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对比教学1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教学课 件】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教学课 件】
题解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教学课 件】
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 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 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春秋 时越国建都于此。 古:这里指越宫遗址。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教学课 件】
品读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教学课 件】
只宫战越 今女士王 惟如还勾 有花家践 鹧满尽破 鸪春锦吴 飞殿衣归 。,。,
李 白
越 中
览
古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教学课 件】
鉴赏解析
“越王勾践破吴归”讲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南游吴越时所写。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494年, 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 胆20年,于公元前437年灭吴。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教学课 件】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教学课 件】
小结
战士尽锦衣 宫女满春殿
惟有鹧鸪飞
忘记过去,陶醉于胜利,必然使胜利化为乌有!
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教学课 件】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教学课 件】
比较探究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教学课 件】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教学课 件】
高中语文越中览古-演示PPT【教学课 件】
鉴赏解析
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
苏台览古教学设计.doc

苏台览古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苏台览古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苏台览古赏析苏台览古阅读答案篇一:《越中览古》教案一、导入新课: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终于灭掉了吴国。
李白南游越中、凭吊古迹,这段历史引发了他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板书),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愫。
二、回顾作者:李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诗风“豪放飘逸”——与杜甫并称“李杜”。
三、内容探究:学生齐读全诗。
问1:一二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越王和战士们当时的心情、神态又是怎样的?明确:一二两句写的是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而归的情景。
卧薪尝胆二十载,终于得雪前耻,勾践上到将领、下到士兵,全部给予奖赏,不穿铠甲穿锦衣(华丽的衣裳)。
“尽锦衣”三个字,就淋漓尽致地将越王及其将士们凯旋归来时喜悦得意的神情烘托出来。
问2:“如花”一词写宫女的什么?“满”字写出了什么?明确:“如花”是用来形容宫女的容貌的,说明宫女各个长得貌美,不是有“如花似玉”形容女子貌美吗?“满”字是“充满”的意思,形容宫女量多。
问3:这一句写的是勾践回宫登基后的情景,写出了勾践的什么特点?明确:这一句写的是如花似玉的宫女充满了宫殿,日日簇拥着勾践,时时陪侍在身旁。
“春”字在于表现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不一定就是指春季。
对宫女的描写、渲染,侧面烘托了勾践骄奢淫逸的形象特点。
什么卧薪尝胆的忧劳,什么励精图治的艰辛,此时都已经抛到了九霄云外了,享乐才是最重要的。
问4:诗歌最后一句写历史还是写现实?诗人借此是想表达什么情感?明确:最后一句是写眼前所见之景,说的是昔日的热闹繁华已经被现实的衰败凄凉取代,几只鹧鸪鸟在皇城废址上盘旋飞翔的情景寓意深刻,昔盛今衰的对比不免令人产生世事变幻、盛衰无常的慨叹。
深究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暗含了对勾践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嘲讽。
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
![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6ccd84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3.png)
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第一篇:越中览古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越中览古》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一篇。
本本册选修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诗歌单元,旨在集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课在第二单元末尾,对于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和继续后一单元的诗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内容比较简单,李白漫游中国时南游吴越,到了古吴国的旧地,见到此刻衰败,遥想当年繁盛,不胜感慨,写下这样一首怀古之作。
2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首先学习通过诗歌的意象分析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其次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帮助学生掌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下发导学案,以及课堂小组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诗歌的分析,并且分组展示,由组内讨论引导至组间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分类。
期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为怀古诗分类。
体会怀古诗中蕴含的千古兴亡之叹,反求于己身之伤怀。
本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难点在于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鉴赏,并且总结对比鉴赏的方法。
二.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下发导学案和分组,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2019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教学建议:选修Ⅰ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选修Ⅱ应注重学习“点”的深度。
本任务群在选修Ⅰ“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进行深入研讨。
旨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一)教材分析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有三个单元,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把握作品主旨入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从把握诗歌的意境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诗歌声韵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美妙的音韵,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怀。
三个单元,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在阅读鉴赏中,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受能力,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个诗歌单元都选入了李白的作品,第一单元《越中览古》《苏台览古》《行路难·其一》,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三单元《将进酒》。
这几首诗,恰好是李白青年漫游,奉诏入京后赐金放还,返回东鲁,再次漫游时期的作品。
这段时间是李白创作高峰期,也是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典范之作。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
李白诗歌专题,利用现有文本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感受李白诗歌的音韵美及情境美,并对诗人李白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李白及李白的诗歌并不陌生,对鉴赏古诗已初窥门径,但是由于诗词存在含蓄性和跳跃性,学生对欣赏诗词兴趣不高,即使对于熟悉的诗人的作品也有多有胆怯之处,所以利用专题学习先打消学生这种畏惧心理,鼓励他们能够独立鉴赏诗歌作品。
二、教学安排(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3、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4、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赏析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最终打败吴王夫差,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勾践也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你们看,多么强大。
可是,几代以后,曾经的越国宫殿的上方,也只剩下一群鹧鸪在飞来飞去。
那么,为何会如此?让我们从李白的笔下,探寻一二。
二、知人论世:(学生回顾诗人生平,教师引导补充)李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诗风“豪放飘逸”——与杜甫并称“李杜”。
三、解题:(提问学生解释,教师补充怀古诗的基本特点。
)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览:游览古:古迹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二十年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吴。
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怀古诗的主题往往是: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伤世;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托古讽今,曲意讽谏——伤今(伤时)。
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的,我们接下来一起看看,诗人李白在诗中又是表现的哪种主题。
四、赏析诗歌:1、诵读提示: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些不同,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越中览古》的词句含义,准确背诵全诗。
能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等。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情怀。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评价。
3、教学方法3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词句含义、艺术手法等,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要点。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4 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古代越国相关的图片或讲述越国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越中览古》这首诗。
42 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43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正音,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44 词句理解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词句含义。
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和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45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的兴衰变化。
探讨诗歌中用典的作用,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46 情感体悟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或者是其他的情感。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4分)
【参考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苏台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01
本研究仅从主题、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两位诗人在其他方面的差异和共性。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02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未来可以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如量化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更全面地探讨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03
本研究仅选取了《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未来可以选取更多同类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唐代文人墨客对历史兴衰变迁的情感表达。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1
研究的意义和贡献
2
3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两位唐代著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还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兴衰变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本研究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研究还为读者欣赏两位诗人的作品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和参考,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唐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台览古的背景
01
写作时间
苏台览古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当时李白南游姑苏台,凭吊吴王夫差和西施等人。
02
写作地点
李白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写下这首诗,借此抒发怀古之情。
两首诗的创作背景比较
两首诗都是李白在开元年间南游时所写,都表达了怀古之情。
相同点
李白的越中览古凭吊的是越地(今浙江)的历史名人,而苏台览古则凭吊的是吴地(今江苏)的历史名人;此外,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越中览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自己的孤独,而苏台览古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2023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 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与韩荆州书》)
开元十八年(730)一入长安,隐居终南山。
3. 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
天宝元年(742)秋,因玉真公主推荐,被诏入 京,作《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而在写法上,两诗都主要运用了借古讽今、借景 抒情、对比等手法。但《越》着重在虚写出昔日之繁 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实写今日 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旨。《苏》一首则着重写今日 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 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 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尽”字、“满”字,写出了凯旋之后越 国从士兵到君王之间的奢侈享乐生活。
问题归纳(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古越的热闹、繁华与现在 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 一种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
2、借古讽今。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 的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借此讽 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3、虚实结合。由眼前荒凉之景引发联想 和想象,写出越国的繁华,虚实相生。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 注释 1、结绮临春:六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后主所建的两栋高达十几丈的豪华楼宇 。 2、后庭花:《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亲自谱曲,填词,然后让数以千计的美人边歌边舞, 后被喻为亡国之音。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对比手法。六代的繁华与现在的衰败形成鲜明的 对比,抒发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到齐鲁,金陵、幽蓟等地。
5.安史之乱时期
因从永王璘系浔阳狱,后长流夜郎。 上元二年(761),准备参加李光弼平叛,途中因病 折回。 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
二、李白的性格
(1)天才横放 , 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高度的 自信、自负,自命不凡。
——狂放
(2) 好 剑 术 , 任 侠 仗 义 , 轻 财 好 施 , 非 一 介 书
2、借古讽今。热闹、繁华的万千门 户已是杂草丛 生,只因为一曲后庭花,揭示出统治者荒淫误国,借 此讽喻现代不要重蹈覆辙。
拓展:咏史怀古中常表达的感情:
(一)感伤兴衰,借古讽今,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 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 途命运。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凯旋归来,义士们回家都穿着锦绣衣裳。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像花般的宫女站满春天的宫殿,如今却只有鹧鸪鸟飞来飞去。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曾经的歌台林苑都已荒废,只有杨柳青青,那湖中的采菱女 在清唱着青春永恒的歌谣。
描写侧重点: 昔日繁华
今日荒凉
构思顺序:
法异
内部结构: 表现手法:
昔——今 转折在第4句 渲染、虚实结合
今——昔 转折在3句 暗示、衬托
比较两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在主题基本相同,都寄寓 昔盛今衰之感,借古讽今,讽谏君王以史为鉴。但 《越》还带有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忘记昔日的屈辱苦 难,陶醉暂时的胜利与光荣,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李白诗欣赏
《越中览古》 《苏台览古》
什么是怀古咏史诗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 吊古迹而产生联想、 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 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 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 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 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怎 样的气氛?
镜头一:义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只
“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 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花朵儿样的美人,在宫殿簇拥着他,
侍候着他。锦衣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 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只有那城西河中的明月,曾经照耀过吴王宫殿,照耀过在宫 中灯红酒绿的人。
越中览古
苏台览古
主 同 寄寓昔盛今衰之感,借古讽今,讽谏君王以史为鉴。
旨 异 历史的思考:忘记昔日的屈辱苦 难,陶醉暂时的胜利与光荣,只 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同 抒情方式:借古抒情、借景抒情
写
表现手法:(今昔)对比
生。
——侠义
(3)狂狷独立,傲视权贵,笑傲王侯。
——傲岸
(4)不以一介文人自足,自命,具有崇高理想、 执着信念、豪迈精神
——天真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南游吴越时所 写
❖勾践灭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 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 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 于公元前437年灭吴。
一、李白的一生
1. 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 开元五年(717)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2. 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
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眼前景,“鹧鸪飞”点出凄凉之境。
合作探究
赏析”尽”“满”二字的妙处?
“炼字”题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的意思。 2、描绘该句的景象 3、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问题归纳(炼字)
“尽”在句中意为全部。凯旋之后,士兵 全部都穿着华丽的衣衫 。
“满”字意为布满、占满。像花一样的美 人布满了整个宫殿。
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 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
有诏供奉翰林。 天宝三载(744)春,上书求还山,玄宗以李白 “非廊庙器, 优诏罢遣之” 。
积极入世、谋求建功立业(前期) 愤世嫉俗、笑傲王侯、蔑视权贵(后期)
4.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十载漫游时期
与杜甫相识,后与杜甫、高适畅游梁宋齐鲁一带。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书赠蔡舍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