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

合集下载

《木兰诗》教案(精选10篇)

《木兰诗》教案(精选10篇)

《木兰诗》教案(精选10篇)《木兰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老师明确: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板书课题。

二、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疏通大意)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

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解决生字词。

教师重点强调:(课件展示)“十二转”的“转”读zhuàn 。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 ”,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

“可汗”,读ke 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木兰诗优秀教案篇一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⑶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⑷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⑴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1:人类诞生于妇女也成长于妇女。

《木兰诗》教案优秀6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6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6篇《木兰诗》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木兰诗》中重点字词2、赏析诗中的木兰形象课前学习:选择诗的片段,与同伴进行课本剧表演课堂学习:第一块: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1、导入: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观看2、组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评价;全班齐读。

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齐读。

3、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准备质疑。

阅读、思考、讨论4、组织交流、评价(强调古今有差异的词语)交流、互评第二块:设计情境,精读课文内容1、问题情境: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女子似乎是足不出户的。

而木兰却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你认为这可信吗?为什么?阅读思考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3、电影中拍了很多战争的场面,而诗中只是精练的三句。

你觉得在这首诗中战争的场面应该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提示分析这首诗中花木兰的形象)小组合作讨论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第三块:语文活动:课本剧《木兰诗》片段1、小组合作,选取《木兰诗》片段,分角色表演。

按小组的顺序,分别到讲台前表演。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课后学习:同伴竞赛:看谁背诵《木兰诗》又准确又迅速。

木兰诗教案篇二[教学目标及重点]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媒体设计]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

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10篇-最新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10篇-最新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10篇《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篇一初中语文教案:《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1.教师带表情范背。

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

十二转的转就读zhuagrave;n。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旧时裳的裳读chaacute;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

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

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

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

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

《木兰诗》教案优秀8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8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8篇木兰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难点: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

然后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初读感知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三、设疑自探1.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2.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四、解疑合探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1、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

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

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

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五、质疑再探通过以上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问题预设: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

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木兰诗教学设计板书一等奖5篇

木兰诗教学设计板书一等奖5篇

木兰诗教学设计板书一等奖5篇木兰诗教学设计板书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2、学习《回乡偶书》:(1)、了解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

进士,累迁太常博士。

自号四明狂客。

善草隶。

天宝初,年八十六卒。

还乡里。

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

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同学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留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同学回答,总结规律老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同学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把握读诗的方法。

(3)、同学按小组争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

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原来,他是告老还乡,家乡有他的亲戚伴侣,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生疏,特殊是年轻的一代。

儿童们不熟悉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家乡,去追求功名事业。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

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定,登记来便成了诗。

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涵在短短的句子中。

(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木兰诗》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木兰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木兰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和结构。

1.2.3 背景介绍:介绍《木兰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2.1.1 朗读法:通过让学生朗读,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1.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1.3 案例分析法:以木兰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她的品质和价值观。

2.2 教学策略2.2.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故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木兰诗》的兴趣。

2.2.2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2.3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用5分钟时间,通过引入故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木兰诗》的兴趣。

3.1.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用10分钟时间。

3.1.3 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用15分钟时间。

3.1.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用15分钟时间。

3.1.5 总结:总结课堂教学内容,用5分钟时间。

3.2 时间安排3.2.1 总课时:45分钟。

3.2.2 各步骤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朗读10分钟,解析15分钟,讨论15分钟,总结5分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范文3篇我们应该都听过或者看到过巾帼英雄的故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范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乐府民歌知识。

(3)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3)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三、教学难点:认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导入语:豫剧《花木兰》歌词: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乡亲门才有这吃喝穿你要不相信那就往那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都是他们裢那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婚来嫁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个不如儿男唉咳唉咳唉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啊啊啊尊一声贺元帅细听端详阵前的花木力就是末将我原名叫花木兰呢是个女郎都只为边关紧军情急征兵选将我的父在军急就该保边疆见军贴不由我愁在心上父年迈弟年幼怎比胡狼难回答忠孝心来广议啊要替父去从军不用商量我的娘疼女儿她苦苦阻挡说木兰我发了疯啊言语巅狂为从军避仆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箭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啊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花木兰呢啊啊啊花木兰改木力我的元帅啊你莫保证荒.唐啊啊啊竟有此事啊自那日才改扮呢巧装男子移千山涉万水轻丝重金在军阵常胆心我是个女子啊举止间是女藏在心里唯恐她被发觉犯了军纪贻误了军情事难退强敌那一日在军阵中箭伤疗孟元帅来看病又把亲来提那时我赖箭伤啊装腔作势啊险轻点露出来女儿痕迹随元帅十二载转回故里啊收拾起纺织袍穿上我的旧时啊啊啊2、欣赏花木兰图片二、配音朗读,幻灯片显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生生互动法: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练,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