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解名解完全版

合集下载

英语语法详解(完全版汇编)

英语语法详解(完全版汇编)

英语语法详解(完全版汇编)第一讲词类、名词的数与格一、词类:英语中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接词、冠词等。

对于初学者,必须搞清。

1、名词(包括代词和数词):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另一名词的形容词。

2、动词:见第二讲3、形容词:可在句子中作表语阿、名词的定语注意:以下-ly结尾的词不是副词,是形容词: friendly (友好的) lovely(可爱的) deadly(致命的) costly(昂贵的) likely(可能的) lonely(孤独的) alone (单独的) lively(活泼的) ugly(丑陋的) kindly(和蔼的) manly(男子气的)等4、副词:主要用来说明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本身。

注意:除了in, up, down, on, inside, outside. 等只有一些表示方向和位置的副词外,副词不能作表语。

例如:Please help me water these flowers when I am out. (我不在时请帮我浇浇花。

)5、介词:又称前置词,即放在名词前面的"小词".注意:1)介词后面一定是个名词(除习惯外),例如不能说:because of ill,而应该为:because of illness;2)介词后面不能跟that从句,即只能跟名词或带-wh开头的从句,这是英语语法的一条重要规则,如不能说:He did not come to the party because of he was ill. 但可以是:She got angry because of what he said. (她因他的话而生气了。

)6、连接词:用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或句子的词。

注意:英语中一般不能同时使用两个连接词,如不能说:Although he is very rich, but he is not happy. (只要将although 或but去掉一个即可)关于连接词的使用,详见"第三讲:句子的连接"一节。

第7版 大三上 诊断学名解

第7版 大三上 诊断学名解

水母头(caput medusae):门静脉高压显著时,于脐部可见到一簇曲张静脉向四周放射,如水母头,常在此处听到静脉血管杂音。

脑膜刺激征(peritoneal irritation sign):腹部检查出现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又称腹膜三炎综合征。

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高压。

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布鲁金斯基征)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称为症状体征:是医生给病人检查时发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

问诊(inquiry):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做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

主诉( chief complaints ):是患者感受最主要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是本次就诊最主要原因和持续时间。

多于一项就按照发生的先后次序列出,并记录每个症状的持续时间。

主诉要简明精炼,不超过1—2句,20字左右。

现病史( 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围绕主诉进行描写,记述患者患病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既往史 ( past history):包括患者以往健康状况和过去曾患过的病( 包括各种传染病 ),外伤、手术及输血史,预防接种、药物过敏,特别是与本病有关疾病。

病历记录:是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等资料经过医学的思维归纳、分析和整理,加工成书面记录。

咯血(Hemoptysis):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

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改变。

三凹征(three depressions sign):是指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出现的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的体征。

心源性哮喘(cardiac asthma):是指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为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咳粉红色泡沫痰,重者可有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出汗、哮鸣音及肺底湿罗音。

(完整版)核医学名解和大题重点

(完整版)核医学名解和大题重点

核医学显像出现的放射性缺损区,静息或延迟显像时其缺损区更为严重。

2.冬眠心肌:由于长期冠状动脉低灌注状态,局部心肌通过自身调节反应减低细胞代谢和收缩功能,减少能量消耗,以保持心肌细胞的存活,当血运重建治疗后,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功能可完全或部分恢复正常。

3顿抑心肌:指短时间内血流灌注障碍(2-20分钟)引起心室功能严重受损,恢复血流灌注后,心脏功能延迟恢复,恢复时间取决于缺血时间的长短和冠脉血流的储备功能。

4前哨淋巴结:是指首先直接接受原发肿瘤淋巴回流和转移的第一个或第一站淋巴结。

若前哨淋巴结无转移,区域内其他淋巴结的转移可能性非常小。

5.超级骨显像: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骨骼影像异常清晰,双肾常不显影,膀胱不显影或轻度显影,软组织内放射性分布极低。

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患者。

6“炸面圈”样改变:骨显像图上,病灶中心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呈明显“冷区”改变,而环绕冷区的周围则出现显像剂分布异常异常浓聚的“热区”改变,即呈现“冷区”和“热区”同时存在的混合型图像,称为“炸面圈”样改变。

7闪烁现象:是骨转移患者治疗中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现象。

恶性肿瘤骨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的几个月内,因局部血供增加、成骨修复活跃和炎性,病灶可呈一过性放射性摄取增加的显像,即“闪烁现象”,并不代表患者病情恶化,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现。

体外分析:泛指以离体组织,血液或体液等作为生物样本,在人体外进行的,分析样本中成分或其含量的检测技术。

具体在核医学中,它是指有别于体内进行的放射性核素核素显像和核素治疗,在体外用放射性核素标记配体为示踪剂,以结合反应为基础,在试管内或反应杯中进行的检测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8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分子生物学常见名词解释完全版(中英文对照)

分子生物学常见名词解释完全版(中英文对照)

分子生物学常见名词解释完全版(中英文对照)AAbundance (mRNA 丰度):指每个细胞中mRNA 分子的数目。

Abundant mRNA(高丰度mRNA):由少量不同种类mRNA组成,每一种在细胞中出现大量拷贝。

Acceptor splicing site (受体剪切位点):内含子右末端和相邻外显子左末端的边界。

Acentric fragment(无着丝粒片段):(由打断产生的)染色体无着丝粒片段缺少中心粒,从而在细胞分化中被丢失。

Active site(活性位点):蛋白质上一个底物结合的有限区域。

Allele(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据给定位点基因的不同形式。

Allelic exclusion(等位基因排斥):形容在特殊淋巴细胞中只有一个等位基因来表达编码的免疫球蛋白质。

Allosteric control(别构调控):指蛋白质一个位点上的反应能够影响另一个位点活性的能力。

Alu-equivalent family(Alu 相当序列基因):哺乳动物基因组上一组序列,它们与人类Alu家族相关。

Alu family (Alu家族):人类基因组中一系列分散的相关序列,每个约300bp长。

每个成员其两端有Alu 切割位点(名字的由来)。

α-Amanitin(鹅膏覃碱):是来自毒蘑菇Amanita phalloides 二环八肽,能抑制真核RNA聚合酶,特别是聚合酶II 转录。

Amber codon (琥珀密码子):核苷酸三联体UAG,引起蛋白质合成终止的三个密码子之一。

Amber mutation (琥珀突变):指代表蛋白质中氨基酸密码子占据的位点上突变成琥珀密码子的任何DNA 改变。

Amber suppressors (琥珀抑制子):编码tRNA的基因突变使其反密码子被改变,从而能识别UAG 密码子和之前的密码子。

Aminoacyl-tRNA (氨酰-tRNA):是携带氨基酸的转运RNA,共价连接位在氨基酸的NH2基团和tRNA 终止碱基的3¢或者2¢-OH 基团上。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全版)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全版)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周质空间:指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

·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间体: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串状物,一般位于细胞分裂的部位或附近。

·细胞质: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细胞内含物:指细胞质内一些形状较大的颗粒状构造。

·PHB :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炭源类贮藏物,不溶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炭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

·羧酶体:指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大小与噬菌体相仿,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糖被: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鞭毛:指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口腔解剖生理名解终版讲解学习

口腔解剖生理名解终版讲解学习

口腔解剖生理名解终版口解名解自理版1.牙冠(dental crown):牙冠有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和临床牙冠(clinical crown)之分。

解剖牙冠系牙釉质覆盖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

临床牙冠为牙体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是牙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2.牙釉质(enamel):指覆盖于牙冠表面的、半透明的白色硬组织,是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牙体组织,也是全身矿化组织中最坚硬的,对咀嚼压力和摩擦力具有高度耐受性。

3.牙髓(dental pulp):牙髓是牙体组织中唯一的软组织,是一种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牙本质所构成的髓腔中,其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同时具有营养、感觉、防御、修复功能。

4.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

5.萌出:从牙冠出跟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叫萌出。

6.中线(median line):是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份的一条假想线,中线通过左右两眼之间、鼻尖和上、下颌两中切牙之间。

中线与正中矢状面一致,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7.牙体长轴(long axis):沿冠根方向通过牙根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8.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牙体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

9.切缘结节(mamelon):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随着牙的切磨逐渐消失。

10.三角嵴( triangular ridge):为从后牙牙尖顶端伸向合面的细长形釉质隆起。

三角嵴由构成牙尖的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11.斜嵴(oblique ridge):牙合面两牙尖三角嵴斜行相连形成的嵴称为~。

为上颌磨牙牙合面的重要解剖标志。

12.横嵴(transverse ridge):牙合面牙尖两三角嵴,横过牙合面相连形成的嵴。

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特征。

13.发育沟(developmental groove):为牙生长发育时,两生长叶相融合所形成的浅沟。

14.点隙(pit):为3条或3条以上发育沟的汇合处,或某些发育沟的末端所形成的点状凹陷。

(完整word版)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完整word版)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复习资料一、名解呼吸系统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是指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4.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现象。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

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6.LTOT:即长期家庭氧疗。

对COPD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目的是使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 a O2大于或等于60mmHg和或S a O2升至90%以上。

7.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

分为急性和慢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9.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管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呼吸道高反应性(AHR):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敏感性增高反应称为AHR,其气道炎症是其产生吸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解名词解释1.骺软骨(epiphysial cartilage):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

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

2.关节盘(articular disc):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内面,将关节腔分为两部分,关节盘多成圆形,中央稍薄,周缘略厚。

可使两关节面各为适合,减少冲击和震荡,并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此外,两个腔可产生不同的运动,从而增加量运动的形式和范围。

3.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肋胸椎体下缘。

4.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接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

椎间盘有两部分组成,中央部为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

周围部为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牢固连接各椎体上下面,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外膨出。

椎间盘既坚韧又富有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压力消除时又复原,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并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

5.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为脑膜中动脉沟,有同名动脉通过。

故受暴力打击易引起骨折造成颅内出血6.斜角肌间隙(scalene space):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7.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个肌和腱之间的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

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

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

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是腹股沟韧带。

8.咽峡(isthmus of fauces):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它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9.十二指肠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连系在十二指肠空肠曲和腹后壁之间,又称Treitz 韧带,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0.齿状线(dentate line):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行线称齿状线或肛皮线。

此线以上是粘膜,以下为皮肤。

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支配等方面都不同,这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意义。

11.肝门(porta hepatis):肝的脏面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即有二条矢状位的纵沟和一条冠状位的横沟。

横沟又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之处。

12.声门裂(rima glottis):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可分为前2/3的膜间部和后1/3的软骨间部,是喉腔最狭窄的部分。

13.肺门(hilum of lung):肺的内侧面临纵膈,中份凹陷处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14.肺根(root of lung):进出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

肺根内各结构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是上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

左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依次是肺动脉、主支气管、肺静脉,右肺根为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15.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最大的胸膜隐窝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转折处,称肋膈隐窝(肋膈窦),此窦左右各一,整体呈半环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的部分。

胸膜发生炎症时,渗出液首先积聚于此处。

16.肾门(renal):肾内侧缘的中央部凹陷,称肾门,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出入之处。

17.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在膀胱底的内面,其外上角的两个输尿管口与其下角的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粘膜始终平滑而无皱襞,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18.子宫峡(isthmus of uterus):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较为狭细的部分。

非妊娠期,子宫峡不明显,长约1cm;妊娠期,子宫峡逐渐伸展变长,形成“子宫下段”,至妊娠末期,此部可延长至7——11cm,峡壁逐渐变薄,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腹取胎术,可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

19.肝胃韧带(hepatogastic ligament):从肝门连于胃小弯的小网膜部分,其内含胃左,右血管,胃上淋巴结及至胃的神经等。

20.肝十二指肠韧带(hepatoduodenal ligament):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小网膜部分,其内有进出肝门的三个重要结构通过:胆总管位于右前方,肝固有韧带位于左前方,两者之后为肝门静脉。

21.二尖瓣复合体(mitral complex):二尖瓣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构成的一个功能体系。

在心室收缩时保证瓣膜紧密闭合,血液不返回流至心房。

22.窦房结(sinuatrial node):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呈梭形,窦房结产生的冲动,可引起心房肌收缩并经结间束传至房室结。

23.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位于房间隔右心房面的下部,冠状窦口前上方的心内膜深面。

正常时房室结不产生冲动,作用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短暂延搁再传至心室。

24.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有一束短的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的下缘,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如出生后未闭锁,是为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多见的心的一种。

25.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窦壁外膜较厚,其中有感受压力的神经末梢称压力感受器。

当动脉压变化时,经窦壁而刺激感受器,通过中枢反射性地调节心跳以及末端血管的变化,使血压保持平稳。

26.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同主动脉小球一样,属化学感受器,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分压的变化。

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氧分压降低时,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27.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位于掌腱膜与屈指肌腱之间,由尺动脉的末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弓的凸缘向远侧并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和一条小指尺掌侧动脉。

28.掌深弓(deep palmar arch):位于掌深部,在屈指肌腱的深面,由桡动脉的末端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

从凸缘发出3条掌心动脉,分别连于相应的指掌侧总动脉。

29.静脉角(venous angle):头臂静脉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

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

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

30.胸导管(thracic duct):由左右腰干和肠干在第1腰椎前面汇合而成,其起始端的膨大称乳糜池。

后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继而在脊柱的右前方,奇静脉和主动脉胸部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附近转向左侧,出胸廓上口,注入左静脉角,于注入处接纳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

收集下半身和上半身左侧半即全身3\4区域的淋巴。

31.视神经盘(optic disc):在视网膜内面后极鼻侧,于视神经起始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圆盘状隆起。

在活体上呈淡红色,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入,此处无感光细胞,故称生理盲点。

32.黄斑(macula lutea):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有一直径为2mm的黄色区域称黄斑,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此处感光细胞最密集,是感光最敏锐部位。

33.螺旋器(spiral organ):基底膜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

34.马尾(cauda equina):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则要在椎管内垂直下降较长距离,才到达相应椎间孔穿出。

故L1以下由腰、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周围形成马尾。

35.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在小脑的蚓垂两旁,靠近延髓背面的小脑半球向下膨隆,称小脑扁桃体,它的位置靠近枕骨大孔。

当颅脑外伤或、颅内血肿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产生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从而使延髓受压,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危及生命。

36.基底核(basal nuclei):又称基底神经核,是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厚灰质团块,位置靠近脑底,故名。

基底核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其中我们把豆状核和尾状核称为纹状体。

37.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称硬膜外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呈负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与颅腔相通。

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入此隙,阻滞脊神经传导。

38.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有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抽取脑脊液可作腰穿,内有脊神经根,可作腰麻。

39.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lcle):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借前、后交通动脉吻合而成。

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正常情况下,大脑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而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

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40.鼓索(chorda tympani):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6mm处发出,行向前上进入鼓室,再穿岩鼓裂至颞下窝,行向前下加入舌神经。

鼓索由两种纤维构成。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味蕾司味觉;副交感纤维进入位于舌神经和下颌下腺之间的下颌下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之后,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司腺体的分泌。

41.内脏大神经(greater splanchic nerve):交感节前纤维,起自第5或第6~第9胸交感干神经节,向前下方走行并和成一干,沿椎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终于腹腔神经节。

42.胆囊三角(Calot’s triangle):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下面围成。

内有胆囊动脉通过,是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