学术论文日渐增加,将在本文后面分类介绍评述。
在此基础上,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城市地理研究进入旺盛时期,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日渐加强,与相邻科学的交叉性日渐增强,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整体而言,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受制于国家发展形势和政府对于城市发展政策的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向老大哥苏联学习”、“发展城市就是搞资本主义”和“先生产、后生活”等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地理研究进展缓慢。
后来,在“山、散、洞”、平衡布点、国防安全等工业布局原则下,大型建设项目带动了一些专门职能型城市的崛起和发展,布局和选址给城市地理研究提供了应用空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城市规划受到空前重视,极大带动了城市地理的应用研究。
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为中国城市发展和研究提供国际化视野,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打破了原有城市发展既定规律,城市新现象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为当代中国城市地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核心研究内容对1900—2009年中国城市地理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将核心研究主题及内容进行归结,在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对同一主题在不同时期的观点演变。
总体上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大致有以下核心主题。
2.1城市化吴友仁1979年在《城市规划》发表的“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
中国城市化研究重点大致包括城市化内涵、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道路选择、城市化机制、乡村城市化等方面。
2.1.1城市化内涵及水平。
学界普遍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伴随城镇数量增进和规模扩大、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演化、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城市物质文明和文化向农村地区逐渐渗透[15]。
近些年,学界除了重视产业非农、空间城市化等城市化的物质性和空间性表征外,行为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精神城市化层面也受到关注。
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方法,大致有人口城市化水平(非农业化率)和复合指标法两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前期低、后期高。
对于城市化过慢,章生道认为与中国存在源于封建后期传统城市体系和源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影响的城市体系的二元体系有关;另外,陈金永提出了工业化与城市偏爱说[16]。
198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正规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城市化水平急剧上升。
对于中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许学强和叶嘉安分析发现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正相关,和人口密度负相关。
城市首位度的省际差异与地理条件的地域差异、政府发展政策有关[17]。
2.1.2城市化道路。
对于中国应该走何种城市化道路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城市规模上,由开始的以“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镇”为代表的小城镇论到1980年代的以“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为代表的折中论,再到1990年代的以“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为代表的中小城市论。
这种以城市规模论城市发展的论调,在全球化和对城市发展规律不断深入背景下得到消解。
事实上,城市发展不再取决于其规模大小,城市化的内涵与质量、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节点地位等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城市化发展方针应该多元化,任何区域的城市化都应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
周一星对城市化道路的阶段性进行分析,提出城镇化和成长规模等级体系的演化具有阶段性特征[18]。
2.1.3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发展的凭借,即城市化动力机制一直是中国城市化研究的焦点。
1983年,城乡建设环保部“若干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课题组把中国城市化动力归结为国家有计划的投资、大城市自身的发展和扩散、乡村工业化、外资引进与地方经济发展等5方面[19]。
许学强认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动力在于以下方面:通过商品化促进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非农化提供充足的城市劳动力、通过工业化促进城镇规模和劳动力需求的扩大、通过发展现代文化提升生活质量、通过空间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20-21]。
崔功豪等论述了小城镇在农村城市化中的积极作用,提出基于地方政府、农民群体力量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22]。
大体上讲,1980年以前,基于“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的动力和基于“自下而上”的乡镇集体或个人投资发展的乡镇企业的动力构成了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独特的二元结构,沈建法将其概括为由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和自发性城市化组成的双轨城市化[23]。
到了1990年代,薛凤旋等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自外而内”的外商投资的城市化新动力,即外向型城市化。
这种城市化模式表现出以小城镇和小城市为主导、跨境城市化的特征,具体运作方式表现为“前店后厂”型,但新的条件下“前店”有本地化的趋势[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