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蔡襄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专题04文言文阅读-2023一模分类汇编(江西地区)(含解析)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2023一模分类汇编(江西地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鲁直德性夙成黄鲁直得洪州解头①,赴省试。
公与乔希圣数人待榜②,相传鲁直为省元③。
同舍置.酒,有仆自门被发大呼而入,举三指,问之,乃公与同舍三人,鲁直不与。
坐上数人皆.散去,至有流涕者,鲁直饮酒自若。
饮酒罢,与公同看榜,不少见于颜色。
公尝为其妇翁④孙莘老言:“重之后妻死,作《发愿文》⑤,绝嗜欲,不御酒肉。
”至黔州命下⑥,亦不少动。
公在归州⑦日,见其容貌愈光泽。
留贬所累年,有见者,无异.仕宦时。
议者疑鲁直,其德性殆夙成⑧,非学而能之。
【注】①黄鲁直: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
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
解头:又称“解元”“举首”,指乡试第一名。
①公:此处指孙升。
待榜:等待录取名单公布。
①省元:省试第一名。
①妇翁:俗指岳父,孙莘老是黄庭坚的岳父。
①《发愿文》:见《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一。
①黔州命下:黄庭坚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有人指责《实录》有不实之处,黄庭坚就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县)安置。
①不少动:不稍改变。
少,同“稍”。
①归州:地名。
①殆:大概。
夙成:长期养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置.( )(2)皆.( ) (3)异.(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之,乃公与同舍三人,鲁直不与。
(2)饮酒罢,与公同看榜,不少见于颜色。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认为黄庭坚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①杨景行,字贤可,吉安太和州人。
登延祐二年进士第,授赣州路会昌州判官。
会昌民素不知井.饮,汲于河流,故多疾疠;不知陶瓦,以茅覆屋,故多火灾。
景行教民穿井以饮,陶瓦以代茅茨,民始免于疾疠火灾。
豪民十人,号十虎,干政害民,悉捕置之法。
乃创学舍,礼师儒,劝民斥腴田以膳士,弦诵之声遂盛。
②调永新州判官,奉郡府命,核民田租,除刬①宿弊,奸欺不容,细民赖.焉。
改任江西行省照磨,转抚州路宜黄县尹,理白冤狱之不决者数十事。
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板块五 学案48 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

学案48理解文言实词(二)——善于推断,代入比较复习任务 1.掌握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2.掌握两类实词题型的答题方法。
考情微观见学案47活动一掌握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一)语境推义语境推义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一个多义词在句子中的上下文来确定该词在这一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利用语境推义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马文升)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明史·马文升传》):朝官/望其项背(2)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
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吕氏春秋·慎行》):讨伐(3)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
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
宿(指传主胡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宋史·胡宿传》):责备解析(1)“班列”原指“朝班的行列”,又可指“朝廷”或“朝官”,这里根据上下文可译为“朝官”。
“望”作为动词,有“看”“期望”等义,联系前文“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因此在这里“望”是“望其项背”义。
(2)“诛”是“杀”义,单看它在这个句中很恰当,但结合大语境,尤其是结合下文看,解释为“杀”讲不通,因为庆封逃到鲁国了,因此“诛”在这里应解释为“讨伐”。
(3)将“诮”解释为“讥诮,讽刺”,仿佛顺理成章。
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一是因为“诮”的常用义为“讥诮”;二是因为将“讥诮”义代入句中,说通判、僚吏处事不当,使得胡宿“讥诮”他们,似乎也未尝不可。
但全面联系语境,特别是准确把握下文胡宿所说的一番话,就可以判定“诮”解释为“讥诮,讽刺”是否正确了。
揣摩胡宿话语的意思,是直接指出通判、僚吏的错误,这不是在“讥诮,讽刺”,而是在“责备”。
文言文《宋史晏殊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明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迁光禄寺同判太常礼院。
丧母,求终服,不许。
再迁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馆,为升王府记室参军。
岁中,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知制诰,判集贤院。
久之,为翰林学士,迁左庶子。
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
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
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议遂定。
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太后谓东宫旧臣,恩不称,加给事中。
殊出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谏官奏留,不许。
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
”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徙陈州,又徙许州,稍复礼部、刑部尚书。
祀明堂,迁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迁兵部。
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
既平,复求出守,特留侍经筵,诏五日一与起居,仪从如宰相。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
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费虽临奠以不视痰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殊性刚简,奉养清俭。
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
善知人,富弼、杨察,皆其婿也。
殊为宰相兼枢密使,而弼为副使,辞所兼,诏不许,其信遇如此。
文章赡丽,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
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
(节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B.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C.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D.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翰林学士,官名。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宋史王安石传》含答案

A.王安石博闻强识,文采不俗。他小时候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王安石见解超凡,受到赏识。韩维向神宗推荐王安石,升职后也推荐他做记室,神宗一即位就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C.王安石执着变法,遭人弹劾。旱灾时,神宗想废除变法,他认为旱灾时小事,郑侠上奏要求罢免王安石。
14.①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执政;②任用人员多有不当;③执政出现了崇宁宣和之际的祸乱。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通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顾微末之身,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从士大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两位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王安石回答说:“说这个话的大臣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两位太后说这些话,那是向经、曾佾进的谗言。”冯京说:“臣也听说了。”王安石说:“士大夫不满的意见,都集合到冯京处,所以冯京才听到这些议论,臣就没有听说。”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于是郑侠被判罪流放到岭南。朱熹曾经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而且尤其以品德修养经世济民为己任,被神宗所知遇,位至宰相,朝廷期望能仰仗他有所作为,或许可以再出现二帝三王时期的兴盛。而王安石却急切地以财利兵革为首要事务,推举任用凶险邪恶的人,排挤贬斥忠诚正直的人,毒害流传到四海,以至于崇宁、宣和时期,祸乱达到极点。”这是天下之共同的心声也。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神宗没有听韩琦的话,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唉,这虽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适足以累之也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他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B.礼部,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后来对其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
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
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才能出众,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5.宰相韩琦对英宗想要召苏轼入翰林给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案】1.C2.C3.A4.(1)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宋史节选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宋史节选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宋史节选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篇一」包恢字宏父,建昌人。
自其父扬、世父约、叔父逊从朱熹、陆九渊学。
恢少为诸父门人讲《大学》,其言高明,诸父惊焉。
嘉定十三年,举进士。
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进左司郎官,未行,移福建兼知建宁。
闽俗以九月祠“五王”生日,靡金帛,倾市奉之。
恢曰:“彼非犬豕,安得一日而五子同生,非不祥者乎?而尊畏之若是。
”众感悟,为之衰止。
兼转运判官,以侍御史周坦论罢。
光州布衣陈景夏上书云:“包恢刚正不屈之臣,言者污蔑之耳。
”又四年,起为广东转运判官,寻为大理少卿。
是时海寇为乱,恢单车就道,调军建寨,一旦集诸军讨平之。
嘉兴吏因和籴受赇百万,恢被旨虑囚,减死。
景定初,为中书舍人。
林希逸奏恢守法奉公,其心如水。
权刑部侍郎。
豪有夺民田寄公租诬上者,恢上疏,指为以小民祈天永命之一事,帝览奏恻然,罪任事者,即归民田。
召赴阙,辞。
度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
郊祀礼成,还,以资政殿学士致仕。
恢历仕所至,破豪猾,去奸吏,政声赫然。
尝因轮对曰:“此臣心恻隐所以深切为陛下告者,陛下恻隐之心如天地日月,其闭而食之者曰近习耳。
”参知政事董槐见而叹曰:“吾等有惭色矣。
”他日讲官因称恢疏剀切,愿容纳。
理宗欣然曰:“其言甚直,朕何尝怒直言!”经筵①奏对,诚实恳恻,未尝不从容谆至。
度宗至比恢为程颢、程颐。
恢侍其父疾,涤濯拚除之役不命僮仆。
年八十有七,临终,举卢怀慎卧箦②穷约事戒诸子敛以深衣③,作书别亲戚而后卒。
遗表闻,帝辍朝,赠少保,谥文肃。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有删改)【注】①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②箦:竹编:床席。
③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
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福建兼知建宁知:主管。
B.众感悟,为之衰止衰:懈怠。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蔡襄《答谢景山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蔡襄《答谢景山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
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因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
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
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
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
”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
妄者易进而难退,猬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猬,君子皆不由也。
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
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蹶,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
”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
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
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
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
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
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
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
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
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庆
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
..,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
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
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
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
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
代时丁口
..税之半。
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
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
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
以为固,至今赖焉。
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
治平三年,母丧,丁忧
..。
明年
卒,年五十六。
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为规劝之意。
C.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丁忧,按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襄是非分明。
对范仲淹等四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的升官,
他均作诗表示祝贺。
B.蔡襄忠心劝谏。
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体恤民情。
他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开塘溉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赏识。
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为忠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
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译文:
(2)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译文:
1.C
2.C[丁口,即男女人口。
]
3.A[“对范仲淹等四人和高若讷的过往”“表示祝贺”有误。
]
4.(1)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这首诗返回,在幽州旅馆张贴。
(2)医生虽然有高明的医术,如果不能尽用,那么病将会日渐加重,即使有秦和、扁鹊这样的名医,也难以取得效果了。
参考译文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科举考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言事被贬离开京城,余靖争论要救助他,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贬谪,欧阳修上书斥责司谏高若讷,因此三个人都受牵连被斥责。
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这首诗返回,在幽州旅馆张贴。
庆历三年(1043),仁宗更换宰相,亲自提拔余靖、欧阳修及王素任谏官,蔡襄又写诗祝贺,三个人一同推荐蔡襄,仁宗即任命蔡襄掌管谏院事务。
蔡襄为进谏之路开放而欢喜,同时也担心正人君子难以长久立于朝廷,于是上书说:“朝廷增加任用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一天之间一同任命,朝廷内外互相庆贺。
然而担任谏官不难,听取进谏却是难事;听取进谏不难,采纳谏言、按谏言办事却是难事。
他们三人都忠诚刚正,一定能畅所欲言。
君主有过失,不在未出现之前去纠正,流传于天下后代,事情愈加不能遮掩,这就叫彰扬君主的过失,希望陛下明察,不要造成只有好谏的名声而无实际的效果。
”夏竦被罢免枢密使职务,韩琦、范仲淹在位,蔡襄说:“陛下罢免夏竦而任用韩琦、范仲淹,士大夫在朝廷祝
贺,百姓也在道路上唱歌庆贺,乃至用饮酒叫喊的方式来表达欢喜之情。
况且贬退一邪人,进用一贤士,难道就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吗?这是因为一邪被贬退那么其同类也被贬退,一贤被进用那么其同类也被进用。
众邪一同被贬退,众贤一同被进用,国家能有不安定太平的吗?虽然这样,但我很忧虑。
天下的大势,譬如病人,陛下已经得到良医了,对之信任不疑,不只使病好了,而且还使百姓长寿。
医生虽然有高明的医术,如果不能尽用,那么病将会日渐加重,即使有秦和、扁鹊这样的名医,也难以取得效果了。
”因母亲年老,蔡襄请求任福州知州,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开拓古五塘灌溉民田,上奏请求减少五代时丁口税的一半。
晋升知制诰,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任开封知府。
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第二次任福州知州。
移任泉州知州,距离泉州城二十里的万安渡,人们隔海而渡,往来畏其险恶。
蔡襄立石为桥梁,梁长三百六十丈,在基底种植牡蛎来稳固桥梁,至今人们过海仍依赖于这种方式。
又种植松树七百里来荫庇道路,闽人刻碑记载他的功德。
治平三年(1066),其母去世,辞官回家守丧。
第二年蔡襄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乾道年中,赐蔡襄谥号叫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