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的强直收缩实验报告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实验1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实验1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实验1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实验一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一、目的要求1、熟练掌握神经肌肉标本的制备;2、观察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形式,分析肌肉收缩的特征;3、观察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强直收缩形成的条件。

二、实验内容1、制备神经肌肉标本2、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的描记三、基本原理一次短促的有效刺激产生一次单收缩,给予标本相继两个最适刺激,若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则肌肉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使两次刺激的间隔小于该肌肉收缩的总时程时,则会出现一连续的收缩,叫复合收缩。

将神经-肌肉标本用一连串的电刺激,若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则肌肉出现几个分离的单收缩;若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称为强直收缩。

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不完全强直收缩;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完全强直收缩。

四、动物与器材蛙,手术器械,玻璃解剖针,锌铜弓,计算机采集系统(Pclab),张力传感器,肌槽(神经屏蔽盒),培养皿,任氏液,滴管,棉线五、方法与步骤(一) 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1.毁髓左手握蛙背部向上,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压住躯干的背部使头向前俯,右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后方触划,触及两耳中间的凹陷处即是枕骨大孔的位置。

将毁髓针向凹陷处垂直刺入,刺破皮肤即入枕骨大孔。

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腔内搅动,以捣毁脑组织。

如毁髓针确在颅腔内,实验者可感到针触颅骨,此时的动物称为单毁髓动物。

脑组织捣毁后,将毁髓针退出至枕骨大孔处,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刺入椎管,以捣毁脊髓。

彻底捣毁脊髓时可看到蛙后肢突然蹬直,然后瘫软,此时的动物称为双毁髓动物。

脑与脊髓完全破坏后,动物四肢肌肉的紧张性完全消失。

如仍能表现四肢肌肉紧张或活动自如,必须重新毁髓。

2.剥皮在蛙前肢下方处,左手用镊子夹起背部皮肤,右手用剪刀将皮肤作一环形切口。

骨骼肌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骨骼肌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 张期。
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 期内,各收缩不能分开,肌肉维持稳定的收缩状态。
2021/10/10
3
◆ 实验器材
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张力换能器 肌槽 常规手术器械
2021/10/10
4
◆ 实验步骤
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标本股骨固定在肌槽上,结扎 肌腱的棉线与换能器相连,神经置于刺激电极上,用任氏液保 持标本湿润,电极与主机刺激输出相连,换能器与放大器相连, 放大器相应通道与主机相连。
实验八 骨骼肌的单收 缩与强直收缩
2021/10/10
1
◆ 实验目的
学习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 记录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观察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021/10/10
2
◆ 实验原理
肌肉兴奋的外在表现是收缩。 当其受到一个单刺激时,爆发一次动作电位,迅速 发生一次收缩反应,叫单收缩。 给与连续单刺激时,肌肉能够发生强直收缩
2021/10/10
5
◆ 实验步骤
观察记录肌肉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时 的刺激频率及相应曲线。
单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1/10/10
6
◆ 实验步骤
2021/10/10
7

骨骼肌的强直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的强直收缩实验报告

刺激参数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专业:生物科学班级:周三下午班学号:姓名:张优刺激参数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一.实验内容1.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包括单刺激和频率递增刺激两种模式下肌肉兴奋与收缩时相关系)。

二.实验原理1.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反应: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会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和收缩强度。

由于肌锋电位时程仅1~2ms,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ms,因而骨骼肌有可能在机械收缩过程中接受新的刺激并发生新的兴奋和收缩。

新的收缩过程可以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

2.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以这种总和过程为基础的强直收缩。

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提高刺激频率,使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

通常所说的强直收缩是指完全性强直收缩。

3.骨骼肌电兴奋与收缩的时相关系原理:骨骼肌兴奋在前,收缩在后。

即在神经冲动的作用下,骨骼肌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然后发生收缩。

在一次单收缩中,动作电位时程仅数毫秒,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毫秒。

收缩的时程比兴奋的时程大很多。

三.实验装置1.材料:青蛙一只生理学实验报告32.试剂:任氏液3.器材:张力换能器(双凹夹和肌动器)、支架、玻璃针、镊子、手术剪、普通剪刀、神经剪刀、绳子、蜡盘、培养皿、胶头滴管、铜锌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电脑、电极线、引导肌电电极。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装置图 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实验装置图四.实验操作(一)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1.处死青蛙:将探针在枕骨大孔处垂直插入,先是左右摆动探针以横断脑和脊髓的联系,再将探针向前方插入颅腔,旋转并摆动探针以捣毁青蛙的脑组织。

将探针转向后方并插入脊椎管内。

2.除去青蛙上肢:将动物腹位放在蜡盘上。

在两前肢的下方将皮肤做环周切开。

用带齿镊或手撕去前肢以下的全部皮肤。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刺激条件下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4. 分析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骨骼肌是人体最主要的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信号引起的,当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时,与肌肉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肌肉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引起肌肉收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青蛙腓肠肌、生理盐水、剪刀、镊子、玻璃分针、探针、肌槽、张力转换器、锌铜弓、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显微镜、信号采集系统、刺激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青蛙腓肠肌,用生理盐水清洗,去除脂肪和结缔组织。

2. 制备标本:将腓肠肌放置于肌槽中,用玻璃分针固定。

3. 连接仪器:将肌槽与张力转换器连接,张力转换器与信号采集系统连接。

4. 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刺激强度、刺激频率等参数。

5. 进行实验:打开刺激器,给予腓肠肌不同强度的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6. 记录数据:记录不同刺激条件下肌肉收缩的幅度、频率等数据。

7. 分析结果:分析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当刺激强度逐渐增加时,肌肉收缩幅度也随之增大。

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肌肉收缩达到最大幅度。

2. 在保持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收缩频率逐渐增大。

当刺激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肌肉收缩呈现强直收缩。

3. 当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时,肌肉不发生收缩,表现为阈下刺激。

4. 当刺激强度等于阈值时,肌肉开始收缩,表现为阈刺激。

5. 当刺激强度高于阈值时,肌肉收缩幅度达到最大,表现为最大刺激强度。

六、实验结论1.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信号引起的,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有显著影响。

2. 刺激强度越大,肌肉收缩幅度越大;刺激频率越高,肌肉收缩频率越快。

3. 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肌肉收缩呈现最大幅度;当刺激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肌肉收缩呈现强直收缩。

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实验报告

实验三、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骨骼肌收缩形式和收缩特性的观测一、实验目的1.学习肌肉实验的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us)方法及肌肉收缩(muscular contraction)的记录方法。

2.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3.观察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单收缩过程。

4.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summation)以及强直收缩(tetanus)现象二、实验原理腓肠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刺激腓肠肌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同反应。

当刺激强度过小时,肌肉不发生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为阈下刺激(subthreshold stimulus)。

而能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

当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时,则出现最大的收缩反应。

这时,即使再增大刺激强度,肌肉收缩的力量也不再随之加大。

可以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神经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引起受支配的骨骼肌产生动作电位,然后通过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引起骨骼肌收缩,该过程涉及复杂的分子机制。

肌肉组织对于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反应,即单收缩。

单收缩的过程可分为 3 个时期: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收缩(systole)和舒张期(diastole)。

两个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即收缩的总和;但如果第二个刺激在第一个收缩反应的不应期内,则第二个刺激不产生收缩反应。

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则出现多个收缩反应的叠加,即强直收缩。

当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即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则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即发生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

强直性实验报告(3篇)

强直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强直性收缩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2. 掌握强直性收缩的实验方法;3. 分析刺激强度、频率等因素对强直性收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强直性收缩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连续接受一系列高频刺激时,肌肉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状态。

实验中,通过改变刺激强度和频率,观察肌肉的收缩变化,分析强直性收缩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兔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生理盐水、氯化钾、钠石灰、镊子、剪刀、手术刀、电极、刺激器、肌力测试仪等;2. 实验仪器:生理显微镜、刺激器、肌力测试仪、计时器、示波器等。

四、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材料:将兔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生理盐水中,保持肌肉的活性;2. 连接电极:将刺激电极连接到坐骨神经,将肌力测试仪连接到腓肠肌;3. 刺激强度调整:调节刺激器,设置不同强度的刺激;4. 频率调整:调节刺激器,设置不同频率的刺激;5. 观察记录:观察并记录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下肌肉的收缩情况,包括收缩幅度、持续时间等;6. 数据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将兔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生理盐水中,保持肌肉的活性;2. 连接电极:将刺激电极连接到坐骨神经,将肌力测试仪连接到腓肠肌;3. 刺激强度调整:调节刺激器,设置不同强度的刺激(如0.5V、1V、1.5V等);4. 频率调整:调节刺激器,设置不同频率的刺激(如10Hz、20Hz、30Hz等);5. 观察记录:观察并记录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下肌肉的收缩情况,包括收缩幅度、持续时间等;6. 数据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刺激强度对强直性收缩的影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的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状态。

当刺激强度超过最大收缩状态时,肌肉收缩幅度不再增加;2. 刺激频率对强直性收缩的影响: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肌肉的收缩幅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收缩状态。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的收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观察和记录骨骼肌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收缩情况。

实验材料和设备:
1. 骨骼肌组织样本(如小鼠或人类的骨骼肌组织)
2. 镊子和剪刀
3. 带有电极的刺激器
4. 控制器和记录装置
5. 生理盐水(适量)
6. 牛血清白蛋白溶液
实验步骤:
1. 制备肌肉样本:使用镊子和剪刀清洁地切割骨骼肌组织样本,确保不损伤肌纤维。

2. 制备电极:将电极插入控制器并连接到刺激器。

3. 预备实验盘:在实验盘中加入生理盐水,以保持组织的适宜环境。

4. 实验前准备:将肌肉样本置于实验盘中,使其完全沉浸在生理盐水中。

5. 刺激肌肉:使用控制器设置刺激参数(如刺激电压和持续时间),并通过电极刺激肌肉。

6. 观察和记录:观察肌肉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收缩情况,并用记录装置记录收缩的时间和幅度。

7. 重复实验:重复实验步骤5和6,使用不同刺激参数进行多
次实验以获得更多的数据。

8. 清洗和保存:在实验结束后,用生理盐水清洗样本,然后将其保存在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以保持组织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实验结果和讨论:
根据实验步骤中的记录,可观察和测量肌肉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收缩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和讨论不同刺激参数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例如刺激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并进一步研究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

这对于理解肌肉疾病和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机能实验讲稿-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骨骼肌的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医学机能实验讲稿-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骨骼肌的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生理学》实验讲稿实验一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骨骼肌的单收缩和强直收缩Threshold,Suprathreshold and Maximal StimulusSingle Twitch and Tetanus of Skeletal Muscle前言1.应穿工作服。

2.保持环境的安静,以免动物受惊吓激怒而咬人3.捉拿动物后切记将盖盖好,以免动物逃跑,咬伤人或其它物品(如电源线)4.未经老师同意不许使用电脑,不许随意开启电脑,更不许添加或删除程序。

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5.每个实验小组,排一名代表到509室领取实验物品,当面清点.如有误,及时更正。

实验结束清洗干净实验物品后到领取物处还取实验物品。

6.班长或学习委员安排值日生,经老师验收签字后方可离去。

7.垃圾口分别在走廊东西头北墙(铁盖)处。

8.实验报告应在下次实验前由学习委员收齐后交给实验老师。

实验一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骨骼肌的单收缩和强直收缩Threshold,Suprathreshold and Maximal StimulusSingle Twitch and Tetanus of Skeletal Muscle目的要求掌握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的概念观察刺激频率和肌肉收缩反应之间的关系了解强直收缩的形成过程基本原理对于多细胞的组织来说,在一定范围内,刺激与反应之间表现并非“全或无”的关系。

当单个方波电刺激作用于坐骨神经或腓肠肌时,如果刺激强度太小,则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才能引起肌肉发生最微弱的收缩,这时引起的肌肉收缩称阈收缩。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幅度也相应增大,这种刺激强度超过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再继续增大刺激强度,肌肉的收缩幅度不再增大。

单收缩全过程可分为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当给肌肉连续的脉冲刺激时,如果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产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收缩过程呈现锯齿状,此收缩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激参数对
骨骼肌
收缩的影响实验
专业:生物科学
班级:周三下午班
学号:13941202
姓名:张优
刺激参数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
一.实验内容
1.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包括单刺激和频率递增刺激两种模式下肌肉兴奋与收缩时相关系)。

二.实验原理
1.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反应: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会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和收缩强度。

由于肌锋电位时程仅1~2ms,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ms,因而骨骼肌有可能在机械收缩过程中接受新的刺激并发生新的兴奋和收缩。

新的收缩过程可以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

2.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以这种总和过程为基础的强直收缩。

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提高刺激频率,使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

通常所说的强直收缩是指完全性强直收缩。

3.骨骼肌电兴奋与收缩的时相关系原理:骨骼肌兴奋在前,收缩在后。

即在神经冲动的作用下,骨骼肌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然后发生收缩。

在一次单收缩中,动作电位时程仅数毫秒,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几百毫秒。

收缩的时程比兴奋的时程大很多。

三.实验装置
1.材料:青蛙一只
2.试剂:任氏液
3.器材:张力换能器(双凹夹和肌动器)、支架、玻璃针、镊子、手术剪、普通剪刀、神经剪刀、绳子、蜡盘、培养皿、胶头滴管、铜锌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电脑、电极线、引导肌电电极。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装置图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操作
(一)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1.处死青蛙:将探针在枕骨大孔处垂直插入,先是左右摆动探针以横断脑和脊髓的联系,再将探针向前方插入颅腔,旋转并摆动探针以捣毁青蛙的脑组织。

将探针转向后方并插入脊椎管内。

2.除去青蛙上肢:将动物腹位放在蜡盘上。

在两前肢的下方将皮肤做环周切开。

用带齿镊或手撕去前肢以下的全部皮肤。

剪开腹壁,在尾杆骨上方2~3节脊椎处,拦腰剪断脊柱和上半段蛙体。

弃掉蛙体上半段后的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3.分离神经和腓肠肌:取一腿放于蛙板上,将标本背侧向上放置。

顺神经走向剪去沿途的小分支,将神经从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缝中分离出来。

再使标本腹面向上,沿神经向腰部的走向,用玻璃针小心
剥离,剪去神经干上的所有分支,然后从脊柱根部将坐骨神经剪下(连一小块脊椎骨)。

将游离的坐骨神经搭于腓肠肌上,在膝关节周围剪掉大腿的全部肌肉;用粗剪刀将股骨刮干净,然后在股骨中部剪断,保留一小段股骨。

在膝上约2cm 处剪断股骨。

认清小腿上的腓肠肌,并在其跟腱下方穿线打方结,保留结线8厘米长。

提起结线剪断跟腱,游离腓肠肌。

游离腓肠肌至膝关节处,在膝下剪断胫骨。

标本制备完成,将其放在任氏液中浸泡待用。

用锌铜弓(电极)检查标本的活性正常与否。

(二)连接装置和仪器设备
1.实验前基本操作:将电脑和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打开,并将其连接。

将支架和双凹夹、肌动器及张力换能器连接,用电极线将张力换能器连接。

拿出泡在任氏液中的标本,使神经放在肌动器电极上,肌肉一端的绳子结在换能器的小孔上,使线垂直,肌肉处于合适的松紧度。

2.本实验操作:在“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的实验模块中,用“频率递增”刺激方式,系统自动设置好实验参数、弹出刺激器对话框,并处于示波状态。

此时应先调节好张力换能器和放大器的零点,选择合适的扫描速度(500ms/div)和放大器增益,使单收缩的幅度减小至3~5mm。

刺激的波宽和电压强度调到最适刺激强度,保持此参数不变,每次给刺激仅改变连续刺激方波的频率。

分别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曲线。

在“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实验中,接入肌电电极,选中同步触发,张力换能器接第二个通道,分别选择单刺激和频率递增模式,得出实验图。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方式强度(V)波宽(ms)延时(ms) 频率增量(Hz) 频率递增刺激0.7 1 20 3
由图可以看出骨骼肌收缩有等级之;
高频刺激下收缩,短时间将产生更大的张力;
骨骼肌收缩可以发生总和。

2.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单刺激模式)
方式强度(V)波宽(ms)延时(ms) 频率增量(Hz) 单刺激 2 0.2 20 0
由上图可以看出,骨骼肌兴奋在前,收缩在后。

在神经冲动的作用下,骨骼肌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然后发生收缩。

在一次单收缩中,动作电位时程仅约10毫秒,而收缩过程约180毫秒。

收缩的时程比兴奋的时程大很多。

3.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频率递增刺激模式)
方式强度(V)波宽(ms)延时(ms) 频率增量(Hz) 频率递增刺激0.2 1 20 3
由图可以看出,肌肉兴奋不可以融合,而收缩可以;
随刺激频率的增加,收缩增大,最后达到稳定;
兴奋在前,收缩在后,兴奋不持久,收缩时间保持较长。

六.实验讨论
实验注意点:
1. 标本兴奋性必须良好,经常滴加少量任氏液保持湿润。

2. 不进行正式记录时,电子刺激器输出应断开,以免不必要的、频繁的刺激。

3. 刺激器两输出端不要短路。

4. 用刚能引起肌肉最大收缩的强度刺激,不要刺激过强而损伤神经。

5. 当直接刺激神经失效时,可直接刺激肌肉。

原因是神经与神经肌接点容易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而丧失其兴奋性。

6. 使用张力换能器,记录前应注意调零。

实验感想:
在此次的实验中,我们组的实验结果并未达到我预想的效果。

原因我认为有两个。

第一,我们的神经肌肉标本在制作时骨头或太长或太短,在实验中难以固定,使实验结果不稳定。

我们已经知道合适的长度,下回改正。

第二,我们对于该软件不熟悉就先拿实验材料做,结果材料死了一个,幸好还有一个。

对于这,我想下回先观察请教同学,之后在自己做,以免造成标本先死。

希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以便我今后的进步。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