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赏析 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苏武坚贞不屈的精神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中必修4语文素材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苏武坚贞不屈的精神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中必修4语文素材

苏武坚贞不屈的精神抄本《苏武牧羊记》,全剧25出。

《牧羊记》是一出历史故事剧。

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拒不投降,被放逐到北海牧羊。

19年的牧羊生活,苏武吞毡啮雪、历尽艰辛。

匈奴单于曾令苏武的好友、降将李陵前去探望,动之以情;又派美妓诱之以色。

但苏武正气凛然,李陵羞愧而回,美妓自刎身亡。

后来,汉皇见到大雁带回苏武的血书,派兵击败匈奴,苏武得以荣归。

戏剧情节较历史记载有所增删。

《汉书·苏武传》所载,汉朝使者为了要求匈奴单于释放苏武,才编造了汉武帝在上林射雁得见帛书的故事。

作品歌颂苏武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

《劝降》、《逼降》表现他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义正词严,不可侵犯。

《吃雪》、《牧羊》描写他在冰天雪地中茹苦含辛、不屈不挠的意志。

《望乡》、《告雁》抒发他思君念母的深情。

剧中写了卫律、李陵两个降臣,其思想、品格却不一样。

卫律贪图富贵、降顺匈奴,他的贪婪无耻、阴险狡诈受到嘲讽和鞭挞。

李陵由于孤军无援,兵败被俘。

作者对他的投降有所批判,又较细致地描写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同情。

剧中有些场次写得简练生动;曲词古朴可喜,并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气氛,抒发人物感情。

《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有笳声,入声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司马迁与班固的史学观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司马迁与班固的史学观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司马迁与班固的史学观司马迁与班固同为我国史学领域上的泰山北斗,他们的史学成就光辉万丈,然而二者史学思想上却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本文旨在讨论二人史学观上的不同及其原因所在。

要研究中国史学史则不得不论及大汉皇朝的两大史家——司马迁和班固。

司马迁著《史记》,开通史之先河;班固著《汉书》,成断代之通例。

近2000年来,学术界一直是马、班齐名,《史》、《汉》并称,成为文史哲研究的热门话题。

从古至今,对马、班及《史》、《汉》的评价纷纭,这显示了他们及其著作影响之深广,也显示了马班比较研究历史之悠久。

不才也在这里略说一二浅陋之见解,以逐大江之流。

经过研读《史记》和《汉书》不难发现司马迁与班固的史学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司马迁和班固同为汉朝史官,《史记》、《汉书》都以尊汉为主旨,宣扬汉家一统的威德,他们都是封建历史家,这是他们毋容置疑的相同点。

但是面对相同的历史事实时,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却使他们有了不同的理解。

《史记》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汉书》者则“主天人感应,调上下洽通,尽圣人之道”。

一、“天人关系”是西汉初年思想界最根本的哲学问题。

司马迁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点的影响,如《史记?天官书》记“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

”“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同时他曾经做过董仲舒的学生,在《太史公自序》中有“余闻董生曰”引用董仲舒的笔记。

但是,其主要思想是倾向于天人相分的,自然想现象与人事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史记?楚元王世家》记“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

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

使楚王戊毋刑申公,遵其言,赵任防与先生,岂有篡杀之谋,为天下僇哉?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也!”明确指出了国家的兴亡在人而不是在天,在天人之间,划出了清晰的界线。

此外《史记?伯夷列传》中,引用大量事实批判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

但是班固则比较恪守天命观,全盘接受“天人感应”学说。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班固何以要“美化”刘邦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班固何以要“美化”刘邦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班固何以要“美化”刘邦《汉书·高帝纪》记录了汉高帝刘邦开创西汉基业的一生经历和辉煌功业,为读者展示了秦汉之际这位风云人物的独特风貌。

作者特别善于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去塑造人物。

在应时而起、戮力攻秦、扶义而西、力定三秦、楚汉交锋等章节里,刘邦的敢作敢为,出生入死,以及他的豁达宽厚,知人善任,仁义天下,都跃然纸上。

而且,在传记的很多细节里,刘邦传奇的出身,平民的本性,久经沙场的聪明睿智,取得天下后的如焚忧心,带病还乡的慷慨悲壮,以及临死前坚不就医的英雄豪气等,都可圈可点,催人泪下。

但至今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源于班固不顾历史真实,而不类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似乎班固特别善于经营感人深心的细节,并改造了史迁的《史记》,其增补校订于史事诏令,删繁就简于“驳杂芜秽”,从而对人物进行了全盘的神化。

于是得出了“班史平庸”、“多有谬见”的结论。

如何看待班固对《史记》,和历史的改造呢?其实,这远不是简单的《史》、《汉》之间纠缠的问题。

当人们谈到刘邦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的那些在司马迁笔下的种种充满非议和无赖气息的恶端,而不是他如何艰难地从一介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时代高峰的成就,所以,在阅读历史的时候,人们对于前者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后者,自然会对班固抱有很大的失望情绪。

因为人们所期望的,而班固恰恰作了淡化处理,而人们不甚兴趣的地方,而作者又大书特书。

但是,一介平民登上帝王宝座,究竟是历史上的大事。

如何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解释与总结呢?司马迁书写了刘邦身上在我们很多人今天看来的“无赖”习气,这当然有其秦汉复杂的历史情势。

(因为不关要点,这里从略。

)自刘邦建汉已经200年了,新的史家如何看待这一历史现象呢?班固与南朝刘宋的范晔(他的《后汉书》)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一个视角——须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面前细细梳理,必须总结出能够给后世交代的一个合理性解释。

作为研究,传记的开头神话与结尾传赞是应该特别要注意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4.12《苏武传》作品鉴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4.12《苏武传》作品鉴赏

《苏武传》作品鉴赏《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武传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武传

苏武传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1.有关文中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虞常果引.张胜引:供出。

B.引.佩刀自刺引:拿,持。

C.而收系.张胜系:监禁。

D.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治:治理。

解析:治,在此处是“审处”之意。

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测。

答案:D规律发现正确地解释实词,首先要掌握它们的本义和引申义,还要熟悉各种活用的知识。

另外,要确定其含义,还须看语境,根据语境来判断。

2.加点的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其一人夜.亡B.以状语.武C.朝夕遣人候.问武D.宜皆降.之解析:A.“夜”修饰“亡”,是“在夜里”的意思,应是名词作状语;B.“语”是“告诉”之意,是名词作动词;C.“候”是“问候”,没有活用;D.“降”是“使投降”的意思,使动用法。

答案:C3.翻译句子。

(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解析:(1)“即”是“如果”之意,“何以”是“用什么”,“降”是使动用法。

(2)“壮”是意动用法。

答案:(1)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2)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

4.概括本段的意思。

解析:概括文意,要忽略次要细节,抓住主要内容,还要根据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虞常谋反失败,苏武被牵连羁押。

翻译句子的方法是“译、补、调”,首先要把每个词的含义翻译出来,然后把省略的补出来,最后把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的调整过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2《苏武传》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2《苏武传》课文简析
A.①④⑤ C.②④⑤ B.②③⑥ D.①③⑥
解析:①表现单于佩服苏武的气节;③是李陵对苏武说 的话;⑥用二人的不忠,衬托苏武的高大忠义。 答案:C
4.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是 ( )
A.李陵劝降的方法不同于卫律。他是以老朋友叙旧,推心 置腹,设身处地,层层进逼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 软化苏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苏武,尽管李陵说的有情有理,但仍没改变苏武的意志,倒是
李陵自己对苏武既赞叹,又羞愧难当。 解析:C项,在情感上,李陵是赞同甚至崇拜苏武的宁死 不屈的,只是自己已经投降匈奴,铸成大错,无法改变。 答案:C
三、阅读课文9~10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5.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 )
《苏武传》课文简析
一、阅读课文1~5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苏武维护国家尊严和坚贞不屈的 一项是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重负国 畔主背亲 ③引佩刀自刺 ④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 )
②见犯乃死, ⑤不顾恩义,
⑥若知我不降明
A.①③⑤
C.②④⑥
B.②③⑥
D.①④⑤
A.“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最后 苏武得以回归祖国,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苏武这个人在当时的 影响之大,事隔许多年,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都对他很重视,
从正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
B.苏武经过了长期的、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之后,不仅完成 了出使的任务,还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作者欣 慰之感也显而易见。
B.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细节的描写,北海牧羊中“杖汉节
牧羊”“卧起操持”的细节,也突出体现了他的坚贞顽强。细 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 人。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苏武父子里贯考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中必修4语文素材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苏武父子里贯考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中必修4语文素材

苏武父子里贯考析武功县的苏坊村,传说历史上汉昭帝为感念苏武父子赤胆忠心,于苏武使匈回国后的始元六年(前81),特在苏武的父亲、平陵侯苏建的封地上,建造了一座气度恢宏的“苏公故里〞牌坊,故称苏坊。

不管传说是真是假,可大汉名臣苏建、苏武父子祖籍武功,后又荣归故里;生前忠贞保国,死后名垂青史却是真实的。

《新唐书》载:“苏武远祖苏忿生为周代司寇,初居河内,后徙武功杜陵,武以父荫,少任为郎〞:《汉公卿表》述:“苏建乃武之父,字敬宇,因抗击匈奴有功,武帝封平陵侯于故里武功,后任代郡太守〞。

《史记》亦云:“将军苏建杜陵人。

〞以致现代一些文学作品也追溯而述,“苏建因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8),以校尉之职屯兵杜陵,故称苏建父子为长安杜陵人。

〞当时,苏建屯兵之地叫杜伯国,七十三年后才改称为杜陵。

《通鉴》载:“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宣帝X询为自己筑陵于杜伯国,遂在此置县杜陵。

〞《史记》作者司马迁卒于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从武帝后元二年到宣帝元康元年,之间相隔二十二年,难道司马迁生前竟知身后二十多年之事吗?不能不令人生出许多疑惑。

后来,宋哲宗绍圣年间进士游宏、晁公武、陈直斋和明正统年间任行人司行人的丁璇,弘治十一年任监察御史的杨秉中及清乾隆年间任知府的段玉裁等学者都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这是人为因素,讹传误导所致。

他们还分别引用了魏国都亭侯苏那么的诗“凤岗景色秀,踏春出杜阳,行前祭先祖,催马赴任上。

〞和唐昭宗年间任秘书监的苏鹗《杜阳杂编》自序中的一段话:“余世居武功杜阳,因以名编焉〞。

以此佐证杜阳就在凤岗山周围,“陵〞字应是“阳〞字之误,苏武父子应为武功杜阳人,而不是长安杜陵人。

我在翻阅明康海《武功县志》,看到宋苏洵、苏轼父子《苏氏族谱》序中有关“平陵侯苏建公墓在某某某某府乾州武功县〞的记载,可墓址的确切方位仍未见记入。

我想苏建被加封为侯,后又做了一郡之太守,在汉代这样显赫身份的人恐怕为数不多吧,怎么葬后没有墓冢?是苏建犯有失军之罪,武帝不让堆冢?还是不在武功,而入土他乡?那既然葬于异地他乡,唐、宋、明、清等一些史料中为何还要记载苏建死后回葬武功?而《史记》那么载:“苏建墓在大犹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4.12《苏武传》思考领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4.12《苏武传》思考领悟
《苏武传》 思考领悟
1.《苏武传》“叙次精彩,千载下 犹有生气”(赵翼《廿二史札记》)。 课文成功运用对比烘托手法刻画苏武 形象,试做分析。
《苏武传》善用对照手法,塑造人物 形象。 其一,与张胜对照。匈奴突发事变, 副使张胜卷入其中。事败,张胜惊惶失措 茫然失计,苏武痛责自己屈节辱命。虞常 被斩,张胜心惊,卫律“举剑欲击”,张 胜觍颜“请降”。反观苏武,卫律“举剑 拟之”,苏武岿然不动。同为使者,一个 看重名节视死如归,一个急功近利贪生怯 死,两人之素质有霄壤之别。
坚持民族气节,勇于为国献身,以言为 范以身作则,气凌霄汉义薄云天。同卫律交 锋,苏武詈骂其人“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一段话,富有表情性和动作性,忠贞刚烈咄 咄逼人,令叛徒心惊胆战不敢贸然相犯。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 之!”答复李陵的这番话,更是掷地作金石 声,千载而下,仍令志士扼腕长叹。人物形 象的塑造,得力于人物的语言,正是这些个 性化的语言,令苏武的高风亮节感动了千年 历史。
2.《苏武传》的人物描写向为后人推 崇,如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等,皆有可圈可点之处。试选择一个角 度,分析其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苏武的语言极有个性特点,充分 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苏武获知真 相,语副使张胜:“事如此,此必及 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对形势的 准确判断,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对同 僚的婉转告诫,尽见语中。面临审判, 苏武语假吏常惠:“屈节辱命,虽生, 何面目以归汉!”言毕即自刺。
其二,与卫律对照。卫律本是 汉朝叛徒,“召武受辞”,自我炫 耀趾高气扬不知人间羞耻。对卫律, 苏武先是据理反驳,卫律理屈词穷,一个色厉内 荏恬不知耻,两人如冰炭之不能同 炉。
其三,与李陵对照。李陵不同卫律, 苏、李在汉“俱为侍中”,相处深厚。 李陵矢尽道穷,被迫而降。李陵所言句 句是实,虽心如铁石者亦难不为所动。 苏武却置个人恩怨于不顾,以儒家君臣 大义却之,以死明志折服李陵。一个坚 守节操矢志不渝,一个大节亏损自惭形 秽,两人在生命价值的取舍上高下立见。 正是在这种鲜明对比中,突出了苏武的 气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苏武传一、整体把握《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

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

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

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

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问题探究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

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

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

”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

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

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关于练习一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设题意图:此题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结构,然后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参考答案: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

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2.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设题意图:史传文学要求作者将史学性与文学性很好结合起来,本文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在差别中更鲜明。

学生应注意到不仅有正反之间的对比,还有同类之间的对比。

在体会其对比时能通过人物言行概括其思想特点。

参考答案: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

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

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

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

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设题意图:一是要学生注意体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二是要学生注意语言描写与细节描写。

参考答案: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

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

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

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二许多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某些义项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往往不一样。

请仿照示例,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文言词,填写下表。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古今语言比较意识,启发他们注意发现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演变现象,为以后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这里只是举例,可不受此限。

例字例句课文中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意思假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临时充任虚假稍稍迁至栘中厩监渐渐稍微,些许当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正在(某时某地)遗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送给丢失,落下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正当,适逢聚会,集合三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

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

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设题意图:本题希望学生能通过独立分析多种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全面的人物形象,立体的人物性格,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避免局限于一文一传,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主对臣下的刻薄寡恩。

能有一定创见,反映出自己心得即可,不必求同。

参考答案:①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

以“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