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印度的政治体制:联邦制度和多党竞选

印度的政治体制:联邦制度和多党竞选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之一,其独特的政治体制备受关注。
在印度,联邦制度和多党竞选是两个主要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个国家的政治格局和决策过程。
联邦制度是指政权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分权的一种制度安排。
印度采用了这一体制,将政权分散到中央政府和各个邦政府之间。
印度共和国拥有28个邦以及7个联邦属地,每个邦都有自己的政府和行政机构。
这种分权的结构使得各个邦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政策和发展规划。
同时,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的决策和规划,确保各个邦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然而,联邦制度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各个邦之间的政治利益差异和地区性的争议问题时有发生。
例如,有些邦对资源的分配和政府资金的使用感到不满,与中央政府产生摩擦。
此外,邦政府之间的竞争也可能导致政治斗争的加剧。
尽管如此,联邦制度在印度的政治体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了各个邦的利益得到平衡,并促进了全国各部分的共同发展。
与联邦制度相辅相成的是印度的多党竞选制度。
印度是一个多党制国家,政党的竞争和多元化是这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有许多政党,其中印度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是两大主要政党。
这些政党通过选举获得议会席位,并在印度政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多党竞选制度既有利于反映人民意愿,也增加了政策制定和决策的多样性。
不同的政党代表不同的选民群体和利益集团,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政策主张,为人民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此外,多党制度也促进了政治权力的制衡和监督,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和滥用的可能性。
然而,多党竞选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政党之间的政治斗争和竞争常常导致政治权力的分散和决策的推迟。
政党之间的合作和协商也需要时间和努力。
此外,多个政党的存在也增加了政治不稳定性和政策的不连续性。
但是,多党制度在印度的政治体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不同利益群体的参与和代表,保障了政府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印度的政治体制是一个联邦制度和多党竞选相结合的独特模式。
印度政治体制

印度政治体制政体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
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
总统职位因去世、辞职或罢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宪法第65条规定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
当新总统被选出及就职后,副总统恢复原有职务。
总统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副总统暂时代理总统职能直至总统返回办公。
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
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
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副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国务院设国务卿一名、国务委员若干名。
不设副国务卿。
宪法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
宣称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世俗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
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
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五年。
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
议会印度的立法权归议会所有。
议会分为上下两院。
上院称为联邦院,下院称为人民院。
联邦院议员不超过250人,其中,议长由共和国副总统担任,有12人由总统指定,其他由各邦议会选举产生。
联邦院不能提前解散,每年改选1\3的议员。
人民院有议员545人,其中,530人由各邦选民直接选举,13人由中央直辖区选出,有2人由总统指定。
人民院可以提出解散,议员任期5年。
政府行政机构由总统、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
总统由上下两院和各邦议会的选举团选出。
总统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但没有实权。
印度现任总统为普拉纳布·慕克吉。
总理领导的部长会议掌握实权。
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各部部长由总理提名,总统委任。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
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
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
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印度是什么制度的国家

印度是什么制度的国家
联邦共和制。
印度的国家政体为联邦共和制。
宪法称印度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
印度的国家机构由议会、总统、政府、司法机构组成。
议会实行两院制,由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
人民院中占有多数席位政党的领袖,出任政府总理。
印度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
印度主权独立的、社会主义的、政教分离的民主共和国印度联邦28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政府体制基于全体成年人均有选举权的议会民主立法机关国会,由总统及两院组成,两院分别是联邦院和人民院行政机关由总统、副总统及由总理领导的部长会议组成司法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
政治体制:
印度是一个联邦,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政教分离的、具有议会制政府的民主共和国。
印度的政体是由宪法的条文所规定的。
该宪法在1949年11月26日由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并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
总统是法定的联邦行政首长。
实际的行政权力则赋予一个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
宪法规定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向总统提供协助和建议,总统则行使其职权,按照提供的建议采取行动。
部长会议集体向人民院负责。
在各邦,作为总统代表的总督是行政首
长,但实际的行政权力则赋予领导邦部长会议的首席部长。
邦的部长会议集体向该邦民选的立法会议负责。
宪法规定了国会和邦的立法机构之间如何分享立法权,而其余的权力则归属于国会。
修订宪法的权力也属于国会。
联邦的行政机构由总统、副总统和部长会议组成,部长会议在总理的领导下向总统提供协助和建议。
印度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印度的政治制度第一节印度共和国宪法1.宪法产生历程(按时间顺序)2.宪法的内容及特点(1) 内容:共分18个部分(根据宪法规定:印度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和民主的共和国;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2) 特点:①突出柔性(显著);②兼具宪法和普通法的功能.第二节国家机构(行政、立法、司法)1.行政机构补充: (1)当出现下述三种情况之一时,总统有权宣布在全国或邦实行紧急状态:①战争、武装叛乱或外来侵略对印度或印度的部分领土安全构成威胁时;②某邦政府已不能按宪法规定履行其职能时;③联邦或某邦的财政稳定与信用受到威胁时。
(2)当总统不能履行职责时副总统可代理;一旦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总统职位未到换届选举时的空缺,副总统可继任总统,但任期不能超过六个月;如果代理总统的副总统因辞职、死亡等再次造成职位空缺时,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代任总统。
(3)总统有权对死刑案件、一切违反联邦法律而被判刑的案件和一切由军事法庭判决的案件作出赦免、减刑或缓刑的决定。
(4)部长会议中所有部长分为内阁部长、国务部长和副部长,其权利职责范围依次递减。
(5)内阁是由总理和内阁部长组成的一个较小的最有权利的决策机构。
(6)内阁重要常设委员会包括:政治委员会、国防委员会、内政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议会与法律事务委员会等。
2.立法机构补充:(1)如果总统认为人民院(下院)中缺乏足以代表英裔印度人利益的代表,总统有权任命不超过两名英裔印度人为议员。
(2)联邦院(上院)是常设机构,不应解散,每届任期六年,但每两年届满后尽可能有接近1/3的议员离职。
空缺的席位,由两年一次的补缺选举续补。
(3)虽然规定议长和副议长由人民院(下院)选举产生,但实际上是人民院(下院)中的执政党起主导作用,往往由总理亲自出面提名。
印度是什么制度范文

印度是什么制度范文印度现行的政治制度是多党制民主制度。
这一制度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一直得以维持,并经历了多次选举和政府更迭。
在接下来的1200字中,我将详细介绍印度的政治制度包括宪法、政府组织和选举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印度的政治制度基于1950年制定的《印度宪法》。
《印度宪法》是世界上最长的写成宪法之一,共有395条款和8个附表。
这部宪法确立了印度的民主和联邦原则,规定了国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印度是一个议会制民主国家。
国家元首是总统,目前的总统是拉姆·纳特·科温德(Ram Nath Kovind),由选举产生。
总统的职权主要是象征性的,包括批准法案、任命总理和其他高级官员等。
真正的行政权力掌握在总理和内阁手中。
总理是由国大党或印度人民党等主要政党提名并由总统任命的。
总理是政府的首脑,负责推行国家政策和管理内阁。
印度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内阁,内阁成员由总理任命,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负责实施政策。
印度的立法机构分为两个院,分别是人民院和议会院。
人民院(下议院)由545名成员组成,其中543名成员由选举产生,2名成员由总统任命。
议会院(上议院)由250名成员组成,其中238名成员由各邦议会选举产生,12名成员由总统任命。
印度的选举制度是通过普选实现的。
人民和议会院的选举每五年进行一次。
选举采用单独选区制度,即每个选区选举一个代表。
选举过程由选举委员会负责监督,确保选举的公正和透明。
印度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各级地方政府。
印度是一个联邦国家,由28个邦和8个联邦直辖区组成。
每个邦和联邦直辖区都有自己的政府和首席部长。
邦政府负责管理本地区的行政事务,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需要遵守中央政府的指令。
印度的政治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腐败问题。
腐败是印度政治和行政体系中的普遍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此外,印度的多党制也带来了一定的政治不稳定性。
由于政党之间的分歧和争斗,政府可能会在任期内发生多次变更,这可能降低政府的效率和连续性。
印度的民主制度与选举制度

印度的民主制度与选举制度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之一,拥有一套成熟的民主制度和选举制度。
这个制度是印度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关键之一,也是确保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介绍印度的民主制度和选举制度,并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一、印度的民主制度印度的民主制度建立在宪法的基础之上。
印度宪法于1950年颁布,奠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以及政府的职责和权力分配。
根据宪法规定,印度是一个社会主义、世俗、民主的共和国,政权由人民行使。
印度采取的是议会制民主,国家政府由总理和内阁组成,总理是由选举而产生的。
印度的议会由两个院组成,即人民院和议会院,其中人民院由国民直接选举产生,议会院则由各邦的州议会选举产生。
议会是由选举产生,并代表人民的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立法、监督和决策等职能。
印度的民主制度注重政府的制衡和权力的分散。
它设立了一个独立的司法机构,以保证司法的独立和公正。
此外,印度民主制度还注重地方自治,各邦和地方政府在一定范围内享有自治权。
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助于确保政府的权力不被滥用,同时也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二、印度的选举制度印度选举制度是指印度实行的普选制度和选举程序。
根据印度宪法的规定,全体成年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印度的选举分为中央和地方选举,中央选举是指印度总理和议会的选举,地方选举是指邦议会和地方政府的选举。
印度选举实行普遍、平等、直接的原则。
选举候选人需满足一定的资格条件,并需要通过竞选活动争取选民的支持。
选举期间,政党和候选人可以进行公开竞选活动,以向选民传达自己的政策主张和承诺。
选举投票采取机密制度,选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候选人。
印度选举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代表制。
选举结果决定了各级政府的组成和领导人的产生。
选举后,当选的候选人通过法律程序就职,成为政府的一员。
通过选举产生的政府代表了人民的意愿,负责制定政策和决策。
三、印度民主制度与选举制度的意义印度的民主制度和选举制度在保障公民权利和政府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印度的政治制度的简要介绍

印度的政治制度的简要介绍《印度政治制度的简要介绍》嘿,咱今儿来唠唠印度的政治制度。
这印度的政治啊,那可真是像一个超级复杂的大拼盘,啥都有。
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庭里有好多小家庭,各个邦就像是小家庭一样,都有自己的一些权力。
我有个朋友叫阿米尔,他是印度人,他就跟我说过好多关于他们邦里的事儿。
他说在他们邦里,对于一些本地的小事情,比如学校怎么建、村里的路怎么修,邦政府就能自己拿主意,这就有点像我们自己家里面,自己房间的布置自己能做主一样。
在印度的政治体系里,有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权力分支。
先说这行政吧,总理可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就像一个大家族里的大管家。
总理管着好多事儿,领导着政府干活儿。
我记得阿米尔给我讲过一次印度大选的时候,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啊。
各个政党的候选人都到处演讲拉票,就像一群小商贩在大声叫卖自己的商品一样。
阿米尔说他在村里看到一个候选人,那家伙站在一个大卡车上,拿着大喇叭,声嘶力竭地喊着自己要是当选了会给村子带来多少多少好处,什么每家都能有一头牛啦,村里的孩子都能免费上学啦。
周围的村民们呢,有的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在那交头接耳地议论。
立法这一块呢,印度有议会。
议会里的那些议员们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都在为自己代表的群体说话。
阿米尔说他有个亲戚曾经去参加过一次议会的公开会议,他说那里面的人说话都特别快,感觉像在吵架似的。
不同党派的议员,有的主张这个政策,有的反对那个政策,大家争得面红耳赤。
阿米尔的亲戚回来还跟他打趣说,感觉那些议员们不是在商量国家大事,倒像是在抢一块最香的大饼。
还有司法。
司法就像一个严厉的裁判,要保证这个国家按照规则来运行。
阿米尔跟我说过一个事儿,他们村里有个人和地主发生了土地纠纷。
本来地主势力大,大家都觉得那个人肯定要吃亏了。
结果那个人不服气,就把地主告上了法院。
经过法院的审理,最后还真的公正地判决了,让地主把多占的土地还给了那个人。
阿米尔当时就觉得,这司法还是很厉害的,能给普通老百姓撑腰。
印度政治制度

印度政治制度印度政治制度是一种多党制和民主制度,根据宪法设立,以总统为元首的共和国。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之一,其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1947年独立后成立的印度共和国。
印度的政治体系包括三个主要机构:总统、议会和内阁。
总统是印度的元首,担任象征性的角色。
总统是由国民选举产生的,任期为五年,但可以连任任意次数。
总统的权力相对有限,大部分权力都由政府的执行机构行使。
议会是印度的立法机构,由两个议院组成:人民院和理事会。
人民院是最高立法机构,由直接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
理事会是由各个邦的代表组成的,以确保各个邦在国家政策制定中获得适当的表示。
议会负责通过法律、审查政府政策等。
内阁是印度政府最高行政机构,由总理领导,由总理任命的部长组成。
内阁负责制定和执行政府政策,以及管理国家的日常事务。
此外,印度还有一个各州单独设立的政府,负责管理各州的事务。
这些州政府由首席部长领导,由该邦立法机构选举产生。
印度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党制。
在印度政坛,有多个政党参与竞选和组建政府。
由于印度民众的多样性和地区差异,各个邦和地方通常有自己的政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复杂的政治格局。
印度的政治制度也存在一些挑战,包括腐败问题和宗教纷争。
腐败是印度政治制度的一个普遍问题,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也阻碍了国家发展。
宗教纷争是印度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不同宗教和派别之间的紧张关系时而爆发出冲突和暴力事件。
总的来说,印度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动态和有挑战的体系,它试图实现民主和多样性之间的平衡。
尽管面临一些问题,但印度作为民主国家,政治制度为人民提供了参与政治决策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印度共和国宪法
1.宪法产生历程(按时间顺序)
2.宪法的内容及特点
(1) 内容:共分18个部分
(根据宪法规定:印度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和民主的共和国;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2) 特点:①突出柔性(显著);
②兼具宪法和普通法的功能.
第二节国家机构(行政、立法、司法)
1.行政机构
补充: (1)当出现下述三种情况之一时,总统有权宣布在全国或邦实行紧急状态:
①战争、武装叛乱或外来侵略对印度或印度的部分领土安全构成威胁时;②某
邦政府已不能按宪法规定履行其职能时;③联邦或某邦的财政稳定与信用受到威胁时。
(2)当总统不能履行职责时副总统可代理;一旦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总统职
位未到换届选举时的空缺,副总统可继任总统,但任期不能超过六个月;如果代理总统的副总统因辞职、死亡等再次造成职位空缺时,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代任总统。
(3)总统有权对死刑案件、一切违反联邦法律而被判刑的案件和一切由军
事法庭判决的案件作出赦免、减刑或缓刑的决定。
(4)部长会议中所有部长分为内阁部长、国务部长和副部长,其权利职责
范围依次递减。
(5)内阁是由总理和内阁部长组成的一个较小的最有权利的决策机构。
(6)内阁重要常设委员会包括:政治委员会、国防委员会、内政委员会、
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议会与法律事务委员会等。
2.立法机构
补充:(1)如果总统认为人民院(下院)中缺乏足以代表英裔印度人利益的代表,总统有权任命不超过两名英裔印度人为议员。
(2)联邦院(上院)是常设机构,不应解散,每届任期六年,但每两年届满后尽可能有接近1/3的议员离职。
空缺的席位,由两年一次的补缺选举续补。
(3)虽然规定议长和副议长由人民院(下院)选举产生,但实际上是人民院(下院)中的执政党起主导作用,往往由总理亲自出面提名。
3.司法机构
补充: (1)印度联邦设最高法院,它是印度最高司法机关,它的裁决和指导全国所有法院都必须遵照执行。
(2)印度各邦设高等法院,但议会可以通过法律对一些较小的邦两个或
几个共设一个高等法院。
第三节政党和社会团体
1.主要全国性政党。
(1)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
1885年12月28日创建
创建人: 阿伦·奥克塔文·休谟
基本纲领:通过“非暴力论”争取民族独立; 独立后主要时期都是执政党
5个时期:
①温和派时期(1885-1900);②激进派时期(1900-1920);③甘地时期(1920-1946);
④尼赫鲁时期(1946-1963);⑤分裂时期(1964-1971)
(2)印度人民党
1980年4月6日成立信奉印度教的激进主义政党
(3)人民党
1977年1月11日组成主要力量来自人民同盟和民众党
(4)印度共产党
1920年10月17日成立最初领导人:马纳本德拉·纳特·罗易等.
(5)印度共产党(马)
印度共产党于1964发生分裂,此后分为印度共产党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2.主要地方性政党
(1)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
1972年10月以拉马钱德兰为首的一派从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分裂出来而成立
南印度的重要政党
(2) 阿卡利党
旁遮普锡克族政教合一的政党分为“激进派”和“温和派”
(2)泰卢固之乡党成立于1982年3月29日
口号: “恢复泰卢固人的荣誉和尊严”、“廉洁政府”
(4)阿萨姆人民联盟
阿萨姆地方性政党,群众基础主要来自阿萨姆族印度教徒;以要求阿萨姆邦享有更大的自主权为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和世俗主义,致力于国家的团结和领土完整,提倡不同种族、语言和宗教集团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