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几个细节的解读

合集下载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变化(43张PPT)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变化(43张PPT)
·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特性拓展了:淀粉酶对淀粉和蔗 糖的水解作用。
· 5.2细胞的能量“货币”ATP拓展了:ATP内一为容味主的的动拓死展记运也硬输提背提示,供我要能们尝量不试能从示指本意望质图。 · 5.3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拓展了:对比理实解验知,识点提,出并相运互用对已照学的实知验识的概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 教材变 化(43 张PPT)
4.章节内部知识的拓展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变化(43张PPT)
5.4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中实验的拓展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 教材变 化(43 张PPT)
4.章节内部知识的拓展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变化(43张PPT)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 必修教材使用解读
分子与细胞
必修新旧教材变化梳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紧跟时代的发展,对原教 材中的部分知识内容和相关概念的表述进行了调整 和修改,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吴成军
2007年2月第二版出版的《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到 2019年7月已有十多年时间,在这些年中,人们对事 物的认识在深入,对专业名词的表述更加科学、规 范。因此,新修订的《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顺应 时代的发展,在部分知识内容上进行了修改。修订 的原则是遵从科学性和时代性,与主流权威的大学 教材表述保持一致。----吴成军
4.章节内部知识的拓展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变化(43张PPT)
4.1转运蛋白: 载体蛋白和通 道蛋白
5.2ATP为主动运 输供能示意图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 教材变 化(43 张PPT)
4.章节内部知识的拓展 人教社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变化(43张PPT) 5.3对比实验、细胞呼吸在代谢中的枢纽作用。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总结模板(7篇)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总结模板(7篇)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总结模板1、新教材总体框架体系不变,教材编写思路、理念基本不变。

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保留整套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帮助学生建构和理解重要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内容上的变化(1)知识内容上的变化:框架体系基本不变,七年级教材做减法,八年级教材做加法。

七上:整合、简化生态部分、“细胞的生活”,基因、DNA、染色体内容移至八下,病毒”移至八上,整合、简化绿色植物部分。

七下:删去三节:“计划生育”“空气质量与健康”“人粪尿的处理”八上:增加动物的类群、病毒等内容八下:增加基因、DNA、染色体关系的内容(从七上移来)此外,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也给教材带来知识内容详略程度上的变化及练习题的变化。

(2)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变化:删除了几个可性行不高或价值不高的探究活动(植被对空气温度的影响、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晚育的意义、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提高了探究活动材料选择的开放性;突显了科学方法的指导;增加了实验与演示实验,增加了一些反映时代发展的阅读内容3、呈现方式的主要变化,有利于落实重要概念的教学:(1)单元引言指向本单元重要概念;(2)每节开头增设“想一想、议一议”栏目;(3)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4)部分章节的标题本身就是重要概念的陈述;(5)精选事实性材料支持概念的建构;(6)注重通过探究活动建构概念;(7)更加明确地表述概念并以黑体字排印;(8)增加辨析概念的练习题;(9)“单元小结”引导学生所学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

(10)版式的变化:版式设计突出不同功能板块的区分(如主副栏编排,学习的主干内容放主栏,相对次要的内容以“小资料”、“试一试”“”的形式放在副栏)(11)每节另起面。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详细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详细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详细的对比:
1.内容差异:
•新教材增加了更多的图示和图表,更加直观地呈现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过程。

•新教材注重实验和实践,增加了实验内容的篇幅,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原理和概念。

•新教材增加了与现代生物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例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环境问题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新教材对一些旧版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更加符合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2.编排差异:
•新教材采用了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编排方式,将知识点按照逻辑关系进行组织,更加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新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了较多的探究和思考环节,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深入理解知识点。

•新教材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设置了较多的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应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概念。

总体来说,新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更加符合现代生物教育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同时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应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
近年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一直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在最近的版
本更新中,出现了新旧教材之分。

接下来,我们将对人教版高中生物
新旧教材进行一些对比。

一、组织结构
新教材在组织结构上与旧教材有些不同。

新教材将每章内容分为A、B、C三部分,并在末尾新增了一个思考题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全
面掌握已学知识。

二、知识点
第二,新教材的知识点更为深入详细,涵盖了更多的知识点。

特别是
在基因和遗传、生物进化等内容方面,新教材加强了对研究成果的解
析和说明,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新教材注重考试技能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新
教材增加了许多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应用,提升他
们的解题能力。

此外,新教材还加强了实验教学环节,增加了仿真实验、虚拟实验等多种实验体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结果。

四、教材风格
教材风格也是新旧教材的一大不同之处。

新教材对很多概念和名词进
行了注解和解释,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此外,新教材采用了
丰富的图片、表格和实验步骤图等形式,使得教材更加生动、直观。

总之,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各有不同,但无论新旧教材怎样变化,都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把握好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
够得到全面的知识和实践的训练。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对比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对比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对比瑞昌二中高三生物备课组李军人教版新教材从2004年开始在很多省市试用,我们江西省2010年开始进行新课改,使用了新教材。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旧教材显然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学科能力的考查要求旧教材强调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标准更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落实,既重视知识本身,也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关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等。

这种能力要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

第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人教版旧教材必修部分以生物的6个基本特征为主体构架形成整体编写思路,按照这种方式依次呈现9个章节,表现出以知识发展过程为核心的呈现方式。

而人教版新教材总体上打破了以知识为主线的呈现方式,新教材既有一定的继承性又注重创新性,内容全面而丰富,体现了时代性与选择性。

第三、章、节编排结构的比较人教版新旧教材体例比较教材章编排结构节编排结构旧教材章题名→引言→题图→第一节→第二节…引言→正文→练习→课外读(或无)新教材章题名→引言→题图→第一节→第二节…问题探讨→本节聚焦→正文→练习→本章小结→自我检测题→课外阅读资料可以看出,新教材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再是旧教材的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长远发展,因此,结论型的东西少了,探究型的东西多了,死记硬背的少了,独立思考的多了。

第四、新教材更注重了学科间的联系如用数学模型画种群增长曲线利用了数学中指数函数的特征,以及用物理、化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等。

总之,新教材的编写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帮助学生较好的落实三维学习目标,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使教学内容简洁流畅,从而更适合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3册教材解读〖《生物与环境》教学建议〗

新课标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3册教材解读〖《生物与环境》教学建议〗

致教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之一。

本模块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生物学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理解生命现象及其内在规律必需的知识,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需的支撑性内容。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为学生未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奠定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观念基础。

因此,本模块内容是其他模块不可替代的,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一、本模块的育人价值《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2021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在本模块内容要求之前,有一段总括性的话对本模块的教育意义作了阐述: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在“学业要求”部分,进一步提示了本模块的教育意义,即完成本模块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分析和解释影响这一变化规律的因素,并应用于相关实践活动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演替规律(生命观念);使用图示等方式表征和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并对相关的生态学实践应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从生态系统具备有限自我调节能力的视角,预测和论证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引发的多种潜在变化(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分析或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影响及人工生态系统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合理化建议(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在课程标准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中,四大方面都与本模块内容有关,其中与本模块内容具有显著关联的,是社会责任中的“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必修1部分内容变化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必修1部分内容变化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必修1部分内容变化分析寇小永1窦继红2龚大洁1!! (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 ;2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兰州730070)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了新、旧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对新教材在体现“大概念”“大单元”的教学思想、彰显人文教育和育人价值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教材比较分子与细胞内容变化特点对比分析人教版生物学新、旧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发现新教材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导向,完善、更新内容,凸显育人价值。

1微调章节,凸显大概念教学课程标准强调“内容聚焦大概念”的课程理念,要求通过“分子与细胞”的学习形成2个大概念,大概念1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均分布于新、旧教材前三章,大概念2为“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通过分裂实现增殖”均分布于新、旧教材后三章,2个大概念的章节分布在新旧教材中基本一致。

但比较新旧教材目录发现,新教材适当调整了章节安排,凸显大概念教学的思想。

整体来看,章节内调整较大的为第2、3、4章。

第2章由原来的“有机物)无机物”调整为“无机物)有机物”,且“有机物”三节内容按学习难度由简单到复杂排列,层层递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3、4章中将“细胞膜”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合并为“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运输方式”合并,即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实例合并在“被动运输”一节的“探究•实践”栏目中,易于学生知识建构,凸显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体现出单元主题设计教学的思想。

第6章将“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放在细胞衰老的特征与原因之后,增加“细胞自噬”的内容,删去“细胞的癌变”一节,此整合凸显教学内容“少而精”的原则,利于建构关于生命的历程的概念。

2教材内容的完善与更新2.1节标题的修改第3章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等核心概念作为节标题,不加“系统的边界”等修饰词,直人主题,更加确切。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的三个问题和建议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的三个问题和建议

材 中几 个 值 得 商 榷 的提 法 进 行 分 析 , 提出 合 理 的 修 改 建议 , 以统 一 认 识 。
式。 前 者包 括 : ① 自由扩 散 , ② 协助 扩
散 。这两 种 扩散 主要 是 由外 界环 境与细
【 关键词 】 高中生物 新课 标教 材 商
榷 与建议
吞作用 和胞 吐作用 ” 。 二、 关于新教 材必修模 块2 《 遗传与 进化 》 P 1 0 3 , 关于 “ 目前常用 的基 因运载
所用 的这套 系列新教 材所 陈述 的 内容还 存 在 几个 值得 商榷 和统 一 的地方 , 现在
汇 总如下, 供大 家参 考。

显 然, 在胞 吞 、 胞 吐作 用中, 被 转运 的物 质在空 间上 的确超越了膜 的界 限, 因此 , 笔者 认 为在高 中新 教材 中应 当将 胞吞 作
体 有质 粒 、 噬 菌体 和 动植 物病 毒 等 ”的 叙 述 与修 选 3 新 教 材P 6 关于 “ 在 基 因T 程 中使 用 的载 体 除质粒 外 , 还 有 噬菌
胞 体 内密度不 同而 产生 的运输 方 式 。主 动 运输 主要是 由细胞体 自主 地完成 运输
物 质 的运 动 。 其 实 关于跨 膜 运输 在高 中 生 物教 学 实践 中是有 一些 争议 的 : 有 的 老师认为, 胞 吞与 胞 吐作用 并 没有 “ 跨 膜” , 只是借助细胞 膜 的流动这一结构特
【 中图分类号 】G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5 ) 0 1 B 一
006 8 -02
广 西 于2 0 1 2 年 秋季 学 期 开 始进 入 新 课 程 改革 , 笔 者有幸从 高 一开始 执 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几个细节的解读
彭佑谋
【专题名称】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专题号】G382
【复印期号】2010年09期
【原文出处】《中学生物教学》(西安)2010年4期第39~40页
【作者简介】彭佑谋湖南省安化县第一中学(413522)
【内容提要】本文列举了对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几个细节的解读,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教材/课程改革/解读EE223UU8382768
文章编号1005-2259(2010)4-0039-02
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以其生动的文字、丰富的插图以及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深受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笔者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结合高考试题以及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对教材中的几个细节进行了解读,以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1 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有细胞器吗?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P.40:“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那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笔者接触到的教学资料认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只是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是含有核糖体的,因此仍然具备合成血红蛋白的能力。

但是根据《人体解剖学》P.26介绍: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7μm-8μm,中央薄,周边厚。

胞质内无细胞核和细胞器,但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它是导致血液呈红色的主要因素……在正常人的外周血液中,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网织红细胞,占成人红细胞总数的0.5%~1.5%,在新生儿的血液中,其百分比略高。

网织红细胞体积略大,在常规染色涂片中不易辨别。

用煌焦油蓝染色时,可见其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状结构,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能力,当其完全成熟后,核糖体就完全消失。

因此,笔者认为教材应做这样的修改:一般来说,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也没有众多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和线粒体,其通过无氧呼吸供能,且不能合成蛋白质。

2 分泌蛋白形成时核糖体中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中要穿过生物膜吗?
《必修1·分子与细胞》P.48: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可以“出芽”,也就是鼓出由膜形成的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根据教材的描述,我们知道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从内质网到细胞外穿过的膜层数为0,那么从核糖体中进入内质网又是如何进行的呢?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示。

根据翟中和主编的《细胞生物学》P.192介绍:蛋白质首先在细胞质基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合成,当多肽链延伸至80个氨基酸左右后,N端的信号序列与信号识别颗粒结合使肽链延伸暂时停止,并防止新生肽N端损伤和成熟前折叠,直至信号识别颗粒与内质网上的停泊蛋白(SRP 受体)结合,核糖体与内质网膜的易位子(translocon)结合。

此后,信号识别颗粒脱离了信
号序列和核糖体,返回细胞质基质中重复使用,肽链又开始延伸,以环化构象存在的信号肽与易位子组分结合并使孔道(笔者注:内质网膜上一种直径约8.5nm,中心直径为2nm的“通道”)打开,信号肽穿入内质网并引导肽链以袢环的形式进入内质网腔中,这是一个需GTP 的耗能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核糖体本身虽没有膜结构,但其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中时以主动运输经“通道蛋白”的形式进入,因此其穿过的膜层数应为一层。

3 光合色素存在的部位到底位于哪里?
《必修1·分子与细胞》P.99:“这些囊状结构称为类囊体,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这里的膜到底是类囊体外膜、内膜还是膜内呢?由于受到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了酶的附着面积的影响,因此很多学生甚至包括一部分教师认为叶绿体中色素应分布于类囊体外膜上。

事实上并非如此。

根据翟中和主编的《细胞生物学》P.224:冰冻蚀刻电镜术观察到,在类囊体膜中镶嵌有大小、数量不同的颗粒集中了光合作用能量转换功能的全部组分,这些组分包括:捕光色素(天线色素),两个光反应中心各种电子载体,合成ATP的系统和从水中抽取电子的系统等,它们分别装配在光系统Ⅰ(photosystem Ⅰ,PSI)、光系统Ⅱ(photosystem Ⅱ,PSII),细胞色素bf、CF0-CF1、ATP酶等主要的膜蛋白复合物中。

同时结合《细胞生物学》(2007年8月第3版)P.153图(见图1):
图1
由此可知,叶绿素分子镶嵌于类囊体膜中间,但其光反应中水的光解应发生于类囊体内膜上,因此氧气的逸出需要穿过类囊体薄膜,而光合磷酸化(NADPH的生成)发生于类囊体的外膜,生成后直接进入叶绿体基质。

因此,教材中的“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应理解为四种色素镶嵌于类囊体薄膜中。

4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到底如何排列?
教材《必修2·遗传和变异》P.18第三段:“随后,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附着在纺锤丝上。

”而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笔者发现许多的参考资料上都是说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笔者带着这个疑问查阅了翟中和主编的《细胞生物学》及陈阅增主编的《普通生物学》,根据《细胞生物学》P.418第二段:“前期结束,细胞逐渐转入减数分裂中期I。

在此过程中,要进行纺锤体组装。

纺锤体形成过程和结构与一般有丝分裂过程相类似。

核膜破裂标志着中期I的开始。

纺锤体微管侵入核区,捕获分散于核中的四分体。

四分体逐渐向赤道板移动,最终排列在赤道面上。

和有丝分裂不同的是,每个四分体含有4个动粒。

其中一条同源染色体的两个动粒位于一侧,另一条同源染色体的两个动粒位于另一侧。

从纺锤体一极发出的微管只与一个同源染色体的
两个动粒相连,从另一极发出的微管也只与另一个同源染色体的两个动粒相连。

”如图2
所示:
同时根据陈阅增《普通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的介绍:减I中期双价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连着着丝粒将染色体拉向两极。

因此笔者认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如果单独看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确实应该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但事实上此时的同源染色体还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双价体),并没有分开,因此教材所指的同源染色体应该指的是一个整体,即双价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图2
5 斯塔林和贝利斯的实验中小狗切除了神经吗?
必修3P.24:“1902年,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们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磨碎,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如果简单从教材这段话分析“注射到同一条小狗”的“同一”应该仅是剪下了一段小肠、刮下黏膜的小狗,而并没有切除其神经。

因此其结论也只能是“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随血流送到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而根据《动物生理学》P.109介绍:当时英国的贝利斯和斯塔林正从事小肠局部运动反射的研究,1902年读到沃泰默的论文,立即重复他的工作,证实了他的结果。

但他们深信连接这段小肠的神经完全被切除了……为了证实这种设想,斯塔林立即剪下同一条狗的一段空肠,刮下黏膜……由此可见,此处的“同一小狗”应该是在沃泰默实验的基础上(切除了神经)的小狗,也是剪下了一段小肠的小狗。

总之,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笔者认为对高中学生的要求并不需要逐字逐句来理解,但作为传道者的生物学教师,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教材、理解教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0.
[2]翟中和.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翟中和.细胞生物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
[5]戴灼华.遗传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陈守良.动物生理学[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