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保护性耕作减排增汇项目方法学

合集下载

生物质炭土壤应用减排增汇项目方法学

生物质炭土壤应用减排增汇项目方法学

生物质炭土壤应用减排增汇项目方法学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碳汇能力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生物质炭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和环境友好型材料,其在土壤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碳储存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质炭土壤应用减排增汇项目的方法学。

一、项目背景生物质炭是由生物质在缺氧或微氧条件下经过热解、气化等过程转化而成的一种富含碳的物质。

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吸附性能,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碳储存量,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二、项目目标1.提高土壤碳储存量,增加碳汇能力;2.降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3.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方法学1.生物质炭制备选用适宜的生物质原料,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等,通过热解、气化等方法制备生物质炭。

制备过程中需控制温度、时间和氧气浓度等条件,以确保生物质炭的品质。

2.生物质炭性质分析对制备好的生物质炭进行性质分析,包括碳含量、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官能团等,以了解其吸附性能和稳定性。

3.土壤类型与生物质炭适用性评估根据土壤类型、质地、肥力状况等因素,评估生物质炭在土壤中的应用潜力。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选择适宜的生物质炭种类和用量。

4.生物质炭施用将生物质炭按照一定比例与土壤混合,采用撒施、深施等方法施入土壤。

施用量需根据土壤类型、生物质炭性质和预期效果进行优化。

5.监测与评估(1)土壤碳储存量监测:定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全碳含量,评估生物质炭对土壤碳储存量的影响。

(2)温室气体排放监测:采用静态箱法、气体通量法等方法,监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评估生物质炭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减排效果。

(3)土壤质量评估:监测土壤肥力、微生物多样性、作物产量等指标,评估生物质炭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6.效果评价与优化根据监测结果,评价生物质炭土壤应用的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调整,以提高减排增汇效果。

四、总结生物质炭土壤应用减排增汇项目方法学旨在通过生物质炭的施用,提高土壤碳储存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途径。

中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中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通信作者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31988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1544、42141004)修改稿收到日期:2022年3月25日专刊: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S&T Supporting Realization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基础前沿交叉创新Cross-cutting Innovation in Basic and Frontier Areas引用格式:于贵瑞, 朱剑兴, 徐丽, 等. 中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4): 490-501.Yu G R, Zhu J X, Xu L, et al. 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to enhance ecosystem carbon sink in China: Nature-based solutions. Bulletin of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37(4): 490-501. (in Chinese)中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于贵瑞*朱剑兴 徐 丽 何念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摘要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已被确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当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约为每年 10 亿—13 亿吨二氧化碳(CO 2)。

巩固和提升生态碳汇功能,需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等相结合,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滨海碳碳汇,进而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大增汇工程,同时还需要推动生态系统管理及新型生物/生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Bio-CCUS/Eco-CCUS )的开发应用。

通过统筹陆地-河流-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种增汇技术,有望实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自然和人为碳汇功能倍增目标,即在 2050—2060 年实现每年 20 亿—25亿吨 CO 2 的碳汇贡献。

保护性耕作重点技术

保护性耕作重点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一.保护性耕作旳概念和意义1、保护性耕作旳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耕作,实行少免耕施肥播种、病虫害防控和深松等为重要内容旳保护性耕作措施,是改善土壤构造、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旳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懒汉式种田法)。

2、保护性耕作旳意义由于老式农业旳过度耕作,加剧了干旱地区旳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旳恶化,如何有效地避免水土流失,增长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旳运用率,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旳核心。

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风蚀导致旳土质流失,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水旳运用率,又能增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构造,是发展干旱地区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旳措施,同步,也可有效减少沙尘暴旳发生,可以有效减少地表裸露,减轻风蚀强度,减少空气中浮尘含量,减少沙尘天气发生旳强度和频率;减少耕地表土流失量,减少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旳流失,可持续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旳好处(1)减轻农田水土侵蚀。

通过农田免耕和秸秆覆盖有效控制了农田水土流失,并起到克制农田扬尘作用。

(2)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

免耕覆盖改善了土壤孔隙分布,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增长土壤蓄水量。

(3)提高农田耕层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及减少动土次数可以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4)省工、省时、节本增效。

通过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复式作业,减少机械动力和燃油消耗成本,减少农民劳动强度。

减少作业工序,亩均减少作业成本15-30元,与老式耕作相比增产5%以上。

宁城县自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

十几年来,重要开展了以留茬免耕、秸秆还田、秸秆编织覆盖免耕播种为重要模式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实行面积逐年扩大,示范效果明显。

到推广面积已达到50万亩。

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比老式耕作省2-3道工序,减少费用20-40元/亩。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原创】保护性耕作技术讲义作者: 来源:橙子的博客时间:2011-6-20前言保护性耕作是农业部的重点技术推广项目, 保护性耕作的措施主要是用作物的秸秆和残茬覆盖农田,秸秆、残茬腐烂还田后,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降低农业对化肥的依赖;保护性耕作还可固土护田,可使农田扬尘降低;保护性耕作通过田间地表覆盖和深松,可以增加天然降水入渗,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强农田抗旱能力;保护性耕作实行免耕少耕,可大大简化生产工艺、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生产率,节省劳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多方促进农民增收。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改善我区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

我区从2003年开始与固原市农机化推广服务中心紧密配合,先后在开城镇、彭堡镇、清河镇、中河乡累计实施冬小麦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面积5000余亩,通过多年试验示范已探讨出适合当地农艺要求的一年一作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即:留高茬+免耕施肥播种技术和留高茬+机械深松+免耕施肥播种。

2006年被区农业厅确定为宁夏唯一的农业部2007年保护性耕作项目新建县。

按项目要求2007年我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耕地面积)达到1万亩,2008年达到3万亩,2009年达到6万亩以上。

为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方便乡镇农机管理、推广、农机驾驶员等有关人员了解掌握技术内容,以搞好示范推广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工作质量,结合生产实际,汇集和吸收了外省大量有关科研成果和经验资料,自己编写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讲义》作为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培训教材。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个人知识面和工作经验所限,不妥之处难免,诚请项目区的广大农民提出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二〇〇八年七月第一章概述一、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及意义二、保护性耕作是农业耕作技术的一场革命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起源四、保护性耕作在国外的发展概况五、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六、宁夏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基本情况七、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区的试验情况第二章、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一、什么叫保护性耕作?二、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有何区别?三、国外保护性耕作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四、为什么要研究和应用保护性耕作?五、保护性耕作有什么好处?六、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能够增产?七、为什么土壤应该少翻耕?八、小麦免耕播种会不会减产?九、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有哪些好处?第三章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及增产增收机理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二、保护性耕作原理三、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理四、保护性耕作的生态环境保护机理第四章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一、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二、秸秆残茬覆盖技术三、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四、深松及少耕技术第五章原州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工艺技术体系一、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工艺体系制定的原则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工艺体系的主要内容三、保护性耕作技术工艺体系第六章保护性耕作技术配套机具一、免耕覆盖播种机二、深松机三、浅松机第七章保护性耕作技术操作要点一、秸秆及残茬处理二、休闲期除草三、深松作业四、表土处理五、免耕施肥播种六、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第八章、常用除草剂介绍、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2,4-滴丁酯2、2甲4氯3、百草敌4、克芜踪(百草枯)5. 10%草甘膦水剂第一章概述一、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及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传统农业的一场革命。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方案(五)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方案(五)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方案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保护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为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一、实施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减少,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二、工作原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理念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减少耕作次数:通过减少耕作次数,可以减少土壤的破坏,保护土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2. 增加有机质含量: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3. 控制水分:合理调控灌溉水量,保持土壤湿润,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4. 种植适应性强的作物: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种植,可以降低对土壤的要求,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建立示范基地:选择一些典型的农田作为示范基地,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和推广。

2. 培训农民:组织培训班,向农民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3. 提供技术支持: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解决他们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推广示范效果:通过展示示范基地的效果,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中来。

四、适用范围保护性耕作技术适用于各类农田,尤其是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地区。

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也适用于各类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果树等。

五、创新要点1. 强调土壤保护:将土壤保护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要义,加强对土壤的保护意识和措施。

2. 推广有机肥料:通过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3. 合理调控水分:通过合理调控灌溉水量,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

林业碳汇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林业碳汇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理财广场
2022 年 第 12 期
林业碳汇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会计学院 杨 卿 李春波
摘要: 本文依据生产流程分析法ꎬ 分阶段对林业碳汇项目展开风险识别ꎬ 将林业碳汇项目风险分为市场风险、 政策
风险、 财产风险和自然风险ꎬ 构建出林业碳汇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ꎬ 并且基于专家调查数据ꎬ 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和
开发运营过程中增加的碳汇量 [18] ꎮ 土地合格性是
指项目选用林地必须满足林业碳汇项目的特定要
求ꎮ 相关技术不完善会导致项目设计成本和项目
不同区域、 不同具体林业碳汇项目ꎬ 其风险会呈
审核成本的经济损失ꎮ 而准入标准则决定了能否
现出一定差异ꎮ 林业碳汇项目风险评价方法方面ꎬ
顺利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ꎬ 这说明林业碳汇
主要以两种方法为主ꎬ 一是模糊综合评价法
二是概率统计法
[13]
[12]

ꎮ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将难以定
量的风险因素通过专家打分、 层次分析等方法以
项目风险分析中需要考虑政策因素ꎮ
2. 项目开发阶段
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周期长ꎬ 涉及主体多ꎬ 利
直观的数据表现出来ꎬ 对风险进行一个综合评价ꎮ
益冲突多发ꎮ 碳汇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ꎬ 当
[16]
、 结构方程模型法
[17]
[15]
、 模糊综合评
健全会给项目融资造成阻碍ꎬ 严重甚至会导致开
等方法都有具体应
发主体的资金链断裂ꎮ 而投资主体考虑到林业碳
用ꎬ 呈现出林业碳汇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的多样化ꎮ
汇项目资金回流慢的特点ꎬ 投资意愿不高ꎬ 融资
目前ꎬ 对于林业碳汇项目风险的研究成果丰
财产风险大ꎮ 此外ꎬ 林业碳汇项目的核心资产是

中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力

中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力

中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力作者:李园园薛彩霞柴朝卿姚顺波李卫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10期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净碳汇;时空分异;驱动力气候变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挑战,“气候经济学之父”尼古拉斯·斯特恩曾提出“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照旧,那么将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1]。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于2020年宣布力争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增加固碳和减少碳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两条路径。

IPCC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农田具有重要的固碳能力和潜力,但耕作措施对其具有重要影响[2]。

传统耕作方式因频繁干扰土壤而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存储,兴起于美国“黑风暴”事件的现代保护性耕作则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碳储量和减少碳排的耕作技术[3],其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的土壤固碳量约为0. 74×109~1. 00×109 t[4],目前已被世界多个国家应用。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引进保护性耕作技术,2002年正式推广,至2019年其应用面积已达7 719. 953 万hm2。

那么,保护性耕作在中国近二十年的推广是否起到了固碳减排作用?作用大小如何?各区域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驱动力有哪些?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可以为优化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对于减缓气候变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文献综述保护性耕作是低碳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既可以提高土壤碳储量,又可以降低碳排放。

现有文献关于保护性耕作固碳减排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利用田间实验测度免耕和秸秆还田等不同措施对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目前,学者们对“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土壤固碳能力[5-6]”已基本达成共识。

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的固碳速率、有机碳稳定系数及其储量[6-7]。

北大荒集团“双碳”及碳汇产业“十四五”规划研究

北大荒集团“双碳”及碳汇产业“十四五”规划研究

3【作者简介】王大庆(1969—),男,研究员,博士,黑龙江省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北大荒战略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海口经济学院(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

【通讯作者】王宏燕(1963—),女,教授,博士,东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北大荒集团“双碳”及碳汇产业“十四五”规划研究王大庆1.2 曹菲2 王玲1 刘佳斌1 赵伟3 王宏燕*2.3(1.黑龙江省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北大荒战略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2.海口经济学院 3.东北农业大学)【摘要】 近期国家出台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北大荒集团在担当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努力形成农业领域航母过程中,面对加快产业升级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战略机遇,将对北大荒集团加快建设“三大一航母”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文就北大荒集团“双碳”及碳汇产业“十四五”规划,分别从北大荒集团“双碳”现状和潜力分析、北大荒集团在“双碳”中的贡献、目标任务等方面做了研究思考。

【关键词】 北大荒集团;“双碳”;“十四五”;碳汇产业2021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

该文件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纲领性文件,是北大荒集团“十四五”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

北大荒集团在担当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努力形成农业领域航母过程中,面对加快产业升级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战略机遇,集团固碳减排工作进行较早,潜力巨大,将为国家落实“双碳”战略作出突出贡献。

“十四五”期间,北大荒集团将应围绕保护性耕作与土壤有机质提升固碳、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减排、草原固碳等项目,做实管理主体、做强研究主体、做优运营主体,构建国家绿色低碳农业先行区、样板区、示范区。

一、北大荒集团“双碳”现状和潜力分析北大荒集团固碳减排途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北大荒集团能源投入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以及生活消费所消耗的能源投入量;可再生能源减排部分包括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光伏和风能发电抵扣减排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1 土壤有机碳储量.................................................................................................... 10 10.2.2 农田 N2O 排放量.................................................................................................... 11 10.2.3 农机耕作消耗化石燃料造成的 CO2 排放量 ........................................................ 13 10.3 项目活动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 ........................................ 14 10.3.1 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 ............................................................................................ 14 10.3.2 农田 N2O 排放量的变化....................................................................................... 15 10.3.3 农机耕作消耗化石燃料造成的 CO2 排放量的变化 ............................................ 15 10.4 10.5 11. 泄漏 ........................................................................................................................ 15 项目减排量 ............................................................................................................ 16 监测方法学 .................................................................................................................... 16
11.1 项目边界的监测........................................................................................................... 16 11.2 抽样设计....................................................................................................................... 17 11.3 土壤有机质的监测....................................................................................................... 18
1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指通过少耕、免耕,深松及秸秆还田 的综合配套措施,既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实现土壤 碳库增汇,又能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从而获得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 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常规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指作物生产过程中由耕翻、耙压和中耕 等组成的土壤耕作体系。 少耕(Reduced Tillage):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强度的 一种保护性土壤耕作体系。 免耕(No Tillage):避免对农田土壤进行耕作的方式。 基准线情景(Baseline Scenario):是指在没有保护性耕作减排增汇项目活 动实施的情景下,原本会在项目边界内实施的常规耕作方式及农耕活动情景。 项目活动(Project Activity):是指保护性耕作减排增汇项目开始实施后, 项目边界内实施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是指土壤中的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含量(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是指每千克土壤中的土壤 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碳含量(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是指单位质量土壤有机 质中的碳元素含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一定深度 土体中土壤有机碳质量。 土壤有机碳储量(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是指项目所在区域一定深 度的土壤有机碳总质量。 项目边界(Project Boundary):是指项目参与方实施保护性耕作减排增汇 项目活动的地理范围。一个项目活动可在若干个不同的地块上进行,但每个地块 应有特定的地理边界。项目边界有事前项目边界和事后项目边界之分。 事前项目边界:是在项目设计和开发阶段确定的项目边界,是计划实施项目 活动的边界。 事后项目边界:是在项目活动开始后经过核实的实际项目活动边界。 在实施阶 段,经监测核实的事后项目边界。 2
1. 引言
根据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发改气候[2012]1668 号) 的有关规定,为推动保护性耕作,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减少农业生产过程 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规范国内保护性耕作减排增汇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设计、 减排增汇量的核算与监测工作, 确保项目所产生的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达到可 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促进国内保护性耕作减排增汇项目的自愿减排交 易,特编制《保护性耕作减排增汇项目方法学》(V01)。在 CDM EB、GS 和 VCS 批准的或审议中的方法学中没有类似的或可供参考eenhouse Gas):是指大气中能吸收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 的长波辐射的气体, 气体的这一作用与 “温室” 作用类似, 故称之为 “温室气体” 。 土壤碳库(Soil Carbon Pool):是指土壤中的有机碳(腐殖质)和无机碳, 不包括土壤中的生物量(根、块根等)以及土壤动物。
11.4 其他参数的监测........................................................................................................... 18 11.5 不需要监测的数据和参数........................................................................................... 19 11.7 需要监测的数据和参数................................................................................................ 25 附录 1:监测要素的精度计算................................................................................................. 31 附录 2:项目碳汇减排量的精度校正 ..................................................................................... 34 附录 3:推荐的默认值............................................................................................................. 36
10.1.1 土壤有机碳储量...................................................................................................... 6 10.1.2 农田 N2O 排放量...................................................................................................... 8 10.1.3 农机耕作消耗化石燃料造成的 CO2 排放量 .......................................................... 9 10.2 项目活动下土壤碳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 10
2. 适用条件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指将常规耕作改为减免耕并辅以秸秆还田,减少对农田表 层扰动、增加外源有机物输入、保护土壤团聚体结构,从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 的耕作措施。同时,保护性耕作可改变耕作耗油量和化肥施用量,影响农业生产 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本方法学的适用条件包括: (1) (2) 基准线情景下土地利用方式为旱地农田,耕作方式为常规耕作且秸秆不 还田。稻田、果树、茶树等不适用于本方法学; 项目活动为保护性耕作措施。下面措施之一即可认为是保护性耕作:1) 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即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 表土耕作;2)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减 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作业成本;3)常规耕作结合秸秆粉碎还田。 (3) (4) 秸秆还田用量不会影响作为秸秆炊事燃料以及牲畜饲料等用途的秸秆使 用量。在没有项目活动的情况下,这些秸秆原本在田头废弃好氧分解; 项目的年减排总量小于或等于 60000 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q)。
保护性耕作减排增汇项目方法学
方法学开发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