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讲课讲稿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讲课讲稿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一.名词解释1.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各种海洋栖息地环境间相关关系的科学。

简单地讲就是研究海洋生物生存方式的科学。

(PPt Chapter 000 P25)2.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不应以其他集团或后代为代价,也不应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

P4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也就是说,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P48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其生态学上的耐受限度,如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限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因此生物只能在该因子的最小量和最大量之间正常生存。

P48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以及它对群落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

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P956.生境或栖息地:某些特定的生物种群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P477.碎屑食物链:海洋碎屑主要来源于死亡的海洋动、植物残体以及他们排除的粪团等颗粒有机物,这些颗粒有机物可被食碎屑的消费者利用。

以食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碎屑食物链P1486. 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组成的食物链。

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P669.生物群落(biocoenosis:生物群落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海洋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可打印)

海洋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可打印)

海洋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可打印)第三章海洋非生物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Boyd模式DOt = DOdusk±DOdf-DOf-DOm-DOp 式中:DOt为天黑t小时后的溶氧。

DOdusk 为黄昏时的DO;DOdf为扩散引起的DO 得失;DOf为鱼呼吸耗氧;DOm为底泥呼吸耗氧;DOp为浮游生物群落呼吸耗氧。

这一模式成功地预测了沟鲶池塘夜间DO的变化,Boyd将模式的成功归因于浮游生物群落呼吸在DO消耗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而计算浮游生物呼吸的方法是准确可靠的,各耗氧组分在夜间DO降低中所占比例为:DOp82%,DOf 9%,DOm5%,DOdf 4%。

Boyd 模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影响夜间DO变化的各个因素,如果能够估算出各组分的量值,应该可以准确地预测池塘黎明的DO值。

然而,逐项求解各项呼吸组分耗氧量的过程相当复杂,非专业人员很难掌握。

Olah模式和WPRD模式则提供了计算池塘夜间溶氧变化率的近似方法。

这两种模式均可划分为呼吸组分和扩散组分,它们的区别在于对全池呼吸组分的计算方法不同。

在Olah模式中,全池呼吸率仅与DO水平有关,而在WPRD模式中,全池呼吸率与水温有关。

WPRD模型WPRD模型:d(DO)/dt = CekT + KL/PD(SAT(T,S) –DO); KL = ( –+ ) 式中:C为呼吸系数;k为呼吸随水温的瞬时增长率。

其中k 恒温下所作的室内呼吸试验得出其估计值为。

呼吸系数C的估计通过计算平均呼吸率(r)和平均温度而求得。

Olah 模式d(DO)/dt = -R(DO) + KL/PD(SAT(T,S) –DO) 式中: R为Olah呼吸系数(h-1); d(DO)/dt为池塘溶氧量随时间的变化率;KL为氧气运输系数;PD为平均池塘深度;S为盐度;AST(T,S)为在水温为T℃、盐度为S时的饱和溶氧量。

将Olah模型拟合黄昏及黄昏后3h DO观测值,可以估计出Olah呼吸系数R。

海洋生态 总复习

海洋生态 总复习

第○章绪论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之间及其与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海洋生态学重大研究成果:(自我发挥)①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②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③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④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⑤海洋微食物环研究。

⑥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

⑦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⑧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

⑨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⑩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述2.Gaia假说/大地女神假说(地球自我调节理论):大气中活性气体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的生长、代谢所调控的,当地球环境受到干扰或破坏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就会通过其生长、活动和代谢的变化来缓和地球环境的变化。

Gaia 假说是生物圈水平上的控制论系统。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三大环境梯度:①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①浮游生物: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②游泳生物/自游生物: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

③底栖生物:生活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

3.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①微微型:<2μm;②微型:2-20μm;③小型:20-200μm;④中型: 200-2000μm;⑤大型:2000μm-20 mm;⑥巨型:>20mm。

4.浮游生物的重要性:(1)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2)浮游植物生产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

(3)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初级生产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4)有些浮游生物本身就是渔业对象。

(5)水团、海流的指示种(indicator species)(6)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资源 .5.游泳动物的洄游:①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游向产卵场的洄游。

《海洋生态学》试卷习题三答案

《海洋生态学》试卷习题三答案

《大海生态学》试卷三答案一、名词解说(每题2分,共16分)1.寒流:是指水温低于流经海区水温的海流,往常是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如千鸟寒流),寒流一般低温低盐,透明度较小。

广盐性生物:关于海水盐度的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能忍耐海水盐度的强烈变化,沿海和河口地域的生物以及洄游性动物都属于广盐性生物。

种间竞争:是生物群落中物种关系的一种形式。

是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种资源(如空间、食品与营养物质,等)的抢夺。

4.生物群落:是由一些生活在必定地理地区或自然生境里的各样生物种群所构成的一个会合体。

会合体中的生物在种间保持着各样形式的、密切程度不一样的互相联系,而且共同参加对环境的反响,构成一个拥有相对独立的成分、构造和机能的“生物社会”,这个生物组合就称为生物群落。

重生产力: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粒径谱:把粒度级按必定的对数级数排序,这类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散布就称为粒径谱。

.生物沉降:滤食性动物经过摄食活动去除水层中的POM,使之作为粪球被沉降到堆积表面的过程。

污介入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产生各样反响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论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二、选择填空(每空分,共12分生物发光种类主要有(细胞内发光)、(细胞外发光)、(共生细菌发光)。

2.海水水体按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透光)层、(弱光)层和(无光)层。

3.内源性要素指调理种群密度的原由在种群内部,即种内关系,如(行为调理)、(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理)。

在重生产力研究中,新氮的根源包含(上涨流或梯度扩散)、(陆源供给)、(大气沉降或降水)、(固氮生物的固N作用)。

5.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过程:(生产)、(花费)、(分解)。

大海资源按开发利用程度可分为(枯竭的渔业资源)、(过分利用的渔业资源)、(充足利用的渔业资源)、(未充足利用的渔业资源)。

群落的构造包含(种类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的空间构造)、(群落的营养构造)。

《海洋生态学》试卷三

《海洋生态学》试卷三

《海洋生态学》试卷三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6分)1.寒流:2.广盐性生物:3.种间竞争:4.生物群落5.新生产力:6. 粒径谱:7.生物沉降:8. 污染指示生物:二、选择填空(每空0.5分,共12分)1、生物发光类型主要有()、()、()。

2、海水水体按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层、()层和()层。

3、内源性因素指调节种群密度的原因在种群内部,即种内关系,例如()、()和()。

4、在新生产力研究中,新氮的来源包括()、()、()、()。

5、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过程:()、()、()。

6、海洋资源按开发利用程度可分为()、()、()、()。

7、群落的结构包括()、()、()、()。

三、改错(每改错为正1分,共12分)1.热带海域上层水初级生产力维持较低而稳定水平的原因是由于浮游植物数量较少和悬浮颗粒下沉所产生的碳输出所引起的。

(2处错误)2.植物24hr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没有净产量(P=R),这个水深称为临界深度。

(1处错误)3. 磷循环属于气体型生物地化循环,磷是随着水循环由大气到海洋,进入海洋后很多磷沉积到海洋底部离开了循环,因此,磷循环是完全循环。

(3处错误)4.鱼类的年龄时,通常将鱼群中相同年龄的个体,称为同龄鱼。

在统计中,把这些同龄鱼归在一起,称为同龄组,如当年出生的鱼称为1龄组。

出生第二年的鱼称2龄组,出生第三年的鱼称为3龄组,依此类推。

一个鱼群,同一年或同一季节出生的全部个体,称为强盛世代。

(4处错误)5.生物化学需氧量是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它可以度量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

通常采用10℃条件下,10d的生物化学需氧量。

(2处错误)四、简述(每题6分,共30分)1. Gaia假说的基本论点。

2. 简要说明海洋环境的污染和净化指标。

3. 简要说明洛特卡-沃尔泰勒(Votka-Voterra)的种间竞争模型。

4. 说明大气中DMS对气候的影响。

复习材料(海洋生态学)

复习材料(海洋生态学)

一、填空题1、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2、群落的稳定性包含弹性(resilience )或恢复力和抗性(resistance)或抵抗力两层含义。

3、海洋生态系统两类最典型的食物链是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4、游泳动物的洄游类型主要包括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摄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5、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200-2000um 。

6、生物学过度捕捞的三种类型包括生长型过度捕捞、补充型过度捕捞和生态系统型过度捕捞。

7、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三种类型。

8、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为动态生命表。

9、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产卵(生殖)洄游、索饵(育肥)洄游和越冬洄游三种类型。

10、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200-2000um ,大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2-20mm 。

1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2、种群调节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因子调节三种学说。

二、名词解释1、动态生命表:又称股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

2、补偿深度:太阳辐射进入海水后,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当至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产氧的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时消耗的量,这一光照强度即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强度。

补偿点所在的深度即称为补偿深度。

3、饱和光强:在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成正比关系。

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强称饱和光强。

4、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5、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

海洋生态学试题与参考答案(例)

海洋生态学试题与参考答案(例)

《海洋生态学》试题与参考答案(例)1、 简要回答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浮游生物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2)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3)浮游动物既通过摄食浮游植物影响和控制初级生产力,其动态变化又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4)浮游生物在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2、 什么是赤潮?赤潮赤潮现象有哪些危害?赤潮(red tide)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面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海洋灾害之一,其危害的主要方式是:(1)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海面或附着在鱼、贝类的鳃上,使它们的呼吸器官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2)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类等海洋动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3)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或死亡。

如链状膝沟藻(Gonyaulax catenella)产生的石房蛤毒素就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4)居民通过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

3、 与陆地生态系统比较,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有何特点?并简要说明原因。

海洋食物链平均可达4-5个环节,而陆地通常仅2-3个环节。

这是因为海洋的初级生产者和食植性动物多为小型种类,所以大型动物多是肉食性种类,比陆地的大型动物处于更高的营养级。

4、 K—对策者和R—对策者各有哪些生态特征?举出海洋动物中这两种对策者的例子。

并说明为什么人们必须更加重视K—对策者资源的保护工作。

r–对策者,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因为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容纳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然尽可能利用资源,增加繁殖,充分发挥内禀增长率(r)。

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

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海洋生态学》试卷-

《海洋生态学》试卷-

《海洋生态学》试卷-一、填空(14分)1、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

2、生物发光现象可分为三类————、————、————。

3、远洋沉积包括————、————、————。

4、底表生活型生物包括————、————、————。

5、外源性因素指调节种群密度的原因在于种群外部,如————、————、————。

6、海流按温度特征可分为————和————。

7、共生现象的类别有————、————、————、————、————。

8、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主要方法有————、————、————。

9、海洋具有————|————|————等三大环境梯度二、名词解释(15分)1、生态等值2、生态阈限3、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4、竞争排斥原理5、阿利氏规律。

三、判断并改错(10分)1、很多海洋生物群落(特别是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主要是关键种)表现出季节性的特征,这种季节变化也叫季节演替。

2、n营养级的生态效率是(n—1)营养级的生产量与n营养级的生产量之比。

3、植食性微型鞭毛虫的氮再生效率与食物对象的营养质量有关。

4、海水中的DMS有一部分进入大气后形成云的凝结核是温室效应产生的成因。

5、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一般是在演替的初期高,越接近顶极越低。

四、简答(31分)1、群落演替的类型?(6分)2、种间竞争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6分)?3、食性特化的适应意义?(6分)4、如何理解生态学意义上的种群?(6分)5、简述鱼类年龄与生长在渔业研究上的意义?(7分)五、试述(任选二题、30分)1、试述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15分)2、试述不同生态学家对生态位概念的见解?(15分)3、试述鱼类产卵、索饵和越冬洄游的概念及其特点?(15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各种海洋栖息地环境间相关关系的科学。

简单地讲就是研究海洋生物生存方式的科学。

(PPt Chapter 000 P25)2.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不应以其他集团或后代为代价,也不应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

P4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也就是说,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P48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其生态学上的耐受限度,如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限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因此生物只能在该因子的最小量和最大量之间正常生存。

P48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以及它对群落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

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P956.生境或栖息地:某些特定的生物种群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P477.碎屑食物链:海洋碎屑主要来源于死亡的海洋动、植物残体以及他们排除的粪团等颗粒有机物,这些颗粒有机物可被食碎屑的消费者利用。

以食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碎屑食物链P1486. 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组成的食物链。

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P669.生物群落(biocoenosis:生物群落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P8810.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

如果去除,群落将失去原来的特征,同时将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改变。

P8911.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关键种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对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

P9012.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的过疏和过密带队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这就是所谓的阿利氏规律。

P6713.高斯假说(Gause’s hypothesis)或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

P9414.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再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中生产的有机碳总量。

P117再生N(regeneration nitrogen)或称再循环N(recycled nitrogen):主要是NH4+-N新N(new nitrogen):主要是NO3--N再生生产力(regenerated production):由再生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new production):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

P13615.微型食物网:将溶解的有机物通过细菌二次生产后形成的一样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摄食关系称为微型食物环。

P15016.分解作用:动植物不断产生的有机碎屑也贮存一定的潜能,通过分解者生物的作用逐渐降解,颗粒有机物逐渐腐解为溶解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逐渐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最终转变成无机物质;同时能量也以热的形式逐渐散失。

这个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

P174 17.: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栖息于一定环境的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物种、每个物种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因此,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基本层次。

P32418粒径谱:某一特定生态系统各粒度级上的生物量分布将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顺营养层次向上总生物量略有下降。

若把粒度级按一定的对数级数排序,这种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分布就称为粒径谱。

P15919.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甲烷等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段的红外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这就是温室效应。

P31720.生态系统管理:指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制定适应性的管理策略,以维持、保护或恢复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与服务的可持续性。

P330 21.牧食食物链生态学二.简答题(有两题大伙自己在书本上找找呗)1. 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P5发展趋势1)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联合开展的综合性海洋调查推动海洋生态学成为一门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

2)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推动了生态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的紧密结合3)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加速海洋生态学的发展研究成果:1)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2)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

3)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4)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5)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

6)大海洋生态系统研究。

7)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8)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的研究。

9)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10)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实践2. 海水中、的来源与消耗途径有哪些?P62O2来源:空气溶解与植物光合作用消耗:海洋生物呼吸、有机物质分解、还原性无机物氧化。

CO2来源:空气溶入、动植物和微生物呼吸、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以及少量CaCO3溶解消耗:主要是光合作用,一些CaCO3形成也消耗CO23. 比较说明R选择和K选择生物的典型特征和生活史差别。

P77r选择的这类生物可称r-对策者,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因为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容纳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然尽可能利用资源,增加繁殖,充分发挥内并增长率。

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

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多变的栖息生境。

K-选择的这类生物可称K-对策者,其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容纳量K值上下,因为其生境是长期稳定的,环境容纳量也相当稳定,种群超过K值反而会由于资源的破坏而导致K值得变小,从而对后代不利。

在这种稳定的生境里,种间竞争很剧烈。

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

子代死亡率低,扩散能力较差,适应与稳定的栖息生境,其进化方向是使种群保持在平衡密度上下和增加种间竞争能力4. 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P31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富有生活的结构,一般个体都很小。

作用: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有些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有助于了解海流和水团的移动,怕段不同海流的交会锋面,对探索一个海流余脉的分布有重要作用。

一些浮游生物尸骸沉积海底,这些沉积物对海洋地质及海底环境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资源。

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基本可代表一定的生物类别。

不同粒径浮游生物存在一定的食物关系,对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有重要意义。

5. 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生态作用。

P51垂直分布:⑴透光层,也称真光层(euphotic zone 或photic zone):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⑵弱光层(disphotic zone):在透光层下方,植物在一年中的光合作用量少于其呼吸消耗,但光线足够动物对其产生反应。

⑶无光层(aphotic zone)日光射入海水后,一部分被海水吸收,同时,其中悬浮的或溶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对光有选择性的吸收与散射,因而海水中的光照强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弱,水平分布:太阳辐射具有明显的纬度梯度:热带海区一天中白天与黑夜各约12h,温带海区夏季光照时间超过12h, 冬季少于12h在极区,持续6个月的低能光照与6个月的黑暗交替。

:海水中的光照强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光的强度和照射时间有纬度梯度和季节周期,除两极外其他地区有昼夜交替现象。

强度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减弱,北半球夏季强,冬季弱,低纬短波光多,随纬度的增加长波部分也增加。

从日照时间上看,除赤道附近昼夜时间整年都基本一样外,其他维度上只有春风和秋风时昼夜时间大致相等。

作用:1.海洋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并将其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存储化学能,是海洋生物能量的最初来源。

2'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3'生物发光可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4.光照使水温维持在一定得范围内。

5. 光是影响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6. 研究海洋新生产力的现实意义?P143新生产力研究有助于从更深层次阐明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新生产力的研究对阐明全球碳循环过程有重要意义新生产力是海洋渔业持续产量的基础7. 海洋主要栖息地类型及其环境特点?①沿岸、浅海生态系统②沿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③沙滩④河口、盐沼和海草场⑤红树林沼泽⑥珊瑚礁⑦近岸上升流区⑧深海区⑨热液口区和冷渗口区8.为什么沿岸浅水区往往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P250沿岸浅水区由于水深较浅,在风和波浪的作用下,很少出现持久性温跃层,波浪和潮汐作用也可能影响到海底,阜阳羊水不至于被局限在底部。

近岸水域的营养盐可因大陆径流而得到额外补充。

在大陆架外缘的海区,由于海底地形的突然变化,可能形成陆架坡折锋,也促进了真光层营养物的补充。

因此,沿岸浅水区往往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

或者:沿岸、浅海区(包括潮间带至大陆架边缘的水体和海底)是海洋中生产力很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海域。

潮间带各种理化因子复杂多变,生境最主要特点是更替地暴露于空气和淹没于水中。

自潮间带向外海延伸,水文、理化因子变化梯度逐渐减小。

三大功能类群组成有一定的特点,浮游植物个体相对较大;多数底栖动物产生浮游性幼体,生物分布的分带现象明显。

游泳生物以鲱科鱼类最为重要,世界渔业大部分捕获量是少数几种生活于浅海区的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