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 盾 及 其《 子 夜》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句意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 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我仿佛看到了………………
0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这真是一个____的村居! 这更是一个____的村居!
上片
村中环境: 村中人(老夫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秀丽 恬静
下片 (动作)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4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古体诗的特点
1.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2.每句字数没有严格限制; 3.用韵灵活,押韵较自由; 4.平仄、对仗没有要求; 5.语言自由,可俗可雅。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比较本课三首诗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时间 晚上
秋天
冬季清晨到中午
地点 石壕村
近郊的草堂
对人民的赞扬、同情又 有对战争的控诉,表现 思想上的矛盾。
《茅屋为秋 杜甫的“苦”
风所破歌》
推己及人,渴望广济苍生 的博大胸怀
《卖炭翁》 卖炭翁的“苦”
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 遭遇的深切同情
作业: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 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配图锦囊:关注文本细节,选择你认为具有表现 力的句子,有理有据配图。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比较本课三首诗写法上的异同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描写的分类: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外貌描写、肖像 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唐诗三首》群诗教学
曾素叶 八(11)班
课标要求
1.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 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 味。 2.注重古代诗歌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 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 审美品味。
《石壕吏》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起来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后来因为上疏营救宰相房 琯,得罪了皇帝,被诬为房党,于乾元元年(758)贬作华州司功 参军。这年冬天,因事回洛阳。第二年春天从洛阳返华州途中, 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苦难,感触很深, 就写出了辉煌的诗篇“三吏”“三别”。
经典小古文45篇配图ppt课件

第二组
天的魔术
第 6课
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 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 明月初出。
— 选自民国
老课本
第 6课
雨
今日( ),晓雾( ), 细雨( )。天晚( ),风 ()云( ),明月( )。
— 选自民国老课本
第7课 雪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 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 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 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 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 世界,真奇观也。
第27课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第28课 共工触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 移焉;地覆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选自《淮南子· 天文训》
第39课 意志和品质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0、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
——选自《刘公嘉话》
32 推敲
33.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 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 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 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 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
——选自《书林纪事》
34.王冕好学 冕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 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 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 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 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 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35张ppt)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 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自主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 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 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4)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这四句写出了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的生活环境,营造一种雪上加霜的
凄苦氛围;同时又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任务探究
3.《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
(1)卖炭翁 外貌:满面尘色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 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 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这样拼死拼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
自主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 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 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 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 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 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自主学习
《卖炭翁》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 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 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任务探究
任务二:理解白居易的思想感情,分析其表达情感态度的方式。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 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自主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 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 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4)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这四句写出了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的生活环境,营造一种雪上加霜的
凄苦氛围;同时又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任务探究
3.《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
(1)卖炭翁 外貌:满面尘色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 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 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这样拼死拼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
自主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 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 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 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 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 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自主学习
《卖炭翁》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 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 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任务探究
任务二:理解白居易的思想感情,分析其表达情感态度的方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yǐ 倚杖
shà 广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二 写一写字形
突wù( 兀 )
塘ào( 坳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大bì( 庇 )天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 (二)一词多义 1.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 忍能对面为盗贼 做。 2.安: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安得广厦千万间 哪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 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 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 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 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 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 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优秀PPT课件

(2)罗盛教听到孩子们的哭喊声,知道有孩子落
水了,就急忙向河边跑过去。他一边飞奔,一边
·
·
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
·
·
去。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他钻出水
·
·
面吸了口气,立刻又钻了下去。
·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罗盛教救人心切。罗盛教的一 系列动作使人更容易联想到当时的具体画面,反 映出罗盛教的勇敢与善良。
蝴蝶
蝴蝶从花朵上飞起,扇动着翅膀,在花
飞舞 间上下飞舞。
小男孩 打羽毛球
他右手握住球拍,左手把球往空中一抛, 右手再挥舞着球拍击球。待对方把球回旋时, 他疾步上前,纵身一跃,挥拍一击,球就像 出膛的炮弹飞驰而去。
妈妈下 班回到家
妈妈掏出钥匙,打开房门,放下背包, 换上拖鞋,疾步走到厨房,开始做饭了。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 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 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 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 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 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 不释卷’ ”。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和蔼 慷慨 贤慧 悲戚
jù bīn
zào
fén
临危不惧 彬彬有礼 焦躁不安 心急如焚
识字加油站
和蔼: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啬。 贤惠:指妇女甘愿为家庭付出,有德行,态度和气,心灵手巧。善良温柔而通情达理。 悲戚:悲痛哀伤(着重于哀,多是个人情感上的)。 临危不惧: 临:碰到,面临;惧:害怕。遇到危难,一点也不害怕。 彬彬有礼:表示个人修养和作风的道德用语,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焦躁不安:着急,烦躁,坐立不安的样子 。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

杜甫的诗歌作为东方诗学的杰出代表, 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 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
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 推广,杜甫的诗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 国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全球 范围内的杜甫研究热潮。
杜甫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的瑰宝,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主要文学形式。
社会背景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士人崇尚风 雅,注重文化修养。同时,唐代 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期,各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唐代文化
注入了新的活力。
杜甫创作历程及风格演变
创作历程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 飘泊时期。每个时期的创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杜甫个人的思想情感。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中,杜甫以自身遭遇为切入点, 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
忧虑。
杜甫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仁政、 德治的向往和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体现了其高尚的政治理想和远大
的抱负。
03
杜甫诗歌艺术特Βιβλιοθήκη 分析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风格
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内容赏析
通过行人答问的方式,从 人民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歌艺术特色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 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动 人。
同类题材作品推荐
《三吏》、《丽人行》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生活题材作品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景介绍
诗歌内容赏析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期间,遭遇秋风破屋, 生活困顿。
世界文化遗产
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 推广,杜甫的诗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 国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全球 范围内的杜甫研究热潮。
杜甫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的瑰宝,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主要文学形式。
社会背景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士人崇尚风 雅,注重文化修养。同时,唐代 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期,各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唐代文化
注入了新的活力。
杜甫创作历程及风格演变
创作历程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 飘泊时期。每个时期的创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杜甫个人的思想情感。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中,杜甫以自身遭遇为切入点, 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
忧虑。
杜甫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仁政、 德治的向往和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体现了其高尚的政治理想和远大
的抱负。
03
杜甫诗歌艺术特Βιβλιοθήκη 分析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风格
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内容赏析
通过行人答问的方式,从 人民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歌艺术特色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 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动 人。
同类题材作品推荐
《三吏》、《丽人行》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生活题材作品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景介绍
诗歌内容赏析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期间,遭遇秋风破屋, 生活困顿。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秀PPT课件

黑云翻墨未遮山,
云
黑
2024/5/23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
急
2024/5/23
打翻的墨汁。这里形容 黑云翻滚,好像浓墨。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鲜明对比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跳动的珍珠。这里 形容雨点大,杂乱 无序。
2024/5/23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诗意: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色的 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2024/5/23
朗读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024/5/23
妙解课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题解: 时间
地点 事件
2024/5/23
思考
诗中描写了 那些景物?这 些景物有什么 特点?
2024/5/23
宿
xiǔ (一宿)
例:妈妈昨天工作到很晚,只好在公司宿 ( )sù舍住了一宿( )。xiǔ
2024/5/23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024/5/23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
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盛唐另一 山水诗人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 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 等内容,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 浩然集》三卷传世。
这首词写的 是什么季节的 景色?从哪里 可以看出来?
2024/5/23
鸣 蝉
2024/5/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社会剖析小说,实际上是把认识价值和 社会价值当作文学最高意义。社会剖析 小说,就是要实现文学的认识价值和社 会价值。通常文学的作用是以审美为核 心的,在审美的基础上,获得认识价值 和教育价值。但是,社会剖析小说却把 认识价值放在首位。在很大程度上偏离 了文学的主体。茅盾遭到质疑,或者茅 盾的文学地位受到否定,关键就在这里。
5
(四)酝酿期 从1922年到1927年,
沈雁冰在文学上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 成就,但始终没有离开文学的圈子,不 仅是“人生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和批 评家,而且还是革命文学的最早倡导者, 并在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社 会、革命和人生的关系方面处于先锋地 位。在政治方面,沈雁冰则是当时最为 活跃的文学家。
15
在20世纪的许多有影响的作家中,茅盾在 文学史上的评价是最具戏剧性的一个。在 80年代以前,茅盾是公认的20世纪文学巨 匠。但是,在90年代,却遭到许多学者的 质疑,甚至被排出优秀的小说家的行列。 虽然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大的长篇小说创 作奖,但是,茅盾本人的创作成就却被普 遍怀疑。茅盾的文学特色和文学成就究竟 应该怎样评价呢?对于茅盾的评价,为什 么会发生这样巨大变化呢?
(六)爆发期 1933年前后,茅盾的小说 创作进入了爆发期。1930年,从日本回 到上海后不久即参加了“左联”,1931 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子夜》,并陆续 创作和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 蚕》、《秋收》、《残冬》)。1933年, 《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被看作是中 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称这一 争中受 到创造社等革命文学倡导者们批评的小 说:
《蚀》三部曲、《虹》,以及《路》、 《三人行》等。
13
(三)主要体现出“社会剖析小 说”: 《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以及 《多角关系》、《当铺前》、《小巫》等。
(四)抗战后的“急就章”:
6
(五)彷徨期 1927年8月,从牯岭回到上海
后,立即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小说《幻 灭》,这是沈雁冰的第一篇小说,并在这篇小 说于《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茅盾” 的笔名。紧接着他又完成了另两篇小说《动摇》 和《追求》。1930年,这三篇带有连续性的小 说结集为《蚀》出版单行本,故《蚀》又称 “《蚀》三部曲”,被看作是茅盾的第一部长 篇小说。这部作品以“矛盾”的基调贯穿始终, 正暗含着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心情, 而沈雁冰最初为自己取的笔名就是这“矛盾” 二字(后被叶对陶改为“茅盾”)。1929年, 茅盾在日本还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虹》。 7
16
茅盾的文学个性,善于进行长篇小 说的创作。即使是短篇小说,其结 构也是长篇小说式的。可以说茅盾, 是20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开拓者之 一。
茅盾在三十年代,还是社会剖析小 说的最著名的作家。茅盾是社会剖 析小说的开创者。他的小说,都是 社会剖析小说。
17
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就是把认识社 会作为目的的小说。这种小说要剖析、 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探索社会发展 趋势,甚至力图总结历史规律。社会 剖析小说作者,主要是左翼作家,或 者说社会剖析小说,是左翼主流小说。 它基本上以阶级理论为武器,揭示社 会生活中的阶级关系。就是用阶级理 论为核心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10
➢写于1929年,描写从“五四”时期到 1927年近十年时代面貌和思想发展历程的 的《虹》;写于1932年至1933年,描写30 年代初中国江浙农村小城镇商人破产和农 民“丰收成灾”以及农民觉醒反抗的《林 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残冬》);
11
➢写于1931年至1932年,发表于1933年,描 写1930年春夏间发生在上海的政治经济事件 的《子夜》;写于1941年,描写1940年9月 至1941年2月间“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反 共卖国的《腐蚀》; ➢写于1945年,描写当年重庆“黄金案”内 幕的话剧《清明前后》等。
茅 盾 及 其《 子 夜 》
1
一、茅盾的生平
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要特别注意三点: 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 他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 他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联系十分紧密
2
(一)简历 生于
1896年,(比鲁迅小15岁, 比郭沫若还小4岁),卒 于1981年(终年85岁), 浙江桐乡乌镇人。原名沈 德鸿,字雁冰。在新文学 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 名字著称于世,被誉为 “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 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 基”。
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篇小说 《走上岗位》和在此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小说 《锻炼》、《腐蚀》,以及他惟一的剧作《清 明前后》等。
14
(五)未能按计划完成的作品:
❖《虹》、《第一阶段的故事》、 《走上岗位》、《锻炼》、《霜叶红 于二月花》以及《子夜》等。
(六)为追求社会功利目的硬写的失败之作:
❖《虹》、《三人行》、《第一阶段 的故事》、《走上岗位》、《清明前 后》等。
3
(二)求学入行 1913年(17岁)中学毕
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的1916年 (20岁)在北大预科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原 因未能继续在北大学习,而是经朋友介绍进 入在当时的文化界十分著名的“上海商务印 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 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
4
(三)崭露头角 1921年(25岁), 沈雁冰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 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范。在这 年1月,沈雁冰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 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 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 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并将他所在的《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 蝴蝶派”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 “纯文艺”刊物。
8
(七)辗转流徙 从1937年抗
战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茅盾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9
茅盾一生著述甚丰,我们这门课主要 要求了解其小说等作品中的下列内容:
(一)具有“大事记”和“编年史” 特点的作品:
➢ 写于1927年至1928年,描写1927年 “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及第一 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蚀》三部 曲 (《幻灭》《动摇》《追求》)
社会剖析小说,实际上是把认识价值和 社会价值当作文学最高意义。社会剖析 小说,就是要实现文学的认识价值和社 会价值。通常文学的作用是以审美为核 心的,在审美的基础上,获得认识价值 和教育价值。但是,社会剖析小说却把 认识价值放在首位。在很大程度上偏离 了文学的主体。茅盾遭到质疑,或者茅 盾的文学地位受到否定,关键就在这里。
5
(四)酝酿期 从1922年到1927年,
沈雁冰在文学上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 成就,但始终没有离开文学的圈子,不 仅是“人生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和批 评家,而且还是革命文学的最早倡导者, 并在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社 会、革命和人生的关系方面处于先锋地 位。在政治方面,沈雁冰则是当时最为 活跃的文学家。
15
在20世纪的许多有影响的作家中,茅盾在 文学史上的评价是最具戏剧性的一个。在 80年代以前,茅盾是公认的20世纪文学巨 匠。但是,在90年代,却遭到许多学者的 质疑,甚至被排出优秀的小说家的行列。 虽然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大的长篇小说创 作奖,但是,茅盾本人的创作成就却被普 遍怀疑。茅盾的文学特色和文学成就究竟 应该怎样评价呢?对于茅盾的评价,为什 么会发生这样巨大变化呢?
(六)爆发期 1933年前后,茅盾的小说 创作进入了爆发期。1930年,从日本回 到上海后不久即参加了“左联”,1931 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子夜》,并陆续 创作和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 蚕》、《秋收》、《残冬》)。1933年, 《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被看作是中 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称这一 争中受 到创造社等革命文学倡导者们批评的小 说:
《蚀》三部曲、《虹》,以及《路》、 《三人行》等。
13
(三)主要体现出“社会剖析小 说”: 《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以及 《多角关系》、《当铺前》、《小巫》等。
(四)抗战后的“急就章”:
6
(五)彷徨期 1927年8月,从牯岭回到上海
后,立即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小说《幻 灭》,这是沈雁冰的第一篇小说,并在这篇小 说于《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茅盾” 的笔名。紧接着他又完成了另两篇小说《动摇》 和《追求》。1930年,这三篇带有连续性的小 说结集为《蚀》出版单行本,故《蚀》又称 “《蚀》三部曲”,被看作是茅盾的第一部长 篇小说。这部作品以“矛盾”的基调贯穿始终, 正暗含着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心情, 而沈雁冰最初为自己取的笔名就是这“矛盾” 二字(后被叶对陶改为“茅盾”)。1929年, 茅盾在日本还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虹》。 7
16
茅盾的文学个性,善于进行长篇小 说的创作。即使是短篇小说,其结 构也是长篇小说式的。可以说茅盾, 是20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开拓者之 一。
茅盾在三十年代,还是社会剖析小 说的最著名的作家。茅盾是社会剖 析小说的开创者。他的小说,都是 社会剖析小说。
17
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就是把认识社 会作为目的的小说。这种小说要剖析、 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探索社会发展 趋势,甚至力图总结历史规律。社会 剖析小说作者,主要是左翼作家,或 者说社会剖析小说,是左翼主流小说。 它基本上以阶级理论为武器,揭示社 会生活中的阶级关系。就是用阶级理 论为核心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10
➢写于1929年,描写从“五四”时期到 1927年近十年时代面貌和思想发展历程的 的《虹》;写于1932年至1933年,描写30 年代初中国江浙农村小城镇商人破产和农 民“丰收成灾”以及农民觉醒反抗的《林 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残冬》);
11
➢写于1931年至1932年,发表于1933年,描 写1930年春夏间发生在上海的政治经济事件 的《子夜》;写于1941年,描写1940年9月 至1941年2月间“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反 共卖国的《腐蚀》; ➢写于1945年,描写当年重庆“黄金案”内 幕的话剧《清明前后》等。
茅 盾 及 其《 子 夜 》
1
一、茅盾的生平
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要特别注意三点: 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 他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 他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联系十分紧密
2
(一)简历 生于
1896年,(比鲁迅小15岁, 比郭沫若还小4岁),卒 于1981年(终年85岁), 浙江桐乡乌镇人。原名沈 德鸿,字雁冰。在新文学 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 名字著称于世,被誉为 “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 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 基”。
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篇小说 《走上岗位》和在此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小说 《锻炼》、《腐蚀》,以及他惟一的剧作《清 明前后》等。
14
(五)未能按计划完成的作品:
❖《虹》、《第一阶段的故事》、 《走上岗位》、《锻炼》、《霜叶红 于二月花》以及《子夜》等。
(六)为追求社会功利目的硬写的失败之作:
❖《虹》、《三人行》、《第一阶段 的故事》、《走上岗位》、《清明前 后》等。
3
(二)求学入行 1913年(17岁)中学毕
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的1916年 (20岁)在北大预科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原 因未能继续在北大学习,而是经朋友介绍进 入在当时的文化界十分著名的“上海商务印 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 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
4
(三)崭露头角 1921年(25岁), 沈雁冰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 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范。在这 年1月,沈雁冰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 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 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 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并将他所在的《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 蝴蝶派”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 “纯文艺”刊物。
8
(七)辗转流徙 从1937年抗
战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茅盾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9
茅盾一生著述甚丰,我们这门课主要 要求了解其小说等作品中的下列内容:
(一)具有“大事记”和“编年史” 特点的作品:
➢ 写于1927年至1928年,描写1927年 “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及第一 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蚀》三部 曲 (《幻灭》《动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