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电影中的悲喜剧 ---从美学角度
当下国产喜剧电影的悲剧化表达策略与文化意指

随着中国电影不断发展,不论是票房的屡创新高还是“爆款”作品的更迭出现,都不断向大众展示中国电影迈向产业化发展的累累硕果。
这种产业化进程最鲜明的转变,首先是市场规模和空间的拓展,其次则是新兴创作群体和创作力量的加入,对电影美学方面的创新,其中,类型电影的本土化建构是重要一环。
如果作品的商业价值和票房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大众审美取向的显影;那么,喜剧类型则因其创作模式的可拓展性与定义的宽泛性,以丰富多元的面貌,成为最易被大众接受,同时又可与多种类型相杂糅的“元类型”文本。
这一特性虽促进了喜剧类型在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中的繁荣,但同时,因其异于其他通俗类型电影的编码程序,故而在对其定义的阐释以及类型美学的模式化界定中也造成一定困扰。
《电影艺术词典》将喜剧定义为“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1],而在《类型电影教程》中,对喜剧的定义则是“喜剧片是一种用引人发笑的方法来表达人类的自信心和超越精神的电影戏剧类型”[2]。
从纷杂的喜剧定义中不难发现,喜剧是一种关乎情绪的类型,而“笑”则是喜剧的核心和灵魂。
同时,还应注意的是,“类型可以是非常具有伸缩性的、有弹性的,是随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而不断演变的”[3]。
因此,对近期的喜剧文本进行细读,及时总结其中的功过得失,分析其主要的喜剧策略和背后的文化意指,不仅能够为今后喜剧创作提供一个可行的模式范本,同时也可窥探其背后隐射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其实,对近期的喜剧作品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从制作看,当下的喜剧电影经过2006年《疯狂的石头》,以200万元投资撬动2000万元票房资本之后,除了《唐人街探案》系列、周星驰的“西游”系列等少数影片外,这种小成本的制作模式一直延续,包括《港囧》(2015)、《夏洛特烦恼》(2015)、《羞羞的铁拳》(2017)、《超时空同居》(2018)、《西虹市首富》(2018)、《一出好戏》(2018)、《半个喜剧》(2019)、《你好,李焕英》(2021)等作品在内,都以其票房成绩证明了喜剧电影在观众心中的主流地位。
浅析电影《无名之辈》的悲剧美学及表现形式

浅析电影《无名之辈》的悲剧美学及表现形式《无名之辈》是一部以黑色幽默手法描绘社会底层生活的电影,该电影以“优秀电影必须拍有关社会的事”的主题呈现出一幅老百姓不为人知的生活轨迹。
影片中塑造出的角色们所处的环境和性格的刻画让观众对他们生活的枯燥、无奈和残酷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分别从悲剧美学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探讨电影《无名之辈》的特点。
悲剧美学在电影中,悲剧和喜剧的概念在许多场合被提到。
无论是角色的经历,还是电影结局,都表现了悲剧的美学特点。
首先是角色的经历。
在影片中,所有的角色都是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
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做出许多扭曲、折磨人性的选择。
然而,这些选择最终成为了他们的悲剧,让他们的生活从事美变成了悲剧。
例如,电影中的阿九因为帮助神仙威胁他人而被迫逃亡到外地,直到最后在寻找途中误杀了学生,失去了曾有的一切。
貌似扭曲的选择背后隐藏着无奈的人生。
其次是电影结局。
所有的角色都走向了它们各自的悲剧。
死亡、失去、痛苦,都是无法逃脱的结局。
这些人物结局的悲剧性,一方面来自他们的性格设定、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所处的环境的不公与残酷。
例如大胖因困惑和愧疚而自杀,阿九因为意外被抓住而长期服刑,张子强因无法摆脱恶势力而无法重新回到正常世界。
表现形式影片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融合了大量的社会现实,加上幽默场景的设计,让影片更加生动动人。
首先是场景的营造。
影片主要设置在城市的街道和居民区,场景描述准确细致,将城市的底层生活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类似纪录片的形式让观众很容易感受到电影中角色身上散发的浓重气息。
例如,在阿九黑道老大被打成瘸子的这个场景中,镜头的切换通过切入的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
在描写张子强的寄人篱下生活时,通过屋里东西的颜色、排列等细节展示了他过去生活和现在的巨大变化。
其次是幽默场景的加入。
电影中针对底层生活的幽默感让整个影片不那么沉闷而生动,例如大胖买肉脯用一只已经坏掉的鱼袋担着往回走,阿九让他表弟借助神的名字吓唬泼妇等等。
从电影《命运的捉弄》看梁赞诺夫悲喜剧的艺术风格

从电影《命运的捉弄》看梁赞诺夫悲喜剧的艺术风格作者:张超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8期【摘要】埃利达尔﹒梁赞诺夫是俄罗斯的现实派戏剧大师,他拍摄了大量家喻户晓的经典电影。
《命运的捉弄》是埃利达尔﹒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之一,虽然它看上去是一部喜剧,其实是一部悲喜剧。
本文主要是以《命运的捉弄》为载体,对埃利达尔﹒梁赞诺夫的悲喜剧风格进行分析。
《命运的捉弄》是一部具有一定抒情色彩的悲喜剧,通过反映小人物的现实生活,揭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关键词】梁赞诺夫;《命运的捉弄》;悲喜剧;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22-02一、悲喜剧由来和特点“悲喜剧”最早源于喜剧《安菲特神翁》的序幕中,是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的经典之作。
西欧戏剧研究者将悲喜剧分为文艺复兴的悲喜剧和易卜生式的即现代悲喜剧。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各种悲剧和喜剧等很难确切地将时代和社会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反映出来,悲喜剧也就应运而生[1]。
悲喜剧是悲剧和喜剧的结合,也就是严肃的目的和诙谐的形式的结合,是一种讽刺艺术,也是愤怒和笑声结合的产物。
悲喜剧中的艺术趣味也会形象地反映作者的政治思想,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代表时代的利益,能够大胆准确地反映出生活的本质,不管他采取何种形式都会唤起群众的共鸣。
悲喜剧作品不会如悲剧一样让人失去对人生的信心,也不会如喜剧一样使人轻浮,悲喜剧作品就如生活本身,是矛盾和辩证法的结合,能够真实反映出生活的多样性。
二、梁赞诺夫的《命运的捉弄》《命运的捉弄》是梁赞诺夫的经典代表之作,曾获得苏联国家奖金,主要讲述的是一名中年外科医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热尼亚,他和同学们会在每年的12月31日在一个澡堂里洗澡喝酒,这已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有一天,热尼亚打算在洗完澡后回家与嘎丽亚共度新年,因为苏联民间传言:如果新年一起过,这一年两人都会在一起过。
《人间喜剧》荒诞喜剧中的人性沦丧

《人间喜剧》荒诞喜剧中的人性沦丧电影《人间喜剧》是一部充满荒诞喜剧元素的作品,通过对人类社会中的人性沦丧进行揭示和讽刺,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深思。
导演巧妙地将人们的欲望、虚伪、自私等负面情感放大,使得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一丝丝的无奈和悲凉。
影片以一个普通小人物的生活为主线,通过他的遭遇和周围人物的互动,展现了一个充满荒诞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可以背叛亲人、朋友和道德底线。
他们的欲望和虚伪像一把锋利的刀,无情地割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可悲。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
导演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主人公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年轻人,他对世界充满了幻想和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中,他的善良和单纯很快被磨灭,最终变得冷漠和自私。
这种转变不仅令人痛心,更让人对人性的脆弱感到深深的担忧。
影片中的幽默元素贯穿始终,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一丝丝的无奈和悲凉。
导演通过夸张的表演和离奇的情节,将人们的负面情感放大,使得观众在笑声中反思。
这种荒诞喜剧的手法让人既感到愉悦,又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如此荒唐可笑?为什么人性会沦丧到如此地步?影片的视觉效果也十分出色。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将人们的荒诞行为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细节和符号,这些细节和符号不仅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更让观众在细细品味中发现了更多的思考点。
影片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因素。
音乐既能增强影片的氛围,又能引导观众的情绪。
影片中运用了多种风格的音乐,有欢快的节奏,也有悲伤的旋律。
这种音乐的运用不仅使影片更加生动有趣,更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人间喜剧》是一部充满荒诞喜剧元素的作品,通过对人性沦丧的揭示和讽刺,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深思。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明,幽默的元素贯穿始终,视觉效果和音乐的运用也令人印象深刻。
《无声的婚礼》:何谓真正的悲喜剧

《无声的婚礼》:何谓真正的悲喜剧作者:王龙来源:《军营文化天地》2018年第09期写此文时,正在国内上映的喜剧片《西虹市首富》票房已达不可思议的21亿元。
前几天一朋友知我最近心情不好,拉我去看此片聊以解闷。
不料走出影院心情更郁闷了,一部如此浅薄意淫矛盾百出的爆米花电影,怎么就满足了这么多人的白日梦?可见电影和观众确实是互相形塑的關系。
当时我忍不住说了一句:中国人只有看一下《无声的婚礼》这样的电影,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悲喜剧。
婚礼本身应该喜庆欢闹,《无声的婚礼》已将蕴含的悖论揭示无遗。
本片正是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直至最终笑出眼泪震撼人心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53年9月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纯朴无忧的青年兰库和少女玛拉即将迎来他们盛大的婚礼。
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欢乐的派对即将登场的时刻,斯大林去世的消息突然传来,苏联老大哥决定举行7天国丧,派驻当地的苏联政治指导员要求立即取消婚礼。
在黑洞洞的枪管威逼下,村民们不得不低头退让。
然而无论政治氛围如何肃杀,老百姓自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盘算。
当军队离开后,亲朋好友决定为这对新人举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无声婚礼。
夜幕降临,早已预谋的村民们陆陆续续闪进举行婚礼的新娘家。
桌椅餐具用布严实地包好,门窗被布帘严密遮住,孩子们都被堵住了嘴巴,连请来的吉卜赛乐手的乐器都做了静音处理。
村民们打着手势猜着哑谜,为这对新人祝福。
场面就像回到默片时代,看一群卓别林集体演出“最后的晚餐”。
这一段无声的婚礼简直出神入化,令人刻骨铭心。
它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忍俊不禁且叹为观止的伟大喜剧片断。
因为是冒着巨大风险暗中举行的婚礼,一不小心发出的任何声音都有可能招致危险,所以婚礼现场打嗝要压下去,放屁要憋住,连苍蝇的声音都不能放过。
一切都在一种超级黑色幽默的氛围下进行,但他们还是尽情无声地享受狂欢,表达对新人最真诚的祝福。
乐队假装弹奏着激情的音乐,新郎新娘跳起了没有音乐的舞蹈,人们发出无声的大笑……于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反讽效果出现了:再严酷的高压也压抑不住人类追求自由幸福的本性,而每一张无声的笑脸都是对独裁者尖锐而轻蔑的讽刺与控诉。
从主体抽离到超越悲喜——当代国产喜剧电影的悲剧内核

从主体抽离到超越悲喜——当代国产喜剧电影的悲剧内核从主体抽离到超越悲喜——当代国产喜剧电影的悲剧内核悲喜交加是喜剧电影的核心特征,当代国产喜剧电影也不例外。
然而,值得探讨的是,当代国产喜剧电影中表现出的悲剧内核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将试图从主体抽离的角度解读当代国产喜剧电影中的悲剧内核,并探讨超越悲喜的可能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工业稳步发展,增加了大量喜剧电影的产量。
这其中包括了一些票房大片,如《西游·降魔篇》、《夏洛特烦恼》等。
而这些电影中,喜剧与悲剧的碰撞和交融成为独特的表现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首先,当代国产喜剧电影中呈现出的主体抽离,使悲剧元素渗透在喜剧之中。
在这些电影中,主人公往往是普通人,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困扰和苦难,尽管笑中带泪,但他们依然保持善良、顽强和乐观的态度。
他们的喜剧遭遇与观众产生连接,让人们在欢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中的辛酸和无奈。
例如,《夏洛特烦恼》中的主角郑渊洁,在得知自己患上白血病后,依然以幽默的方式面对疾病和命运的挑战。
这种抽离的方式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人生的苦涩和无奈,形成了喜剧和悲剧的奇妙融合。
其次,当代国产喜剧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悲剧主题。
这些主角经历了生活的困境和压力,他们或者是失业者,或者是社会底层的辛苦工作者,生活被剥夺了色彩和希望。
他们被描绘成形象可笑、疯狂可悲的角色,明明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却无法改变生活的困顿。
这些悲喜交织的人物形象,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展现了社会中普通人的悲剧处境,引发了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第三,当代国产喜剧电影中的剧情既讽刺又沉重,进一步凸显了其中的悲剧内核。
讽刺成为了喜剧电影的一种常见手法,通过讽刺揭示社会问题和道德倾向,带给观众强烈的反思。
同时,剧情中的悲剧元素也大量存在,例如《非诚勿扰》中,主人公穆白被分手后的心情和单身的困境,给整部电影带来了压抑的氛围。
这种讽刺与悲剧的融合,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情感,使得电影的故事更加深刻和引人入胜。
论影片《七十二家房客》的悲情喜剧艺术

论影片《七十二家房客》的悲情喜剧艺术作者:郑艳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4期【作者简介】电影《七十二家房客》海报卡西尔曾说,“最伟大的喜剧诗人决非给我们一种悠闲的美,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极大的辛辣感。
”(《人论》,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236页)所以,真正的喜剧不能只提供滑稽的笑料,还应该带给观众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影片《七十二家房客》中众多小人物不仅带给观众很多欢乐,还展现了在贫苦面前他们充满无奈而欢乐的人生,同时他们带给观众一种正面力量——拥有一颗平和、善良和宽容的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在传统的美学观念里,喜剧和悲剧泾渭分明,表面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现代喜剧中,二者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对立也逐步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充分融汇贯通悲剧与喜剧的因素。
《七十二家房客》就是典型的悲情喜剧。
真正优秀的喜剧就是让观众含着泪水微笑,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小伤而大欢喜。
一、高扬喜剧精神喜剧诞生以来,就带有讽刺和批判的色彩。
这一喜剧艺术的表现手法,不仅贴近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同时具有喜剧鲜明的精神特质。
影片中对于让观众可笑而又可恨的丑恶现象无疑回以辛辣的讽刺和批判。
这种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批判是喜剧的精神内核,是喜剧社会价值喷薄涌流的源头。
包租婆八姑趁着大伙起哄偷了陈伯制衣店里的布料,随手塞进丈夫阿炳的口袋里,而唯利是图的阿炳认为,这是一条财路。
面对陈伯的盘问,他说自己也丢了很多东西,但却在他的口袋里搜出了布料。
喜剧艺术就是笑的艺术,笑是喜剧作品的特质。
当观众看到:一边是阿炳说他丢了三斤重的金链子……他一定要掐断绝子绝孙那小偷的脖子;一边是八姑睁大眼睛想象着自己的脖子被掐断的痛苦表情,观众自然要爆发大笑!这种“夫妻双簧”的有趣情节,让观众的笑声中释放出对这般“富人”的鄙视和嘲讽。
这种笑不是单纯的欢笑,而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
这种笑包含着强烈的理性思考。
这个令人捧腹的桥段,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吝啬鬼阿炳和八姑的丑态,他们时刻想着算计别人却最终把自己算计进去。
摩登时代的悲喜剧鲁迅视角下的观后感

在这个沉浮的年代,“摩登”一词如同天地间的一场大戏,人们在其中扮演着各式角色。
我近日观看了一部名为《摩登时代》的电影,它以卓别林先生的独到视角,在银幕上演绎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变迁。
我想,若鲁迅先生尚存于世,他或许也会对这部作品产生深刻的共鸣。
电影《摩登时代》是卓别林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片以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工人查理的生活遭遇,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人与机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与悲剧。
这个时期正是鲁迅先生笔下批判的时代——物欲横流、人性扭曲的社会现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本片开篇便展现了一个场景:查理站在生产线旁不停地拧紧螺丝帽,这台机器永无止境地运转着。
他的面孔逐渐变得模糊而机械,仿佛自己也成了机器的一部分。
这一幕令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在《呐喊·阿Q正传》中的讽刺:“他们满脸都是油汗……像旋风一样卷走了一切尊卑贵贱上下高低的人伦关系”。
在这个“摩登时代”,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人物都不得不为了生存而盲目追逐金钱和物质享受。
我联想到鲁迅先生在《吶喊·药》中的描写:“这世上的人呀!恰如这药渣一般废物!”人们在这现代化的社会中失去了自我价值和尊严。
然而,《摩登时代》并非仅仅是一部悲观的作品,在喜剧的氛围中透出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勇气的赞美。
镜头转向查理的爱情故事时,观众便能感受到一丝温暖和希望的光芒。
他与可爱的女孩艾米莉相遇并相互支持,在贫苦与困境中共同抵抗这个残酷时代的逼迫。
他们的故事是对人性坚韧不拔、爱与希望恒久不变的颂歌。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人也该有无尽的指望;否则如何会有历史呢?”在此意义上来看,《摩登时代》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和无助,它更是一种对未来可能的不同社会秩序的憧憬和期待。
观此电影时,我的思绪不断回旋至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之中:阿Q、祥子、许三观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变化让我感受到个体在苦难中的挣扎和不甘沉沦的勇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现代电影中的悲喜剧
---从美学角度原来所谓的喜剧和悲剧并非日常生活中我们谈到的那样,而是一种美感经验形态,这是我学了美学后关注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结局不完满、不尽如人意事件叫做悲剧,在电影中尤甚。
但其实美学中所谓的悲剧其实是悲剧感,而不是戏剧形式的悲剧。
而喜剧在日常生活中被误解的更多,很多人不明就里的将喜剧与被曲解了的悲剧相对比,认为喜剧就是结局完满的、合家欢乐的事件。
美学上所讲的滑稽与喜剧的对象是人的性格与行为中乖谬背理,而当事人又自以为是的东西,由于它们与人性和人的生活的正常秩序的摩擦而愈加显得不近情理,但又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只是使当事人哭笑不得,于是,与此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旁观者才可以自由地发出智者的微笑或大笑。
在现实生活中,将悲剧感和喜剧感表现的最为突出的艺术形式就是电影。
或许,对于人类而言,死亡是一个害怕但是却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也许是现在也许是不久的将来,但是无论是什么时候,生于安逸中的人对于死亡总是有一种难以预期的恐惧。
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是光明澄澈的,只有经历过一些令人无法表白的悲痛或者其他,人们才能理解死亡这个词的涵义。
对于有些人而言,死亡意味着终结,而对于有些人而言,死亡是人生的完满和意义所在。
我们不能一一去经历那些让人成长的变故,但是和读书一样,看电影也是在经历着故事角色所经历的人生。
近来我尤其热衷于电影,看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但是说实话,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韩国电影《和声》。
和声讲的是在监狱里发生的故事,以母爱为线索,五音不全的女囚犯们最终完成了组织合唱团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说处处充满笑声和泪水。
女主角贞慧为了保住腹中的小生命奋力抵抗丈夫的暴力杀人;知识分子文玉则因无法忍受背叛,杀害了丈夫,被判死刑;由美将把那个对自己性侵犯的继父杀死,从此封闭内心,不再相信任何人。
几乎每个登场人物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
但是由乐观开朗的贞慧组织的合唱团却打开了大家心中的阴霾,但影片的最终,德高望重的合唱团指挥文玉仍然没能逃脱死刑的结局。
影片的初衷除了讲述一个温暖的故事,也从某些方面质疑了社会的变态人性,并试图引发人们对死刑的思考。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突然明白为何人们会对这类电影情有独钟,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花钱买眼泪。
电影的结局虽然
不尽人意,但是其中包含的所谓的“卡塔西斯”又让多少人得以成长和净化呢?
观看了整部影片,能带给我们感触的东西太多了。
女主角贞慧对于儿子的爱,监狱长对于犯人的宽容和平等对待,文玉老师的善良和对犯人们妈妈般的关爱,以及社会对于犯人的漠视和侵犯人权的对待。
在这部电影之中,“卡塔西斯”的作用表现的尤为明显。
卡塔西斯作用: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从生理上说,它是一种对生理上压抑的宣泄,观看者在观看悲剧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不幸投射到悲剧人物的不幸上,通过这样的投射,观看者宣泄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压抑感,也就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这样就获得一种“舒畅的松弛”。
从情感上说,它是一种净化,通过将自身生活中积累的哀怜、恐惧,透过悲剧中人物的命运投射出去,获得情感上的解脱。
从精神、道德上说,透过悲剧人物的不幸,将观者导向对人生真谛的领悟,将观者引向一种超越。
这不正是悲剧的本质超越么?电影不仅赚走了我的眼泪,还启发了我对社会对人生对的思考。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我对人生的理解超越了以前片面的偏激的层面。
而说到喜剧,相信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周星驰的电影,虽然周星驰本人说自己只是搞笑并不知道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喜剧,但是他的电影无疑仍是现代喜剧的杰出代表。
周星驰的诸多电影都令人哭笑不得捧腹不已,如《唐伯虎点秋香》、《食神》、《功夫》等。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他早期的著名电影《唐伯虎点秋香》,这其实是一个传统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也被众多导演和演员无数次的搬上荧屏,但是以一种如此滑稽搞笑的形式来诠释这个经典故事的,恐怕是周星驰开出的先河了。
在影片之中,周星驰演绎的唐伯虎颠覆了传统的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形象,而以一个稍显无赖的形象出现,卖身如华府追求由巩俐饰演的秋香。
在整个过程之中,出现了“小强”、“还我漂漂拳”等令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
这就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可笑的主体,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周星驰的行径为无疑是滑稽可笑的,但是这样的表达除了给人以喜剧感以外,还让人从一个智者从一个超越者的角度来审视行为者的行径,从而发出会心的微笑或者大笑。
然而,在笑过之后,却又引人深思。
作为现代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电影占据了现代艺术舞蹈的一大块领地,深入人们的生活,成为雅俗共赏的东西。
无论是悲剧或者喜剧,都带给人们生活以乐趣和快乐,都会让人在观看中得以净化或者在笑过之后引发思考,相信
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了。
但是,现阶段很多电影尤以恶俗为荣,不仅不能反映现实问题,反而夸大扭曲社会问题,对社会对人们进行负面的舆论引导。
所以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还要有选择的观看和吸收,不仅从表面看其画面和故事内容结构,还要深思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现状,在看电影中净化自己的心灵,让自己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