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解名词解释)
系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椎孔(vertebral foramen):由椎体和椎弓构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保护脊髓。
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的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构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sternal angel):由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呈“H”形的区域,称翼点。
肝门(porta hepatis):为左右纵沟中间横行的沟,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肝蒂。
肺门(hilum of lung):为肺内侧面中部的椭圆形凹陷,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的门户。
肺根(root of lung):为出入肺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裹起来。
肾门(renal hilum):为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是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的门户。
肾蒂(renal pedicle):为入肾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为肾蒂,左侧稍长。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到肾实质内的空腔,肾窦内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等结构。
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又称动脉导管索,位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之间的结缔组织索,为胚胎时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淋巴(lymph):由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胸腺,扁桃体),淋巴组织(分散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内称上皮下淋巴组织),功能为辅助经脉回流,过滤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参与免疫防御。
乳糜池(cisterna chyli):由左、右腰干和肠干在L1前方会合而形成的囊装膨大是胸导管的起始部。
系解名词解释

系解名词解释系统解剖常用名词1.骺线epiphyseal line:分隔骨干和骺的骺软骨在成年后骨化,使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的痕迹。
2.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为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互相移行的内、外两部分构成。
外部为纤维软骨环,坚韧而富有弹性;内部为髓核,为白色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并允许脊柱作各个方向的运动。
3.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为相邻椎骨的上、下椎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胸骨角sternal angle: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向前微凸骨性结构。
第2肋软骨连于胸骨角的两侧,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5.骨盆界线linea terminalis pelvis:骨盆的界线由骶岬、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共同围成,将骨盆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后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由口腔通向咽部的狭窄通道,称咽峡。
7.咽淋巴环tonsillar ring:位于咽上部,即咽的入口处。
由咽后壁上部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组成,几乎围成一环,是消化道及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有重要的防御和保护作用。
外来异物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首先刺激这些淋巴器官,引起免疫反应。
8.麦氏点(McBurney point):为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9.肝胰壶腹ampulla hepatopancreatica:胆总管与胰管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中汇合、略膨大所形成结构称肝胰壶腹。
为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通道,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0.回盲瓣ileocolic valve:为回盲口肠壁内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
系解名词解释

1.sternal angle:即胸骨角。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为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此外,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15页)2.pterion:即翼点。
在额骨,顶骨,颞骨,蝶骨会合处比较薄弱,此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侧常有血管沟,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此处骨板薄弱,骨折时易损伤该动脉。
(23页)3.articular cavity:即关节腔。
是关节软骨与滑膜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腔内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稳固有一定作用(37页)4.intervertebral disc:即椎间盘。
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成人共有23个椎间盘。
由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组成,可缓解外力对脊柱的震动,也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
(40页)5.isthmus of fauces:即咽峡。
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
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100页)6.McBurney point:即麦氏点。
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患阑尾炎时,按压此处有压疼,反跳疼。
(117页)7.Porta hepatis:即肝门。
肝脏面中央的横沟中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出入之处。
(120页)8.Triangle of calot:即胆囊三角。
是胆囊管,肝总管,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内有胆囊动脉通过,胆囊三角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25页)9.root of lung:即肺根。
肺门是支气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门户,它们被结缔组织包裹,成为肺根。
(140页)10.trigone of bladder:即膀胱三角。
膀胱底内面,在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有一成三角形区域,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黏膜下层,无论膀胱扩张、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为膀胱三角。
是肿瘤,结核,炎症的好发部位。
系解名词解释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翼点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形成“H”型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椎间盘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有周围部分的纤维环和中央部分的髓核构成,椎间盘具有缓冲作用,并使脊柱有可能做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部。
肝门肝脏面的横沟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称为肝门。
肝蒂出入肝门的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肝蒂。
肺门肺的纵膈面中部有一长圆形的凹陷叫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肺根出入肺门的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被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肺根。
膀胱三角为膀胱底面内面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输尿口与尿道之间。
由于该部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
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所以无论在膀胱膨胀或收缩时,都保持平滑状态。
膀胱三角区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是膀胱镜检的重点区域,有重要临床意义。
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点,位于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环形。
胸膜腔积液时在此存积。
肾门位于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淋巴管等出入门户肾蒂为连于肾门的一个结构,肾门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淋巴管等出入,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总称为肾蒂。
右侧肾蒂较左侧者短。
肾蒂内主要结构排列规律是:自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
子宫峡子宫颈阴道上部与子宫体相接处的狭窄部分,称子宫峡。
妊娠时子宫峡逐渐伸展变长,妊娠末,产科常于此进行刨宫手术。
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连接,常将四者合称三尖瓣复合体,是血液定向流动的装置。
系解名词解释

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髂结: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脊外唇向外突起。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
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肝门 :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主动脉和右侧胸导管主动脉裂孔:位于12胸椎体之前,略偏左侧,由左右膈脚内侧缘互相汇合并与12胸椎体前面构成,内容:降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盘膜裂隙。
长4~5cm,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内外口。
(简答)腹股沟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内外口。
管的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后壁为腹横筋膜,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口为腹环,外口为皮下环。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系解名词解释

32、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27、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与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28、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宽阔间隙称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有脑神经根和脊神经根由隙内穿过,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
35、骨髓:是含有各期发育不等的血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位于骨松质的间隙内和长骨的骨髓腔内,可分为红、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红、黄骨髓可相互转化,松质骨内终生保持红骨髓。
36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胸骨角:胸骨柄和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侧方连结第二肋。
15、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变慢,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16、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9、Calot三角:是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胆囊动脉经过,是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系解名词解释

胸骨角sternal angle由胸骨柄与胸骨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为胸骨角。
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内侧壁,有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呈H 形的区域,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骨质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造成硬膜外血肿,危及生命。
骨盆界线terminal line of pelvis由骶骨岬、骶骨翼及两侧的弓状线、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上缘相连而成的环行线。
是大小盆骨的分界线。
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十二指肠降部左后壁、十二指肠纵襞下端的乳头状突起。
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约75cm。
胆囊三角(Calot三角)肝的下方,由胆囊管、胆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常有胆囊动脉在此经过,是临床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心包腔pericardial cavity由浆膜性心包的壁层和脏层在大血管根部相互移形而围成的腔隙。
腔内含少量浆液。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伸入到肾实质内的空腔,肾窦内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等结构。
肾柱renal columns肾皮质深入到髓质肾锥体之间的部分。
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在膀胱底内面,左、右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处黏膜与肌层连接紧密,无论膀胱空虚与充盈,黏膜平滑无皱襞,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阴道穹fornix of vagina阴道上端包绕在子宫颈阴道部的周围形成的环形间隙。
分为前部、左侧部、右侧部、后部,后部最深与子宫直肠陷凹之间仅隔以阴道壁和腹膜,临床上可经阴道穹后部进行腹膜腔穿刺、引流以诊治疾病。
房室交点crux房间沟、后室间沟和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点,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
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又称动脉导管索,位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之间的结缔组织索,为胚胎时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系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运动系坐骨大孔
坐骨小孔
椎间盘
椎间孔
腱鞘
胸骨角
肋弓
颅囟
腹股沟韧带翼点
斜角肌间隙二、内脏学咽峡
齿状线
麦氏点
肛白线
肾区
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悬肌肺段
胸膜
胸膜腔
膀胱三角精索
子宫峡
肺韧带
肝门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三、脉管系冠状窦
乳糜池
卵圆窝
动脉韧带心包腔
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静脉角四、感觉器视神经盘黄斑
咽鼓管
螺旋器
五、神经系白质
灰质
神经核
神经节
马尾
终丝
基底神经节纹状体
边缘叶
脑干网状结构内侧丘系
斜方体
锥体束
大脑动脉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1.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骨髓bone marrow:为骨的构造之一,存在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存在于松质和幼儿的骨髓腔内;5岁以后长骨骨髓腔的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所代替,称黄骨髓,无造血功能。
3.板障diploe:颅骨的内外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4.肋弓costal arch:第(7)8-10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
肋弓是触摸肝、脾的重要标志。
5.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结相邻两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其构造可分为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
具有弹性垫样缓冲震荡的作用。
6.颅囟(xin)cranial fontanelles: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与骨之间的间隙由结缔组织膜封闭,在多骨相交部位结缔组织膜较大称颅囟。
7.腱膜aponeurosis:阔肌的腱性部分呈薄片状,称腱膜。
8.Pterion(翼点)pterion: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该处骨板较薄),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骨折时柯道子颅内出血。
9.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10.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1.肝门porta hepatis:在肝的脏面中部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12.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结构,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
又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13.麦氏点(McBurney’s point):是指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1/3与外侧1/3交点,交点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14.十二指肠悬韧带:又称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5.齿状线:为连接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状线。
齿状线上、下肠管的血管,淋巴回流,神经分布皆不相同,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16.鼻旁窦:是鼻腔周围含气颅骨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腔内衬以黏膜并与鼻腔黏膜相移行,4对额窦、上颌窦、蝶窦、筛窦。
能温暖与湿润空气,对发音产生共鸣。
17.肺门:在肺的纵隔胸膜(内侧面)中部有一长圆的凹陷,称肺门。
是支气管、血管、淋巴、神经进出肺的部位。
18.肺根:肺门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的出入并被结缔组织包裹,称肺根。
19.胸膜与胸膜腔:胸膜是衬覆于胸壁内面、纵隔表面、隔上面和肺表面的一层浆膜。
分为壁腹膜和脏胸膜,脏壁胸膜相互移行,两者之间形成封闭的潜在性间隙,称胸膜腔,胸膜腔左右各一,呈负压。
20.肋膈隐窝:左右各一,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低,容量最大的部位。
胸膜腔积液首先积存于此。
21.肾窦: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肾门是肾窦的开口。
22.心包:是包裹心与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圆锥形纤维浆膜囊,分为外层的纤维心包,内层的浆膜心包。
23.视神经乳头:视乳头位于黄斑区颞侧约3mm处,直径约1.5mm,境界清楚,呈淡红色、圆盘状,因此也称为视盘。
视网膜上视觉纤维在此汇集,并于此穿出眼球向视中枢传递。
视乳头中央有一小凹陷区,称为视杯或生理凹陷。
视乳头是视神经纤维聚合组成视神经的起始端,它没有视细胞,因而没有视觉,在视野中是生理盲点。
24.视神经盘:在视网膜后部,视神经起始处有圆形白色隆起,称视神经乳头。
在正常情况下,视神经乳头并不突起,而是边缘隆起,又称视神经盘。
视神经盘中央有视神经、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无感光细胞,称生理性盲点。
25.光锥:鼓膜下3/4固定于鼓膜环沟内,为紧张部,坚实而紧张,在活体呈灰白色,其前下部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为光锥。
中耳的一些疾患可引起光锥改变或消失。
26.腹膜与腹膜腔:腹膜是衬覆于腹腔、盆腔内表面及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由间皮及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
覆盖于腹腔、盆腔内表面的腹膜称为壁腹膜,覆盖于腹、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称为脏腹膜。
壁腹膜与脏腹膜共同围成的腔隙,称为腹膜腔。
27.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28.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处称肾门,为肾动脉、肾静脉、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29.肾蒂: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学习指导解释:出入肾门的结构即肾动脉、肾静脉、肾盂、淋巴管、神经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30.肾区: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和肾的内侧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
(学习指导解释:在腰背部,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
肾病患者触压和叩击该处可引起疼痛。
)31.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有一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区由于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光滑无皱襞),称为膀胱三角。
是膀胱结核、炎症、肿瘤(膀胱癌)的易发区,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
32.19.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临床上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33.阴道穹:阴道的上端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在二者之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为相互连通的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
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在后上方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
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进行诊断与治疗。
34.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两静脉汇合部称静脉角,胸导管注入左静脉角,右淋巴导管注入右又静脉角。
35.瞳孔:虹膜中央的圆孔称为瞳孔,光线由此进入眼球。
在虹膜基质内有两种平滑肌纤维,环绕瞳孔周缘成环,行排列的,称瞳孔括约肌,可缩小瞳孔;呈放射性排列的平滑肌,称瞳孔开大肌。
在弱光下或看远物时,瞳孔开大;在强光下或看近物时,瞳孔缩小。
36.内囊: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是投射纤维在此高度集中的白质板,在端脑水平切面上呈“<”字形,分前肢、膝和后肢三部。
前支内有丘脑前辐射,后支内有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
伤及丘脑中央辐射和皮质脊髓束,可导致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
伤及视辐射,可引起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偏盲。
37.乳糜池:是胸导管的起始端,在第一腰椎水平的膨大处,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收集人体3/4的淋巴.(学习指导解释:于第1腰椎前方,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形成膨大的胸导管起始部,称为乳糜池。
)38.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
(指导里解释:位于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为声门裂,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39.精索:是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 从腹股沟管腹环,经腹股沟管,延至睾丸上端。
精索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自皮下环以下,精索外被三层被膜即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
40.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
其窦壁的外膜较厚,有丰富的游离感觉神经末梢,(末梢膨大,在电镜下呈若干层的椭圆形结构,)一般称为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压的变化。
41.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氧、氢离子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42.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连至主动脉弓下缘的纤维结缔组织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称为动脉韧带,若生后不闭锁有血液流通则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43.黄斑:在眼底视神经盘的颞侧0.35cm处并稍偏下方,处于人眼的光学中心区,是视力轴线的投影点。
黄斑区富含叶黄素,比周围视网膜颜色暗些。
黄斑中央的凹陷称为中央凹,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
(学习指导解释:在活体上,在眼底视神经盘的颞侧0.35cm处并稍偏下方,有一呈黄色或红褐色小区,称黄斑,是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处。
)44.灰质(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短树突聚集之处,因其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故称灰质。
分布于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称皮质。
45.白质(髓质):指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聚集的部位,因神经纤维外包髓鞘而色泽白亮,故称白质。
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皮质深面的白质称髓质。
46.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47.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核。
48.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
49.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集聚在一起呈条索状称为神经。
50.反射:神经系统通过与它相连的各种刺激,经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和脑的各级中枢,中枢对传入信息进行整合,再将神经活动经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产生各种适应性反应,这个过程称为反射。
5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人神经元、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组成,是完成神经反射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
52.边缘叶:位于胼胝体周围和偏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包括隔室、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
53.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由大脑皮质投射纤维和皮质下各中枢上行纤维集中通过的区域,可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
54.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神经称内脏神经。
55.交感干:位于脊柱两旁的交感干神经节即椎旁神经节,尾骨的前面成左、右两条交感干。
交感干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形成尾骨前方的一个奇神经节(即奇节),交感干分颈、胸、腰、骶、尾5个部分。
56.硬脑膜窦: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损伤时易形成颅内血肿,是颅内静脉回流的主要途径,如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