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2015心肺复苏指南

合集下载

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最新指南

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最新指南

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最新指南一、生存链一分为二:分为院内心脏骤停(IHCA)与院外心脏骤停(OHCA)生存链院内心脏骤停:监测和预防;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即时高质量心肺复苏;快速除颤;高级生命维持和骤停后护理。

院外心脏骤停: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即时高质量心肺复苏;快速除颤;基础及高级急救医疗服务;高级生命维持和骤停后护理。

二、体征评估从“3步”变成了“2步”2015年的指南倾向于评估患者意识后同时评估呼吸和脉搏,之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求助,减少启动ERS的延迟。

三、先按还是先电?尽快除颤一直是CPR中保证患者存活率的关键一环,在2010年的指南中,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或除颤器准备就绪时,先进行1.5-3分钟的CPR,然后再除颤。

今年的指南则表示,一旦除颤器准备就绪,就直接除颤,当然,在AED和和除颤器的获取和准备过程中,还是需要CPR 的。

四、不嫩“拼命”按压!新指南设定了胸外按压程度的上限,频率在100-120次/分,深度在5-6厘米。

五、按压间隙不倚靠患者胸部。

2010年的指南中强调按压间隙需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但是在绝大多数实际临床过程中,每次按压间隙时我们的重心还是偏向患者。

现在指南对此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要求按压间隙不能“倚靠”在患者胸部。

这就意味着在按压间隙,不能有任何力量施加在患者胸部,这对施救者的重心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可以放在患者胸上,但是不能有任何力量。

六、按压比例限定,减少中断。

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是为了在CPR时尽可能增加冠脉灌注和血流。

今年的指南提出了一些硬性规定:每次中断必须控制在10秒之内,按压操作在整个CPR过程中不得低于60%。

这意味着,在1分钟需要做100-120次按压,根据按压呼吸比(30:2),中间要做3-4次人工呼吸,不仅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限制在10秒之内,而且还要保证每分钟至少有36秒在按压。

这对单个施救者的操作熟练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
能够进行 PCI的医院,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在溶 栓治疗后最初的3到6小时内,最多24小时 内,对所有患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 造影,不建议只在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 影时,才转诊。
12、低温治疗
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 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年患 者,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TTM),选定在 32到36度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
8、加压素被除名
2015(更新)指出,联合使用加压素和 肾上腺素,相比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 素在治疗心脏骤停时没有优势。给与加 压素相对使用肾上腺素也没有优势,因 此,加压素已被新版指南除名。 2010(旧)指南认为一剂静脉 /骨内推 注的 40 单位加压素科替代第一或第二剂 肾上腺素治疗心脏骤停。
7、除颤
先除颤?先按压?
2015(更新)指南提出:当施救者可以立 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时,应尽 快使用除颤器。当不能立即取得AED时, 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获取 AED,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2010(旧)的指南中,在 AED 就绪时,应 先进行 1.5 - 3 分钟的 CPR, 然后再除颤。
10、及早冠脉造影
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 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还是疑 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 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应实施急诊冠状动 脉血管造影。
11、及早PCI
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 (PCI),应立即转移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 初的医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疗。
5、离开胸壁
2015(更新)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 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
2010(旧)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 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如果 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 碍患者的胸壁会弹。

最新版2015心肺复苏指南

最新版2015心肺复苏指南
的按压中断时间不得超过10秒。
口对口人工呼吸
深吸一口气,屏气,用口唇严 密地包住昏迷者的口唇,在保 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将气体 吹入人的口腔到肺部
吹气后,口唇离开, 并松开捏鼻的手指, 使气体呼出
用一手将病人 的鼻孔捏紧
「The Kiss of Life」(生命之吻)
「The Kiss of Life」(生命之吻)
心肺复苏2015指南及
《2018 AHA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抗 心律失常药物在成人心脏骤停高级心血管生命支
持及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应用》
霍邱县麻醉专业质控中心 何德廷
心脏骤停的原因
• 成人常见原因: 6H:低体温 酸中毒 低血糖 低钾和高钾 缺氧 休克 6T(5T):张力性气胸 心包填塞 冠脉血栓和肺动脉血栓
• 当时伤者Champion 触电后休克,幸好有安全绳防止下堕,而 拯救者Thompson 迅速捉住他,并且进行人工呼吸,即使现场 无法施行心外压,却透过持续不断把气吹入伤者肺中,直至他恢 复轻微脉象,就与他一同松开安全带回到地面,与其他工人继续 CPR,等到医护人员赶到作进一步治疗,最终伤者完全康复。
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CPR存活率相近
按压体位
• 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如 为软床,身下应放一木板,以保 证按压有效,但不要为了找木 板而延误抢救时间
• 抢救者应紧靠患者胸部一侧, 为保证按压时力量垂直作用于 胸骨,抢救者可根据患者所处 位置的高低采用跪式或用脚凳 等不同体位
胸外按压的位置
• 胸骨中下1/3交 界处
患者平仰卧在 坚硬的平面上
为了快速确定按压位置,可采取 两乳头连线中点的办法
胸外按压的方法
• 左手的掌根部放 在按压区,右手 重叠在左手背上 ,两手手指 (扣 在一起)离开胸 壁。双肩正对人 胸骨上方,两肩 、臂、肘垂直向 下按压。抬起时 ,掌根不要离开 胸壁

2015新心肺复苏指南

2015新心肺复苏指南

2015 年10 月15 日,新版《美国心脏学会CPR 和ECC 指南》隆重登场。

时隔5 年,AHA 会对指南的哪些部分进行更改?是否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接下去,丁香园将为你用心分析。

1. 快速反应,团队协作施救者应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如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以缩短开始首次按压的时间;由多名施救者形成综合小组,同时完成多个步骤和评估(分别由施救者实施急救反应系统;胸外按压、进行通气或取得球囊面罩进行人工呼吸、取回病设置好除颤器同时进行)。

2. 生存链「一分为二」AHA 成人生存链分为两链:一链为院内急救体系,另一链为院外急救体系。

手机时代,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手机等现代化电子设备能够在院外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院内急救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早期预警系统、快速反应小组(RRT)和紧急医疗团队系统(MET)。

3. 先电击or 先按压10 年的指南中,在AED 就绪时,应先进行1.5 - 3 分钟的CPR, 然后再除颤。

最新版则提出:当施救者可以立即取得AED 时,对于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不能立刻取得AED,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转变AED 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在设备提供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4. 别再使劲按了!10 年的指南规定胸外按压的下限:频率≥ 100 次/ 分、深度≥ 5 厘米。

临床上普遍存在按压过度的问题,如胸骨和肋骨骨折,同时,施救者也会消耗大量体力,无法保证接下去的按压质量。

新的指南提出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应该有足够的速率和按压幅度:按压速率为100 - 120 次/ 分钟;幅度至少是5 厘米,不超过6 厘米。

5. 瘾君子的福音若患者有疑似生命危险、或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紧急情况,应给与纳洛酮。

瘾君子的福音!对于已知或疑似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患者,如果无反应且呼吸正常,但有脉搏,可由经过正规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和BLS 施救者给与肌肉注射或鼻内给予纳洛酮。

6. 胸外按压需「有效」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必须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为了提高按压效率,减少按压中断十分必要,更新版指南提出胸外按压在整体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至少为60%。

心肺复苏最新标准2015

心肺复苏最新标准2015

心肺复苏最新标准2015心肺复苏(CPR)是一种急救措施,用于在心脏停止跳动或呼吸停止时维持血液循环。

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的操作标准进行了更新。

这些更新的标准旨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为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提供更清晰、更简单的操作指南。

根据最新的心肺复苏标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变化和更新:1. 胸外按压深度,AHA建议在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至少应达到5厘米(2英寸),最大深度不超过6厘米(2.4英寸)。

这一变化旨在确保足够的血液被推动到患者的大血管和重要器官,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有效性。

2. 胸外按压速率,AHA建议在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速率应为每分钟100-120次。

这一变化旨在确保按压的速率与心脏跳动的频率相匹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3. 呼吸比例,AHA建议在心肺复苏时,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应进行2次人工呼吸。

这一变化旨在减少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之间的转换时间,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连续性和效率。

4.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AHA强调在心肺复苏中使用AED的重要性。

AED能够检测心律失常并提供电击治疗,因此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及时使用AED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5. 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AHA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包括按压深度、按压速率、呼吸比例、胸外按压的连续性和中断时间的最小化等。

这些因素都对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2015年最新的心肺复苏标准对心肺复苏的操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旨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对于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来说,熟悉并严格遵守这些最新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心肺复苏,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希望通过这些最新标准的推广和实施,能够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2015心肺复苏指南更新

2015心肺复苏指南更新

3、先给予电击还是先进行 心肺复苏
2010(旧版)
• 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立即可取得 AED,施救者应从胸部按压开始心 肺复苏,并尽快使用 AED。
• 在现场有 AED或除颤器的医院和其他机构,治疗心脏骤停时,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 复苏,并且在 AED/除颤器可供使用后尽快使用。
总体印象
效率为先
贴近实际
目录
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
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
救治体系组成 2015(更新)
确定了救治体系的通用元素,为利益相关方提供了一个通用框架,以便其组建一个综合性复苏系统。
急救系统分类:SPSO
生存链 2015(更新)
建议对生存链进行划分,把在院里和院外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区分开来,确认患者获得救治 的不同途径。
复苏系统应对急救系统建立持续质量改进
救治的地区化 2015(重申) 院外心肺骤停复苏方法的地区化可以通过使用心肺复苏中心来实现。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 心肺复苏质量:
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的总结 1
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和2010年相同,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BLS)流程。
主要内容
社区非专业施救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方案 调度员识别濒死喘息 胸外按压的强调事项 胸外按压速率 胸部按压深度 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下旁观者给予纳洛酮
1、社区非专业施救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方案
2015(更新) 建议在很可能有目击者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场所,实施公 共场所除颤 (PAD)方案(如机场、赌场、运动设施等)。 建议公共安全第一反应人员实施心肺复苏并使用自动外除颤器 (AED),以增 加院外突发心脏骤停的存活率。2010年《指南》建议在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发生率相对 较高的公共场所建立自动体外除颤器方案(如机场、赌场、运动设施等)。

2015新版心肺复苏指南

2015新版心肺复苏指南

2015新版心肺复苏指南:儿童基础及高级生命支持要点015年10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了最新版的心肺复苏指南。

上周,小编已经对新版指南中“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部分与2010版进行了对比,而本文将对此次指南中儿科基础及高级生命支持部分的要点进行总结。

首先是2015 AHA心肺复苏指南儿科基础生命支持心肺复苏(CPR)部分要点:1.院外心脏骤停儿童患者的存活情况不容乐观,各年龄组存活率约为8%。

2.由于窒息性心脏骤停在儿童中更为常见,因此通气设备对儿童患者至关重要。

但儿童心肺复苏中胸部按压、开放气道及人工呼吸顺序与成人治疗内容一致。

3.高质量心肺复苏(CPR)包括:充分的胸部按压频率(100~120 bpm)及深度(胸廓前后径1/3);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次数;避免过度通气(可见胸廓充分回弹,12~20次/分钟);4.胸部按压/人工呼吸效果优于单纯按压,若施救者不愿进行人工呼吸,也可单纯进行胸部按压。

2015AHA心肺复苏指南儿科高级生命支持的内容要点:1.儿科院内心脏骤停存活率已增加至43%左右。

2.延长CPR并非毫无作用,接受CPR治疗35分钟以上者的存活率达12%,60%患者的神经预后有所改善。

3.心脏骤停前治疗儿科快速反应治疗团队及儿科预警评分可降低非ICU患者及普通患者的死亡率,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这些方案可用于普通病房的高危儿童患者;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可进行输液推注治疗(剂量可达20cc/kg),但后续推治疗注应视个体评估情况而定;存在心脏骤停风险的急性爆发性心膜炎患者可考虑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

4.骤停期间治疗ECMO心肺复苏(ECPR)可用于心外科诊断异常的患者,此类患者经ECPR治疗后的预后优于其他患者;应用呼气末CO2及介入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以评估CPR治疗质量,但目前尚无具体参考值;除颤能量:2 J/kg,4 J/kg,>4 J/kg,最大能量10 J/kg或成人剂量;对于电击难治性室颤或无脉室速的患者,考虑胺碘酮或利多卡因治疗。

2015心肺复苏新指南

2015心肺复苏新指南

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了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以下为该指南的10大更新要点:1、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

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厘米。

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厘米,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

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

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

2、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

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

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100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60%。

指南把心肺复苏与驾车行驶进行了比较。

在驾车行驶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行驶速度影响,还受中途停顿的次数和时间影响。

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不中断行驶,则实际行驶距离为一小时60英里。

以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但中途停顿10分钟,则实际行驶距离为―小时的英里。

停顿越频繁,停顿时间越长,则实际行驶里程越少。

3、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

原指南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

如果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碍患者的胸壁会弹。

4、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

旧版指南仅指出,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5、关于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的问题,新指南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快速反应系统:针对心脏呼吸骤停高危患者,能提供即时监控 ,并迅速启动急救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复苏。
心肺复苏程序
心肺复苏程序变化(新生儿除外):
C-A-B 代替 A-B-C
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2010,
2015) 代替
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2005)
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
心室纤颤
心脏停搏
电机械分离
基础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BLS)
•早期识别、启动EMS •早期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 •早期除颤
一、判断意识 10秒内
现场发现有人突然倒地,确定急救场所的安全性 后,应该立刻检查患者的反应性。对其喊话或摇 轻动其肩部,高声问: “喂,你怎么啦?”(轻 摇重喊)
的按压中断时间不得超过10秒。
口对口人工呼吸
深吸一口气,屏气,用口唇严 密地包住昏迷者的口唇,在保 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将气体 吹入人的口腔到肺部
胸外按压的位置
• 胸骨中下1/3交 界处
患者平仰卧在 坚硬的平面上
为了快速确定按压位置,可采取 两乳头连线中点的办法
胸外按压的方法
• 左手的掌根部放 在按压区,右手 重叠在左手背上 ,两手手指 (扣 在一起)离开胸 壁。双肩正对人 胸骨上方,两肩 、臂、肘垂直向 下按压。抬起时 ,掌根不要离开 胸壁
25
五、开放气道
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为舌后坠,开放气道 的关键是解除舌肌对呼吸道的堵塞
仰头举头举颏法 :一手置于前额推头后仰,另一手食 指和中指上抬下颏处,使下颏与耳垂连线与水平 面垂直
开放气道的手法
• 托颌法 :双手向前推下颌骨带动舌体前移 使气道开放。(尤其适用于颈椎外伤者)
六、人工呼吸
• 方法: 口对口,口对鼻、口对面罩、球囊-面罩等 • 最常用、最方便是球囊-面罩 • 气管插管后,每6秒给1次呼吸,每次呼吸超过1秒,潮气量(
500-600ml,6-7ml/kg),以胸廓上抬为原则,避免过度通气。 • 单人操作,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30:2;儿童单人施救30:2;双
人以上施救,按压:呼吸比例为15:2 • 按压操作时间在整个CPR比例不得低于60%;每次人工呼吸导致
以掌跟按压
胸外按压的方法
• 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
胸外按压的方法
◆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 ,腕、肘、肩关节伸 直,以髋关节为轴, 垂直向下用力,借助 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 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 压 ◆ 2015年指南强调: 施救者应避免在按压 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 ,以便每次按压后胸 廓充分回弹。
二、启动急救系统
• 如果患者没有 反应、没有呼 吸或仅仅是喘 息,则施救者 应怀疑发生心 脏骤停。立即 就近呼救。同 时检查呼吸脉 搏,然后启动 应急反应系统
取 消 了 2010 年 指 南 “看、听和感觉呼吸”
三、检查大动脉搏动(5-10秒)
左手扶头,右手的食、中指找准喉头,滑向气管与乳头肌间, 即可感到颈动脉搏动,要轻触,不可用力过大按压,时间不要 超过10秒钟。专业急救人员亦可触摸股动脉搏动。
• 4--6分钟内进行复苏者,10%被救活。 • 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4%。 • 超过10分钟存活率几乎为0。
2015年AHA 心肺复苏指南
心肺复苏的概念
心肺复苏(CPR)
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以心脏按压 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以人工呼吸代 替患者的自主呼吸。
心肺脑复苏(CPCR)
婴幼儿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 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压。 下压深度:(婴儿 )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4 厘米)。
• 儿童 (5 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
23
高质量的心脏按压
按压频率100次/分-120次/分,尽可能减少停顿 胸廓完全回复后,再施压,避免倚靠在患者胸上 按压深度成人不少于5cm不超过6cm、儿童及新生儿至
四、胸外心脏按压
单纯胸外按压
• 强调“用力按,快速按,不间断” • 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的CPR和同
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CPR存活率相近
按压体位
• 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如 为软床,身下应放一木板,以保 证按压有效,但不要为了找木 板而延误抢救时间
• 抢救者应紧靠患者胸部一侧, 为保证按压时力量垂直作用于 胸骨,抢救者可根据患者所处 位置的高低采用跪式或用脚凳 等不同体位
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 按压:回复时间=1:1 单人操作按压:通气= 30:2,对儿童和婴儿的双人
CPR, 15:2
按压速率
新指南提出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速 率按压。2010年指南仅有下限,至少 100次/分。在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中 发现,按压速率如果超过140次/分, 尽管速度足够快,但会导致按压幅度 不足,因此为了保证有效按压,新指 南强调按压速率为100~120次/分。
强调维持脑组织的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力争脑功能的 完全恢复。
2015指南:两条生存链(院内和院外)
生存链一分为二的意义
• 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链与2010年版指南相同,强调及时识别和 呼救,胸外按压为主,尽早除颤,等待专业团队赶到后,尽早 送到医院。
• 院内心脏骤停的生存链则强调加强监控,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多学科多团队的协作。
心肺复苏2015指南
2015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脏骤停的原因
• 成人常见原因: 心脏疾病(冠心病最多见) 创伤、淹溺、药物过量、窒息、出血、脑卒中
• 小儿常见原因: 气道梗阻、烟雾吸入、溺水、感染,中毒等。
不同地区抢救成功率
美国大范围抢救 华盛顿市 拉斯维加斯急救中心 3分钟用上AED 中国
4-8% 7-26% 54% 76% <1%
4-6分钟是救命的“黄金时刻”
一旦呼吸心跳停止
• 3秒后----头晕 • 18秒后----脑缺氧 • 30秒后----昏迷 • 60秒后----脑细胞开始死亡 • 6分钟后----全部脑细胞死亡
大脑发生不可逆损害
实践证明:
• 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一半人被救活。强调黄金4 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