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修辞特色

合集下载

木兰诗里的6个修辞手法

木兰诗里的6个修辞手法

木兰诗里的6个修辞手法导读:引导语:《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历代传诵,这除了得益于它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外,也与它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巧妙的运用大量的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

通过具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可以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和具体。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

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排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木兰诗的修辞手法作用

木兰诗的修辞手法作用

木兰诗的修辞手法作用木兰诗的修辞手法作用木兰诗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的修辞手法作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木兰诗的修辞手法作用《木兰诗》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反复、互文、顶针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

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木兰诗》的表现手法

《木兰诗》的表现手法

《木兰诗》的表现手法《木兰诗》的表现手法《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具艺术特色的诗篇。

它的艺术成就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有力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烘托了主题思想。

《木兰诗》主要描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身经百战,终获凯旋,以及辞官还乡的历程。

全诗是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写的,从木兰叹息并毅然决定代父从军写起,按情节发展写她忙于做从军准备和踏上征途的情景,以及长期的征战生活、立功不受爵赏,回家后亲人的热烈欢迎,换装后伙伴的惊讶,最后以“双兔”为喻,赞叹木兰乔装从军,使人男女莫辨的英雄行为结束全诗。

木兰英雄形象的出现,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平凡的意义。

她原是勤劳织布的普通姑娘,因父老弟幼,家里没有丁男可以应征而毅然乔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于是,她买了“骏马”“长鞭”,历经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而归,立功不受爵赏,愿意回家过和平的劳动生活,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女英雄木兰的形象意义还在于打破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说明男子能做的事,女子也能做,而且做得很出色。

这就把水兰这个形象塑造成为一个压倒须眉的女英雄,为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妇女扬眉吐气。

《木兰诗》的艺术成就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比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复叠、顶针等修辞手法,有力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烘托了主题思想。

这里谈一谈用复叠句、互文句、顶针句着力铺叙的特点。

诗中用得最多的是复叠错综句式。

复,指重复;叠,指重叠。

重复是全部相同,重叠是形式、局部相同,内容并不重复。

复叠就是指几个句子在形式和语法上相同的部分,错综指其中的变化,即不同的部分。

比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在结构形式上,各句大体相同,而最后“磨刀霍霍向猪羊”又比前几句增字,同中有异。

在词语上,“闻”“来”是各句相同的,而其它词语是不同的。

这种复叠错综的句式不仅使诗句既有节奏整齐而又有活泼跳荡之致;而且,唯其多迭,场面才显得热烈,人物才显得生动,这和累句芜词绝不相同。

木兰诗修辞手法点评

木兰诗修辞手法点评

木兰诗修辞手法点评导读: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成功地塑造了木兰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那么大家知道其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一、句式整齐的对偶句《木兰诗》这首民歌多处运用对偶句,不但使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悦耳,朗朗上口,而且又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民歌一开始就以这一组结构整齐的对偶句塑造了停机叹息,忧思重重的米兰形象,形成悬念,引起下文。

“阿爷无大儿,米兰无长兄”。

一组对偶句点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原来是天子大规模的征兵,父亲年老体弱无力从军。

在这种情况下,米兰怎能不思绪万千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这里诗歌运用了对偶中含对偶的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一方面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另一方面描写了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以此烘托木兰离家越远、思家越切的心情。

对偶手法的运用在《木兰诗》中随处可见。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都对塑造米兰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井然有序的排比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此文多处运用了井然有序的排比句,不但使句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而且加强了语言的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展示了木兰为出征而操办的忙碌场景。

这句也是排比和互文的套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里两组排比句,第一组先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举家欢庆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后一组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木兰归家后的激动心情。

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

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

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也是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一首讴歌女权、仁慈与勇敢的抒情诗。

木兰诗用有声气、优雅精美的语言清晰地表现出木兰勇敢、坚韧、富有魄力的性格,唱出了木兰的感人故事。

木兰诗的修辞风格多元而丰富,包括许多有趣而唯美的修辞手法。

一、比兴木兰诗融入了许多精妙的比兴修辞手法,这种技巧可以让诗歌的内容更加俊秀、动人。

木兰诗中,木兰比喻金甲像河水波澜,佩着宝杖,可以拣金莲:“拣金莲撒绣鞍,落魄如波澜沦。

”几件宝物之间,比得出木兰晶莹剔透的容貌:“金輕玉轻何比重,木兰貌更衬青紅。

”二、照应木兰诗采用了丰富的照应修辞手法,将故事中的场景和情节进行了有机的联系,木兰在洗衣乘舟时,在水中照应了自己的思绪:“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木兰发出的牵挂和心情,仿佛都藏在美丽的江湖之中,那流水、月光、鸟语等实物和心境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深情的故事。

三、夸张木兰诗也利用夸张的修辞方式,展示出木兰豪爽勇敢、坚毅不屈的气质。

木兰来到士兵帐下,勇敢面对千军万马:“下马擒虎须用牙,更须臂膊把虎挽。

”这里的木兰仿佛已经具备了武艺超群的能力,以舞剑弹棉,可以挽敌军的怒涛,这样的显然夸张的语言,可以让虚构的木兰拥有更多强大的气势。

四、象征木兰诗中充满了象征手法,表达出女子豪情壮志、冒险之风。

木兰在士兵帐下,一件件神奇之物,挡住了敌军的冲锋:“檀弓鼓瑟如能射,河水会穿石洼洞。

”这里的檀弓鼓瑟,犹如神器一般,抵御敌军,象征着木兰守护祖国的坚韧不拔。

总之,木兰诗用多元而丰富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木兰精彩的故事,在木兰诗中,无论是比兴、照应、夸张还是象征,都能够使得木兰的故事更有诗意、更加生动、更加感人。

木兰诗里的修辞手法,讲述了一位英勇而有情怀的女子面对困境,坚持信念,从而改变命运和奇迹。

木兰诗·修辞手法

木兰诗·修辞手法

木兰诗修辞手法: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互文修辞的运用能达到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无更换词语叫做叠句或重复。

作用: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真: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作用: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排比:作用:1、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达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3.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4.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作用:⑴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⑵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⑶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明喻甲象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犹)】如、好比、出现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木兰诗中修辞手法

木兰诗中修辞手法

木兰诗中修辞手法导读:《木兰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反复、互文、顶针)等修辞手法延伸:《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历代传诵,这除了得益于它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外,也与它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巧妙的运用大量的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

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家长座谈会校长讲话稿尊敬的各位家长,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感谢你们对学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感谢你们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付出的辛勤努力。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我想就几个问题谈谈自己对家庭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建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家庭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长要始终以正确的家庭观念来认识、处理家庭教育问题。

正确的家庭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家庭生活家庭应该有一个和谐、宁静、安全的环境,严禁家庭暴力和亲情伤害,做到家风正派,不偏废、不纵容、不溺爱孩子。

2.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家庭是孩子情感的港湾。

父母要注重孩子情感教育,平等、尊重、传递爱,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做到温暖、关心、理解孩子,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

3.与学校携手,共同教育孩子家庭与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形成横向联接和纵向配合,在教育上互相支持和补充,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认识水平,以便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培养孩子的自主及合作能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具备自主和合作的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这些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来讲,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孩子的自主意识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逐步放手让孩子自行处理事情,不断增强孩子的主动性、创造力及自我约束能力,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做事。

2.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懂得合作和协作的重要性。

家长可以通过组织孩子参加家庭活动、社区活动、义工活动等形式,让他们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增强孩子和集体的感情。

3.让孩子学会分享在生活中,分享是一种重要的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培养孩子总是要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个适合培养的点进行培养。

让孩子习惯与他人分享、互相尊重,并让孩子养成和善、乐于助人的习惯,不仅有助于孩子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也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家庭教育已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的修辞特色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成功地塑造了木兰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全诗淳朴雄浑、简劲粗犷,而且易记易诵。

《木兰诗》巧妙的语言与它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是分不开的。

一、句式整齐的对偶句
《木兰诗》这首民歌多处运用对偶句,不但使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悦耳,朗朗上口,而且又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民歌一开始就以这一组结构整齐的对偶句塑造了停机叹息,忧思重重的米兰形象,形成悬念,引起下文。

“阿爷无大儿,米兰无长兄”。

一组对偶句点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原来是天子大规模的征兵,父亲年老体弱无力从军。

在这种情况下,米兰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这里诗歌运用了对偶中含对偶的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一方面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另一方面描写了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以此烘托木兰离家越远、思家越切的心情。

对偶手法的运用在《木兰诗》中随处可见。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都对塑造米兰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井然有序的排比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此文多处运用了井然有序的排比句,不但使句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而且加强了语言的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展示了木兰为出征而操办的忙碌场景。

这句也是排比和互文的套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里两组排比句,第一组先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举家欢庆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后一组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木兰归家后的激动心情。

三、极有分寸的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

为表现木兰的英雄形象及显赫的战功,文章极有分寸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以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一夸张,生动地描写了木兰奔赴边关的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文章以“十二转”、“百千强”的夸张语言突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但木兰辞官不就,这就更突出了她不图功名、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质。

也为下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四、兼顾合指的互文
互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反映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同时反衬木兰的英勇和智慧。

在这里,“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合指兼顾。

语言上分开来写是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另外,“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也采用了互文的修辞。

这样上下句的意义互相渗透说明兼顾合指,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更加深刻。

五、生动形象的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可以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和具体。

为表现木兰的聪明智慧,文章还运用了妙趣横生的比喻。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其中前两句更具有民族特色,突出了木兰具有男子一般的英勇和无畏。

“雄兔”、“雌兔”的比喻新颖,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却始终未被同伴发现,可见她是何等地谨慎,何等地机敏,这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聪颖机智的优秀品质。

六、自然妥贴的设问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

为了引出下文,文章运用了极其自然的设问方法。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诗歌在上文木兰停机叹息的情况下发出疑问,随后又通过设问自然引出木兰停机叹息的缘由,因此这一设问在文中显得非常自然,毫无牵强之感。

七、环环紧扣的顶真
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

为了段落间的结构严密,文章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写出了战争情况之紧迫。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胜利归来,结果如何呢?文章用顶真的方法,使上下段的语言表达显得自然、严密,同时也说明了木兰战功显赫。

这首民歌正是巧妙、恰当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人物形象突出、语言生动活泼。

应该说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和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