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八课_群体影响_何凌南_12-11-12
《社会心理学》第八课 群体影响 何凌南 12-11-12

13
社会唤起效应
促进简单行为
他人在场 唤起 增强优势 反应
削弱复杂行为
• 唤起能增强优势反应的倾向(Zajonc,1965)。
• 优势反应:我们最习惯采用的反应方式。
• 简单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的。复杂任务中“优 势反应”往往是错误的。
• 1)评价顾忌 • 2)分心 • 3)纯粹在场
21
评价顾忌
• 定义:担心他人怎样看我。
为什么与比自己稍微优秀的人共事,人们的表现最好。 为什么一个高层领导小组的唤起状态在意见无关紧要的人 加入后反而会降低。 为什么那些最担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的人往往最容易受 他人在场的影响。 为什么当在场者是密切注意人们行动的陌生人时,社会助
31
2011年23日 上海
众拍照甚至起哄,有人喊“跳啊,快跳”。 最终她在起哄声中纵身跃下5楼,所幸无生命危 险。 一名年轻女大学生疑因感情纠纷坐在五楼窗台上 试图跳楼轻生,犹豫很久后,被楼下大批围观群
32
• 1967年 美国俄克拉马大学
• 200名大学生围观一名声称要从塔顶跳下 的同学,下面的人起劲的同声呼喊:
• 群体极化:群体讨论通常会强化其成员
最初的意向。
有两名的同伴时,16、17岁少年鲁莽驾车是 单独时的2倍(Chen,2000)
49
• 莫斯科维奇(1969)发现,讨论加强了法国学生 对总统的好感,同时增加了对美国总统的厌恶。 • Isozaki(1984)发现,日本学生集体讨论交通事故后
,对“有罪”有了更明确的裁定和判断。
“跳!跳!……”
• 最后他真的跳下,当场死亡(UPI,1967)
社会心理学第二编社会影响第九群体影响

3、社会心理学家扎伊翁茨:融合看似矛盾的发现。 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 (正确反应仅仅出自简单或掌握得非常好的任务中)
4、社会唤起效应用图示: 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应↗ 简单行为 ↘ 削弱复杂行为
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
1、他人的影响效应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
3、纯粹在场 现实中的应用:开放的办公区域。
第三节
社会懈怠:个人在群体中会 减少努力吗?
人多好办事:“搭集体便车”现象。
1、规律:一旦受他人观察,个体的评价顾忌会有所 增强,这样社会助长作用就发生了;一旦消失在人群 中,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减小,社会懈怠就发生了。
2、策略:使个体作业成绩可识别化。
什么环境会引发去个体化?
1、群体规模:越大而且夜幕作背景——更易去 个体化。如诱劝跳楼,暴徒暴行。 2、身体匿名性:皮尔斯提出匿名性使人们的自 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境 线索作出回应,无论这线索是消极的还是积 极的。
3、唤起和分心活动。
哈柏· 李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
一群南方人聚集在一起要对一位被误判为强暴犯 的黑人罗宾逊处以私刑。只有被告的律师芬奇站在那 群暴徒和监狱之间。 但这时洛奇八岁的女儿斯科特走到了人群当中, 在她的眼里看到的是一群去个体化的人。他们穿着相 似,很难辨认出每个人。但是斯科特还是认出了其中 的一个人,这个人是她的同学的父亲。她和他打招呼, 提查对方是否还记得自己曾和他儿子一起上学,还回 忆了和他的儿子在一起玩耍的愉快往事。起初人群并 没有什么反应,但很快这群暴徒就一哄而散了。斯科 特成功地将一群无法辨认的乌合之众转变为一群市民 的集合。
八群体影响

5.2 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讨论通常可以 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 群体极化实验
•莫斯科维斯和扎瓦罗尼(1969)观察发现,讨论可以加强 法国学生本来就对总统所持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可以加强他 们原本对美国所持有的消极态度。 •Isozaki(1984)发现,当日本大学生集体讨论了一宗交通 事故案例后,他们对“有罪”有了更明确的裁定和判断。 •怀特(1993)指出,群体可以加剧“投资过度难以抽身而 退”的现象,使许多商业活动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加拿大 商学院的学生对濒临失败的项目追加投资的意愿是72%,在 群体中作出这样的决策意愿是94%,如是新项目则不会追加 投资。
5.3 对极化的解释 信息影响(关于事实的证据) 信息影响 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比消极聆听更容易导致态度的转 变,参与者和观察者听到的是相同的观点,但是一 旦参与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该观点时,言语的使用 就会扩大这种影响作用。重复、讨论,强化 规范影响(希望被他人接受或敬仰) 规范影响 如果人们在比较了各自的立场后,惊奇的发现其他 人都对自己最初的意向赞同,那他们就会表现得比 以前的意向坚定。
原因二,身体匿名性 原因二, 津巴多(Zimbardo,1970)面具实验,让纽约大学 女学生穿上一样的白色衣服和帽兜,这和三k党 (Ku Klux Klan)成员非常相似,电击时常明显增 加一倍。 互联网业提供了匿名性。 一些部落的斗士会用油彩或者面具装扮自己的身体 和面孔,使自己去个性化,这些斗士对待俘虏更为 凶残,他们忘记自己了社会常规,享受着彼此之间 的友爱之情。 北爱尔兰,希尔克(Silke,2003)发现在500例暴 力事件中,206例袭击者伪装自己,行为也更恶劣。
群体影响
毫无疑问,一小群有思想、有责任感的公民能够 改变整个世界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课-吸引力、性、爱情-何凌南-12-12-3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课 吸引力、性、爱情
何凌南
中山大学. 传播与设计学院
• 6,吸引力的进化论解释。
• 7,文化的影响
• 8,相似比互补更利于长期关系
2021
64
• 9,喜欢那些喜欢我的人
– 1)归因 – 2)自尊
• 10,爱情的三成分
– 1)激情 – 2)喜爱 – 3)承诺
• 11,激情之爱:基于情绪唤起
• 12,伴侣之爱:温馨而相互依赖的方式。
• 13,浪漫爱情为什么难以持久?
2021
48
• 一般来说,男性会对对自己感兴趣的 女性感兴趣,而不是对拥有美腿的女 人感兴趣。 ——黛德丽
2021
49
1)归因
• 如果奉承明显是违背事实的,我们会 怀疑别有目的。
– 例如,售货员的赞美
2021
50
2)自尊和吸引
• 是选“爱我的”还是“我爱的”? – 低自尊(缺乏安全感)的人约会喜 欢喜欢自己的人。 – 高自尊的人则不太在乎。
2021
承诺 (空爱)
55
1,激情之爱
• 吊桥实验
– 危险的吊桥、 – 过山车、 – 体育锻炼
• 唤起情绪会让我们误
以为是异性有吸引力
2021
56
2,伴侣之爱
婚姻满意度
结婚年限
2021
57
如果杰克活下来,他们会幸福吗?
2021
58
社会心理学之11-12 群体心理 社会影响

• 一组具有高辨认性,即在课堂上进行 这种行为。 • 而另一组具有低辨认性,在昏暗的教 室里进行活动,并且每一个人都套上 一件布袋装,把自己掩盖起来。
• 结果:低辨认组对父母的批评较多。
2009/7/5日,20时许,乌鲁木齐始自人
民广场的聚集事件迅速演变成打砸抢烧
群体成熟度与成功率的关系
成熟
组 织 成 熟 度
失败 不成熟 形成 震荡 失败
失败
规范
运行
整体
3、群体效力
• 群体任务完成情况 • 成员欲望满足程度
4、群体决策
• 群体成员的主张和意志对群体 行为的作用过程
第二节
社会影响
一、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社会促进/抑制效应:
1、 含义:
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 降低的一种倾向。即因为他人在 场,促进/干扰了个体的行为能力 或水平 。
• 1910,英国人斯科特率“新地 号”船队出发进行南极考察。 本次考察的任务是冲刺南极点, 其次是带领一大批科学家进行 全面的南极科考。 • 在出发后,挪威人阿蒙森也组 织了一个“佛兰姆号”探险船 队进行南极探极的探险。 • 由于阿蒙森的有效领导使挪威 人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 点的”。
第一节
社会群体
一、群体的定义: 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 赖、之间存在互动的集合 体。
二、特征
成员有频繁的互动; 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利益; 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群体内有结构; 有共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 介于个体功能组织之间的人群集合体
• 以下属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 的是( ) A. 夫妻二人组成的两口之家 B. 喜欢看肥皂剧的观众 C. NBA的休斯敦火箭队 D. 保险公司中的营销团队
8群体影响

唤起与分心活动
弱化的自我意识
群体决策更有优势吗?
群策群力:“多”会带来“对”吗?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我们相信,群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我们希 望民主,反对独裁。
他人在场的影响:总结
他人在场-个人努力得到评估-警觉、评价 焦虑、分心冲突-唤醒状态-社会促进(简 单任务表现更好,复杂任务表现更差) 他人在场-个人努力没能得到评估-无警觉、 评价焦虑、分心冲突-放松状态-社会惰化 (简单任务表现更差,复杂任务表现更 好)
应用
作为组长,你如何激励小组成员? 参考:
•分心 当周围环境影响对目标任务的注意时,就会引发唤 起。
甚至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光线的突然改变(闪光灯) 也会引发唤起。
他人在场的影响:另一种情形
他人在场的影响
社会懈怠 社会助长作用经常发生在人们为个人目 标努力时,而当个人的努力无法被单独 评价时,则会出现社会懈怠现象。 在群体条件下,人们受到搭便车的诱惑。 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责任 扩散)。 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的结果差异
聪明?外向?自信?冷静? 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其风格是任务导向型 还是关系导向型,以及情境控制(工作环境、 人际关系)是否良好
领导权变理论(Fiedler,1967)
群体影响的好与坏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为了生活资料、 支持和安全感而互相依靠。而且当我们 的个体倾向积极时,群体交流能使我们 变得更好。有时候精神层面的真诚交流 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心灵的健康。 群体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所以 我们需要明智并且有目的地选择群体影 响。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知识点

页眉内容第十二章群体心理群体虽由个体集合而产生,但群体是动态的有机的构成,群体心理绝非个体心理的简单累加,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又一层次。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定义: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构成群体必需具备的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
群体的分类:(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机关的科室、工厂的班组、学校的班级等非正式群体——同乡会、爱好者协会、诗社、绘画小组等(二)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常被其他群体成员视为榜样,在某些情况下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学校的先进班集体、车间的先进班组等;但有时也会起到带头破坏社会规范的作用。
群体功能:执行任务、创造成就与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是群体功能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群体规范:一个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
群体规范的研究,始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
实验说明个人的知觉习惯是对社会文化习惯的适应。
群体的两个方面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体化互动群体群体影响的三种情况——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印象第二节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干扰: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
理论解释:促进简单行为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应削弱复杂行为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
拥挤现象:他人影响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
处在人群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
他人在场被唤起的机理解释:一是评价顾及,二是分心。
由于动物也存在社会助长现象,所以人类的社会唤起机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先天性的反应。
总结:他人在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观察者与共事者的存在,能够提高简单作业的成绩,降低复杂作业的成绩,二者看似相反实则一致,唤起能够促进优势反应,他人在场为什么能够被唤起,原因在于我们的评价顾及,部分来自于分心,还有就是来自于他人仅仅在场。
社会心理学 第8章 群体影响

第8章群体影响纲要:①群体的概念;②社会助长作用;③社会懈怠;④去个体化;⑤群体极化;⑥群体思维;⑦少数派影响;⑧群体利弊一、群体的概念。
“将他们视为我们”a观点:群体成员间存在互动/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b观点:不同群体可满足人类不同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社会认同需要)二、社会助长的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1.纯粹他人在场。
唤醒能够增强任何优势反应的趋势。
唤醒:身心处于激活状态。
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
社会唤醒效应:他人在场→唤醒→增强优势反应→促进简单行为/妨碍复杂行为。
2.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
他人的影响效应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递增;人群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拥挤会增强唤醒状态。
3.他人在场引起唤醒的原因。
①评价顾忌:观察者在场使我们焦虑的原因在于我们想知道别人怎么评价我们。
②分心:因他人在场/刺激出现,导致注意力在他人/任务之间的分配冲突,使认知系统负荷过重,引发唤醒(大脑皮层兴奋、肌肉紧张状态)。
③纯粹在场。
三、社会懈怠。
1.人多未必力量大。
个体一旦受到他人观察,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增加,这样社会助长作用就发生了;个体一旦消失在人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减少,社会懈怠就发生了。
策略:使个体成绩可识别化。
2.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懈怠。
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较常见,但是表现形式没有个人主义文化背景那么强烈。
反社会懈怠的情况:当赋予群体挑战性的任务目标、当群体成员因为成功而获得奖励、当他们有一种把自己的队伍看做“团队”的信念时,社会懈怠程度就会减弱,保持小规模的群体也可以。
四、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1.群体失控:法不责众。
社会助长表明群体能引发人们的唤醒状态,社会懈怠表明社会群体会分散责任,一旦唤醒和责任分散结合到一起,常规的约束就会变小,后果可能令人震惊。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不仅引发唤醒状态,还使成员身份模糊化(“匿名感”),个体评价降低,人们注意力集中在情境上,把行为归责为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决定态度!
54
规范影响
• 询问被试:“牙科诊所椅子是否舒适?” • 并且故意问医生:“之前那位病人是如何回答的
?”
• 结果,听到医生说出前人评价的被试评价更为极
端。
55
群体极化
个体产生群体极化的三部曲
• 一,自我服务偏见:倾向于认为在积极要 好于社会的普遍期望。 • 二,但是,开始讨论时发现自己没有那么 出众。 • 三,于是,开始极端的表达。
长效应最强?
22
开放式办公室的如何影响效率?
23
第二部分
社会懈怠
24
1,人多好办事?
25
研究证据
• 让被试以为和其他人一起拔河。 • 实际是一个人在拔河。 • 如果知道自己一个人
在拔河,会多出18% 的力气。
26
是社会助长还是社会懈怠?
个人努力 受到评价 产生评价 忧虑 唤起
他人在 场
个人努力 受到评价
57
第五部分
群体思维
58
1986年1月28日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59
群体性思维
社会状况
1,高凝聚力 2,群体隔离
1,无懈可击的错觉
群体思维症状 的表现
2,对群体道义无可置疑
3,集体合理化 4,对对手的刻板印象 5,对异议者的支配性压 力 6,自我潜意思压力 7,一致同意错觉 8,自我指向的心理防御
• 4,为什么因为他人在场而唤起?
– 1)评价顾忌 – 2)分析 – 3)纯粹在场
• 5,去个体化是集体作恶的源泉
• 数派中叛离
65
•
6,去个体化的因素
– – – 1)群体规模 2)身体匿名 3)弱化自我意识
•
7,群体极化
•
8,群体极化的原因
– – 1)信息影响 2)规范影响
• •
9,群体思维以及预防群体思维的办法 10,少数派如何影响群体
41
身体匿名性
• 当身上套上白色衣服和头套,她们对 被试的电击长了一倍。
42
万圣节糖果
• 西雅图 Diener,1976 • 1352个孩子, • 邀请他们拿一个糖果,然后离开房间
43
孩子们违规拿糖果
违规的比率%
44
唤起和分心活动
• “在哥特式大教堂里参加 某种仪式时,我们有这
样的感觉:自己被包围
• 人越多越可能去个体化
39
暴徒团伙人越多,成员越可能失去较多的自 我意识,他们就更乐于去纵火、砍人、肢解 等暴行。
——Mullen ,1986.
40
城市的人山人海与匿名
• 研究证据:
一辆破汽车,分别摆在纽约大学(大城市)和斯
坦福大学(小城市)。
纽约大学:3天内23起盗窃,一堆废铁。
斯坦福大学:1个星期,一个路人下雨前合上了 引擎盖。
– – – 1)坚持 2)自信 3)从多
2014-11-19
谢谢!
67
在浑然一体的世界中, 信徒群体使我们强烈的 自我顿时消失得无影无 踪。”
45
2,弱化自我意识
我
自我察觉 vs 去个体化
46
增加自我察觉的情境
镜子、摄像机
小镇 明亮的光线 很大的姓名标签 凝神静思 个性化的穿着 房屋
——Ickes,1978
47
第四部分
群体极化
48
1,群体极化: 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
• 1,坚持 • 2,自信 • 3,从多数派中叛离
你作为一个少数派如何影响群体?
63
课堂讨论:
1,是否群体意味着不利?
2,互联网让社会更美好还是更糟糕?
64
知识点
• 1,什么是群体? • 2,社会助长
– 1)纯粹他人在场 – 2)拥挤现象
• 3,社会唤起效应,争强优势反应,促进简单行为,削弱复杂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八课 群体影响
何凌南
中山大学. 传播与设计学院
2012年11月12日
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2
为什 么会 有 “中 国式 过马 路”
3
大锅饭好 不好?
4
“群体影响” 在集体的中国
5
什么是群体?
• 定义: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
6
群体对个体的影 响
• 社会助长 • 社会懈怠
7,未能执行备用方案
60
预防群体思维
• 1,公平:不偏袒任何立场
• 2,鼓励批评性评价
• 3,先分几个小组讨论,再重组在一起表达不同
意见 • 4,欢迎局外专家和伙伴提出批评 • 5,实施前,召开“第二次机会”的会议,让大 家畅所欲言。
如何建立民主协商机制?
61
第六部分
少数派影响
62
少数派怎样影响群体?
群体互动的影响
• 群体极化 • 群体思维
• 去个性化
• 少数派影响
7
第一部分
社会助长
8
1,纯粹他人在场
• 定义:在场的他人只是个观众,不具有
竞争性,不会奖励和惩罚。
9
10
有其他选手时,会表现更好
11
动物也一样
• 蚂蚁挖更多的沙子 • 小鸡吃更多的谷物 • 交配中的老鼠更多性活动
12
但是,他人在场也会起干扰
14
为什么会有“主场优势”
运动项目 棒球 橄榄球 研究场次 135665 2592 主场获胜(%)
54.3% 57.3%
冰球
篮球 足球
4322
13596 37202
61.1% 64.4% 69.0%
体育运动往往是熟练技能(优势反应 ),因此主场的高唤起可能带来更高 胜率。
15
思考:
在主场临场变阵是不是会带来麻烦? 你要如何验证?
“跳!跳!……”
• 最后他真的跳下,当场死亡(UPI,1967)
33
问题中学生
34
35
这些失控有一个共同点:
群体中人们忘了个人身份,即去个体 化。
36
一群暴徒是由一群自愿剥夺自己理智的人组 成。
——艾默生,1841
37
引起“去个体化”的环境
• 1,群体规模 • 2,身体匿名性
38
群体规模
错误决策特征
1,对可能性选择方案的 不完全调查 2,对目标的不完全调查 3,对所认同方案的冒险 性评估有误 4,信息搜索不到位
3,缺乏搜索和评估 寻求一致性
的能力 4,支配性领导
5,对找出一个更好
的解决办法感到压力 大且觉得还不如服从 领导
5,对手头信的加工存
在选择性偏差 6,未能对各种选择方案 进行重新评估
• 群体极化:群体讨论通常会强化其成员
最初的意向。
有两名的同伴时,16、17岁少年鲁莽驾车是 单独时的2倍(Chen,2000)
49
• 莫斯科维奇(1969)发现,讨论加强了法国学生 对总统的好感,同时增加了对美国总统的厌恶。 • Isozaki(1984)发现,日本学生集体讨论交通事故后
,对“有罪”有了更明确的裁定和判断。
50
思考:
我们往往和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进行 交往。这是否会促进群体极化?
51
思考:
互联网实际让与相似的人交往变得更 加突出。这又是否会促进群体极化?
52
2,对极化的解释
• 1)信息影响 • 2)规范影响
与从众的原因类似!
53
信息影响
• 一旦参与者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时,更 容易扩大这种影响。
31
2011年23日 上海
众拍照甚至起哄,有人喊“跳啊,快跳”。 最终她在起哄声中纵身跃下5楼,所幸无生命危 险。 一名年轻女大学生疑因感情纠纷坐在五楼窗台上 试图跳楼轻生,犹豫很久后,被楼下大批围观群
32
• 1967年 美国俄克拉马大学
• 200名大学生围观一名声称要从塔顶跳下 的同学,下面的人起劲的同声呼喊:
• 1)评价顾忌 • 2)分心 • 3)纯粹在场
21
评价顾忌
• 定义:担心他人怎样看我。
为什么与比自己稍微优秀的人共事,人们的表现最好。 为什么一个高层领导小组的唤起状态在意见无关紧要的人 加入后反而会降低。 为什么那些最担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的人往往最容易受 他人在场的影响。 为什么当在场者是密切注意人们行动的陌生人时,社会助
• 蟑螂、小鹦鹉、金丝雀走迷宫更慢。 • 人学习无意义音节、走迷宫、演算复杂乘 法更差。
13
社会唤起效应
促进简单行为
他人在场 唤起 增强优势 反应
削弱复杂行为
• 唤起能增强优势反应的倾向(Zajonc,1965)。
• 优势反应:我们最习惯采用的反应方式。
• 简单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的。复杂任务中“优 势反应”往往是错误的。
16
2,拥挤现象
——众多他人在场
• 他人在场现象会随着人数增加而增加。
17
当众表演时的紧张
18
研究证据1
• 口吃者对一大群观众时口吃更厉害。 •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在座无虚席的比 赛中的无人防守投篮会更差。
19
一间“好屋子”
• 坐满人的屋子才是“好屋子”。
20
3,为什么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
产生评价 忧虑
懈怠
27
思考: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否注定带来社会懈怠
? 我们的文化能否避免社会懈怠?
28
第三部分
去个体化
29
30
1,一起做单独时不会做的事
• 关键词:跳楼 起哄
•2007年01月10日 •杭州
/ 20060801/ca1254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