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筑技术发展概论

合集下载

近现代建筑发展概论第一章

近现代建筑发展概论第一章
• 古典主义建筑
——伟大的风格
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主导潮流是古典 主义。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认为艺 术需要有严格的象数学一样明确清晰的规则和规范。 同当时在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中的情况一 样,在建筑中也形成了古典主义建筑理论。古典主 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 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巴黎卢 罗浮宫东立面的设计突出地体现古典主义建筑的原 则,凡尔赛宫也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
• 出现转机
一位名叫帕克斯顿园艺师成功的解决了展览馆 建设的难题。前后用了八天时间就拿出了具体的建 筑设计方案,筹委会最后采用了他的建议。帕克斯 顿所提出的钢和玻璃的方案不同于传统建筑的材料 和结构,这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
古往今来
• 水晶宫
——现代建筑的报春花
水晶宫开辟了建筑结构形式的新纪元,首次成功 地向人们显示出金属结构与玻璃材料在建筑中的发 展前途,以及预制件和装配化在建筑工程中的巨大优 越性。
古往今来
• 西方近代建筑的发展
——古典与浪漫
从18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在欧洲流行着 古典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哥特复兴) 与折中主义。这是在新的建筑形式出现之前,资产 阶级迫切渴望从过去的建筑形式中获得属于自己阶 级的建筑语言,从而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古往今来
• 古典复兴
——对于希腊和罗马的选择 古典复兴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主张直接向古 希腊和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建筑实物学习。古典复兴 是对曾经兴起的古典主义的宫廷文化和君权思想的 一次反思和批判,注重民主和科学精神,主张用实 证方法来研究古典建筑遗产,厌弃被教条化和抽象 化又缺乏实证支持的古典主义的学院派思想。 代表国家:法国 英国 德国 美国

建筑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建筑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建筑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建筑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我们提供居住和工作的空间,还承载着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建筑需求的日益增长,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建筑技术的发展历史出发,探讨其当前的趋势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建筑技术的历史发展1. 古代建筑技术在人类社会初期,原始的建筑技术主要是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石头和黏土等。

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建筑以石头为主,采用柱式结构和拱顶等技术手段,创造出宏伟的金字塔和古罗马竞技场等建筑奇迹。

2. 中世纪建筑技术中世纪的建筑技术以宗教建筑为主,尤其是高耸的教堂和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风格通过采用尖拱和飞扶壁等结构,使建筑物能够更高更宽敞。

3. 工业革命与现代建筑技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建筑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

钢铁结构、电梯和中央供暖系统等工业化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建筑领域,大幅提高了建筑的高度和规模,并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

二、建筑技术的当前趋势1. 可持续建筑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建筑变得越来越重要。

可持续建筑技术注重环保、节能和资源利用,例如利用太阳能进行供暖和照明,使用环保材料和节水系统等。

此外,建筑中心化和生态建筑也成为当前的热门趋势。

2. 智能建筑智能建筑利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

通过纳入智能温度控制、安全报警和能源管理等系统,智能建筑提供更舒适、安全和高效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通过3D打印技术,建筑师可以将复杂的设计概念转化为现实,实现更快速、成本低廉和灵活的建筑施工。

4. 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集成了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各个环节的三维模型。

BIM技术使得建筑各个环节的信息可以实现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了建筑项目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建筑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1. 绿色和生态建筑未来建筑技术将更加注重绿色和生态建筑的发展。

建筑发展历程摘要概括

建筑发展历程摘要概括

建筑发展历程摘要概括
建筑发展历程摘要概括:
建筑发展始于人类早期的聚落形成,最初的建筑以自然材料和简单的结构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逐渐发展,从古代文明时期的金字塔、宫殿,到中世纪的城堡和教堂,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和大教堂,建筑形式和风格不断演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建筑材料、技术和设计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钢结构和混凝土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建筑高度和规模也有了巨大的增长。

现代主义的建筑在20世纪初兴起,强调功能和简洁的设计,摒弃了过去的装饰性元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工艺和设计理念不断创新。

高科技建筑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局限,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结构和形态。

可持续建筑也成为了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建筑发展将更加注重人类的需求和环境保护,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可持续性。

利用智能科技和绿色技术,建筑将变得更加智能化、灵活化和环保化,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和宜居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从最初的简单聚落到现代的高科技建筑,建筑发展见证了人类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进步。

建筑的不断创新和变革,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居住和工作方式,也塑造了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建筑技术概论001

建筑技术概论001

• 拱顶部分的荷重经柱墩传至地面,其水平向外的推力则由飞券和 飞扶壁来平衡。
第一章、历史的视角
第四节:德国的木桁架建筑
在德国的小城镇和乡村,经常可以看到墙壁 为格子状的老房子。粗粗一看,会误以为 那些木格子只是一种装饰图案,其实不然。 这些裸露于外墙的木架构成或简洁或繁复 的几何图案,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是木架 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构成整座房屋的框架。 这种房屋叫做木桁架建筑。
飞券结构产生,它支撑结构的重量,使墙 变薄,窗可以在墙上任意设置。教堂内部 修长的柱子一直通上不可思议的高度,朦 胧的日光透过饰有彩色花纹的天窗玻璃照 射进来,这一切使人感到恍如远离尘世。
• 哥特式建筑的基本特征,是结构上使用飞券、尖拱与 加勒穹顶。
• 拱门和加勒穹顶将每一跨度内的垂直荷载都集中于简 单的几个点上,这样就可以用柱子作为主要的承重结 构。 • 与主结构分离的飞券,支撑着结构的侧向荷载。承担 荷载的厚重墙体变得多余,柱子之间可以自由的设计 成窗户。
• 继水晶宫之后,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让人们领略到了当时最 大的跨度与最高的高度。机械馆巨大的门形框架,铰接于基础和 顶部,跨度达到了空前的120米。高度上的冠军当然是埃菲尔铁塔 (Eiffel Tower),达324.8米,迄今仍耸立在巴黎的中轴线上。
• 但是当时孔塔曼(Victor Contamin) 与艾菲尔(Gustave Eiffel)却受到了 严厉的批评,很多人认为他们所建造 的钢铁怪物只能用愚蠢来形容。 • 以《项链》而闻名的小说家Guy de Maupassant(莫泊桑),据说就时常 在铁塔的二楼吃饭,他的理由是:在 这里是唯一看不到铁塔的地方。而且 在莫泊桑的小说中,很多人物也不喜 欢铁塔。 • 只是由于铁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 无线电通讯联络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才使反对呼声逐渐平息。

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创新。

从古代的土木工程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建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并着重讨论现代建筑技术的突破和前景。

一、建筑技术的历史演变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建筑技术主要以土木工程为主。

古代人们依靠自然材料如木材、石头和土壤来搭建简单的房屋和建筑。

随着人类对建筑技术的不断掌握和积累,建筑形式也逐渐从简单的民居发展成为宫殿、寺庙等高耸入云的建筑物。

然而,古代建筑技术的限制也逐渐显现。

无论是木结构还是石结构,它们都存在着承重和稳定性的问题。

后来,随着铁、钢等金属材料的应用,建筑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

金属材料的运用使得建筑可以更高、更宽,承重性也大幅提升。

二、现代建筑技术的突破与创新1. 结构创新现代建筑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是结构的创新。

传统的建筑结构主要采用梁柱结构,但随着建筑形态的多样化和大跨度建筑需求的增加,梁柱结构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悬索、桁架、网壳等新型结构应运而生。

这些结构的运用不仅实现了大跨度无柱空间的构建,还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能源创新能源的利用一直是建筑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建筑的能耗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为了推动可持续建筑的发展,现代建筑技术开始注重能源的利用和节约。

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应用使得建筑能够获得绿色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材料创新新材料的引入也是现代建筑技术的一项重要创新。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钢、混凝土等都有其局限性,如重量大、隔热性差等。

如今,随着纳米技术和复合材料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等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中。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轻质、高强度的特点,还具备优良的隔热性和耐久性。

三、现代建筑技术的前景展望现代建筑技术的创新为人们带来了更为宽敞、舒适、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技术的创新必将继续助力城市的发展和改善。

建筑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建筑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建筑技术的发展与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与进步。

本文将探讨当前建筑技术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趋势。

一、基于数字化的建筑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数字化技术使得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更加高效和精确。

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使得建筑师能够方便地进行设计和修改,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

而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则实现了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了施工的精度和效率。

未来,数字化技术还将继续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例如利用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质量。

二、绿色建筑的兴起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绿色建筑成为了建筑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通过采用节能材料、设计高效的能源系统和循环利用水资源等手段,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绿色建筑也注重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关注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未来,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行业的主流趋势,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环保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三、智能化建筑的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智能化建筑通过网络连接各种设备和传感器,实现建筑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

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对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而智能办公楼则可以通过智能感应系统自动进行照明和空调控制,减少能源的浪费。

未来,智能化建筑将为人们创造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四、3D打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形状的建筑结构和构件的快速制造,大大缩短了建筑工期。

同时,3D打印技术还可以利用可再生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未来,3D打印技术有望在建筑行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建筑的生产和施工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五、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得建筑节能技术得到了高度重视。

建筑节能技术包括建筑外墙保温、节能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使用、高效节能设备的应用等。

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摘要:建筑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永恒的话题,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基础上,现代建筑工程技术吸取先进理念,借助现代科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本文从建筑工程技术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出发,着眼于现代建筑工程技术,对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发展趋势一、建筑工程技术及其发展概述建筑工程是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

建筑工程技术,及完成建筑工程过程中所需要的有关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装饰等的相关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受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更为明显。

纵观我国的建筑工程发展历史,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主要通过施工设备和建筑材料的更迭体现。

从最初的巢居穴处、土石结构、草木结构房屋逐渐发展出砖木结构,近现代以前的建筑工程中以人工为主,高台、手脚架、滑轮等基础设备工具作为辅助出现。

进入近现代以来,生产力得到快速提升,各类生产设备也随着发展要求层不出穷,砖混结构、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之中,起重机、混凝土泵车等现代化机械设备也取代原始的木石、金属工具进入建筑施工现场,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

此外,现代化工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1.综合性特点从概念上来看,建筑工程技术内涵广泛,很难有一个精确的概念对其做出完整的阐述。

一方面,是因为建筑工程技术本身并不是指代一类单一的工程技术,如施工技术、设计技术、材料技术等;另一方面,建筑工程技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与社会生产息息相关,不仅仅是在建筑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有所涉及。

因此,建筑工程技术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综合方面。

建筑工程技术指南

建筑工程技术指南

建筑工程技术指南第1章建筑工程技术概述 (4)1.1 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简史 (4)1.1.1 古代建筑工程技术 (4)1.1.2 近现代建筑工程技术 (4)1.2 建筑工程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5)1.2.1 分类 (5)1.2.2 特点 (5)1.3 建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5)第2章地基与基础工程 (6)2.1 地基处理技术 (6)2.1.1 换填法 (6)2.1.2 强夯法 (6)2.1.3 预压法 (6)2.1.4 地基加固法 (6)2.2 基础工程设计 (6)2.2.1 基础类型选择 (6)2.2.2 基础尺寸设计 (6)2.2.3 基础结构设计 (7)2.3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 (7)2.3.1 地基处理施工 (7)2.3.2 基础工程施工 (7)第3章混凝土工程 (7)3.1 混凝土原材料选择 (7)3.1.1 水泥 (7)3.1.2 骨料 (7)3.1.3 混凝土掺合料 (8)3.1.4 混凝土外加剂 (8)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8)3.2.1 设计原则 (8)3.2.2 设计方法 (8)3.2.3 配合比调整 (8)3.3 混凝土施工技术 (8)3.3.1 混凝土搅拌 (8)3.3.2 混凝土运输 (8)3.3.3 混凝土浇筑 (8)3.3.4 混凝土养护 (8)3.3.5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9)第4章钢筋工程 (9)4.1 钢筋材料功能与选用 (9)4.1.1 钢筋的分类及功能 (9)4.1.2 钢筋的选用原则 (9)4.2.1 钢筋加工 (9)4.2.2 钢筋连接 (9)4.3 钢筋施工质量控制 (9)4.3.1 钢筋施工准备 (9)4.3.2 钢筋施工过程控制 (10)4.3.3 钢筋施工质量验收 (10)4.3.4 钢筋施工安全措施 (10)第5章砌体工程 (10)5.1 砌体材料功能与选用 (10)5.1.1 砌体材料种类及功能要求 (10)5.1.2 砌体材料选用原则 (10)5.2 砌体结构设计 (10)5.2.1 砌体结构设计原则 (10)5.2.2 砌体结构设计内容 (11)5.3 砌体施工技术 (11)5.3.1 砌体施工准备 (11)5.3.2 砌体施工工艺 (11)5.3.3 砌体施工质量控制 (11)第6章钢结构工程 (12)6.1 钢结构材料与构件 (12)6.1.1 钢材选择 (12)6.1.2 钢构件分类及特点 (12)6.1.3 钢构件加工制作 (12)6.2 钢结构连接与节点设计 (12)6.2.1 钢结构连接方式 (12)6.2.2 焊接连接设计 (12)6.2.3 螺栓连接设计 (12)6.2.4 节点设计 (12)6.3 钢结构施工与验收 (12)6.3.1 钢结构施工准备 (12)6.3.2 钢结构施工工艺 (13)6.3.3 钢结构验收标准 (13)6.3.4 钢结构施工安全措施 (13)第7章木结构工程 (13)7.1 木材性质与加工 (13)7.1.1 木材的物理性质 (13)7.1.2 木材的力学性质 (13)7.1.3 木材的加工 (13)7.2 木结构设计原则 (13)7.2.1 设计规范 (13)7.2.2 结构布局 (13)7.2.3 材料选择 (13)7.2.4 连接设计 (14)7.3.1 施工准备 (14)7.3.2 木材处理 (14)7.3.3 结构制作与安装 (14)7.3.4 质量检验 (14)7.3.5 施工安全 (14)第8章屋面与防水工程 (14)8.1 屋面防水设计 (14)8.1.1 设计原则 (14)8.1.2 防水层设计 (14)8.1.3 防水层构造 (15)8.2 防水材料选择 (15)8.2.1 材料种类 (15)8.2.2 材料功能 (15)8.3 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 (15)8.3.1 施工准备 (15)8.3.2 防水层施工 (15)8.3.3 质量验收 (15)8.3.4 施工安全 (16)第9章装饰工程 (16)9.1 装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16)9.1.1 装饰材料种类 (16)9.1.2 装饰材料的选择 (16)9.1.3 装饰材料的应用 (16)9.2 装饰工程设计要点 (16)9.2.1 设计原则 (16)9.2.2 设计风格 (16)9.2.3 设计要素 (16)9.2.4 设计创新 (16)9.3 装饰工程施工技术 (16)9.3.1 基层处理 (17)9.3.2 装饰施工 (17)9.3.3 装饰细部处理 (17)9.3.4 施工安全与环保 (17)9.3.5 质量验收 (17)第10章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 (17)10.1 建筑节能设计原理 (17)10.1.1 节能设计基础 (17)10.1.2 节能设计原则 (17)10.1.3 节能设计方法 (17)10.2 节能材料与设备选用 (17)10.2.1 节能材料 (17)10.2.2 节能设备 (18)10.2.3 节能产品认证与检测 (18)10.3.1 环保技术概述 (18)10.3.2 废弃物利用技术 (18)10.3.3 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技术 (18)10.3.4 绿色景观设计 (18)10.4 建筑节能施工与验收规范 (18)10.4.1 节能施工技术 (18)10.4.2 节能验收标准 (18)10.4.3 节能运行与维护 (18)第1章建筑工程技术概述1.1 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简史建筑工程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两图所示,在以石头作为建筑材料的时代,哪怕是最 简单的拱形结构--三角拱也要比梁可以跨越更大的空 间。
圆碹、筒形拱无疑比三角拱又优越得多,但这种结构有 较大的水平推力,反映在平面上相应的要有两条相互平 行的厚墙来承担拱的重力和水平推力。
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
坂茂
第一章、历史的视角
第三节:与上帝沟通--(Gothic)




拱式结构是受轴向力为主的结构,这对于混凝土、砖、 石等抗压强度较高的材料是十分适宜的。我们知道, 当构件截面上承受均匀的应力作用(轴向拉力或压力 作用),材料的利用效率最高,往往形成性能良好的 结构体系。 拱结构是使构件摆脱弯曲变形的一种突破性发展,它 为抗压性能好的材料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结构形式。 一般条件下,拱截面上的弯矩小于相同条件下简支梁 截面上的弯矩,拱截面上的剪力也小于相同条件下简 支梁上的剪力,这是拱式结构比梁式结构受力合理的 地方。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拱式结构中有较大的支座水 平推力。

哥特教堂的内部空间就是由许多个拱勒结构连接在一 起组成的,共三跨,中央高两侧低,由于是柱墩承重, 因而三跨之间的空间可以相互连通成一体。

拱顶部分的荷重经柱墩传至地面,其水平向外的推力 则由飞券和飞扶壁来平衡。
第四节:德国的木桁架建筑 在德国的小城镇和乡村,经常 可以看到墙壁为格子状的老房子。 粗粗一看,会误以为那些木格子只 是一种装饰图案,其实不然。这些 裸露于外墙的木架构成或简洁或繁 复的几何图案,看起来赏心悦目, 但是木架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构成 整座房屋的框架。这种房屋叫做木 桁架建筑。

水晶宫气势恢弘,它有125米长、60米宽、高度也达到了22米。在 整座建筑中,只用了铁、木、玻璃三种材料,施工从1850年8月开 始,到1851年5月1日结束,总共花了不到9个月时间便全部装配完 毕。“水晶宫”的出现曾轰动一时,人们惊奇地认为这是建筑工 程的奇迹。

继水晶宫之后,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让人们领略到了当时最 大的跨度与最高的高度。机械馆巨大的门形框架,铰接于基础和 顶部,跨度达到了空前的120米。高度上的冠军当然是埃菲尔铁塔 (Eiffel Tower),达324.8米,迄今仍耸立在巴黎的中轴线上。

哥特式建筑的基本特征,是结构上使用飞券、尖拱与 加勒穹顶。


拱门和加勒穹顶将每一跨度内的垂直荷载都集中于简 单的几个点上,这样就可以用柱子作为主要的承重结 构。 与主结构分离的飞券,支撑着结构的侧向荷载。承担 荷载的厚重墙体变得多余,柱子之间可以自由的设计 成窗户。
巴黎圣母院(1163~1345)
特吉巴奥文化中心 伦佐 · 皮亚诺


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设备是建筑的物质 技术要素。 新材料的出现、力学的发展,引起了建筑结构的变化,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历史的发展。逐渐成熟的建筑 技术,使更大型的、更复杂的结构得以实现。而历史 上每出现一种新结构,都为空间形式的发展开辟了新 的可能性,使建筑的面貌为之一新。



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尺度是决定性的特征。 埃米大教堂(Amiens,1220~1270)有7000多平方米, 足以容下当时全城的人口。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Strasbourg,1245~1275)有40层 楼高。
Strasbourg,1245~1275


从罗马建筑到哥特建筑,经历着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这期间拱形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这主要表 现为由罗马时期盛行的筒形拱逐渐演变为交叉拱,直 至最后发展成为哥特式的尖拱拱勒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本身轻巧,而且全部荷重又集中于四角, 这就给空间组合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所谓桁架,就是以特定的方式构成方形或者三角形的一组构件(如 梁、杆、条),用以构成一个刚性构架,可以在大面积上支承荷载, 当桁架受到外力时,如果没有一个或更多的构件变形,整个结构 就不会变形。由于建筑方法和材料的限制,桁架建筑一般不会很 高大,多见于普通民居。
早在十二世纪德国人就已经开始建造木桁架建筑 ,直到今天德国 境内还有两百五十多万座木桁架建筑保存完好。
哥特式建筑由于运用复合飞券 (flying buttress)达到了很高的 高度,哥特式教堂从周围环境中脱 颖而出,在天空构成了复杂优美的 轮廓线。 飞券结构产生,它支撑结构的重量, 使墙变薄,窗可以在墙上任意设置。 教堂内部修长的柱子一直通上不可 思议的高度,朦胧的日光透过饰有 彩色花纹的天窗玻璃照射进来,这 一切使人感到恍如远离尘世。

希腊建筑广泛采用梁柱结构,而罗马建筑则擅用墙体和拱券。由 砖和小石块砌筑成的墙可以达到更大的高度,通过半圆拱的连接, 房屋的开间几乎没有任何尺度上的限制。
罗马万神庙是古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穹顶直径达43.3米,顶 端高度也是43.3米。

由于开始使用混凝土材料,庞大的结构可以很轻易的 实现。此时经典的柱式经过变化,仅仅成为石质墙体 表面的一种装饰。



传统建筑主要是通过体块、形式、空间、细部等来表达,材料更 多的是作为功能性的结构材料(没有美学、质感、特性)及围护 结构材料而存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突破了结构及技术的束缚,一些建筑中的 材料逐渐从隐形的功能材料变为显性的表现材料,甚至成为建筑 形式的主要表现元素。 从设计方法论角度来看,传统的:体型、构成、立面、空间等建 筑表现手法已慢慢穷尽,以材料和构造为突破点正逐渐成为建筑 设计特别是形式设计中的另外一种重要的语言。

近代钢筋混凝土梁板,是由两种材料组合在一起而共同作用的, 由于较充分的发挥了混凝土的抗压能力和钢筋的抗拉能力,因而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抗弯构件。
第二节:罗马帝国建筑
罗马时期造的建技术,与希腊时期的已 经明显不同,这使得罗马人可以自由运用 过街楼、大型公共浴室以及平民住房来控 制城市景观。
古罗马卡瑞卡拉浴场
第一章、历史的视角
第六节:硬汉子--混凝土结构 法国从18世纪晚期开始重新使用混凝 土,至19世纪中叶,已经普遍用于基础与 楼板结构。混凝土是砂、碎石与水泥的混 合物,它的受压性能良好,可以承担很大 的垂直荷载。通过实验证明,混凝土加入 铸铁(以后又使用钢筋),可以使材料的 抗压与抗拉性能大大的改善,而且防火效 果也不错。 真正的突破,产生于另一位法国人埃内比 克解决了梁柱的连接问题。他使用可以弯 曲成各种角度的圆钢筋,使构件形成整体 交接,这种构造是建造大型框架结构的基 础。埃内比克的名字很快在全欧洲成为钢 筋混凝土的代名词。


什罗郡(Shropshire)的皮奇福德宅邸(Pitchford,1560)是保 存的最好的伊丽莎白时期“黑白”风格的建筑之一。 当时的城镇建筑通常是木结构的房屋,带防潮结构(第一层高出 地坪)。



桁架结构是指由若干直杆在其两端用铰连接而成的结 构。在古代,已有用木材做成各种形式的构架作为屋 顶及房屋结构的,但是符合力学原理的新型桁架的出 现却是近代的事。 桁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把整体受弯转化为局部构件 的受压或受拉,从而有效的发挥出材料的潜力并增大 结构的跨度。 桁架结构虽然可以跨越较大的空间,但是由于它本身 具有一定的高度,而且上弦一般又呈两坡或曲线的形 式,所以一般适合于当作屋顶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220 年~公元前180 年,希腊各城邦开始实 施城市规划。以弗所(Ephesus)和米利都(Miletus)因市场杂 乱被捣毁,以干净的广场取代。
Miletus
Ephesus



从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是 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结构体系。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古埃及建 筑和古希腊建筑中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到应用到今天。 古埃及、古西亚建筑所采用的结构方法,是石梁柱(墙)结构。 天然石材自重大、抗弯性能很弱,不可能跨越较大的空间,使内 部空间局促拥塞,柱子林立。 古希腊神庙的屋顶结构,采用木梁代替石梁,而木材本身的自重 较轻且抗弯性能比石料好,因此可以比石梁跨越更大的空间,与 埃及神庙相比,希腊神庙显然要开敞、明快一些。
建筑学院建筑设计教研室
运用我们已有的材料和施工方法是理所当然 的,但是也应当持续不断地努力改造它们, 当然不是盲目…….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必然 会塑造出它本身(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即使 非常缓慢:它的路线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勒·柯布西耶
建筑技术概论
课程目的:从建筑设计创新以及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建 筑材料、建筑构造,通过对具体材料特性、形式的产 生、具体构造和实例分析,拓宽设计思路、丰富建筑 设计的语言。 学习要求:内容讲授、课外学习及课内讨论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方法的分析。 注重最新研究动态与最新案例;积极进行课外学习, 积极参与课内陈述与讨论,完成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 课程论文1篇。 课程考核:平时成绩30%,小组讨论表现20%,课程论文50%
下图所示为各种形式的桁架结构,在这些桁架中所有的杆 件均不受弯,而只受压或受拉。 另外,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桁架,均由各种形式的小三角形 所组成,因而从理论上讲都具有刚性而不会变形。
第五节:钢铁和玻璃时代
甚为关注建筑风格的建筑师,不会急 于接受新建筑技术带来的各种可能性。首 先发展新材料的结构用途并为钢铁的潜力 所激动的是工程师。 帕克斯顿(Paxton)1851年为伦敦世界博 览会设计的水晶宫(Crystal Palace), 施工共耗时九个月。它是钢铁建筑的先锋, 同时开创了现场组装预制件施工方法的先 河。
1.建筑技术发展概论
建筑技术概论


绪论
古今中外的建筑史就是一部建筑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发展史。 建筑的最初功能在于满足人类遮蔽风雨以及寻求舒适的基本需要。 不同的文化产生出了不同种类的建筑。起初是不同的气候条件, 继而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经济体系,通过使用当地最容易得到的 建筑材料,逐渐塑造出不同的“传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 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