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类型成因风向特点高空大气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名称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压带0附近热力作用受热膨胀上升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30附近动力作用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炎热干燥副极地低压带南北纬60附近动力作用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温和湿润极地高压带南北纬90附近热力作用冷却下沉寒冷干燥风带风向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东北风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西北风温暖湿润极地东风带东北风东南风寒冷干燥2.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亚洲大陆太平洋七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一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阿留申低压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季风环流成因风向气候类型分布范围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西北风;7月东南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3.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带位置的影响4-5月(春末)雨带位于华南,华北出现春旱;6月(夏初)长江中下游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

(完整版)地球上的大气必背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地球上的大气必背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9.风向的判断规律: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①找高低压,定气压梯度方向,由高压指 向低压 ②定半球 判断地转偏向力方向 南左北右 ③画风向 与气压梯度力方向呈 45 度即风向
10.常见热力环流:城市风、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山谷风等 11.等压面的判读
①垂直递减:同一地点,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②“高凸低凹”: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进而使等压面
6. 气温垂直分布
1
①一般规律 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约 0.6℃,但在下垫面性质、季节、气象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些变化 ②逆温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 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 0.6℃.称为逆温。 ③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 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 构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焦在它下面, 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尤其是工业区上空,凝结核多,易产生雾霾天气, 有的甚至还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7.热力环流形成:太阳辐射(能量来源)→近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气流的 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直接原因)→大 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2. 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位置和成因: ①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位置
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高低 分布;气压带、风带南北对称分布。
③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分析: 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热力原因形成; 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动力原因形成。 风带在高低气压带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 从高压吹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偏转后形成。 3.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判断季节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 变化,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 北移,冬季南移。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高中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红外线)、2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组成1、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了解)2、干洁空气(掌握)⑴、概念: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⑵、干洁空气成分体积分数:N₂ 78%,O₂ 21%,0.93% 氩气,0.038% CO₂, 0.032% 杂气⑶、组成成分的作用①氧(O):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②氮(N):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③二氧化碳(CO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具有保温作用;④臭氧(O₂):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3、水汽和杂质水的相变: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了解)⑴、作用:①含量少,但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③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⑵、降水的条件:①水汽②凝结核③温度(了解)二、人类活动与大气(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正在不断的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1、体现: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和对森林的乱砍乱伐2、实例:①温室效应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掌握)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砍伐-CO₂增多-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臭氧空洞危害:使得大量的紫外线穿越大气层,进入近地面,严重威胁各种生物的生命安全。

臭氧空洞发生在南北两极或极地上空3、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了解)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大气的垂直分层(全部掌握)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分层依据:温度运动状况密度二、各垂直分层的的特点1、对流层⑴、范围: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

⑵、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将至-60℃;对流层大约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⑶、大气运动状况: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⑷、密度气压:密度大、气压大⑸、水汽尘埃: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的污染物也集中于此层。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学好地理不但有利于考试取得良好的成绩,更关键的是对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有深远的影响,为大家推荐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注意: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由于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形成云雨天气,而高压(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气。

(1)低压(气旋)系统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从四周流向中心,使气旋中心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被迫上升。

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

所以每当气旋过境时,云量就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

夏秋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2)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是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除整体自西向东移动外,还应注意比较冷锋与暖锋的移动速度。

如果冷锋移速较快,则冷锋附近形成较窄的雨区,并伴有大风降温;暖锋雨区较宽,持续时间也较长。

若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追赶暖锋,直至暖空气完全被抬升,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明显下降,云和降水逐渐消失,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一般气旋是辐合上升系统,特别是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常常产生云、雨,甚至有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一个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是,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的降水天气,气旋的中部(两锋之间)是暖锋控制下的晴朗天气。

地理必修一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笔记资料

地理必修一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笔记资料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短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热大地〞,“大地热大气〞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

a.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b.散射: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如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蓝光被空气分子散射〕;旭日、夕阳、朝霞呈橘红色〔早晚时,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的间隔较远。

在到达地面之前,蓝紫光绝大部分被散射了,最后进入人们视野的只有红、橙、黄等波长较长的的光〕。

c.反射:不具选择性。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属于大气的保温作用〕。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太阳高度角越小,光线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途径越长,被削弱得也越厉害。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还大地〞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小气温的日较差〔白天,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地面获得热量减少,使白天地球外表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大气把吸收的地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使夜晚地球外表温度不至过低〕;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2.热力环流〔1〕大气垂直运动和程度运动的成因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②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a.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程度气压差→程度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b.等压线:受热地区—近地面向下凹,高空向上凸;冷却地区—近地面向上凸,高空向下凹。

可以用“热胀冷缩〞来记忆,即受热地区两等压线的间隔胀得较远,冷却地区两等压线间隔缩得较近(如右图)。

其中,气压值大小排序为A>B>C>D〔注:同一平面,气流总是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竖直方向上,气温和气压总是越向上数值越低〕c.举例: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①城市风:城市生活、消费释放大量的认为热,使城市气温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注意城市风不随昼夜而变化〕②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空气由大陆流向海洋;而海洋上因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