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科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科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科教版)第一章:压强1.1 压力的概念学习压力定义,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1.2 压强的计算学习压强公式,理解压强计算方法。
进行压强计算练习,巩固计算技巧。
1.3 液体压强的特点学习液体压强的特点,理解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进行液体压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第二章:浮力2.1 浮力的概念学习浮力定义,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2 阿基米德原理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计算方法。
进行浮力计算练习,巩固计算技巧。
2.3 浮力的应用学习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进行浮力应用实例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杠杆3.1 杠杆的分类学习杠杆的分类,理解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实例。
3.2 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力矩的概念。
进行杠杆平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3 杠杆的应用学习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剪刀、钳子等。
进行杠杆应用实例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简单机械4.1 滑轮学习滑轮的原理,理解滑轮的作用。
探究滑轮组的特点,学会滑轮组的计算方法。
4.2 斜面学习斜面的原理,理解斜面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进行斜面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3 机械效率学习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进行机械效率计算练习,巩固计算技巧。
第五章:功和能量5.1 功的概念学习功的定义,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探究功的影响因素,学会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功。
5.2 能量的概念学习能量的定义,理解能量的守恒定律。
探究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学会计算能量的变化。
5.3 机械能学习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探究机械能的变化,学会计算机械能的变化量。
第六章:声现象6.1 声音的产生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波的概念。
探究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速的影响因素。
6.2 声音的特性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七章《电路与电流》全章;2. 第八章《电磁》全章;3. 第九章《电磁波》全章;4. 第十章《现代通信技术》第1、2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路的组成、电流的形成及作用,能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等基本仪表;2. 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基本原理;3. 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及应用,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图的识别与绘制、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2.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原理、电磁现象、电磁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电磁铁、磁场演示器、收音机、手机等;2. 学具: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阻、二极管、三极管、收音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电路、电磁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 新课导入: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的形成及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电路图绘制;3. 例题讲解:讲解电路图的识别、电流的计算等,帮助学生掌握电路分析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简单的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等,巩固所学知识;5. 课堂实验:分组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观察电流的产生,加深对电磁现象的理解;6. 课堂讨论:讨论电磁波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了解通信原理;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概念、元件及符号;2. 电流的形成、计算及作用;3. 电磁感应现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4. 电磁波的传播、应用及现代通信技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标出各元件的名称;(2)计算给定电路的电流、电压;(3)简述电磁波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2. 答案:(1)电路图及元件名称;(2)电流、电压计算结果;(3)电磁波应用描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四章《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及其应用、眼与光学仪器。
2. 第五章《热现象》:温度与温度计、热量与能量、热传递、气体与大气压、物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现象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2. 了解热现象的基本概念,能运用热量与能量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折射原理;透镜的成像规律;热传递与物态变化。
2.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温度与热量;气体与大气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温度计、酒精灯、气压计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练习册、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激光笔照射到墙上,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原理。
2. 讲解: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讲解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热现象教学: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温度、热量、热传递等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光的传播:描述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2)光的反射:画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光路图。
(3)光的折射:解释为什么水池底部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
(4)透镜及其应用:说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热现象:解释为什么夏天喝冰水会感觉凉爽。
2. 答案:(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水中次之,玻璃中最慢。
(2)镜面反射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相等,漫反射的光线则向四面八方散射。
(3)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导致物体看起来变浅。
(4)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离透镜越远,成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近,成像越大。
(5)夏天喝冰水,冰水吸收体内热量,使体温降低,因此感觉凉爽。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科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科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力与运动6.1 牛顿第一定律6.2 动量定理6.3 动能和势能6.4 机械能守恒定律2. 第七章热现象7.1 温度和热量7.2 热传递7.3 热膨胀7.4 热力学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 掌握动量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了解热现象的基本原理,能解释日常生活中与热相关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热力学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动量和机械能的概念,热传递和热膨胀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小车、砝码、温度计、热水、冷水、气球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计算器、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实验演示小车在不同表面摩擦力下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并通过例题解释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变化。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动量定理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动量守恒,讲解动量定理公式,并举例说明。
5. 动能和势能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同高度下的势能变化,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6. 热现象教学:演示热传递实验,解释热膨胀现象,讲解热力学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章节:牛顿第一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2. 热现象章节:温度和热量热传递热膨胀热力学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举例说明。
应用动量定理,计算物体碰撞后的速度。
分析一个实际热现象,说明热力学定律的应用。
2. 答案:摩擦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滑动的物体在摩擦力作用下减速停止。
动量定理:m1v1 + m2v2 = m1v1' + m2v2',通过已知量求解未知量。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力与运动6.1 力的合成6.2 力的分解6.3 牛顿第一定律6.4 摩擦力6.5 转动惯量2. 第七章热现象7.1 温度与热量7.2 热传递7.3 热膨胀与收缩7.4 热与功7.5 热值与比热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及其作用。
2. 学习热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温度、热量、热传递等概念,了解热膨胀与收缩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热传递。
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作用、热膨胀与收缩、热值与比热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热量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问学生对摩擦力的了解。
2. 教学新课:(1)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分解。
(2)牛顿第一定律:介绍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例讲解惯性的概念。
(3)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及作用,举例说明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4)温度与热量:介绍温度、热量等概念,引导学生学习热传递的原理。
(5)热膨胀与收缩:讲解热膨胀与收缩现象,分析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与分解:图形、公式、实例。
2. 牛顿第一定律:文字描述、惯性。
3. 摩擦力:产生原因、作用、应用。
4. 温度与热量:概念、热传递、热膨胀与收缩。
5. 热值与比热容:定义、计算、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题。
(2)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
(3)热传递的计算题。
2. 答案:详见附录。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6章力与运动6.1 牛顿第一定律6.2 动量定理6.3 动能和势能6.4 机械能守恒定律2. 第7章声与光7.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7.2 声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7.3 光的直线传播7.4光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 第8章热与能量8.1 温度与热量8.2 热传递8.3 热力学第一定律8.4 能源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基本原理。
2. 掌握声音和光的传播特性,了解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
3. 理解温度、热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能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声波和光波的反射、折射、衍射现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声音和光的传播特性;能量转化与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滑轮、小车、砝码、尺子、音叉、光源、光屏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小车、滑轮、砝码、尺子、音叉、光源等);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情景1: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
情景2:敲击音叉,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
2. 新课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各章节知识点。
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验证惯性现象。
讲解2:动量定理,结合实例分析碰撞过程中动量的变化。
讲解3: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实验观察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知识,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题1:物体沿斜面下滑,求速度和位移。
例题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计算回声距离。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1:计算物体的动量和动能。
练习题2:分析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力与运动、声与光、热与能量2. 板书内容:以章节为单位,列出重点知识点、公式和实例。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10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10篇)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1)一、研发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日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试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看它们在水中的浮沉状况。
提问:你观看到什么情况?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方法转变它们的沉浮,并试试思索你是利用什么方法来转变它们原来的浮沉状况的?(同学试验,绽开进一步的探究、发觉过程)结论:掌握物体浮沉的途径: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削减浮力使物体下沉转变液体密度转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行能只利用老师对同学的讲授,老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同学不是面对老师和课能力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同学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试验让同学先动手试验,再由同学自己利用观看和分析得出试验结论。
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同学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活自主探究的学习热忱,另一方面也能让同学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状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研发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转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看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状况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意:F浮G物研发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状况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意:F浮G物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状况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意:F浮G物分析争论得出物体漂移时的条件:分析鸡蛋漂移在盐水中的受力状况结论:物体漂移在液体中时,满意:F浮G物状态漂移悬浮沉底上浮下沉力的关系F浮=G物F浮=G物F浮G物F浮(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同学经受新学问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觉过程,并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利用同学自己的试验体悟,渐渐熟悉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领同学在探究中积极学习,在获得学问的过程中提升素养,进展力量,在这里,老师需细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老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终的释疑留给同学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同学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问题:产生漂移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分吗?引发思索:两种状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学校同学特征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活同学学习爱好、调动同学积极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同学利用自己对情况的感性熟悉、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同学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状况(“三状态”:漂移、悬浮、沉底。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力与运动6.1 力的合成6.2 力的分解6.3 牛顿第一定律6.4 牛顿第二定律6.5 牛顿第三定律2. 第七章流体力学7.1 流体的压强7.2 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7.3 船闸原理7.4 空气阻力3. 第八章热学8.1 温度与热量8.2 热传递8.3 热膨胀8.4 热力学第一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了解牛顿三定律。
2. 使学生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有关流体现象。
3. 让学生了解温度、热量和热传递的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2. 教学重点:牛顿三定律,流体的压强与流速关系,热传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温度计,热传感器。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演示小车受到不同方向的力,引出力的合成与分解。
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用实例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并完成练习题。
4. 讲解牛顿三定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 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讲解。
6.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热传递、热膨胀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牛顿三定律3.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关系4. 热传递、热膨胀和热力学第一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牛顿三定律应用题流体力学现象解释题热学计算题2. 答案:详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是否熟练。
2. 拓展延伸:安排学生进行力学综合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
组织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一、什么是力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二、力的描述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三要素;(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 知道力的单位;(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力的图示【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教学反馈】三、弹力力的描述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2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四、重力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2课时【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50g钩码4个、铁架台一个、带有细线的小球、水平仪、一把直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4) 能用公式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1. 根据重垂线的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平仪,检查家中的家具是否放置水平。
2. 制作不倒的“小丑”。
3 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你能想到的情况,越多越好。
【课后练习】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教学反馈】五、摩擦力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或钩码)、木板、毛巾、棉布、装米的杯子、筷子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2) 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3)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4) 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2)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3)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探究日常生活相关现象中的物理规律的习惯,具有把物理知识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1. 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上的摩擦,哪些部位是需要增大摩擦的?哪些部位是需要减小摩擦的?写出简单的报告。
2. 自己做一做“筷子提米”的实验。
3. 想一想,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没有了摩擦,会是怎样的呢?写一篇300 字的短文。
【教学反馈】第八章力与运动一、力的合成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橡皮条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个、刻度尺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2) 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探究方法;(3) 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4) 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各种各样力的测量工具。
【板书】第一节合力与分力一、力与分力: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果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
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提出问题:(2)制定方案:(3)分析论证: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的绝对值,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三、力的平衡授课地点: 教室授课时间: 1课时【仪器材料】书本、铅笔、毛巾、木板、光滑玻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 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3) 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在百科全书或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牛顿和伽利略的资料,制作一份关于两位伟大科学家的小报告。
【板书】第三节力的平衡一、二力平衡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称为二力平衡。
二、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猜想:(2)制定方案:(3)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或合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授课地点:教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扣子,卡片,瓶子,小铁球,强磁铁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惯性的定义,会用惯性解释有关问题;(2) 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4) 知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生活实例,理解和掌握惯性;通过实例和实验探究,掌握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做好记录,写一篇题为“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小论文。
【板书】第三节惯性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一、惯性(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二、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运动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慢到快。
(3)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
(4)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
第九章压强一、压强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 1课时【仪器材料】一头削尖的铅笔、酒瓶、海绵、橡皮泥、沙盘、细沙、体重计、方格纸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压强概念和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 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改变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3) 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2) 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3) 通过简单估算处理,使学生体会、学习估算的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 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1)分小组自主调查完成“火车通过铁轨对地面的压强和火车轮直接作用于地面的压强比较”研究性课题,写出调查报告。
(2)动手做一做“发展空间”中“压强知识在杂技中的应用”相关小实验,查询相关资料,写出实验体会。
【教学反馈】【备注】学生在讨论探究实验方案时,教师要注意监督、巡视,努力使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二、液体的压强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侧面有开口并配有橡皮膜的容器一个、微小压强计、烧杯每组各一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微小压强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2) 知道流体的概念和流体压强的基本特点;(3)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发展学生由猜想到实验设计、现象分析的能力,由现象概括结论的归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