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汕头金山中学2017届高三校模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

”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

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即“磁器”)称谓的史料。

考古学证明,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国两汉,从唐开始,文献中开始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

两宋时,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工商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出版、文学艺术、国际贸易等呈现出惊人进步,考古发现的“宋瓷”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特质。

宋瓷主体可分为十大窑系,相关窑口有百个以上。

“窑口”是中国传统的瓷业命名方法,强调地域性和特色性的统一;“窑系”是考古类型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强调不同地域的瓷业在特色性方面的彼此关联性、互动性。

以窑口而论,“百花齐放”才是大美,“一枝独秀”是文化衰弱之表现。

故就中华瓷史而论,两宋瓷业窑口“空前绝后”非为虚言。

同时,两宋时代,不仅窑口众多,而且名窑辈出,各擅其能。

宋代陶瓷业中的不同窑系甚至同一窑系的不同窑口、窑厂,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在印花、刻花、铭刻及釉装饰等各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

宋代几乎各个窑系或窑口的工艺内容犹如两宋书画词章一般美不胜收,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众各具风情和特色的文化创造力、审美力和表现力,是中华文明大格局内所具有的文化多样性与多样性文化能够彼此互动滋养但又坚守各自特色持续发展的生动写照。

宋瓷在功能造型上也已驾轻就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系列,如日用系、茶饮系、宗教系、观赏系等,每个功能系具体造型及其装饰图案和技法又是千姿百态,花样翻新,极具匠心。

正是在这种强大的造型塑造能力的基础上,瓷器全面进入了人们的创作、生活、信仰、审美、典仪、交友、风俗、经济诸领域,成为中华文明在两宋时代进入高峰期的又一实证。

广东省汕头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广东省汕头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广东省汕头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的消费市场升级,可能会孕育出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品牌甚至是伟大品牌。

只是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想到,这个故事会发展得这么快。

调查显示,从果汁、化妆品到牙刷,被国际大牌拿走的市场份额,正慢慢被本土品牌拿回来。

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去年增长3%,但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相比之下,外国品牌只增加1.5%。

有观察家分析,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是“察言观色”(及时捕捉个性化消费时代变动不居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流行后适当加入中国元素的逆向设计),面对喜好的变化可以更快掉头。

而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乏力,正是由于决策与市场的分离造成了信息传递的“竖井”。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削弱了国际大牌在大型百货店、超市、免税店的渠道优势,为国产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支点。

消费升级的过程,本质上是消费者自我价值认定变迁的过程。

消费的递进,就是生活观念的演进。

品牌偏好的变迁史,即是最生动的生活史。

1954年,欧莱雅推出的一次性剂量香波,被认为“彻底改变了法国人的卫生习惯”。

今天,先于海外竞争者推出大受欢迎的无硅油洗发水,抽纸从双层递进到三层,果汁由浓缩向鲜榨升级……本土品牌的优势,在于以更快的速度抓住了中国市场不断变化的品味。

从这个角度讲,品牌间最终竞争的,不只是价格高低、包装美丑、渠道宽窄,更是对一代人生活价值观的理解。

谁理解得更透彻,谁就更可能取胜。

在理解本地市场方面,国产品牌有天然的优势,从一心扑向洋货到货比三家后选款国货的消费习惯变化,我们看得见国产品牌的成长。

但是,这种成长离不开开放经济引领的市场竞争。

因为开放,样板越来越多。

先模仿再图赶超,差距则不断缩小,中国品牌的成长,绝非一个不断本土化的剧本,而是一个始终打开大门拥抱世界的故事。

广东省汕头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汕头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汕头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广东省汕头市是下列哪个朝代设立的城市?A. 宋朝B. 明朝C. 清朝D. 民国2. 下列哪位文学家不是广东省汕头市的本土作家?A. �郁达夫B. 郭沫若C. 巴金D. 茅盾3. 广东省汕头市的主要方言是?A. 客家话B. 粤语C. 闽南话D. 潮汕话4. 广东省汕头市的传统美食“潮汕牛肉火锅”中,通常使用哪种蘸料?A. 豆瓣酱B. 沙茶酱C. 花生酱D. 芝麻酱5. 广东省汕头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南澳岛”位于哪个海域?A. 东海B. 南海C. 黄海D. 渤海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广东省汕头市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

2017汕头一模语文试卷讲评

2017汕头一模语文试卷讲评

13.翻译
处理政亊、到职办公、赴任
下诏、下旨
(2)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葬毕即起 视事。原乞终制。不允。(5分)
【答案】六年,(吕原)遭遇母亲丧事,连续三天(或多天) 水浆不入口 (或没有喝水)。(皇帝)下诏让他葬好母亲后即出 来处理政事。吕原请求按礼制守孝终了(或:服满三年丧期), (皇 上)不许。
B
【解析】B项中“《生死场》表现民族苦难”主要是从萧红作品内容出发, “激发、增强读者的忧患意识”则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谈阅读萧红作品的感 受,这些表述均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萧红写作的“自由的风格”。
6.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①因为她是唯一兼具穷人视角与女性视角的作家; ②她的创作不像左翼文学作家那样受意识形态的规训,也没有其 他作家的文人气; ③她的小说兼具女性的纤细性的雄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⑤她是少有的过着贫穷、流浪生活的作家; ⑥她的文学创作是献给穷人和妇女的。
试卷讲评
2017.3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历史形成了天下国的传统,凡与 中国通者都包罗在内,这并非自大、歧视“外化”。 B.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的, 这可以从《史记》等中国正史中都有对四夷单独列传记载得到 印证。 C.四裔地区是中国与世界陆地、海洋的衔接点和桥梁,因此, 其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比华夏地区占据着 更突出的地位。 D.开放、交流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自古以来,中 国文化就不是封闭和孤立的,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评分细则】①一④“独一无二”部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3分,“贫民” 部分任答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学期】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学期】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关键字】学期汕头金山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摸底考试语文命题人:李东、叶爱娜、闫葳、谢雯第I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群众化的趋势。

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群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群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

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

“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

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

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

袁采在《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

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

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NEW)2017年汕头市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

(NEW)2017年汕头市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
④逢逢:形容鼓声
14.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他高度评价。
B.上片“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一句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上片“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一句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得套作。
2017年汕头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选择题)
1.【参考答案】A【解析】A项因果判断不成立,中国历史天下国的传统并非因交通条件限制形成。
2.【参考答案】C【解析】C项“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同步”强调时间上有一致性,“国家又都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发展阶段”,则是说从“古国”发展到“帝国”的“发展道路”相近,因此,后者不能作为东西方文明发展大体“同步”论据。
3.【参考答案】D【解析】D项中“史家不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错。联系语境,原句意思是说民间广泛丰富的物质及精神文化交流从未停止,这些名人功臣只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些典型表现,并无否定之意。
4.【参考答案】DE (选对一项得2分)【解析】A项“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没有依据;B项原文只说受到左翼思想的影响,但不能称之为“深受”,尤其是后来“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C萧红是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在媒介融合时代重提“内容为王”,意味着用海内外更大快人心的话语方式和呈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汕头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汕头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汕头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 (2020高一下·定西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一文开头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年华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其他 (共1题;共4分)2. (4分) (2020高二下·桂林期中) 下面是阳光文学社社长给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刘校长:您好!我是敝校文学社社长,我们想出版一本自己的作品,书中收录了文学社全体社员的大作,这将成为我们青春的纪念,敬请拜读,并请您为我们题写序言。

你是德高望重有一些经验的教育大家,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们倍感荣章,在此敬谢不敏!祝您工作顺利!阳光文学社XXX2019年3月5日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6分)3. (16分) (2019高一上·友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名人实在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个时代需要生于其时之“时代名人”,也同样离不开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历史名人。

前者好比文化之快餐,后者却类同于人体不可或缺的素养,这当然需要细细品味、咀嚼并积淀。

当时代名人被岁月洗尽浮躁与铅华后,一旦显露出其真正的人文精神之底蕴,他往往会被后代记惦并予以诠释,此可谓时代名人之“再生”,由此,时代名人已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历史名人了。

毋庸讳言,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之需要历史名人,在于其文化与精神的倡导者与追随者怎样发掘这些历史名人之底蕴并巧妙地与时代与社会相吻合,一旦历史名人被赋予了这种时代之文化视角,它便往往具有一种烛照与启人心智的魅力,其所释放的文化素养,便能很好地被吸收与借鉴了。

广东省汕头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广东省汕头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汕头市2016——2017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文人绘画始终是作为主要的方向。

文人常与画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画家的学识、文化品质与文人的内涵构成了书画创作的内在底蕴。

文学与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传统绘画与文学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

文学性的主旨要求在绘画创作中首先要得以表现。

文学与绘画,追其根本都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因适应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精神现象。

中国古典文学在传统绘画中的渗透首先表现在传统绘画的创作主题常来源于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是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和源泉。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取材于古典文学由来已久,我们现在所能看到最早取自文学作品的绘画当是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此画完全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

曹植的《洛神赋》用诗的语言描绘出了想象中洛神的神韵,表现出了作者寄托的情嗦。

画家顾恺之用绘画语言将洛神赋所表现出的语言画面展现在纸卷上,准确表现出了诗赋中描绘的梦幻般柔情,使《洛神赋图》与曹植的《洛神赋》相得益彰。

此后,历代取材于文学作品的绘画不胜枚举,成为中国文学与绘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所独有的特征。

以文学作品作画几乎成为历代画家创作的必修课,历代众多诗画结合的经典之作已载入中国绘画艺术史,并传颂后世,对传统绘画“尚意”、“尚情”的艺术追求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人形象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经常表现的另一题材。

唐代著名诗僧寒山与拾得,一直是历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

南宋著名画家梁楷和元代著名禅僧画家因陀罗等人都曾创作过寒山和拾得的人物像。

以爱国诗人屈原的精神风貌和品格而创作的《屈子行吟图》是明末画家陈洪缓杰出的版画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史不能没有中国史。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都不包括中国史,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这都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与现在的研究状况很不相称。

其实,中国历史传统就是天下国,有“中央”有“四裔”。

“四裔”并无自大、歧视“外化”,而是局限于交通条件,凡与中国通,都包罗在内。

中国正史都不乏对四夷单独列传的记栽,《史记》就是写世界史,实质上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

从考古学上看,中国古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的。

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引向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提出。

我们早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形成过程中,就把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六大区系分为面向海洋的三大块和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块。

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一方面把区系观点扩大为“世界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一方面也用区系观点看世界。

中国传统史学有四裔和华夏之别,如从区系的中国和区系的世界观点看,四裔正是中国的两大块和世界的两大块,即旧大陆和环太平洋这两大块的衔接点和桥梁,四裔地区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20世纪后半段(二战以后)世界考古学的大发展已表明,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彩陶的产生,由红陶、彩陶为主发展为以灰、黑陶为主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也大体同步。

世界三大古文明中心一一西亚北非、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中南美,经历过类似的从氏族到国家,而国家又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

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世界文明发展具有“一元性”。

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从旧石器时代起直到今天,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封闭和孤立的。

诚然,中国历史上有过“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时代,但事实上的内外交流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如此,不见经传的条条通衢更是如此。

闭关锁国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而已,民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开放交流从来未被锁国政策真正扼杀过。

不绝于史书的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的业绩,只不过是综合构成、开拓疏通了世界文化交流网络中的一些环节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的瞬间。

所以,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A.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历史形成了天下国的传统,凡与中国通者都包罗在内,这并非自大、歧视“外化”。

B.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的,这可以从《史记》等中国正史中都有对四夷单独列传记载得到印证。

C.四裔地区是中国与世界陆地、海洋的衔接点和桥梁,因此,其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比华夏地区占据着更突出的地位。

D.开放、交流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不是封闭和孤立的,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A.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而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却都不包括中国史,这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并未得到中外学者应有的重视。

B.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C.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而国家又都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见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D.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元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发展阶段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似性,彼此相互交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A.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突破了以往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的认识局限。

B.既要扩大区系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又要用区系的观点看世界。

这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提出的主要观点。

,C.尽管清代曾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但并未能真正扼杀物质、精神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D.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只是世界文化网络中的一些环节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瞬间而已,史家不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

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

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

她感到恐怖。

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

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

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

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

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

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

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

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

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

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

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

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

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

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

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

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

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

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

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相关链接: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

……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小题3】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路向暖于艳丽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淤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

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