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练习题及答案(周三多)

管理学练习题及答案(周三多)
管理学练习题及答案(周三多)

管理学练习题及答案(周三多)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职能

3、“科学管理”

4、霍桑试验

5、系统管理理论

6、权变管理理论

7、“管理科学”

二、填空

1、管理二重性是指和。

2、管理的核心是。

3、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观点的是美国管理学者。

4、“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5、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和控制。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包括生理、安全、、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7、西蒙的决策理论中的决策标准是用的准则代替

准则。

8、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三、简答

1、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简述管理的二重性。

3、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

4、简述“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5、简述麦格雷戈的“X-Y理论”。

6、简述西蒙的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七、论述

1、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它对管理实践的意义何在?

2、试述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关系。

3、试述现代管理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以及现代管理理论的新突破。

4、结合实际,论述泰罗“科学管理”的借鉴意义及局限性。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管理: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对该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务资源实施计划、组织、激励和领导、控制,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职能:是指对管理对象一定领域的活动进行管理和各种相互联系、依次更替的任务的总和。

3.“科学管理”是泰罗在总结几十年试验研究成果和长期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

出的一些管理原理和方法,并经系统化整理的管理理论,或称“泰罗制”。其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化原理、人员挑选与培养、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职能工长制、例外原理等。

4.霍桑试验是指梅奥等人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为测定各种有关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试验活动,由此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

5.系统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它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试图建立系统模型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是卡斯特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6.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桑斯等。

7.“管理科学”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教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务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二、填空

1.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

2.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3.赫伯特·A·西蒙

4.提高效率

5.指挥协调

6.社交尊重

7.令人满意最优化

8.环境管理

三、简答

1.答:(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3)管理的职能具有普遍性;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发挥人的积极性、

创造性;

(5)管理的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

2.答: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就是管理的二重性。

一方面,管理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具有与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3.(1)霍桑试验

(2)工人是“社会人”

(3)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4)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提高效率。

4.(1)内容:A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

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B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2)特点:A它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B要求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5.(1)“X理论”的人性假设

(2)“X理论”的管理要点

(3)“Y理论”的人性假设

(4)“Y理论”的人性假设

6.(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2)决策包括搜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和评价计划四个阶段

(3)在决策的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

(4)决策类型可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

七、论述

1.答案要点:

管理的二重性(略,同第六大题第二小题)。

学习和掌握管理二重性,对于管理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

(1)管理的二重性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西方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同生产力一样,具有连续性,是不分国界的。

(3)管理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4)任何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出现总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它同生产力发展水平情况相适应。

2.答案要点:

(1)管理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管理的科学性强调的管理活动必须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2)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管理者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同时还要有灵活的技巧。

(3)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

(4)要保证管理实践的成功,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管理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

3.答案要点:

(1)阐述两个以上现代管理理论学派的理论(如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等)内容并进行简要的评析

(2)论述现代管理理论的四个方面的突破;A对人的看法上的突破;B管理范围和组织要素上的突破;C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的突破;D管理目的上的突破。

4.答案要点:

(1)“科学管理”的概念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如标准化原理、挑选和培训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与执行职能分离、职能组织制、例外原理等)

(3)“科学管理”的贡献或借鉴意义(如效率、管理基础工作、管理技术和方法、经济手段的运用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4)“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如管理范围、孤立人、机器人、单纯的经济人等方面的局限性)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名词解释

道德

社会责任

二、问答题

1、道德可分为几个层次?几个阶段?

2、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有哪些?

3、企业的社会责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

1、试述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道德: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决策人判

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2、社会责任:指企业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的前提下,还应承担的追求对对社会有利

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二、问答题

1答:道德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前惯例层次、惯例层次和原则层次。

道德可分为六个阶段:

(1)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

(2)只在符合你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3)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

(4)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5)尊重他人的权利,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支持不相干的价值观和权利;

(6)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

2答: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有:

(1)道德的发展阶段的影响;

(2)个人特征的影响;

(3)组织的结构变量的影响;

(4)组织文化的影响;

(5)道德问题本身的强度的影响。

3答:企业的社会责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1)企业要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特别要在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2)企业要以“绿色产品”为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对象;

(3)企业要治理环境。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1)不歧视员工;

(2)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员工;

(3)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善待员工的其他举措。

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1)提供安全的产品;

(2)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

(3)提供售后服务;

(4)提供必要的指导;

(5)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利。

另外,企业对竞争对手、对投资者以及对所在社区均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论述题

答: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有:

(1)在招聘员工时注重员工道德素质的测试,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在组织中建立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并广为宣传,让每一位员工都了解和掌握;(3)高层管理者在道德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员工的表率;

(4)为员工设立现实而明确的目标,以免对员工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引发道德问题;(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

(6)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最大限度地限制不道德行为的产生;

(7)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使得那些面临道德困境的员工在不用担心受到斥责的情况下自主行事。

第三章决策

一、名词解释

决策

二、填空:

1.管理者进行决策时,首先是正确判定问题的性质。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属于,相反,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结构不甚分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则属于。

2.定性决策的方法主要有经验判断决策法、和。

三、简答题

1.简述决策的基本过程

2.简述正确决策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决策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决策:决策就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掌握充分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

二、填空

1、例行问题(或定型化决策),例外问题(或非定型决策)

2、领导集体决策法,专家献策、领导决策法,特尔菲法

三、简答

1、决策的基本过程是:

(1)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

(2)拟定备选方案

(3)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估、选择

(4)对于付诸实施的方案进行评估

2、正确决策的基本要求是:

(1)把握问题的要害;(2)明确决策的目标;

(3)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

(4)对决策方案进行综合评价;(5)敢冒风险;

(6)把决定过程看成是一个学习过程。

第四章计划

一、名词解释

1.计划工作

2.短期计划

3.政策

4.程序

二、填空

1.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

2.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和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3.、、三种计划,反映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4.也被称为数字化的计划。

三、简答

1.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六、论述

1.论述计划工作的重要性。

2.简述计划的步骤。

第四章计划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实际情况,权衡宏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通常指年度计划,是指根据中长期计划规定的目标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对计划年度的各项工作所做的总体安排。

3.政策是指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它是决策时评价方案的指南。

4.程序规定了处理问题的例行方法、步骤。通俗地讲,程序就是办事手续,它详细地说明完成某种活动的具体实施方式。

二、填空

1.制订计划

2.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3.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4.预算

三、简答

1.①目的性:实现目标是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计划工作必须确定目标为完成目标而分析,制定完善的计划。

②主导性:指计划工作必须进行在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以及控制工作之

前,并且它是进行其他管理工作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③普通性:即普遍性,是指计划工作在各级主管上都必须进行。

④效率性:指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并且能为管理活动提供指导,以提高管理效率。

四、论述

1.计划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因为计划是面向未来的,它能够通过预测未来,合理地处理未来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②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周密细致的计划能使部门各方面的活动有一个统一的安排,能很好地帮助主管人员明确各自的任务,从而从日常的杂事中解税出来,而将精力放在各自的任务目标上。

③有利于更经济的进行管理。计划工作能使经营管理得到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摩擦和重复,从而使组织管理费用降至到最低限度。

④有利于控制。计划是控制的另一面,未经计划的管理无法进行控制,计划是控制的标准,是控制的基础。

2.①估量机会

②确定目标

③确定前提

④确定可选择方案

⑤评价各种方案

⑥选择方案

⑦制定派生计划

⑧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第五章战略性计划

一、名词解释

1.战略性计划

2.核心价值观

二、填空

1.目标具有五个特征:即目标的层次性、、

、、。

2.企业可以选择的竞争战略类型,主要有三种:、

、。

3.战略的核心问题是。

三、简答

1.战略性计划的内容是什么?

2.远景和使命陈述与企业战略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战略制定的程序。

四、论述

1.论述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及其缺陷。

2.联系实际,说明战略制定的原则。

第五章战略性计划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2、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持久的和本质的原则。它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不随趋势和时尚的变化而变化,甚至也不随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二、填空

1、网络化(性)多样性时间性可考核性

2、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3、经营方向的选择

三、简答

1、答:战略性计划任务的内容:

(1)远景陈述和使命陈述;

(2)战略定位,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研究,确定企业在行业中合适的地位;

(3)战略选择,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

(4)通过制定一系列战术性计划将战略性计划付诸实施。

2、答:

(1)远景和使命陈述了组织未来期望达到的图景和组织为之奋斗的任务;

(2)战略是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

(3)战略是硬件,而远景陈述是软件。

3、答:(1)问题的提出和目标的确定;(2)战略分析;(3)战略选择;(4)战略规划;(5)战略实施与控制。

四、论述

1、答: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可以包括三步:

(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形成锁链式的“目的——手段”链;

(2)组织实施。主管人员应当把权力交给下级成员,而自己去抓重点的综合性管理。完成目标主要靠执行者的自我控制;

(3)检查和评价。

目标管理可能具有以下缺陷:

(1)对原理阐述不够;

(2)给予目标设置者的指导原则不够;

(3)设置目标比较困难;

(4)强调短期目标;

(5)不灵活的危险;

(6)内部交通不畅。

2、答:(1)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具体到企业,满足社会需要就是要满足市场需求,顾客需要。企业决不能只将眼光局限于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上。举例(略)。

(2)把握时机。制定战略必须善于利用可能发笺变化,充分利用外部条件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机会。如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就成为了日本汽车打入美国的契机。

(3)扬长避短。制定战略的实质就是要研究如何以弱胜强,以小胜大,后来者居上。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4)出奇制胜。出奇制胜的关键重在创新,制定战略过程的创新就是一种管理创新。举例(略)。

(5)集中资源。任何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战略制定要求尽可能地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就必须集中使用资源。举例(略)。

(6)量力而行。它要求战略必须与组织结构和企业的规模相适应。举例(略)。

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

一、名词解释

1.人员配备

2.内升制

3.外求制

4.职务轮换

二、填空

1.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构成组织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

2.主管人员在组织活动中居于,是实现

的关键人物。

3.分析职位的相对重要程度的常见方法有、

、等。

4.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主管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

能力包括四类:、、

、。

5.根据我国的国情,一般认为有效的主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综合结构实际上就是。

6.选聘主管人员的途径有两种:(1);(2)。

7.在主管人员的选聘过程中,首先有两条重要的原理需要遵循:(1);(2)。

8.主管人员的考评可以分为、、

和四种方式。

9.主管人员培训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2);(3)。

10.主管人员培训的方法主要有:、

、、、

、等。

三、简答题

1.简述对主管人员培训的方法有哪几种?

2.主管人员考评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缺陷?

3.对主管人员考评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4.人员配备有何重要性?

5.在选聘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员配备:即根据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职务的数量和要求,对所需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考评和培训。

2.内升制:是指从组织内部提拔那些能够胜任的人员来充实组织中的各种空缺职位。

3.外求制:是指从组织外部得到急需的人员,尤其是那些起关键作用的主管人员。

4.职务轮换:是使受训者在不同部门的不同主管位置或非主管位置上轮流工作,以使其人面了解整全组织的不同工作内容,得到各种不同的经验,为今后在较高层次上任职打好基础。

二、填空

1.人

2.主导地位组织目标

3.比较法职位要素法判断时距法

4.技术能力人事能力规划决策能力

5.德才兼备

6.“内升制” “外求制”

7.公开竞争原理用人之长原理

8.自我考评上级考评同事考评下级考评

9.政治思想教育管理业务知识管理能力

10.理论培训职务轮换提升设立副职研讨会辅导

三、简答题

1.答:(要点)

1>理论培训。

2>职务轮换。

a.非主管工作的轮换;

b.在主管职位间轮换;

c.事先未规定的主管职务间轮换。

3>提升

a.有计划的提升;

b.临时提升。

4>设立副职。

5>研讨会。

6>辅导。

还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如参观考察,案例研究、深造培训等。

2.答:要点同“填空8”

3.答:1>考评指标要客观。

a.指标的含义要准确、具体;

b.尽可能定量化。

2>考评方法要可行。

a.考评项目要适中;

b.考评的结果客观可靠;

c.要明确所采用方法的目的与意义。

3>考评时间要适当

4>考评结果要反馈,公开。需要较高的信息沟通技巧。

4.答:1>人员配备是组织有效活动的保证;

2>人员配备是做好指导与领导以及控制工作的关键;

3>人员配备是组织发展的准备。

5.答:1>选聘的条件要适当。……

2>对选拔人员的要求。……

3>要注意候选人的潜在能力。……

4>要敢于启用年轻人。……

5>正确对待文凭与水平的关系。……

第九章激励

一、名词解释

1.激励

二、填空

1.期望值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公式。

2.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波特和劳勒在理论基础上引伸出了波特—劳激励模式,并把它主要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研究。

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指。

三、简答题

1.简述麦克莱兰的激励需要理论。

2.简述期望理论。

3.简述公平理论。

第九章激励【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作为指向目标。

二、填空

1.费鲁姆、动力=效率×期望值

2.期望

3.激励保健

三、简答题

1.麦克莱兰:权力需求、社交需求、成就需求

2.费鲁姆:动力=效率×期望值

3.亚当斯:研究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第八章组织设计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2.组织结构

3.管理跨度

4.非正式组织

二、填空

1.矩阵制组织结构又称结构。

2.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特点是设置了两套系统,一套是按

原则组织的指挥系统,另一套是按原则组织的管理职能系统。

3.组织结构是最早、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4.事业部组织结构多适用于等组织。

5.一般来说,集权或分权的程度常常根据各管理层次拥有的

情况来衡量。

三、简答

1.组织职能的特点是什么?

2.矩阵制组织结构形式的含义和特点?

3.动态的组织设计原则有哪些?

4.授权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六章组织设计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而组成的一种权责角色结构。

2.组织结构:表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它是执行管理和经营任务的体制。

3.管理跨度:一名主管人员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

4.非正式组织:在组织成员之间感情相投的基础上,由于现实观点、爱好、兴趣、习惯、志向等一致而自发形成的结伙关系。

二、填空

1.规划一目标结构

2.命令统一原则专业化原则

3.直线型

4.规模较大的一些公司

5.决策权

三、简答

1.组织职能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2.优点:加强横向联系,发挥专业人员的潜力,各种人才培养。

缺点:关系复杂,临时性

3.职权和知识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弹性结构原则。

4.因事设人,因能授权;明确所授事项,不可越级授权,授权适度,相互信赖。

第八章领导

一、名词解释

领导

二、填空

1.领导者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和两种。

2.将人看作社会人是根据提出来的。

3.从人性的假设角度看,管理的重点放在工作上;管理主要是建立亲善的感情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管理应重在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

4.利克特把领导者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的领导与

的领导。

5.和在管理方格中列出了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三、简答题

1.在领导工作中应坚持怎样的用人原则?

2.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采取何种相应的管理措施?

3.管理方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第八章领导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领导:领导是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所谓领导,是影响个人或群体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向

目标迈进的行为或力量,即领导是一种行为或影响力,这种行为或影响力能够引导人们去达成某一目标。领导的实质是施加影响,处理人际关系。

二、填空

1.职位权力个人权力

2.霍桑试验

3.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

4.“以工作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

5.布莱克穆顿

三、简答题

1.①从总体上,应坚持能力主义与资历主义相结合的原则。职务晋升上,强调能力,工资报酬上,兼顾资历。

②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A重视能力 B按事选人 C知人善任 D授予权力

E给予支持 F关心下级

2.答:①自我实现人假设也称Y理论,是由麦格雷戈提出来的。

②其主要内容是:厌恶工作不是人的本性;外来的控制和处罚并非是促使人们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人们能够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可以统一的;普通人不仅会接受职责,而且会谋求职责,逃避责任不是人的本性;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自身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③相应的管理措施是:

第一,改变管理职能的重点。管理自我实现人,应重在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

第二,改变激励模式。在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的条件下,其激励都是来自金钱和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而对自我实现人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使其担当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

3、答:①管理方格理论是由布莱克和穆顿二人,在领导行为四分图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内容体现在管理方格图中。

②画管理方格图。

③布莱克和穆顿在管理方格中列出了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1.1方式为贫乏式管理:即用最少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和维系人际关系,对职工和生产都不关心。

1.9方式为俱乐部式管理,充分关心人,而不关心生产

9.1方式为“独裁的重任务型的管理”,只关心生产,不关心人

9.9方式为团队式管理,对生产和人都极为关心

5.5方式为中间式管理,即对人与生产都有适度的关心,保持工作与满足人们需要的平衡。

④作用:对于培养有效的管理者是有用的工具,它提供了一个衡量管理者所处领导形态的模式,使管理者较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领导方式,并指出改进方向。

第十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一、名词解释

1.控制

2.现场控制

3.反馈控制

4.间接控制

5.预算

6.零基预算

7.盈亏分析

8.计划评审方法(PERT)

二、填空

1.控制过程的第一个步骤是。

2.在组织行为发生过程中就进行控制的方式称为。

3.注重于对已发生的错误进行检查改进。

4.控制的目的一是,一是。

5.控制的基本过程包括、、

6.按不同的内容可以将预算分为、、三大类。

7.盈亏平衡分析,是根据、和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对企业盈利情况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8.计划评审技术的核心是。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控制?控制与计划的关系是什么?

2.控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3.有效衡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纠正偏差对于管理者而言有哪些行动方案?

5.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的区别何在?

6.简述预算的性质

7.零基预算的程序是什么?

8.简述计划评审技术的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论控制的基本过程及有效控制

2.论述建立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第十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控制:是指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得以实现。其目的一是为了维持现状一是为了打破现状。

2.现场控制:又称为同期控制,是指发生在活动进行之中的控制,管理者可以在发生重大损失以前及时纠正问题。

3.反馈控制:是最常见的控制类型。是指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后,是从已执行的计划和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得信息,运用这种信息来评价,纠正今后计划。

4.间接控制:通过预先制定计划和标准形成控制系统对控制对象进行的控制。

5.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时期的计划,亦是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的结果。 6.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看作重新开始,即以零为基础,重新排出优先次序,并根据次序重新分配资金和其他资源。

7.即根据销售量、成本和利润三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对企业的盈亏平衡和盈利情况的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又称“量、本、利”分析。

8.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用网络图或矩阵来表示各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关键线路,并围绕关键线路对系统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严密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和控制方法。

二、填空

1、建立标准

2、现场控制

3、反馈控制

4、维持现状打破现状

5、确定标准、衡量业绩、纠正偏差

6、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

7、销售量成本利润

8、寻找关键线路

三、简答题

1、控制的概念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

控制是计划的保证

2、确定标准

衡量业绩

纠正偏差

3、衡量要与标准直接相关

对样本的衡量必须具有代表性

衡量必须是可靠而且有效的

4、不采取行动

改进实际绩效

修订标准

5、采用的手段不同

控制方法不同

控制主体不同

6、①预算是一种计划;②预算是一种预测;③预算主要是一种控制手段。

7、①建立起考核的目标体系;②审查预算时,将所有过去的活动当作重新开始;③确定必要项目,并根据目标排出优先次序;④编制预算。

8、①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原理;

②能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

③能有效地对工作进度进行控制;

④能为选择最优方案创造条件;

⑤项目越复杂,优点越显著。

四、论述题

1、(1)确定标准

衡量业绩

纠正偏差

(2)控制的目的性

控制的及时性

控制的经济性

控制的客观性

2、反映计划要求原理

组织适宜性原理

控制关键点的原理

例外原理

控制趋势原理

直接控制原理

第十一章创新与创新管理

一、填空

1.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基本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______与________的组合.

2.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虑,可将其分为____和_____.

3.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________与_________.

4.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可将其分为_______与_______

5.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______与________

6.鉴于创新的重要性和创新结果的________,有效的管理要求有组织的进行创新.

7.由于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利用这些载体的方法来体现的,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________以及_________.

8.成功的创新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阶段的努力.

9.要素组合方法创新包括______和_______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10.要素创新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

11._________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2.创新与维持有什么样的关系?

3.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哪些类型?

三、问答题

1.制度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创新的过程。

第十一章创新与创新管理

【本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

1.适度的维持、适度的创新

2.局部创新、整体创新

3.消极防御型创新、积极攻击型创新

4.系统初建期的创新、运行中的创新

5.自发创新、有组织的创新

6.不确定性(或风险性)

7.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产品的创新

8.寻找机会、提出构思、迅速行动、忍耐坚持

9.生产工艺、生产过程

10.材料设备创新、手段创新

11.产权制度

二、简答题

1 从逻辑顺序上来考察,在特定时期内对某一社会经济系统(组织)的管理工作可以概述为:设计系统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划,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符合预定的规则操作;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呈现新的状态。显然,概述后管理内容的核心就是:维持与。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2 维持与创新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3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防御型创新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存在和运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为了避免威胁或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调整;攻击型创新是在观察外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敏锐地预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的某种有利机会,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的战略和技术,以积极的开发和利用这种机会,谋求系统的发展。

三、问答题

1答:

(1)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着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利益和责任。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也许应朝向寻求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与“共同所有”的最适度组合的方向发展。

(2)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全的归属及其行事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经营制度的创新应是不断寻求企业生产资料最有效利用的方式。

(3)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包括对材料、设备、人员及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分配制度的创新在于不断地追求和实现报酬与贡献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

2答:

(1)寻找机会,创新活动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不协调现象开始的。不协调为创新提供了契机。旧秩序中的不协调既可存在于系统的内部,也可产生于对系统有影响的外部。(2)提出构想,敏锐地观察到了不协调现象的产生以后,还要透过现象究其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它们可能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消除不协调、使系统在更高层次实现平衡的创新构想。

(3)迅速行动,创新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迅速行动。创新的构想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中才能逐渐完善,企业只有迅速行动才能有效的利用“不协调”提供的机会。

(4)坚持不懈,构想经过尝试才能成熟,而尝试是有风险的,是可能失败的。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十二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创新

一、填空题

1、稀缺资源从资本转向----------,将导致知识参与者在企业权利关系中地位的提高。

2、根据人们在企业中的活动,知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与---------。

3、工业社会是以---------的发展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的发展又不断促进着操作知识的

进步。

4、如杜拉克所指出的,知识,特别是有关------------的知识,正变为“关键的经济资

源”,甚至是“今天唯一重要的资源”。

5、在工业社会蜕变而来的知识社会中,知识正转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

正朝向知识拥有者的方向变化,企业的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我们所称的--------------。

6、在资本逻辑的社会里,权利派生于-------------,利益由--------所控制。

7、层级组织的基本特征是利用------与-----------来规范成员间的关系,影响他们在

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8、组织所倚重的是角色间的-------,而非个人间的非正式关系。

9、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要求企业生产组织更具-------;活动内容与方式的适应性

调整则要求相关的权力从管理中枢--------。

10、新形式下的企业组织必须是有利于企业成员的-------和

------的组织。

11、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以及------------等三个方面。

12、在知识逻辑的社会里,权利派生于---------,利益由

------所控制。

二、简答题

1、知识经济表现出那些基本特点?

2、作为工业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层级结构曾表现出那些主要特征?

3、网络结构有那些主要特征?

4、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那几个相互对立的特点的统一?

5、网络化的层级组织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体现在那些方面?

三、问答题

1、层级结构发挥作用并得以成功的环境条件和假设前提条件是什么?

2、知识经济将给企业文化带来哪些方面的调整?

第十二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创新

【本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知识

2、有关操作的知识、有关协调的知识

3、操作知识

4、协调

5、知识逻辑

6、资本、资本拥有者(或资本家)

7、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8、正式关系

9、弹性、向下分散

10、学习、知识创新

11、行为导向、行为激励、行为协调

12、知识、知识拥有者(或知本家)

二、简答题

1、(1)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

(2)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

(3)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2、(1)直线指挥,分层授权。层级组织的基本特征便是利用直线指挥和分层授权来规范成员间的关系,影响他们在企业中的行为表现。

(2)分工细致,权责明确。分工劳动不仅严格规定了组织成员应该履行的职责,而且明确了相应职务的工作人员为履行指责而可以行使的权力。

(3)标准统一,关系正式。包括作业方法的标准化,企业政策的一致性。

3、(1)它在构成上是“由各工作单位组成的联盟,而非严格的等级排列”。

(2)企业成员在网络组织中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网络结构需要不断地调整。

(3)企业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不是取决于其职位(因为职位大多是平行的,而非纵向排列的),而是来自他们拥有的不同知识。

4、(1)集权和分权的统一;

(2)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3)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5、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层级组织既保存了统一指挥的管理中枢,又允许相互依存的各工作单元相当自主地运行;既通过统一的基本政策规范着整体企业的战略经营,同时又允许各工作单元的活动标准与原则有一定的差异;既确定了明确的组织宗旨和使命,倡导着主导的价值观念,又允许甚至鼓励异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三、问答题

1 答:

层级结构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是以市场环境为背景的;消费者的诸多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这些需求基本是无差异的;消费需求以及影响企业经营的其他环境因素基本上稳定的,或虽有变化,但变化具有连续性的特征,从而基本上是可以预测的。诸多需求的未充分满足使得任何都存在极大的市场,因此企业可以组织大规模生产;消费需求的无差异性使得企业可以组织标准化生产;而需求与时常的相对稳定或后者变化的可预测性则使得企业内部生产及其管理的改善主要依赖于经验的累积和总结。经验的累积和总结过程主要是组织记忆的形成,在这种条件下,企业活动的组织调整均主要是企业管理中枢的职责。在这样的背景中经营,不仅生产操作工人主要以过去经验为基础形成的标准方法作业,而且管理中枢也主要利用组织形成过程中不断累积和总结的经验,即有关过去的知识,组织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标准化作业及其调整。

2答:

(1)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2)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3)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或者更准确地说,主要不是记忆型的,而是学习型的。

(4)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必然也是多元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