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脚后跟疼的偏方有什么
【芍药甘草汤】16脚后跟痛,骨质增生

【芍药甘草汤】16脚后跟痛,骨质增生
【脚后跟痛,骨质增生】
心胸痛可以芍药甘草汤,骨节痛也可以。
现在最多的是颈肩腰腿痛,如果善用芍药甘草汤,你就成功了一半。
一老人,拄着拐杖,一瘸一拐,找到刘爷说,脚跟子痛,医院拍片说骨质增生,治了大半年还没好。
赤芍、白芍各30克,炙甘草6克,骨碎补30克,威灵仙10克。
教老人多踢腿蹬腿,不要怕痛,怕痛痛一辈子,不怕痛痛一时。
凡气血通不到的地方,那地方就会长病痛,所谓骨质增生,就像机器上面长的锈迹一样,你不运动把它除掉,它就堵在那里,使你功能作废。
剪刀有了锈迹就不灵活,人体骨头里长了骨垢,功能就会障碍。
老人家吃了一剂脚跟骨不痛了,连吃十剂,疼痛消除。
要练到两条腿发热发烫才去睡觉,结果三个月下来,再一拍,骨质增生没有了。
《祥本医案》载,老年骨质增生疼痛,用赤芍、白芍各30克,炙甘草6克,同时加骨碎补、葛根、丹参、威灵仙,能够活血祛瘀,缓急止痛。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疼痛症状,通常发生在足跟部位,给
患者带来不适和影响日常生活。
中医药对于足跟痛的治疗有着丰富
的经验和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
首先,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如果是由于湿热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茯苓等,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利尿
排湿,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其次,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
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这些药物可以活血
化瘀,舒筋活络,有助于改善足跟痛的症状。
另外,对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补肝肾、益气活
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巴戟天、熟地黄等,这
些药物可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足跟痛患者还可以通过中医推拿、针灸等方式
进行治疗。
中医推拿可以通过调理经络、舒筋活络,有助于改善足
跟痛的症状。
针灸则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舒筋活络,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总之,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时,应该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足跟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足跟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医治疗方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底足疾病,也称为足底筋膜炎。
中医认为,足跟痛是由于筋膜粘连、气血瘀滞、寒湿阻滞等原因造成的。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足跟痛也有良好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太冲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舒缓足底筋膜的炎症反应,促进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
2.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熏蒸足部来减轻疼痛。
常用的中药有艾叶、防风、柴胡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配方,然后将药材煮沸后,用热气熏蒸足部。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筋膜炎症,缓解疼痛。
3. 足浴疗法:足浴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热水浸泡足部来舒缓筋膜炎症。
在足浴水中可以加入一些草药,如艾叶、薄荷等,这样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减轻疼痛。
4.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足跟痛的常见方法,可以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气血状况来改善足底筋膜的炎症状况。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的川芎、桃仁,舒筋活络的防风、柴胡等。
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5.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足跟痛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足底的特定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炎症状况,舒缓疼痛。
在进行推拿按摩时,可以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油来辅助治疗,如红花油、七叶皮油等。
除了上述中医治疗方法外,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适当休息:足跟痛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使用足部,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可以缓解疼痛。
2. 热敷:病人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炎症。
3. 改善生活方式:患者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走路或者站立工作,穿舒适合脚的鞋子,如软底鞋、减震鞋等。
4. 运动治疗:一些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缓解足跟疼痛,如瑜伽、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负重跑步等。
5. 调整饮食: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熏烤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康复能力。
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首先,对于足跟痛患者来说,合适的鞋子至关重要。
选择一双支撑性好、缓震效果好的鞋子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的鞋子可以有效地减轻足底的压力,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此外,穿着鞋子的时间也要适当控制,尽量减少长时间站立或走路,给足底充分的休息。
其次,适当的按摩和拉伸也是治疗足跟痛的有效方法。
通过按摩足底和小腿肌肉,可以有效地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拉伸小腿肌肉和跟腱也可以帮助缓解足跟痛,增加足部的灵活性,减少疼痛感。
另外,热敷和冷敷也是治疗足跟痛的方法之一。
在足跟痛发作时,可以使用热水泡脚或热敷来缓解疼痛。
而在活动后或者炎症明显时,可以使用冰袋进行冷敷,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
除此之外,足底支撑和矫形鞋垫也是治疗足跟痛的有效辅助手段。
足底支撑和矫形鞋垫可以有效地改善足部的力学结构,减轻足底的压力,从而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最后,如果足跟痛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者疼痛程度较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医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病情给予
相应的治疗建议,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总之,治疗足跟痛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
通过合适的鞋子、按摩和拉伸、热敷和冷敷、足底支撑和矫形鞋垫等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同时,及时就医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者疼痛程度较重的情况下。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到足跟痛患者,尽快摆脱疼痛,重拾健康的生活。
脚后跟疼最佳治疗方法

脚后跟疼最佳治疗方法内服法:以活血补肾、通络定痛为法。
药用熟地、鸡血藤各30克,当归、牛膝、地龙、丹参(后入)各15克,透骨草、威灵仙、木瓜各12克,皂角刺、穿山甲(先煎)、三七末(冲服)各9克。
每天1剂,水煎3次,兑酒少许,分3次服。
15天为1疗程,直至局部体征及伴随症状消失。
治疗期间,应加强足部防寒保暖,减少活动,避免负重。
妇女月经期及孕妇禁服本方。
外涂法:以活血散淤、消肿止痛为主。
将川乌、草乌各10克,姜活、当归、没药、红花、血竭、赤芍、细卒各20克研极细末浸泡2次。
第一次加80%酒精500毫升浸3天,过滤,第二次加酒精750毫升浸4天,过滤;2次药液合并,静置1天后,再滤取药液,贮瓶密封备用。
每次取药液直接涂于疼痛处,并反复按摩足跟部半小时,每天3~5次。
3周为1疗程,至肿消痛止,行走自如。
足跟痛的原因足跟痛的常发人群是老年人,常由于足部根骨骨刺而出现足跟痛,但骨刺并不是引起疼痛的直接原因,而是骨刺鼓起后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
也有部分患者由于长期站立行走,或进行爬山、远游等长时间的足部运动而导致足部肌腱、筋膜等部位拉伤或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如足底跖腱膜炎、跟腱炎等病症。
另外还会因为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等因素引起体质下降,各组织器官退行性改变,足力虚弱,韧带松弛,导致足弓的降低,因此,年老体衰是发生脚跟疼的根本原因。
最后,包括一部分风湿性的足跟痛患者,此类患者多是由于常年生活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身体过度受到潮湿的侵入而引起,常在阴雨天气,以及过冷的天气时容易复发。
足跟痛的偏方偏方一:取杜仲、补骨脂、丹参、桂枝、川芎等中药,传统熬制而成,再用生姜擦拭皮肤,将膏药贴在肌肤上。
每付贴3天,十贴1疗程。
偏方二: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
也可吃些骨刺消痛液或骨仙片来治疗的。
偏方三: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
脚后跟痛的治疗方法

脚后跟痛的治疗方法
脚后跟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休息:避免过度使用脚后跟,减少运动和体力活动,给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脚后跟得到休息和恢复。
2. 冷热敷:在疼痛区域交替使用冷敷和热敷,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并促进血液循环。
3. 拉伸和锻炼:进行脚后跟和脚底的拉伸运动,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和压力,增加灵活性,促进康复。
4. 使用足弓支撑:使用足弓支撑或者鞋垫可以提供足部的稳定性和支撑,减轻脚后跟的压力。
5. 穿合适的鞋:穿合适大小的鞋子和跑鞋,尤其是选择加强脚弓的鞋款,以减少脚后跟的压力。
6. 物理治疗:如按摩,理疗,足底按摩等物理疗法,可以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7. 药物治疗:如果疼痛严重,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类消炎药来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
请注意,在自我治疗时,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者无法缓解,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康复师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病因与病理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肿瘤、畸形性骨炎)、距跟关节炎等,最常见的是前五种疾病。
足跟脂肪纤维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构成,有吸震作用.当跟部被硬物硌伤、长期压迫、受风、着凉等能使跟垫发生炎症,患者足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性压痛;如伤及跟下滑囊或滑膜,则会出现跟下深部疼痛。
跟腱周围炎是跟腱附着部位的周围组织,因外伤、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位肿胀和疼痛。
以老年女性发生率高,多为足脂肪纤维垫部分消退、急性滑囊炎或平底跖足等原因引起.此外,跟骨骨刺也可引起疼痛.足跟痛起病突然,常无明显外伤史,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针刺样疼痛,局部有明显压痛,ⅹ线拍片除跟骨骨刺外,一般无任何骨质病变.治疗1、按摩法引起足跟痛的疾病,都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
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着点周围,按压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2、药物外治法应用万应如意膏外贴,能很快奏效。
3、药物内服法体力虚弱、体格肥胖、卧床日久,引起足跟皮肤变软,跟部脂肪纤维垫萎缩,可造成站立和行走时跟底疼痛。
产后妇女多见这种性质的足跟痛.中医学认为足跟痛与肝肾亏虚、阴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有关,使用中草药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属血虚受寒者,用养肝汤加味:当归10克、熟地24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麦冬10克、炒枣仁10克等,水煎服,一般服用4~5剂即可见效。
属肾虚受寒者,用桂附八味丸加味:熟地24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肉桂6克、附子6克、独活10克、细辛3克、当归10克、秦艽(jiao,一声)10克,水煎服,4~5剂即可见效.因肝肾亏虚,感受风湿侵袭而致者,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克、寄生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灵仙10克、秦艽10克、杜仲15克、川断1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一般3~5剂,症状会明显减轻。
治疗脚后跟疼的土方法

治疗脚后跟疼的土方法脚后跟疼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通常会给人带来不适和疼痛感。
脚后跟疼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站立或走路、穿着不合适的鞋子、运动过度等引起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土方法来缓解脚后跟疼痛,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有效的治疗脚后跟疼的土方法。
首先,可以尝试用温水泡脚来缓解脚后跟疼痛。
将一盆温水倒入足浴盆中,水温不宜过热,然后将双脚浸泡在温水中约15-20分钟。
温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疲劳感,对于脚后跟疼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其次,可以使用风油精或活络油来按摩脚后跟。
将适量的风油精或活络油倒在手心,然后用手指轻柔地按摩脚后跟部位,每次持续约5-10分钟。
这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酸胀感,对于脚后跟疼痛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另外,可以尝试用盐水热敷来缓解脚后跟疼痛。
将适量的食盐加入热水中,搅拌均匀后,然后用毛巾蘸取盐水,敷在脚后跟部位,每次持续约15-20分钟。
盐水热敷可以舒缓肌肉,减轻疼痛感,对于脚后跟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最后,可以尝试用姜汁或生姜片来热敷脚后跟。
将生姜捣碎或切成薄片,然后放入热水中,再用毛巾蘸取姜汁或放上生姜片,敷在脚后跟部位,每次持续约15-20分钟。
生姜具有温热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感,对于脚后跟疼痛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总之,脚后跟疼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土方法来缓解疼痛。
温水泡脚、风油精按摩、盐水热敷、姜汁热敷等方法都是比较有效的缓解脚后跟疼痛的土方法。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缓解脚后跟疼痛,保持双脚的健康和舒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赏
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内踝高点。每天按摩早晚各 1 次,早晨用按揉法,用 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向里转三下,向外转三下,每穴 5 分钟。晚上用按压法,用拇 指尖端按在穴位上,一按一抬,每穴 5 分钟。 毛刷刷足法: 每晚用热水泡脚后,先用毛刷叩打足跟部每侧 1 分钟,然后用毛刷刷动 足跟部 1 分钟,再叩打 1 分钟。
1 幻灯片 4 药物小方法 药物鞋垫法 : 花椒、吴茱萸、五味子各等分,研末,按鞋子大小缝制布袋,将药末。
药物足浴法 : 伸筋草、透骨草、艾叶、川椒、海桐皮、鸡血藤、地龙、川乌、草乌、 红花、黄柏各 20 克,丝瓜络 10 克,制乳香、制没药各 15 克。上方加水 2500 毫升左右, 煮沸 15 分钟,加入白酒 100 毫升,将药汁放在盆内,熏洗、浸浴双足,每次 20 分钟, 然后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按摩足跟 10 分钟,每日早晚各 1 次,每剂可用 3 日。
幻灯片 1
治疗脚后跟疼的偏方有什么
幻灯片 2 中医解析 中医学认为,脚后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
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 失养而发病。及时外敷,足跟骨方*/世*医 tie 即可
幻灯片 3 家庭治疗方法 指压按摩法: 取穴昆仑、太溪,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