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八: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020年高考语文复:古典诗歌鉴赏练题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XXX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XXX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通过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同时,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XXX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XXX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XXX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XXX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XXX城头过。

其二一别XXX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XXX酒人。

答案:这两首诗都以“楼”为主要意象。

最新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试题_专题八_古代诗歌鉴赏_8-6_含答案

最新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试题_专题八_古代诗歌鉴赏_8-6_含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升起大片阴云,使远处的雪山显得暗淡,孤城戍守,四望荒凉,玉关屹立,显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

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的,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E.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答案AE解析A项,暗,遮蔽。

“使远处的雪山暗淡”是对“暗”的错误理解。

E项,结尾直接表明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曲江对酒杜甫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

这里是“甘愿”。

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颔联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写出诗人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的心绪。

D.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E.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答案AC解析A项,诗人并不想回去;C项,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3)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3)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作业题组一修辞手法1.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繁花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月夜[唐]刘万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三四两句作者另辟蹊径,展示出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请结合修辞手法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敏感的虫子来感受春的信息。

“偏知”一方面写作者对季节的敏感,另一方面也写出虫子在月夜中萌动的快乐和春天的暖意。

与“新”字相呼应,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后的新鲜感与欢愉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修辞手法。

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有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有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班级姓名完成情况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1、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实战演练】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逐东风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案:“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答案: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 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 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 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

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⑴D;⑵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2020-2021备战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备战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杜甫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

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

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B. 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

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

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

“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

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综合提升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 )――( 2 )题。

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 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 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 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④元戎窦车骑:元戎,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日得胜归家的盼望。

B •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宁静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 •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 •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答案】B (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而来,讲述京城离边关的遥远,皇宫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之情”都是曲解。

)(2 )•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出和平宁静的场景。

②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是和平宁静的春景,是亲人团聚的佳节,而在“路几千”的遥远边关,从征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 2 )题。

阊门外登溪船五首(其一)杨万里步下新船试水初,打头揽载适逢予。

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

剩买春风木芍药,乱篸① 棐儿竹籧篨②。

清溪浮取松亭子,赏遍千山不要驴。

【注】①篸(z a n):通簪”②籧篨(q u ch u ):粗竹席。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试水初”,刚刚试水;“打头揽载”,才开始招揽船客,由这两处就可见溪船之新。

B .颔联对仗工整,“一椽”两“面”写出溪船之简小,“才”好“”则抒诗人对溪船的喜爱之情。

C .颈联中,诗人用盛开的芍药装点溪船,但溪船太简陋,只能随意胡乱地摆放或插在棐几竹席上。

D .尾联先描写了乘舟所见到的青松山亭伴水而来的奇妙,后以夸张手法感叹了水路溪行的方便。

【答案】 C (乱“”字意在描写诗人随心随意的状态,体现轻松愉悦的情感,而非胡乱之意。

)(2).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

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 描写的事物、叙述的事件,富有生活气息,营造出朴实自然的风格。

板屋、油窗、芍药、榧木小几和粗竹凉席,为日常之物,既不华贵也不精致;乘船溪行,是水乡常见之事,这些为诗作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② 口语入诗,直白风趣。

“打头”适“逢予”剩“买”不“要驴”,这些白话口语,通俗易懂,增添了诗作的诙谐幽默之趣。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 2 )题目。

赠卖松人于武陵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诗人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 .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 .诗人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

D .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

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答案】 C (“诗人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错误,诗人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喻。

)( 2 ).本诗语言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① 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

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

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

②本诗的“讽”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一样正直而有才干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因为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之人的重视,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4、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 2 )题目。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①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

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

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问讯湖边春色”写词人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

B .“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

C .“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表达了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

D .“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似乎满含深情,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创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答案】 C (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

)( 2 ).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答案】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湖水一碧万顷,天水相连,沙鸥自由飞翔其间的辽阔深远而又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

词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暗寓着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返归自然的热切期待。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放慵 2 )题目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午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出了春日里优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对比。

B .颔联写放下官务的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C .颈联进一步写出在官场中不得意的际遇,本性愚拙,不谙官场交际,因此与人交情疏浅,表现对官场人情世故的疏离感。

D .尾联表明无论世俗如何变化,但诗人心中安稳,能在“独”中坚守自己的品格。

【答案】 A (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对比”无中生有,也没有进行对比。

)( 2 ).古人评诗有“诗眼”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醉”字是诗眼。

②“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之意(或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

③’醉”用拟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④ 被陶醉的不但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 2 )题目。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范成大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

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

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 .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 .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 .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答案】 C (A 项,错在“早春季节”,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

B 项,错在“陨落的荷花”,诗中“残红”当为桃花。

D 项,错在“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

)( 2 ). 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恋春之情。

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

②闲适之情。

“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

③眷恋之情。

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 2 )题目。

苏子瞻哀辞张舜民①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

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数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被贬,墨石与世不闻,“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 .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诗人感到一丝欣慰。

C .“重添丈八盆”体现了诗人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 .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诗人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答案】 B (足“以让诗人感到一丝欣慰”错,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

)( 2 ).结合全诗内容,谈谈诗认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

【答案】①诗人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

②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

③诗人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 2 )题目。

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① 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士:指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

曾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诗人由桃李盛开的美景,联想到田野的荒冢,表达了浓浓的思亲之情。

B .颔联笔锋一转,描写了春雷惊醒万物,春雨滋润草木,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C .颈联把齐人乞食祭品而骄其妻妾的做法和介子推甘愿被火烧死也不愿为官的高洁加以对比。

D .尾联提出人世间的是非贤愚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化为杂草丛生的一抔黄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