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歌
名词解释台阁体
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
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
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文
评价前后七子的功过。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2、谈谈归有光的散文的特点。

归有光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

当然,他写得最成功的还是那些描写家庭琐事的作品,这类散文感情真挚,描写生动,在明代散文中别具一格,虽然归有光不能以重大题材来反映明代现实,但在复古派把持文坛的混浊气氛中,他却能以清新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保持了散文健康的生命,因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杰出的地位。

3、竟陵派的得失。

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

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

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

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

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明代文学的特点

明代文学的特点

明代文学的特点明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之一,其文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代文学注重现实题材。

在明代文学中,尤其是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中,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反映更加深入和真实。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展现出人们的生活、情感、矛盾和斗争,使文学作品更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

明代文学注重言情笔调。

明代文学作品中,爱情、家国、友情等情感题材被广泛描写,并赋予作品深刻的情感内涵。

明代文人在描写情感时,常常运用细腻的笔墨和婉转的语言,使作品充满温情和感动。

明代文学注重艺术表现。

明代文学在艺术表现上追求形式美和语言美,注重修辞的华丽和音韵的和谐。

在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形式中,都体现出明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明代文学注重思想内涵。

明代文学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追求艺术表现,更注重思想内容的深刻和丰富。

作家们在作品中常常探讨人生哲理、道德伦理和社会现象,通过文学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明代文学在现实性、情感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明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明代文学作品中感受到那种真实、温情、华丽和深刻的魅力,这也是明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之一。

在探讨明代文学特点的同时,也不得不提到明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明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明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不仅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还有许多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风貌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这些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在明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诗歌、散文、戏曲等传统文学形式的发展,还有小说、笔记、杂剧等新兴文学形式的兴起。

这些新兴文学形式为明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可能性。

古代文学明代PPT整理

古代文学明代PPT整理

01 明代文学概说(1368-1644)一绪论二《三国演义》三《水浒传》四明代诗文五《西游记》六《金瓶梅》七“三言”、“二拍”八明代戏剧与《牡丹亭》绪论一、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277年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整个明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嘉靖元年(1522)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后期,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2、各种文体具备,并达到了成熟。

通俗文学——小说、戏曲创作勃兴,形成空前繁荣的局面,代表明代文学最高成就。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代中期开始,手工业和城市商业(包括印刷业)不断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表现市民的生活、思想情趣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其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文学创作进一步商品化。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明代中后期兴起的心学,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肯定情、欲,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

这一思潮对于在文学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使明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当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3、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认识的深化促进了俗文学的繁荣发达和雅俗文学的互动交融。

章回小说在明代发展、定型。

以昆腔为主导的传奇,在明代达到繁荣。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的认识:(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1)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2)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3)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4)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5)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性格(6)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7)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3、何景明: “前七子”领袖,提倡复古
与李一致,言论偏激:
《杂言十首》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 宋无诗”。
《与李空同论诗书》说:“近诗以盛唐为尚。 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
在学古途径、方法上,何不像李那样“尺寸 古法”,而主张“领会神情”、“不仿形迹”, 提出学古要“舍筏登岸”,“不相因袭,而相发 明”,从而达到“自创一堂室,一户镛,成一家 之言”的目的。(《与李空同论诗书》)
李梦阳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梦阳“其诗才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 而古体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 化,亦往往有之。所谓武库之兵,利钝杂陈者也。 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明人与其诗 并重,未免怵于盛名。”
歌行诗《石将军战歌》《林良画两角鹰歌》, 讲究结构章法,描议结合,笔力雄健。散文《游 庐山记》《梅先生墓志铭》,或写景状物,或刻 画商人,清新生动,是较好之作。
第一章 明代诗文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初
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卖柑者言》是传世 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 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语言 犀利。
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18章,195篇,写 于元末。《狙公》章较为著名。
长篇神话诗《二鬼》,隐喻自己和宋濂遭遇, 曲折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想象丰富,风格雄浑, 颇具浪漫色彩。
•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 传统文学观念向来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 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淫邪。
• 承平日久,帝王对小说、戏曲兴趣越来越浓, 朝臣、文人也开始喜好。
• 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 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称《西厢》 《水浒》:“古今之至文”(《童心说》)。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之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之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之明代文学1、诗文①宋濂、刘基(刘伯温)、高启、方孝孺。

②“台阁体”的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

③李东阳与“茶陵派”④“前七子”代表: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等⑤“后七子”代表:李攀龙、王世贞、宗臣等⑥唐宋派:归有光(其文章成就被誉为“明文第一”)、唐顺之、王慎中等提倡唐宋古文,此派作者被称为“唐宋派”。

⑦公安派:“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三兄弟为湖北公安人)⑧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湖北竟陵人)2、散曲王磐,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人。

著有《王西楼乐府》,代表作《朝天子·咏喇叭》3、小说“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罗贯中,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描写和歌颂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西游记》吴承恩,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以现实社会和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直接描写世态人情。

描写了官、商、恶霸三位一体的典型人物西门庆罪恶的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小说伪托宋代,实写明代,展现了一幅十六世纪中国的现实生活画卷。

4、明代其他小说①历史演义小说:冯梦龙《新列国志》、熊大木《唐书志传》(又名《秦王演义》)袁于令《隋文遗史》。

②英雄传奇小说:熊大木《北宋志传》(写杨家将)、《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写岳飞)、纪振伦《杨家将演义》。

③神魔小说:许仲琳《封神演义》,罗懋登《西洋记》(写明初郑和、王景弘等人下西洋通史三十余国的经历)。

5、明代短篇小说①《清平山堂话本》:洪,字子美,嘉靖年检的藏书家兼出版家,他精校精刻图书多种,版心均有其堂号“清平山堂”四字。

②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③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6、杂剧①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

古代文学明代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明代名词解释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公安派: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被称为“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沈□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梅村体:诗歌体裁,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前者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后者则具有诗史的特点而被称为“梅村体”史诗;沈汤之争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璟;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桐城派: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王士禛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还没有把它看成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到王士禛,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他早年编选神韵集,有意识地提倡神韵说,归纳起来,大致可以看到他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即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禛提倡神韵,自有他的道理;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王士禛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性灵派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即说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诗人要“自把新诗写性情”;这种性情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没有个性,也就丧失了真性情,所谓“字字古有,言言古无”,明确提倡写有我之境;以“吟咏性情”构成整体性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பைடு நூலகம்位和影响:
(1)文学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是章回 小说的开山之作。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其巨大 成功,招徕了后世无数的效仿之作,为后世的长篇 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非文学的。首先是对于战争的详尽描写,直接 为后世战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从而成为战争特别 是农民战争的教科书。它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也非常 深远。如在中国北方非常流行的关公崇拜,民间的 结拜情结,都受到《三国演义》的重大影响。 “七 实三虚”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
关于罗贯中,知道的很少,根据贾仲明《录鬼簿 续编》、王圻《稗史汇编》、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等书之间不无矛盾的记载,我们可以约略了解到作者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东原人,元末明初人
三、《三国演义》的版本
最早的版本是嘉靖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 版本是毛伦、毛宗岗父子评点修改过的版本。与以往 的本子相比,它的正统色彩更强,艺术上也有较大的 提高,评点也有过人之处。
三、 明人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 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以及文学的论争
1)明代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 师门分,或以社名分,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兴趣型、主 张型、政治型三种。
2)明代的文学批评界,可以“丹铅横飞,旗纛竿立” 来形容。
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
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 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 3)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冲破旧有藩篱的同 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 些不好的影响。
第二节 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认识 的深化
一、章回小说的特征: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三国演义》的主题
《三国演义》演义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 说法有:为蜀汉争正统说;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集团之 间的斗争说;反分裂,求统一说;人才学教科书说;追 慕君臣际遇说;总结政治经验说;反映民族心理意识说; 悲剧说;等等。
(2)关于《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明第清八近编代明文代学文学
第一章 明代文学概述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 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 的影响明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
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 阶段。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 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 最后阶段;嘉靖以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三国演义》之所以有明确的拥刘反曹的倾向,有历 史本来的原因,也有当时社会状况对于作者的影响;有 作者的因素,也有改定者的功劳。
概括起来,一是刘备在历史上本有仁厚之名, 而曹操本来就是不太被人们肯定的奸雄色彩很浓的 历史人物;二是三国所产生流传的时代,是汉民族 自尊最被摧折的时代,这种民族情绪必然会给作者 以深刻的影响,刘备的血统毕竟比较高贵,又地处 南方,与此种民族心态正合;三是罗贯中本有此倾 向,而经过毛氏父子的改定,这种倾向得到了进一 步的加强。
第三章:《水浒》和英雄
传奇
第一节:《水浒》的作者、成书版本
一、《水浒传》的成书
与《三国》相同,它也是所谓“集体创作,文人 写定”,但其历史依据非常稀淡,主要还是民间传闻 和通俗文艺。它至多是有一点正史的影子,如《宋史 侯蒙传》《宋史张叔夜传》等,有关于宋江的片言只 语,如是而已。南宋以来,梁山故事已经成为说话和 杂剧艺术的重要题材;特别到元代,水浒戏非常之多, 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这些都为《水浒传》 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题材来源。
稳定性,指主要特征稳定不变,缺乏纵横方向的变化, 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 和谐性,指人物内部诸因素基本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之中, 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在冲突与和谐的对立中,力求和谐。 主要表现在: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回避理智与感情的 矛盾, (3)从全知全能到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全知视角与限 知视角。限知视角的初步采用。 (4)宏大而细密的结构。详见课文有关论述。 (5)杰出的战争描写艺术。 (6)文白相杂的语言。典雅而不失灵动,与体制和谐, 亦便于直接从史书中摘录材料。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隋代杜宝的《大业拾遗记》,已经有关于三国故 事的文艺节目;唐代,据李商隐《骄儿》诗等推测, 三国故事已经妇孺皆知;宋代,据苏轼《东坡志林》 的记载,当时已经有说三国故事的“说话”节目,而 且效果很好;元代,《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等 讲史话本已经粗具今天《三国演义》的规模。同时, 舞台上搬演三国故事的戏剧节目已经很多。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 影响
一、《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
(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罗贯中并非全然羽翼信史, 而是采用了诸多手法,使得故事的讲述充满意味,比如 对历史时间巧妙剪裁布局;大胆采用信史所无的传说; 本末倒置;张冠李戴;等等。
(2)类型化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 单一性,指重要人物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其在形象内 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此一特征足以支撑起整个人 物形象,类似中国戏剧中的脸谱化与程式化;
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
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 2)市民队伍,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 3)审美趣味的变化 4)出版等硬条件的成熟启功、张中行、金克木 《说八股》
三、王学左派的兴起
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 政 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
2)禅宗思想的影响 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 求
3)这些文人集团之间的论争有着鲜明的特色:有明 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 相投,而是趋向理论主张的一致;不论是强调复古还 是反复古,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 使文学创作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
第二章《三国演义》与 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版 本及其思想内容
二、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
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创作意 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表现题 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描写 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 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 任务人物的性格;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 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