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看客]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吸引着人们去解读它们,探究它们。
鲁迅的最大成就在于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
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社会,对生命的理解全部融入到了每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当中:以“精神胜利法”为存活武器的阿Q;满口“之、乎、者、也”,以文人自居却过着最贫苦生活的孔乙己;勤劳朴实却最终因不被容于世俗社会而死的祥林嫂……这些经典的艺术形象,长久以来就被人们解读着,分析着,探究出层层的不同深度和不同内涵。
不过,就在我们津津有味地品评着这些人物的时候,我们是否在有意或无意间发现了这样一群人物:阿Q所生活的未庄的人们和阿Q被砍头时那些城里的人们;华老栓茶馆中的那些食客们;咸亨酒店里那些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们,以及老板和“我”这个温酒的小伙计,祥林嫂生活的鲁镇上的男人女人们以及她身边的柳妈等等。
当有一天,我们无意间注意到了这群人物时,再一篇篇细细阅读一下鲁迅的小说时,就会惊奇的发现,这样一群人物竟然如此高频率地存有和出现于鲁迅的小说中。
在鲁迅最重要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共收录了26篇作品(包括《呐喊·自序》),其中有13篇小说中提到了这类特殊的人物形象,占50%,出现频率高于作者笔下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形象系列。
在阅读中,我们会发现,这类人物的主要活动最终归结为一个“看”字,所以我们形象地把这类人物称为“看客”。
一类形象如此高频地出现于鲁迅的笔下,不是偶然的。
“看客”形象一定是承载着鲁迅的独特思想和情感的,它在鲁迅的认知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他心灵敏感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就从不同的层面对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实行了分析和解读。
一、“看客”形象的分类翻开鲁迅的小说,“看客”无处不在。
他们是在狂人的周围交头接耳地议论的村民们,是在夏瑜就义的刑场上像鬼似的三三两两徘徊着的人们,是在祥林嫂丧夫失子的情况下咀嚼鉴赏她的悲痛的鲁镇的人们,是在华老栓的小茶馆里眉飞色舞地议论着的食客们,是嘲弄孔乙己的“短衣帮”,小伙计和咸亨酒店的掌柜们……在鲁迅笔下,“看客”存有于每一个他描摹绘制的场景中,包围在他所同情,悲悯或是痛惜,衰怒的每一个人物的身旁。
鲁迅批判看客的现实意义

鲁迅批判看客的现实意义鲁迅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在描述中国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混乱现象时,经常批判“看客”。
此话语可见一斑,他对“看客”表示严厉的谴责,其意义深远。
首先,“看客”在鲁迅现实主义作品中是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物类型,它代表着一类特定的社会性格。
通常,“看客”缺乏耐性观察,停留在表象的情况之下,他们不会动脑筋,也不会深入分析;但他们能把别人的努力归于自己,从而树立起一种虚假的华丽的形象。
(这表明,看客是鲁迅现实主义作品中描对的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它不仅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特色,而且谴责了他们的虚伪和欺骗,这显示着他对看似光芒四射,而实际只是虚假外表的价值观所拥有的深刻见解。
)其次,“看客”像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他们看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就拿走,他们不会考虑其他任何事情,他们自私自利、独立孤立,不想把自己的人生承担起来。
这个情况,正是鲁迅严厉批判的重点,他不能容忍这种自私的观念,他主张社会应该有良知,有社会共同体的情感。
最后,“看客”毫无道德可言,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这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不满的表达。
正如他所言,“现代社会实在太多失落情绪,太多无家可归,太多牺牲品”,这种社会病态的现实情况,“看客”系现实社会的可悲角色,他们为自己而活,毫无社会责任心。
鲁迅的批判,无疑要求看客的转变,只有在崇尚公平正义的道德准则下行事,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进步。
总之,鲁迅批判“看客”现实意义深远,它抨击了人们片面自私,强调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表现出良知和社会共同体情感,以及崇尚正义道德原则,以提高社会政治和经济水平,这对我们的社会结构,有着深远的启示。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愚昧无知的心态。
三虚伪的看客简便地说,虚伪是指不真实,不实在,做假的行为。
虚伪的看客也就是指对被看的人有虚假的成分。
换句话说,他们想帮助被看的人的言行是不真实的,不实在的,并不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们,而是从中想方设法捞取一点点好处。
“社会是需要改造的,但自我也并非【4】出于社会之外。
”可以说,看的人和被看的人都需要进行一点精神上的改造,尤其是这些所谓的看客们。
祥林嫂是《祝福》中一个十分的悲惨人物,她两次丧夫,一次丧子,可谓历经了人生的磨难,周围的人起初对她是有一点同情的,后来渐渐就鄙视她了。
像鲁四老爷、四婶子、卫老婆子和“我”等,可是在祥林嫂捐过门槛,人不能做乡里祝福的仪式后,就对她冷淡了。
卫老婆子从祥林嫂的改嫁中得到了一小笔钱,四婶只是想让祥林嫂多为她家做一些活。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和她的儿子孤苦无助,儿子有病无钱医治,那些看客在看她母子俩的处境无动于衷。
可是在她儿子死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好像热心起来,王九妈像个司仪,指挥人忙这忙那,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也跑前跑后,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其实这些人是虚伪的看客,他们之所以帮忙,是因为他们能吃到一顿饭而已。
魏连殳是《孤独者》中一个比较的可悲人物,他祖母去世,他们的村子里的人都过来帮忙,当然包括他的族人,其实是想让魏连殳按照老规矩给他祖母下葬,如果他改变形式,就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在魏连殳死的时候,他的远方的亲戚和帮忙的人还想从中得到一两个小钱用用。
魏连殳后来有病去世,他的尸体任由他们村子里的人摆弄,在衣冠不整之中入殓,我看出这位青年的可悲之处,更显现出看客的虚伪。
这些虚伪的看客,他们的内心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人,而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扭捏作态,装作好似很关心他人的样子,殊不知,他们的心里是虚假的、做作的,不会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的,他们的精神是缺乏一种温情的。
总之,这些看客都是精神上有欠缺的人,需要疗救。
“杀人犯:【5】杀害人肉体的人;讥讽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看客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
看客在鲁迅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鲁 迅批判社会弊病和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切 入点。
通过描绘看客的形象,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 的冷漠、愚昧和无知,呼吁人们摆脱麻木不
仁的状态,追求真理和正义。
03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分类
冷漠的看客
总结词
这类看客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弱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努力克服这些弱点,培养更加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的反思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这种社会风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所体现。
通过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类似现象,我们可以思考如何 改善社会环境,营造更加温暖、友善的社会氛围。
对文化的思考
独特的文学风格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著称,他运用 讽刺、幽默、夸张等手法,生动地刻画出看客形象的丑恶面貌。
对后世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启发了许 多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
THANKS FOR WATCHING
看客们往往出于好奇心,对被围观的事物或 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围观、议论。
冷漠无情
看客们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对被围观者的痛苦和 困境漠不关心,甚至加以嘲笑和讽刺。
盲从跟风
看客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往往盲目 跟从他人,随波逐流,缺乏自我意识。
看客的社会背景分析
封建社会制度
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和疏离的,看客现象 是这种社会制度的产物。
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底层人民生活困苦,看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底层人民对权贵阶层的仇视和不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极富思想性和文学性,其中涉及的看客形象更是多种多样。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呈现出中国现代社会中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主角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看到的是一个个繁忙而又冷漠的人们,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看客们,以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高傲态度看待他。
在这里,看客的姿态不再是对别人的关注和助力,而是对别人的忽视和抛弃,甚至还成为了主角疯狂的根源。
其次,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
在《阿Q正传》中,阿Q中的“包龙星”一角就是一种典型的看客形象。
包龙星脑袋里满是各种侮辱和蔑视阿Q的想法,而实际上却并不愿意为其付出什么,他只是以辱骂阿Q为乐,看戏人一般地看待阿Q的所作所为。
这种情形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人在别人遭受困难时,也只是旁观者一样站在一旁,冷嘲热讽,等待着别人的倒下。
第三,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呈现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鲁迅描述的“乌鸦”是一种既冷漠又舞弊的看客形象。
他们不仅远离了战争前线,而且还假扮自己积极参与战争,并从中牟取自己的利益。
但是最终,这些狼狈为奸的乌鸦们也被暴露出来,他们的行为成为了人们普遍讨厌和排斥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揭示出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无奈和被动,还可以成为一种颠覆和反抗的力量,它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反对社会逆流。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表现出隐晦的反思。
在《故乡》中,鲁迅创造了一种充满着幻想的空气氛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实中充斥着的看客心态。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而却又无法抵达和实现的状态。
这种呼声虽然有些隐晦,但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力,它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思和启示。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人物形象,更是鲁迅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800字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800字
鲁迅先生以是看客形象在其中文学作品中进行了鲜明的展示。
他以
一种特殊而抽象而不失忧郁的形象给读者以一种新颖而精致的感受。
在《故事新编》中,“家”便是看客的真实面貌。
“家”的景象,范围广阔,暗示着没有正确,也没有错误,只有严格的义务捍卫,实现爱情和仁
爱之美梦,将仁慈安插到家庭政治体系之中。
《围城》中萧白的形象,隐而不隐鲁迅用看客之折衷来阐述萧白的内
心矛盾。
萧白既不偏袒主宰,又不充满武断的攻击,他的生活是矛盾
的一极,却也是突出表现鲁迅筆下看客忧郁的一种出路。
在《石头记》中,鲁迅便以一种客观坦然的态度,来描写活生生的世界。
看客的形象,大多展现出一种包容。
他也给日复一日的普通生活,塑造出一种岁月静好的境地,概括一种仁慈和仁爱。
以上,便是鲁迅小说中所体现出的看客形象。
他以一种抽象而又真切
的手法,为读者展示了一种多义的看客形象。
这样的看客,都有着其
内涵的深刻,也包容着疲软的爱,可以让读者久久思索其中的箴言之语。
鲁迅讽刺看客的文章

鲁迅讽刺看客的文章
首先,鲁迅的讽刺作品中常常揭示了看客现象的荒谬和可笑之处。
他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那些只关注自己利益、对他人苦难无动于
衷的人进行描写和讽刺,暴露了看客的冷漠和自私。
例如,他在
《狂人日记》中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表达了对看客态度的批判,
指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冷漠现象。
其次,鲁迅的讽刺作品也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对看客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看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失,是对他人苦难无动于衷的表现。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的描写,揭示了看客行为背后的道德
沦丧和社会弊病。
例如,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阿Q的描写,暴露了看客在道德上的虚伪和自私。
此外,鲁迅的讽刺作品还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对看客进行了剖析。
他认为看客是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是社会矛盾和不公的产物。
他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的描写,揭示了看客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和
不公平现象。
例如,在《孔乙己》中,他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暴
露了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排斥。
最后,鲁迅的讽刺作品还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看客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看客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消极态度,是对真实生活的逃避和漠视。
他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的批评,揭示了看客态度对文学创作的消极影响。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对文学创作的讽刺,暴露了看客态度对文学创作的束缚和限制。
综上所述,鲁迅的讽刺作品中涉及到了对看客现象的多方面批判,包括对其荒谬可笑的揭示、道德伦理的批判、社会问题的剖析以及对文学创作的评价。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描写看客的句子

鲁迅描写看客的句子文章一:《鲁迅笔下的看客,让人深思》咱们来聊聊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看客。
您想想,《孔乙己》里,孔乙己被人嘲笑、戏弄,周围的人不就是一群看客吗?他们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对着孔乙己指指点点,脸上带着冷漠和嘲讽的笑。
还有《药》里面,革命者夏瑜被杀害,那些围观看热闹的人,眼睛里没有同情,只有好奇和麻木。
他们甚至还在讨论着人血馒头能治病,把一场悲剧当成了消遣。
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也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比如说路上有人摔倒了,有些人围过去,不是去帮忙,而是在那说三道四。
这种看客心理,真的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鲁迅先生通过这些描写,就是想让我们警醒,别做那种冷漠无情的看客,要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善良。
文章二:《别做鲁迅笔下的看客》朋友,您听说过鲁迅笔下的看客吗?那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比如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悲惨的遭遇本应得到同情,可周围的人却把她的痛苦当成了谈资。
他们听着祥林嫂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自己的不幸,没有丝毫的怜悯,反而觉得厌烦。
再看看《阿Q正传》里,阿Q被打时,旁边的人都在嘻嘻哈哈地看着,没人上去阻止。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中,有人在公交车上吵架,大家都在那看着,没人出来劝和。
这和鲁迅笔下的看客有啥区别?咱们可不能这样啊,得有一颗善良的心,遇到事儿能帮就帮,别光在那看笑话。
文章三:《从鲁迅的看客,看社会百态》鲁迅先生的作品里,有很多关于看客的描写,这些看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就像在《示众》中,一群人围着一个被示众的犯人,啥也不干,就只是呆呆地看着。
他们不知道为啥看,也不在乎被看的人啥感受,就是凑热闹。
这多像现在有些网红景点,大家一窝蜂地去,也不管好不好玩,就是跟着瞎起哄。
还有《藤野先生》里,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抓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在旁边伸长了脖子看。
这得多悲哀啊!咱们得从这些看客身上吸取教训,别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文章四:《鲁迅笔下的看客,你我身边也有》您读鲁迅的书,肯定对那些看客印象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好几篇入选。
陈建忠先生将《药》《孔乙己》《阿
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中的“看客”们集中到一起,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精辟论及,异彩纷呈,成一家之言。
基于此,我向读者朋友推荐这篇文章。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中,看客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鲁迅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绘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体,具有深广的揭示意义。
他们是一群病态而特殊
的国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自觉不自觉地甚至很有兴致地从精神上摧残那些受害更深的底层弱民,他们是“吃人”和“被吃”两面性的复合体,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
鲁迅通过揭示这类人的精神病态,来揭露出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对人的肉体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咀嚼”。
因此鲁迅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采取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灵魂病态无止境的开掘,达到对中国人灵魂拷问的目的,使鲁迅小说具有—种内在的震撼力和灵魂揭示的深刻性,显示了他小说的现代性。
下面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一.透视看客的行为表现,解读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
所谓看客,重点就一个“看”字。
这些人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以观看“无事”为人生乐事。
“看”是他们给人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外部行为特征。
然而他们一面看别人,一面又被别人看。
“看与被看”构成了无聊看客们的生活本质。
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在看客与底层弱民之间。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诉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这些乡村老女人们(看客们)正是在“看(听)”祥林嫂的痛苦时,也使自己原本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
而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仅成为可供消遣的“故事”。
这类行为上的冷漠表面上看是麻木、混沌的,实际上显示了看客们人性的扭曲与病态。
作者正是用悲悯的眼光,嘲讽了看客的麻木与可鄙,从而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个时代、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病根,使国民救治问题广泛地征服和警示着众人的心。
(2)发生在看客与先驱者之间。
鲁迅作品多次写到了先驱者牺牲后,鲜血和心肝被吃的事件。
小说《药》里革命志士夏瑜惨死于敌人的屠刀下,而与他生活在一个城市的乡亲华老栓夫妇却迷信邪说,用开茶馆辛辛苦苦攒起来的一包洋钱,买了用夏瑜的血制成的人血馒头,为生了痨病的儿子小栓治病,但最终小栓还是命丧黄泉,先驱的血不仅白流了,而且白吃了,这是双重的悲哀。
因此看客们不仅鉴赏着先驱者的牺牲,而且还从精神和肉体上“吃”掉先驱者,这才是古往今来一切先驱者和革命者最深层的悲剧。
正如鲁迅所说:“看客们对先驱的死基本上是无动于衷的,充其量只是获得更多的餐桌旁闲聊的素材罢了,先驱的血恰好可以给这些过着灰色、平庸生活的闲人们着一层红色,增加一点刺激,充当他们无聊人生的调味品。
”鲁迅为民众不能唤醒而深感悲哀。
总之,鲁迅的小说善于抓住看客们病态的行为来剖析其扭曲的灵魂,以促使人们痛感提高人民觉悟的迫切性。
所以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绝望的精神状态的加深,灰色状态的浓烈,体现了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要求国人具有精神解放、精神独立的愿望,要求国人具有完整、完善的自我意识的思想。
二.透视看客的灵魂实质,解读鲁迅批判民族劣根性的苦心和特色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们,在把别人痛苦当作笑料,把革命者鲜血当成治病良药,把杀人当成看戏,拿残酷当作取乐,拿他人痛苦当作赏玩时,暴
露出看客们是那么的愚昧、麻木、无知,对周围一切是那么冷漠的病态灵魂。
作者正是从心灵角度切入看客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鲜明地表现了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首先,看客们赏鉴的实质——灵魂病态。
如《药》中看客们围观、鉴赏夏瑜被杀时情景:“……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
这就是鲁迅笔下愚昧、冷酷的民众——看客们。
他们生活空虚无聊,爱热闹,充满好奇,但是精神愚昧麻木,缺乏同情,没有人格观念,丧失正义感和道德观,甚至连民族意识都可以抛弃掉,仿佛是一群要被屠宰的猪,死到临头还觉得眼前的事好笑呢。
这正是他们精神受到极大压抑和毒害的病态心理。
以鉴赏别人的不幸为幸事,像赶集那样热热闹闹地去看杀人,神情专注、情绪激动地去看要救他们脱离受压迫境遇的革命者被处决,而眼中却流露出漠然的神色。
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疗救病苦”的苦心:民众们处在一种愚昧混沌的状态中,已被“捏了脖子”而不自知,不知自己在赏鉴别人、评头品足的同时,也即将被放上砧板的处境。
其次,看客们的精神实质——“帮闲”心态。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不过是一群任人驱使、宰割、奴役的奴隶,甚至是连奴隶也不如的牲口。
然而这种人的本领就在主人有急之时能够出来帮忙解急,充当着“帮闲”的角色。
《孔乙己》中的人物核心是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而酒店“小伙计”作为一个旁观的看客,他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教自己识字的好意,从而成了一个被看客同化、滑入“帮闲者”行列的看客。
《药》在描写刽子手康大叔讲夏瑜在牢中鼓动牢头造反时,茶馆中看客们“帮闲”的心态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二十多岁的人”很气愤,“驼背五少爷”也很气愤;“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接二连三地大叫夏瑜是“疯了”。
这就是“帮闲者”的悲哀:当惯了奴隶的民众,对先驱的“造反理论”根本不接受,却以“疯子”的恶名来评判先驱者死的价值。
而他们只是为了帮茶馆中的“闲主子”增加一点谈资罢了。
再看看大名人阿Q。
他是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也是一名“出名”的看客。
他看到过革命
党人被杀,看到过白举人的秘密等。
但他又不是一名普通的看客,他虽然看到的是很大的秘密,然而他并不会采取明智的措施,只想帮主子增长点见识,顺便提升一下自己的地位,最后反而被赵太爷之流所警惕、所陷害,落得个“被看”的下场。
他和鲁迅笔下众多看客们有所不同,但结果却比他们还惨。
“帮闲者”出于“好奇”,结果却是无奈的任人宰割。
这就是无知的中国人,一群爱看热闹、没有自尊和骨气的中国人的下场。
再次,看客们的行为实质——帮凶角色。
在鲁迅的小说中,先觉者、改革者受迫害是较常见的主题。
《药》《孤独者》等小说都写到强大的社会势力对孤独的改革者的迫害。
而《狂人日记》也可以看作是一篇记录先觉者“狂人”被社会整体势力(看客们)迫害的作品。
在“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被狂人“踹了一脚,使得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时,导致了整个社会对狂人的仇视。
虽然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娘被债主逼死的”,但却不觉悟,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和对狂人围攻、迫害的庸众。
《长明灯》中的疯子向群众启蒙的结果却是招致群众的迫害。
《阿Q正传》中阿Q被押赴刑场示众的场面,都彻底暴露了民众残忍无比的野兽本性。
因而鲁迅写这些小说时常常有浓重的寂寞和悲哀感:“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
总之,鲁迅对“看客”的艺术表现和意象群的苦心经营,对民众鉴赏受难者所表现出的冷漠的批判,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动,展示出他“忧愤深广”的小说意蕴和“精神界战士”的人格魅力。
他的忧、他的愤,都与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所毒害、所束缚的国民病苦有关,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有关。
而他把根除奴性、扫荡封建文化和思想毒流视为改造国民精神之根本任务,他的“理想人性”就是彻底摆脱奴性、恢复原属于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
这种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正是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的原因所在,也使《呐喊》《彷徨》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