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1一.课前导学(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三.小组讨论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四.达标训练(一)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二)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三)阅读下列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教案篇1: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点和难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1、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2、自学探究式学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四、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
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设置二个动脑筋题:(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
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二单元复习课。
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重点:(知识)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原因和表现;北方民族关系新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辽宋夏金元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难点:(知识)两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并存”和“民族关系发展”、但最后都亡于异族政权的原因,运用图示法投影讲解突破。
教学方法(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辽宋夏金元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理解)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建立知识结构;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突破难点,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启智)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引导学生以古鉴今,从中获得经验启示。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前准备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杰出人物、历史故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制作旅游行程表格(时间、地点、内容)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参课本P135页):辽宋夏金元政权并立示意图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示意图宋元民族关系发展示意图宋代社会生活示意图宋元科技文化成果示意图3.学生在整理知识基础上,独立发现问题,提出3个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 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单元复习教案
本文介绍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包括识记各政权的建立情况和相关关系,理解南移经济重心的原因和表现,掌握科技文学艺术成就,以及对民族英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方法包括形象的政权关系示意图和图片,以及画外音。
重点包括政权、民族、时间、都城等方面的整理,政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以及文化成就的列表比较。
在本单元的复中,学生可以全面认识到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元朝结束了长期的民族混战,实现了统一。
此外,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开创了行省制度,将西藏纳入正式行政区,加强对台湾的直接管辖,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经济因素,其次是自然因素,还有政治因素。
此外,元朝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时期是北方政权的时代,而南方则出现了十国。
随后,宋朝统一了南北,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
在文学方面,《·赤壁怀古》豪迈奔放,而《窦娥冤》则委婉真挚、清新自然。
同时,文学作品也倾吐了对山河的悲痛,鞭挞黑恶势力。
在艺术方面,《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俗画,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免费下载】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二单元复习课。
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重点:(知识)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原因和表现;北方民族关系新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辽宋夏金元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难点:(知识)两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并存”和“民族关系发展”、但最后都亡于异族政权的原因,运用图示法投影讲解突破。
教学方法(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辽宋夏金元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理解)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建立知识结构;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突破难点,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启智)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引导学生以古鉴今,从中获得经验启示。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前准备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杰出人物、历史故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制作旅游行程表格(时间、地点、内容)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参课本P135页):辽宋夏金元政权并立示意图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示意图宋元民族关系发展示意图宋代社会生活示意图宋元科技文化成果示意图3.学生在整理知识基础上,独立发现问题,提出3个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5)创新意识: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新观点,进行创新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思考;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题目: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
答案: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辽国与北宋之间存在矛盾和争斗,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辽国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部分领土,但最终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双方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西夏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领土,但双方最终达成和约,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7. 社会变化与民众生活:在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期,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今天的课堂,我觉得在教学方法、策略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通过导入环节引起了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兴趣,让他们初步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采用了讲解、展示图表和实例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典型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多样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全班对辽、西夏与北宋的认识和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复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
案
一、知识回顾
1. 请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包括主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重点概念复
1. 讲解并复以下概念:
- 农业文明:指人类在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的
社会阶段。
-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开启
了中国历史上的文明时代。
- 周朝:商朝灭亡后,由周武王建立的朝代,以封建制度为特点。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
集权制度的朝代。
三、重点人物复
1. 请学生回顾并复下列人物:
-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号称“武王伐纣”。
-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被尊称为圣人。
-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 秦始皇:秦朝的创立者,统一中国,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四、知识运用
1. 设计一些小问题或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总结回顾
1. 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拓展延伸
1. 提供一些有关历史的拓展资料或媒体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历史知识。
参考资料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相关历史资料和教辅材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澶渊之盟的签订。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问大家有看过《杨家将》《杨门虎将》《杨门女将》等电视剧吗?有看过的同学知道这些电视剧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王朝吗?北宋时期,杨家七郎“七子去一子回”的悲剧发生在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交战的过程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探究新知(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展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苏颂《契丹帐》教师提问: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个民族怎样的生活情景?提示:诗歌描写了契丹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
提示: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
提示: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展示图片: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教师提问: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提示:5.教师提问:建立政权后,辽和西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学生回答:①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②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的相关内容,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提示:战→和→战→和。
2.展示材料: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展示: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五代、辽、北宋、南宋、夏、金、元等政权的建立情况和相关政权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在该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
通过对岳飞和文天祥的评价,加深对民族英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形象的政权关系示意图,使学生轻松掌握复杂的民族关系;通过形象的图片和画外音,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的感受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单元内容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辽宋夏金几个政权先后在我国并立,它们之间时战时和,最终元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南北的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而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棉纺织业兴起、瓦子和交子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的新气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有了更大发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改进、应用和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学艺术有了新发展,宋词、元曲、风俗画是重要的体现。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本单元涉及的政权较多,可通过列表加以整理如下:
2、对于政权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下列示意图表示:
4、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元朝结束各民族长期混战的局面;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西藏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加强了对台湾的直接管辖;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难点
1、关于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一,经济因素。
第二,自然因素
第三,政治因素。
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为什么岳飞和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
3、如何理解元朝的民族大融合:
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5、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
6、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的主要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列的方式来以掌握:
四、教学整合过程
㈠导入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元时期的政权建立、民族关系、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成就,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㈡复习过程:见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五.检测题
1.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和《辽、西夏、宋的战与和》
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2.宋朝时,我国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主要有
①南方战乱较少②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政府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③④
3.在学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后,小明对宋朝海外贸易得以兴盛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政策B.宋朝造船业发达
C.外国人热衷于中国贸易D.沿海地区人民常年出海经商
4.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A.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 B.店铺一律在夜间关门
C.流动商贩走街串巷叫卖 D.纸币与铜钱在市场上并用
5.下列各政权,曾经与南宋并立的是:①北宋②辽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6.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
……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下列名词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有①交子②瓦子③互市④岁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