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
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
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
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
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
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
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
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君主专制的演变历史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皇权——相权
汉:“汉承秦制”,但丞相位高权重
布衣为相
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
形成决策机构:“中朝”
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
三司:三司使(财政)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相权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 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战 中的重要依靠力量。这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 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明朝加 强君主 专制的 措施
清朝加 强君主 专制的 措施
宰相制度的废除(明 太祖)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内阁的创立和发展(明
成祖—)—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军机处的设立(雍正)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建 立 秦朝
发 展 汉—元
强 化 明朝
顶 峰 清朝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中央——地方
汉:郡县、封国并存
汉景帝平“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
元:实行行省制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称 察举制
时期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宋元
标准 品行 门第 才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3、隋朝: 首创科举制 4、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由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世袭或者继位方式来执掌国家的政权。
这种政治制度在古代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包括中国的封建皇帝制度、欧洲的君主制度以及其他地区的帝国制度等。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是集权和权威。
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君主被认为是神圣的,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
君主通过法律法规和政令来行使统治权力,并且享有绝对的君权。
同时,君主也拥有广泛的特权和豪华的生活。
他们往往被看作是上帝的代表,拥有神性和神圣的权威。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实施方式因地区而异。
在中国的封建皇帝制度中,君主采取了官僚制度来管理国家事务。
他们任命官员来辅助管理,并且设立了贵族特权制度。
君主还通过国家法令来控制民众的生活和行为,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此外,君主还通过家族制度来确保他们的统治地位能够被继承。
在欧洲的君主制度中,君主通过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例如宗教合法化、政治联姻、统一国家等。
君主通过宫廷政治和中央集权来管理国家,以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影响国家的决策,并且通过自己的家族来延续统治。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优势在于确保统治的稳定和权力的集中。
由于君主拥有绝对权力,国家事务能够得到迅速的决策和执行。
此外,君主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权力来起到统一国家的作用,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整体实力。
这种制度也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保持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君主的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暴政和官僚主义等问题。
君主专制制度往往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使得君主的决策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其次,君主专制制度往往排斥民众的参与和人权的保障,社会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最后,君主专制制度在面对外部冲突时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容易导致国家的衰落。
尽管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包括:1. 绝对权力: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所有决策和命令都由君主单方面决定,人民无权干预。
2. 世袭制:君主位的继承通常遵循世袭制,即由君主的子嗣继承王位。
这种制度确保了君主权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了争夺权位的混乱。
3. 等级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下有明确的等级制度,人们按照社会地位和身份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
这种制度使社会秩序稳定,但也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4. 权力集中: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集中了各种权力,包括行政、军事、司法等。
他们可以单方面做出决策和发布命令,没有独立的制衡机构监督。
这种权力集中导致了君主的滥用和腐败。
5. 统一性:君主专制制度追求国家的统一和集中。
君主通过行使权力来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避免地方势力的割据和独立。
6. 贵族特权:在许多古代君主专制国家,贵族阶层拥有特权和优先权。
他们享有土地、财富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特权。
君主通常依赖贵族作为统治支持,并赋予贵族特殊的权力和地位。
7. 崇尚礼仪:君主专制制度强调礼仪和儒家思想,将君主视为国家的父亲和至高无上的存在。
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和规矩,对君主表现出尊敬和顺从。
8. 强调忠诚: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是君臣关系。
人们必须对君主忠诚,绝对服从君主的命令和统治。
君主视忠诚为最重要的品质,并对背叛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总之,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具有权力集中、绝对权力、世袭制、等级制度、统一性、贵族特权、崇尚礼仪和强调忠诚等特点。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滥用。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归纳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归纳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制度,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各种制度的归纳。
1.皇权制度:古代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是法律的最高制定者和执行者,有权朝纲大政,授予爵位,组织军队,设立国家机构,任命官员等。
2.官僚制度:古代中国通过设立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事务。
官员通过考试选拔,按照官职的等级制度进行管理,分为九品官员制度。
官员职责包括管理财政、军事、人事等方面的事务。
3.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被视为高质量的官员,科举制度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4.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地方藩镇拥有独立的政治权力,由地方豪强统治,被封建王朝认可。
封建制度有效地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和地方豪强的权益。
5.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包括皇族、官僚、士人、农民和工匠等。
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权力和社会地位,这种社会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6.农业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主体。
土地制度通过赋税来支撑国家财政,农民实行田赋制度,交纳的税收直接用于国家的军费和官僚开销。
7.兵役制度:中国古代实行义务兵役制度,一般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服兵役,为国家参军。
士人和官僚则承担更高级别的兵役责任。
8.家族制度: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家族为单位,由长辈统领,强调家族的尊重和责任。
9.儒家教育制度:古代中国实行儒家教育制度,强调道德、礼仪和文化传统的培养。
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古代经书的教育,培养了很多杰出的士人。
10.民族自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权常常容纳和赞助少数民族,实行诸侯割据和民族自治制度,以稳定边疆地区。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
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而立”。
1介绍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
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立”。
2制度特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1、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基础主要在于两点:国有土地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家庭为单位分配耕地,以户籍制、连坐法将农村人口固定在土地上耕作并便于收税,以郡县制建立遍及全国的等级官僚管理系统,如此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宋朝外,各朝均以此土地制度为基本国策。
经济制度是古代各朝的生存根基,各王朝后期均发生经济制度动摇,导致流民增加,各级官僚脱离上级控制,进而瓦解君主专制。
普遍认为其瓦解原因一般为:人口增加、农户土地被官僚兼并,税收高于农户生活成本,大天灾。
2、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3、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官僚制度的趋向是皇帝任用亲信随从以取代和驾空庞大的官僚机构。
皇帝相信的是身边的仆从,而不是正常的决策行政系统。
针对相位即外朝亦即正常的行政办事机构,常采取两种方法以制约其行政职能:一是架空,二是分权。
因此,秦汉时代建立的丞相三公九卿制度,魏晋时代就被尚书取代;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元代的中书省制度;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同样是内朝挑战外朝的例子。
古代正常的行政决策制度,有朝议制度、谏议制度,而这些在内朝决策中荡然无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特征:
(1)皇帝集最高立法者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
(2)广大官吏唯上是从,官场具有浓厚的因循守旧之风。
(3)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等。
中央集权是“地方分权”的对称,是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并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办事。
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
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而为人熟知,也使很多人把“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混为一体,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政权组织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1.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在专制国家里,法律仅是君主的意志,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等大权于一身,天下之事皆决定于上。
君口一言,君言的好恶成为评是非、功过的最高原则。
君主凌驾于一切之上,极易出现专横、残暴,而臣民则被剥夺了权利和自由。
2.无数的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这些官僚是皇帝的奴仆,随时听从使唤。
他们在辖区内代表王权统治百姓。
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其主要特征有: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
中国自秦开始,地方官员的任用、升迁、调动,一律由中央决定。
绝对地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一切听命于君言的制度要求。
同时君主在官职设置上有意造成职权重复,使之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无限制地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三、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政体,体现君臣关系;一个是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专制主义可行之于中央集权国家,也可以实行于地方割据王朝,同时并非中央集权都导致
专制主义。
但在封建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把两者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
凡是在专制主义皇权加强之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之时,反之亦然。
中国自秦汉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后经隋唐宋元王朝,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政权组织和行政制度,到明清时中央集权高度加强,其结果是集地方三权于中央,又集中央之权于皇帝一个之手。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专制,专制主义也是愈来愈加强。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
认清二者的区别,不至于在批判专制主义时,连中央集权合理性的一面也一起加以否定;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可以防止过分集权造成的弊端。
(4)存在时间长,影响广泛。
主要影响:
封建社会的中前期以进步作用为主
(1)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范围传播,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防止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在封建社会晚期则主要起了消极作用。
(1)政治方面:皇权专制赋予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极易形成暴政;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可言,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束缚和压制了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发挥;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扭曲了人格和灵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的局面。
(2)经济方面:皇权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3)思想文化方面: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文化专制的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了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评价
1、君主专制制度是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君权至上使得中国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和版图能维持了近2000年。
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
2、君主专制也有其落后的一面,对于人权和民主,自由而言是格格不入的。
特别市在资本主义兴起的近代,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一大束缚,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