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中被采访者隐身的保护研究

合集下载

完善我国对隐性采访中隐私权保护的建议

完善我国对隐性采访中隐私权保护的建议

完善我国对隐性采访中隐私权保护的建议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隐性采访中被采访者隐身的保护研究【引言1.1】隐性采访概述【1.2】隐私权概述【1.3】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冲突【第二章】国外法系对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立法现状【第三章】我国关于隐性采访和隐私权的立法现状【第四章】完善我国对隐性采访中隐私权保护的建议【结语/参考文献】隐性采访中隐私权侵害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第4 章完善我国对隐性采访中隐私权保护的建议为了降低隐性采访中侵害公民隐私权现象的出现频率,从一个角度讲要加强对隐性采访的规范,从另一个角度讲要切实保护隐私权。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到新闻界、法律界等多个领域,需要法律界完善立法,新闻界加强自律,更需要社会公众以理性的态度对待隐性采访,加强对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4.1 完善国家立法4.1.1 建立健全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第一,把隐私权纳入宪法规定。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创建其他法律法规的基础,为了表明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重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对隐私权的保护纳入宪法的规定。

可以首先通过宪法明确规定隐私权的权属,限定宪法对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划分出隐私权和其他权利的交叉边界。

另外,在宪法对隐私权保护的指引下,其他相关的部门法也会对有关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加以完善。

第二,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纳入民法典。

我国立法部门还在进行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张德江表示,将于2015 年抓紧研究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

本文建议,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人格权要单独设为一个章节,把隐私权列为与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并列的一项人格权利,民法典的地位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紧随宪法其后,如此一来,公民将享有独立的隐私权,同时要对隐私权的概念、内容、范围及价值予以明确的规定。

第三,制定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传播方式也日益宽泛。

个人信息对于公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隐私性资源,如果这些信息被公布于众,将对受害人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简论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

简论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

简论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前言隐性采访,也称为隐身采访或匿名采访,是一种常见的采访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研究、新闻报道等领域。

但是,使用隐性采访方式存在着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什么是隐性采访?隐性采访是指采访者隐藏自己的身份,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受访者的隐私,从而获得受访者更为真实的情感和观点。

隐性采访通常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全匿名采访,采访者和受访者彼此完全不认识,采访者稍加伪装后进行采访。

另一种是隐身采访,采访者和受访者彼此认识但彼此的身份保持相对匿名,采访者通常使用特殊的设备来隐藏自己的身份。

隐性采访的优势隐性采访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受访者更加真实许多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会表现出一定的保护意识,抵制或隐瞒真实情感和观点,隐性采访可以打破这种保护意识,让受访者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更多真实信息由于隐性采访可以打破受访者的保护意识,因此采访者可以获得更多真正的信息。

这可以更好地帮助调查人员和记者了解事件的真相,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

保护受访者的隐私隐性采访可以使用各种方式来保护受访者的隐私,从而降低他们的风险。

由于采访者已经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因此受访者更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情况。

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尽管隐性采访具有一些优势,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伦理问题侵犯受访者的权利隐性采访可能会侵犯受访者的权利。

由于受访者并不知道采访者的真实身份,因此他们可能会对采访的目的和后果一无所知。

在这种情况下,采访者可能会利用受访者的弱点或隐私来达到他们的目的,这显然是不道德的。

伦理平衡问题隐性采访可能会导致伦理平衡问题。

采访者可能会因为采访的目的而篡改受访者的言论,这将导致受访者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出现严重扭曲,说话者和被说话者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这样基于隐性信息得到的平衡将被打破。

这种失衡可能会导致受访者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并损害他们的利益和名誉。

道德问题操纵手段隐性采访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受访者的情感和言论,使其更加符合采访者的利益。

谈谈有关隐性采访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谈谈有关隐性采访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者 慢 慢 减 少 或 淡 化 了 对 隐 性 采 访 的 研 究, 同时 。 隐性采访在 其社会发展 进程 中
径 。新 闻工 作 者 的 采 访 权 作 为新 闻 自 由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 受 法 律保 护 的 . 这 就
保 障 了记 者 对 新 闻 事 件 有 采 访 、 报道 、 批 评 的权 利 .有 选 择 最 可 能 挖 掘 到新 闻 事 件 真 相 的权 利 ,这 种 权 利 实 际上 是 公 民
言 论 自由权 的延 伸 。隐 性 采 访 的 出 发 点 和 落 脚 点 都 在 于 实 现 公 民 的言 论 、出 版 等权利 , 因此 , 隐 性 采 访 作 为 一 种 权 利 和
采 访 方 式 .在 法 律 允 许 的范 围 内 理 应 受 到保护 。
( 2 ) 公 民知 情权
是 由于 隐 性 采 访 的 手 段 不 正 当 ,许 多 中 外 新 闻媒 体 对 此 持 否 定 态 度 。瓦 莱 丽 ・ 海 曼曾说 : “ 如 果 说 真 话 是 我 们 新 闻 工 作 者 所 坚 持 的价 值 观 之 一 ,那 么 我 们 在 决 定 为 了真 相 而 进 行 欺 骗 之 前 必 须 经 过 认 真 仔细的考虑 。” 毕竟 , 诚 信 的 价 值 远 远 大 于 欺 骗 ,一 旦 谎 言 比诚 信 具 有 更 大 的 生 存 优 势 ,原 本 纯 朴 的 社 会 价 值 观 将 被 颠 覆 ,底 线 崩 溃 的 后 果 必 然 是 灾 难 性 的信
记 者 动 辄 暗 访 偷 拍 ,甚 至 “ 自导 自 演” 来获取新 闻 , 其 实 是 新 闻工 作 者 浮 躁 心 理 和 功 利 思 想 的 一 种 体 现 。在 隐 性 采 访 中, 记 者只要 “ 隐身 ” 便 可 获 得 公 开 采 访需 花好几倍时 间 、 财力 、 物 力 所 得 的 信 息 。因 此 记 者 对 此 乐 此 不 疲 、 甚 至 趋 之 若 鹜 ,把 隐性 采 访 作 为 新 闻 竞 争 中 克 敌 制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保护略论(一)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保护略论(一)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保护略论(一)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考察了隐私与隐私权概念的发展历史与基本内涵,总结了隐性采访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基本情形和抗辩事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合理界限的三条规则。

关键词:隐性采访隐私隐私权知情权公众人物OnrecessiveinterviewandprotectionforprivacyrightAbstract:Thepapermainlystudiesthehistoryandbasicmeaningoftheconceptprivacyandprivacyright,conclude sthecasesoftherecessiveinterviewinfringingtheprivacyrightandthecontradictoryinstances.Andbase donthat,thepaperputforwardthreerulesfordefinitudingtheboundarybetweenfreedomofinterviewa ndprivacyrightprotection.Keywords:recessiveinterview,privacy,privacyright,rightforknowledge,publicperson一、隐性采访的适用优势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1}采用隐性采访方式进行的新闻报道通常是揭露或批评性的报道。

此外,在一些看似比较中性的新闻报道中,记者也可以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隐瞒身份,亲身体验,常常可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不可否认,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确实有许多公开采访所不及的优势,如:隐性采访有助于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和感染力,能够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揭露违法违纪现象,表现出民间力量意图伸张正义的侠客精神。

【精品】隐形采访中被采访者隐私权崔博远

【精品】隐形采访中被采访者隐私权崔博远

【关键字】精品隐形采访中被采访者的隐私权崔博远.txt51自信是永不枯竭的源泉,自信是奔腾不息的波涛,自信是急流奋进的渠道,自信是真正的成功之母。

●崔博远隐性采访中被采访者的隐私权近年来,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形式,越来越多地为新闻记者所采用。

由于隐性采访是秘密性采访,触及被采访者隐私权的机会要比显性采访多,这就涉及如何保护好被采访者隐私权的问题。

这是一个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实际工作中又不易把握的难题。

如果隐性采访中隐私权的问题处理得好,记者可以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达到采访的目的;处理得不好就会被人状告法庭,陷入法律纠纷之中。

而且,还会给被采访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甚至经济损失。

因此,在隐性采访中如何保护好被采访者隐私权的问题,是新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看法。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隐性采访的概念。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前提下进行偷拍(录)等采访活动。

”1984年出版的《新闻学简明词典》收入“隐性采访”这个词条,一开始人们对这一采访方式比较生疏、个别人甚至反对,现在已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890年,美国私法者沃伦和布兰戴斯在《论隐私权》一文中首先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即“不被了解的权利”。

在我国1982年的《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诽谤和诬陷。

”这里所说的人格权,实际包含了隐私权的内容。

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隐私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保护隐私权已经提到了法律的高度。

据有关研究专家统计,1973年,瑞典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信息保护法》1974年美国各州开始制订隐私法、1977年德国制定了关于防止滥用个人信息的法律、1980年英国制定了数据保护法,等等。

这些法律从不同的侧面,强调对隐私权的保护。

隐性新闻采访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论文

隐性新闻采访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论文

隐性新闻采访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摘要:根据近些年的调查数据报告指出,我国隐性采访尚未被法律认可,但是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和舆论监督,因此,隐性采访被新闻媒体使用,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但是,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也会遇到法律纠纷,在怎么样的隐性采访下才能避免对他人隐私权破坏,从而避免冲突呢。

本文是以多方面采访进行解析,对隐性采访和隐私权之间的冲突与平衡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隐性采访隐私权解决方案隐性采访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比较,有自己较为显著的特征。

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说明当时是在新闻发生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的进行。

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前都有准备工作,从采访计划的设定,到采访设备安排,都需要精心计划,可谓有备而来,不容有所闪失。

但同样的,隐性采访和隐私权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怎样了解其中的关系,下面就是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的研究。

一、隐性采访的方式与法律关系隐性采访作为现今大多数的一种采访报道方式,主要是因为违法乱纪现象普遍,而真实可靠的报道材料却越来越难,采取隐性采访方式也会增加报道的真实性。

所谓的隐性采访,就是在暗访、秘密采访、偷录、偷拍的情况下不被当事人知道,新闻记者将其进行公开传播。

如果新闻记者被发现,那么也有可能与被采访对象发生肢体或者语言上的冲突。

因为在目前的国家立法中,对隐性采访是没有成文规定的。

以至于隐性采访成了一个悬而不决的问题。

因此隐性采访更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1.所要获取的信息对于公众利益至关重要。

2.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获取这些信息。

3.这种伪装欺骗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比起揭露对方的行为所制止或避免的损害来显得微不足道。

4.事先向上司汇报并取得许可,必要时征询本公司法律顾问的意见。

5.行动不可超越法律界限。

而往往隐性采访也伴随着法、理、情。

最近几年,我国有许多地区的丑恶现象和弊端都无法通过常规方式揭露出来,因此隐性采访被新闻工作者广泛运用。

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行为及规避探讨

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行为及规避探讨

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行为及规避探讨【摘要】隐性新闻采访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但在实践中常常涉及侵权行为。

本文从定义和特点、侵权行为及规避、法律风险和责任、伦理规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

隐蔽性新闻采访对于新闻报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存在法律风险和伦理责任,因此采访者需要了解并规避可能存在的侵权行为。

本文对于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行为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引导新闻采访者遵守法律和伦理规范,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公信力。

【关键词】隐性新闻采访、侵权行为、规避、法律风险、责任、伦理规范、社会责任、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隐性新闻采访是指对某个人或事件进行采访时,采访对象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新闻报道。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隐性新闻采访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报道手段。

在这种采访中,记者往往会秘密记录对方的言行举止,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报道。

隐性新闻采访的出现给新闻报道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可以揭露一些社会黑暗面和不公正现象。

但与此隐性新闻采访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侵权行为。

因为在这种采访中,采访对象并不知情自己正在接受采访,可能会侵犯对方的隐私权和肖像权等权益。

如何在隐性新闻采访中规避侵权行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记者在进行隐性新闻采访时,应该尽量避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遵守新闻伦理准则,提高自律意识,减少法律风险。

目前,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仍然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问题。

1.2 研究意义隐性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普遍。

随着隐性新闻采访的普及和应用,相应的侵权行为也日益增多,给新闻从业者和相关机构带来了一定的法律风险和责任。

对隐性新闻采访中可能涉及的侵权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保护新闻从业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行为及规避探讨

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行为及规避探讨

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行为及规避探讨作者:雷忠来源:《科技传播》2014年第14期摘要当前,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当公开的采访无法达到目的时,隐性采访却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在隐性采访越来越多地被使用的今天,隐性采访中也存在着一些侵权的行为。

本文对隐性采访中的侵权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就在隐性新闻采访过程中如何规避这些侵权行为提出了一些建议的看法,以更好地促进隐性新闻采访在法律范围内有效进行。

关键词隐性新闻采访;侵权行为;规避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053-02隐性新闻采访也叫做“暗访”或者“秘密采访”,是指记者在不公开或者不透露自己的身份、并且不告知被采访对象真实的采访意图的情况下,借助采访工具对新闻事件进行的一种采访报道活动。

它一般被用于报道具有社会危害性或者损害大多数人公共利益的行为。

这些行为或事件一般是违法或者违背道德的,如果进行公开采访的话不太容易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在此之下,隐性采访可以避免公开采访所遇到的问题,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将事件的真实情况报道出来。

一般情况下,隐性采访可以分为观察式的隐性采访和介入式的隐性采访两大类。

其中,在观察式的隐性采访中,一般进行的是不太复杂的新闻事件,记者以记录者的身份进行新闻信息的观察和采集,并不直接参与到新闻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因此,观察式的隐性采访一般不会引起大的争议;而在介入式的隐性采访过程中,记者却需要隐瞒甚至改变自己的身份,并作为当事人介入到整个事件中去,暗中记录一些公开采访难以得到的信息,从而帮助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记者的参与度较高,所以介入式的隐性采访比较容易引发争议[1]。

在很多情况下,隐性采访有效地发挥了它的优势。

从公众角度看,他们需要的是真实和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当新闻媒体无法通过正常的公开的采访获得新闻题材时,运用暗访的方式,就能挖掘有效信息进而全面地进行报道,满足公众获悉社会真实情况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采访中被采访者隐身的保护研究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隐性采访中被采访者隐身的保护研究
【引言1.1】隐性采访概述
【1.2】隐私权概述
【1.3】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冲突
【第二章】国外法系对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立法现状
【第三章】我国关于隐性采访和隐私权的立法现状
【第四章】完善我国对隐性采访中隐私权保护的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隐性采访中隐私权侵害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的传播变得日益迅速,但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隐性采访和隐私权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一方面,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摄取大量的信息。

另一方面,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加上信息流通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确实出现了许多泄露个人私密信息、侵扰个人空间的现象,人们不得不给予个人隐私权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如何处理好隐性采访中侵害隐私权的问题,已经成
为各国新闻界和法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不过,目前我国的相关立法和研究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是媒体获取新闻素材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媒体履行社会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隐性采访的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新闻工作者在运用隐性采访时,应当严格坚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注重隐性采访手段运用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在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对被采访者的隐私进行不必要的暴露,以保护被采访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从隐性采访、隐私权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隐性采访与隐私权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借鉴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在隐性采访和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和实践经验,从国家立法、媒体自律、公民意识三方面对我国解决此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能为我国有关隐性采访侵害隐私权的纠纷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隐性采访隐私权立法保护措施
目录
引言……1
第1 章隐性采访和隐私权概述……3
1.1 隐性采访概述…… 3
1.1.1 隐性采访的概念…… 3
1.1.2 隐性采访的特征…… 4
1.1.3 隐性采访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5
1.1.4 隐性采访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分析…… 7
1.2 隐私权概述…… 9
1.2.1 隐私权的概念…… 9
1.2.2 隐私权的内容…… 10
1.2.3 隐私权的特征…… 11
1.2.4 隐私权的价值分析…… 11
1.3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冲突…… 12
1.3.1 隐性采访侵害隐私权的原因…… 13
1.3.2 隐性采访中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方式…… 14
1.3.3 隐性采访中侵害隐私权的行为特点…… 15
第 2 章国外关于隐性采访和隐私权的立法现状……16
2.1 美国…… 16
2.2 英国…… 17
2.3 德国…… 18
2.4 法国…… 19
2.5 比较与启示…… 19
第 3 章我国关于隐性采访和隐私权的立法现状……21
3.1 我国关于隐性采访的立法现状…… 21
3.2 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立法现状…… 22
3.3 我国相关立法缺陷…… 24
3.3.1 我国对隐性采访的立法缺陷…… 24
3.3.2 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缺陷…… 24
第 4 章完善我国对隐性采访中隐私权保护的建议……26
4.1 完善国家立法…… 26
4.1.1 建立健全隐私权保护的立法…… 26
4.1.2 加快新闻立法进程…… 27
4.2 司法上的衡量…… 28
4.3 新闻界加强自律…… 29
4.3.1 加强新闻媒体的自律…… 29
4.3.2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30
4.4 公民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1
结语……32
参考文献……33
致谢……35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