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中的共鸣是指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合集下载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或美学中,多是把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相比较而论的。

艺术作品价值与功能的显现,主要依赖于公众对它的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实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促进人类艺术的演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艺术批评是建立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从广义上讲,艺术批评是艺术批评家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行为、艺术理论、艺术思潮与艺术运动等方面进行客观性的探讨和分析。

1. 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就是指审美或反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和审美或反审美的创造活动。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见水的涟漪不断扩大,他欣赏自己的创作,并从中得到无比的快乐一以此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产生的愉悦。

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一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一方面,艺术创作不仅生产了艺术品,同时也生产了艺术品的欣赏者。

另一方面,欣赏者不仅最终实现着艺术品的创造,同时欣赏者的需求、趣味、消费能力也构成为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艺术价值圈。

艺术欣赏是由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

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不断循环往复,逐渐深化并得到更多的认识成果。

当人们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接触到艺术作品时,便产生了感觉。

感觉是对作品形式或艺术形象外在状况的反映,它是艺术欣赏活动的第一步。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了知觉。

知觉形象比作品中的形象更为具体和饱满,因为它渗透了欣赏者的情感与愿望等。

通过知觉形象促使欣赏者的思维活动纵横驰骋,给所欣赏的对象以更大的补充和丰富。

例如一位不懂艺术的农妇在面对齐白石所画的《虾趣》图时,会站住欣赏并赞叹:"真像啊,就和活的一模一样。

" 这就是农妇在欣赏的过程中,将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留存在头脑中的虾的形象,与画面上的虾进行对比,所得出的结论,情不自禁地赞扬画家的艺术创作,自己也得到一定的艺术享受。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是指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是指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是指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现象艺术欣赏中的共鸣是指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基本一致,产生感应交流,引起一种强烈的情绪激动。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对共鸣的描述是:“这种感觉的主要特点在于: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

情感的共鸣来自两方面的移情力,一是创作者“移我情”,将自我情感移入作品;一是情感物态化的作品对于欣赏者,产生“移他情”的魅力。

所以艺术传递情感是一种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创作主体表现情感;一方面是鉴赏主体体验情感和生发情感。

摄影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情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被摄对象的客观情感,摄影家的主观情感及鉴赏者生发的情感。

画面上表现的“被摄对象的客观情感”其实并不“客观凝聚着摄影家的主观情感,而鉴赏者生发的情感也只是对这种情感的一种反映形式。

所以,鉴赏主体的情感活动,归根结底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体验画面表现的情感和潜藏的情感;一是触景生情,生发的情感。

在摄影艺术鉴赏时,鉴赏主体所体验的情感与生发的情感,往往与创作主体表现的情感和鉴赏客体(作品)呈现的情感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

这种“不一致”产生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因素是指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和转移性。

情感往往是多种情感的并存,各种情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

主观因素指摄影创作主体的态度和鉴赏主体的态度:鉴赏主体在体验作品的情感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对画面情感进行“再创造”。

美学家伊斯特曼举了一个例子:那些坐在船舱里读报的人们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想尽快过河,而坐在甲板上欣赏景色的人们都是对旅途的短暂感到遗憾。

对前一种人来说,过河是实际目的,对后一种人来说,浸沉于美景的欣赏,超越了他渡河的实际愿望,他获得的是一种审美经验。

共鸣名词解释艺术概论

共鸣名词解释艺术概论

共鸣名词解释艺术概论
共鸣是指观众或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与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或体验产生共鸣或情感共振的现象。

在共鸣中,观众可以通过对
作品的感知、思考、评价和情感体验,与作品中的形式与内容相互对话、相互交流。

共鸣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一种深层次的互动,不同的观众可能
对同一件作品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共鸣。

这种共鸣可以是观众
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或情绪的共鸣,也可以是观众对作品所传递的
观点、价值观或思想的共鸣。

共鸣还可以是观众对作品中的故事情节
或人物命运的共鸣,或者是对作品中所展示的美学形式和结构的共鸣。

共鸣不仅仅是观众对作品的情感投入和体验,更是观众对作品进
行主体性参与和再创造的过程。

观众通过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将自
身的经验、情感、思考和想象融入到作品中,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和价值。

共鸣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既有个体的特点,又受到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共鸣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观众来说,共鸣可以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从而获得愉悦、启发、思考和成长的机会。

对于艺术家来说,共鸣是他们与观众进行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的方式,也是他们创作和表达自我的重要目标之一。

总而言之,共鸣是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共振。

通过共鸣,观众能够与作品产生深层次的联系和理解,从而获取更丰富的艺术体验和意义。

同时,共鸣也是观众对作品进行个体性参与和再创造的过程,为其赋予新的价值和意义。

影视艺术的鉴赏

影视艺术的鉴赏

影视艺术的鉴赏影视艺术鉴赏——影视接受的美学•影视接受美学广义上讲所有观众为主题的社会轰动,包括一般的―看电影‖、艺术层面的影视鉴赏以及具有社会功能的影视批评。

•狭义上讲: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观众能动地将影视作为艺术的影视艺术鉴赏行为。

•影视艺术诞生的短短百年时间里,看电影已经成为了人们最普遍、最平常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习惯。

•众所周知,电影的真正诞生就是以观众的出现为标志的。

•观众是影视艺术鉴赏的主体。

•作为影视鉴赏理论中的影视的接受美学,也就是影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又是观众伴随着复杂心理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审美再创造过程,它是鉴赏主体和鉴赏客体间的情感对话和精神遇合。

••影视艺术鉴赏的不同向度与不同层次•由于艺术的创作风格不同,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银(屏)幕美。

大致可分为:影屏幕上的造型美和动态美,纪实美和梦幻美,凝练美和冲淡美,人情美和哲理美四大类型。

•对于观众而言,影视艺术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

•每个读者的感觉方式与人生经验各不相同,因此当人们以各自独特的心灵去感悟艺术时,必然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

••鉴赏主体——观众的个性心理结构决定了影视鉴赏不同取向和不同层次。

•这里所说的个性心理结构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积淀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知识素养、气质秉赋、兴趣习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心理模式。

•一个人观察、欣赏事物总是带着一定情感,怀着一定情趣,并且无形中也受到了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的制约,由于情感、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不同,对事物注意什么,不注意什么以及对这些事物采取什么样的感情态度也就有了差别。

•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影视鉴赏的取向和层次也有很大的影响。

•影视艺术欣赏具有感受的直接性、生动性和广泛性。

•影视欣赏依据影视艺术的基本性质,又有自身的欣赏特点。

•影视艺术欣赏对象具有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欣赏的特点。

联想,是指审美活动中因感官接触到某一事物而引发联系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浅析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浅析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浅析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作者:庄荣荣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12期摘 ; 要:情感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家的认识决定了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艺术是对生活能动的反映,反映的能动性来自艺术家,来自他的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但首先把生活素材熔炼成艺术形象,依靠的就是他的思想以及和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艺术创作;艺术家中图分类号:J21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6-0267-01一、情感的含义及与艺术创作的关系1.情感的含义。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的心理形式,是对外观世界的一些现象或对象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的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

它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

2.情感在艺术创作中产生的原因,情感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强烈的健康的情感尤为重要。

情感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力,在艺术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由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认识的特性决定的。

情感是在生活中孕育出来的,艺术家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为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而感动,即产生了情感。

而后,情感也就变的更加强烈,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冲动,推动着他把使他感动的现实生活反映出来。

另外,艺术家也会带着已形成的情感态度去体验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感受到的生活便更鲜明的渲染上了他的感情色色彩。

因而反过来有强化它的情感态度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艺术家的情感无论是先体验生活而产生的,还是体验生活之前就有的,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都有很大的重要性。

二、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1.情感在创作中的表现。

在艺术创作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的心里因素就是情感。

情感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注入的艺术也就称不上艺术。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

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不可想象会存在没有内容。

所以,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在艺术接受活动中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作为一个统一体,是在相互探索、寻找中逐渐明确、深化,最后达到完整统一的。

形式是内容的外观,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某种意味并非由内容而是由形式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道德、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道德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反过来,艺术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其次,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宗教与艺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他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格调虽然与艺术表达方式相关联,但更多的涉及到作品的思想内容。

品味虽然也涉及到作品的内容,但与作品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和表达方式有更多的联系。

艺术作品中不同品味的形成是艺术家从不同的艺术观念出发把握生活的结果。

而格调则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的总会体现。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意义:有利于直接推动个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

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

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明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艺术活动中的共鸣现象: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线条、色彩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艺术活动中的共鸣现象。

主要特征是在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达到了相互融合和亲密无间的契合。

2019考研【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经典十道论述题解析

2019考研【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经典十道论述题解析
艺术鉴赏构成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对艺术鉴赏中审美感受的条理化及提炼和升华,艺术鉴赏活动的反复进行,不仅使艺术批评家的审美经验、艺术素养得以补充和丰富,使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和培养,而且直接为艺术批评家提供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评价的可靠而准确的感性材料,任何脱离了艺术鉴赏的艺术批评,必然都是苍白空洞,缺乏说服力的。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鉴赏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是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反之,鉴赏者在生活经历中从未直接或间接经历过艺术的相似内容时,那么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就难以接受或体会不深。
低俗趣味,是指低俗、粗糙、庸俗的审美趣味,表现在审美趋向、审美经验和审美创造,艺术追求各个方面。审美主体、创作主体在审美经验、创造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违背美的规律和人性本质特征的思想品格、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趣味和鉴赏能力,表现了某些人的平庸、低俗、粗陋甚至是卑劣、无耻的精神特点和低下的审美、审丑能力,乃至混淆了美丑,颠倒了美丑,低俗趣味只能给人以片面的感官刺激、感官享受,抑制了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我国电影史上,抗日战争时期的“软性电影”宣传的封建、色情等思想,这些便是低俗趣味的集合体,只能够让人变得安于享乐,骄奢淫逸。
审美娱乐功能。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是指艺术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从而得到了快乐和休息,当人们在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花鸟画时,聆听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时,从中可以感受到从容、平和、恬静和舒适,是一种纯粹而优美的人生享受,不仅描写美的事物的艺术作品能够引起人的美感,描写丑的事物的艺术作品也能引起美的感觉,现实中许多丑的事物在艺术家审美理想和高超技巧的作用下,往往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艺术作品通过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描述了一个直观的、丰富的、具体的感性世界。

艺术实践活动强烈地受个体生命体验和独特情感的支配。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感染人,固然有它色彩、线条、动作、姿态、旋律、节奏等形式美的因素。

但“形式和色彩的美本身并不足以成为绘画的目的”。

艺术与情感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或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一切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又在艺术传达的过程中把这种情感抒发出来。

由此可见,情感是与整个艺术存在同在的,甚至不可分割。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用艺术传达感情,清代画家孔衍栻说他画山水“不论大小幅,以情造境,顷刻可成。

”苏珊朗格则更加直接地指出:艺术就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

所谓艺术情感,就是指创作主体在整个艺术活动过程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艺术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地显示在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身上,尤其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

因为虽然艺术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但是艺术的物态化的存在是要依赖艺术家的个体性精神劳动创造,是创作个体体悟感受生活世界的结晶。

在这个体悟感受生活中,在艺术家体验生活、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整个创作过程中,艺术情感也经过了一个唤起、积蓄和释放的过程。

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感情。

同样,没有情感便没有艺术。

情感体现在对生活的情感注入,艺术情感是伴随着体验生活能力、艺术构思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的,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满着艺术情感,没有情感的艺术形象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每一种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对应着特定的心理感受,都能引起或优美、或抒情、或炽烈、或豪放、或优郁等对应的心理反映和感受,能表达出个人、群体、社会或民族的特定精神,这样才能再现生活的情感表达。

“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而用艺术相互传达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是指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基本一致,产生感应交流,引起一种强烈的情绪激动。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对共鸣的描述是:“这种感觉的主要特点在于: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

情感的共鸣来自两方面的移情力,一是创作者“移我情”,将自我情感移入作品;一是情感物态化的作品对于欣赏者,产生“移他情”的魅力。

所以艺术传递情感是一种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创作主体表现情感;一方面是鉴赏主体体验情感和生发情感。

摄影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情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被摄对象的客观情感,摄影家的主观情感及鉴赏者生发的情感。

画面上表现的“被摄对象的客观情感”其实并不“客观凝聚着摄影家的主观情感,而鉴赏者生发的情感也只是对这种情感的一种反映形式。

所以,鉴赏主体的情感活动,归根结底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体验画面表现的情感和潜藏的情感;一是触景生情,生发的情感。

在摄影艺术鉴赏时,鉴赏主体所体验的情感与生发的情感,往往与创作主体表现的情感和鉴赏客体(作品)呈现的情感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

这种“不一致”产生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因素是指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和转移性。

情感往往是多种情感的并存,各种情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

主观因素指摄影创作主体的态度和鉴赏主体的态度:鉴赏主体在体验作品的情感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对画面情感进行“再创造”。

美学家伊斯特曼举了一个例子:那些坐在船舱里读报的人们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想尽快过河,而坐在甲板上欣赏景色的人们都是对旅途的短暂感到遗憾。

对前一种人来说,过河是实际目的,对后一种人来说,浸沉于美景的欣赏,超越了他渡河的实际愿望,他获得的是一种审美经验。

如此看来,产生情感共鸣主要看与主体的情感态度。

“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而用艺术相互传达情感。

”作品中的情感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贯穿摄影艺术中最不可或缺的灵魂。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情感共鸣是指欣赏者由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产生的相似相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悲欢与共、思想感情的交流感应。

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如美术、音乐、诗歌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

还包括与认识过程相伴随的主观方面的感受与情感活动。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一般来说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一、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

在这一阶段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精神需求,是进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是进入审美的初始状态。

在这一阶段内,人们在意识上对审美对象产生兴趣,并高度集中,表现为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凝神观照。

二、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

对艺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动态等发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关系。

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对象特征总和,通过视觉对人的大脑皮层产生不同刺激,在人的情感中激起类似的、结构基本相同的力的样式,从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欢快等各种情感。

这种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整体把握,这种力的式样被格式塔心理学派称之为“异质同构” 现象。

在审美感知中,各种艺术形式的美都能给人感官上的愉悦,在人们心目中激起共鸣,使人的各种心理要素:思维、记忆、想象等都活跃起来达到一种兴奋状态,产生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

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自己举个例子)如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菲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古希腊雕像《拉奥孔》使人观后有痛苦的体验。

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

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三、审美理解与审美想象。

审美理解与审美想象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味、内容、技巧、象征意义等,只有直觉是不够的,要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才可能深刻地感知作品,整体地把握作品,与之产生共鸣。

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共鸣就是欣赏艺术作品时被激发出来的、与作品或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来的情感相近的情绪体验,具体表现为欣赏者的情绪或情感随着作品情感基调的变化或作品中艺术形象情感的变化而起伏变化,同悲同喜,甚至同哭同笑。

例如在欣赏杜甫的诗歌《兵车行》时,读到“耶娘妻子
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种凄惨的送别景象时,我们会产生深深的同情;而读到“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时,我们会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产生深深的痛恨;读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我们会体验到倾诉者内心的悲愤、无奈。

优秀的艺术作品首先必须具有感染力,能以某种情绪或精神打动读者,引发读者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精神活动,如思考、批判等。

看到著名的雕塑作品《大卫》,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充溢田地的阳刚之美;面对著名的油画《父亲》,我们会为他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深深打动,听到激越铿锵的《命运》,我们会涌动起一股豪迈的激情,听到凄恻动人的《二泉映月》时,我们会潸然落泪。

情感共鸣的产生除了来自于艺术作品的激发以外,也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体验。

那些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的人是很难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产生共鸣的。

有一颗善感的心,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有一定的艺术感受力,才能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产生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情感共鸣
编辑本段定义
准确的定义应该是:两个人活着一个群体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上产生了一种灵魂上的和精神的无限延展和沟通。

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基本一致,达到配合默契的交往。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由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他把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提出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也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会使人产生审美感情。

它为塞尚以来的后期印象派,以及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以马帝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等现代派艺术的出现作了极力的辩护。

它对现代艺术,甚至当代艺术的理论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

因此,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柱石。

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已成为流行的口头禅,以导致西方一度泛滥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


贝尔的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的。

其一是对艺术品的定义,“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

而把能唤起这种特殊感情的物品称之为艺术品”也就是说,不能唤起这种特殊感情的物品,我们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即使这件作品很好看,技巧很高,或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

那么什么是“特殊感情”呢?贝尔是这样回答的,“大凡敏感力很强的人都会同意,由艺术品唤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指一切艺术品均唤起同一种感情。

相反,每一件艺术品唤起的审美感情都是独特的。

尽管如此,所有的人从艺术品中感受的感情都是属于同一类的。

……而且,各类视觉艺术品,如绘画、建筑、陶瓷、雕刻以及纺织品等,都能唤起这种感情,这种感情就叫审美感情。

”"“激起这种审美感情的,只能是由作品的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成的关系或形式。

这种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认为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的基本性质,它是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特有的性质。

为何这种形式即是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特有的?贝尔用了一个自圆其说的说法———“我唯一的依据就是这种特殊感动的亲身体验。

”$好的批评家会使我看到一幅画中最初没有感情而被我忽略了的东西,直至我获得了审美的感情承认它是一件艺术品。

也就是说批评家只有通过影响我的审美经验才能影响我的审美理论,一切审美方式必须建立在个人的审美经验上,他强调了审美的主观性,并且把这种个人的主观性统一于“有意味的形式”中。

为了说明这种“形式”和“意味”的纯粹性和不寻常性,贝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即:“有意味的形式”完全不同于再现现实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不是一般人心中的美;“有意味的形式”不同于现象的实在,而是同“物自体”或“终极的实在”有关。

贝尔认为,之所以说艺术的本质是在于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因为只有这种纯粹的形式关系,才能唤起审美感情,而再现、记述事实、描述故事情节等等,不能唤起审美感情,反而会影响它和干扰它。

因为再现成分出现,只能引导观赏者作一些无关的联想,“从超凡脱世的审美境界回到尘世,从审美感情回到日常感情”“我们都清楚,有些画虽
使我们发生兴趣,激起我们的爱慕之心,但却没有艺术的感染力。

此类画均属于我们所说的‘叙述性绘画’之类。

它们的形式并不在于唤起一种审美感情,而是一种暗示日常感情,传达信息的手段。

具有心理、历史方面价值的画像,摄影作品,连环画以及花样繁多的插图均属这一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