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赏析

合集下载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1、《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

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悲剧性爱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剧元素。

他们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时势的逼迫、坏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点的暴露而最终凋零。

在这一由深爱到失控再至枯萎的感情发展过程中折射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权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封建王朝内部的腐败)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丑恶的一面,对深化主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除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语言运用的适当与精美,《哈姆雷特》的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它情节的丰富与生动。

在结构上,作品是以哈姆雷特为主,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三条复仇线索展开故事的。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作品评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施咸荣先生说:“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提倡人道,反对中古神道,把人比作天神,歌颂人则的伟大力量,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理想。

”哈姆雷特成了人文主义者理想的代表已成人物,剧中他与克劳狄斯的冲突真实地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

戏剧一开头,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丹麦会发生宫廷政变,老国王被害,王位被野心家和阴谋家克劳狄斯窃取;在新王的统治下,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外敌压境、民怨沸腾,窃取得来的王位岌岌可危。

他的宫廷时期成了当时英国封建阶层混乱时代的写照。

在第一幕的结尾,老王的鬼魂给他“显灵”之后,哈姆雷特就惊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这句段落是解开哈姆雷特性格的钥匙。

从一开始他就一同把为父复仇和改造现实的任务结合在了一起。

哈姆雷特本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本可以顺理成章地已成一位贤明君主;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通过装疯卖傻来替父报仇。

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大仲马哈姆雷特敢于针锋相对地展开斗争,他先后识破了奸王设下的一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讲一一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

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所,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

在这部剧作中,确实到处都渗透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观念,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人性的高尚和爱情的力量的坚定信念。

哈姆雷特才能超众,决心要扭转乾坤,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他总是郁郁不乐,优柔寡断。

他曾多次问自己:“除了我倒霉的我之外,谁能改变这“混乱颠倒的时代”?”这就是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改造社会的世界观。

哈姆雷特独白赏析启发

哈姆雷特独白赏析启发

哈姆雷特独白赏析启发《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而其中的哈姆雷特独白更是被誉为戏剧史上最精彩的独白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哈姆雷特》中的独白进行赏析,并从中汲取启发。

首先,我们来看看哈姆雷特的独白是如何构成的。

在戏剧中,哈姆雷特有许多著名的独白,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这段独白出现在第三幕第一场,哈姆雷特在这里表达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他在独白中反复探讨着生存和毁灭的意义,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矛盾和挣扎。

在这段独白中,哈姆雷特展现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既有哲学的深度,又有情感的矛盾。

他在独白中反复问自己“是更忍受命运的苦难,还是反抗这一切”,这表明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同时,他还表达了对自己懦弱和犹豫的自责,以及对命运的不满和愤怒。

这些复杂的情感在独白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得这段独白成为了整部戏剧中最为经典和令人难忘的部分之一。

而从这段独白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许多启发。

首先,哈姆雷特的独白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戏剧作品需要有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表达。

正是哈姆雷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得他成为了一个鲜活而立体的人物,也使得整部戏剧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因此,一个好的戏剧作品需要有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次,哈姆雷特的独白也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戏剧作品需要有深刻的主题思考。

在《哈姆雷特》中,生存与毁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哈姆雷特对这一主题的思考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挣扎,更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种深刻的主题思考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了一部具有普世意义的作品,也使得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得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最后,哈姆雷特的独白还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戏剧作品需要有精彩的语言表达。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大师之一,他的语言表达无疑是《哈姆雷特》成功的关键之一。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哈姆雷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之一。

其中的经典独白更是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本文将就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进行文学赏析。

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表达了哈姆雷特对生命和死亡的不安和疑惑。

哈姆雷特的命运遭受了重大挫折,他的父亲被谋杀,母亲与堂兄快速结婚,他自己又被迫面对复仇或者原谅的选择,这些因素都让他对生命产生了怀疑。

哈姆雷特的独白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以及生存应该具备的品质,如勇气、义气、牺牲和爱等。

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提出人类永恒不变的问题,使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和死亡的意义与价值。

二、“这个世界真是一场大舞台”哈姆雷特经典独白“这个世界真是一场大舞台,上面的人扮演着各种角色”的形象表达了人生中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与身份不同。

这些角色使我们在生命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义务和承诺,使我们聚合在一起,创建起了一个共同的社会。

但这个社会中又存在着社会阶层的差异,这造成了生命中的偏见和自卑。

哈姆雷特的独白,使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生命扮演的角色和义务。

同时也提醒我们不去歧视那些扮演更“低级”的角色的人,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社会的支柱,他们的存在和贡献是必不可少的。

三、“让他们自作自受吧”哈姆雷特经典独白“让他们自作自受吧”的内容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行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让时间去判定那些假扮的永恒更合适。

做正确的事情难免会有羞耻的时候,但我们不能用无知的人的行为来伤害或者拖慢自己。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独立思考,有勇气保持正确的态度。

哈姆雷特的独白也提醒我们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为了他人的方便而放弃自己,让自己去放纵与快乐,这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任何纪念性价值。

相反,只有忠诚于自我,在自己的道路上向前进,才会给人带来不同尺度的价值。

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文学经典作品赏析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深刻的哲理,以及作者的智慧和感悟。

它们通过优美动人的文字,深入人心,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世界。

在本文中,我将对一些文学经典作品进行赏析,探究它们的主题、结构和艺术价值。

一、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该作品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心理变化和复仇故事。

通过对哈姆雷特内心挣扎的描绘,莎士比亚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命运的反抗。

作品以其深刻的对白和独特的人物塑造,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内心。

二、海明威《老人与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关于坚持和尊严的作品。

故事讲述了一个古巴老渔夫与一条庞然大鱼的壮丽搏斗。

尽管最终失败,但老渔夫并不屈服,而是展现了人类的意志力和对生命的无尽热爱。

海明威的简洁凝练的写作风格与深刻的哲理使这部小说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

三、狄更斯《雾都孤儿》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是一部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的社会写实小说。

小说通过孤儿皮普的成长故事,展现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狄更斯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生动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光明。

四、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个贫困学生杀害老妇人的故事,并通过对犯罪者内心的描写,探讨了道德、罪恶和救赎的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复杂的人物形象,使这部小说成为了一部思想深邃、意义深远的文学经典。

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以男主人公马尔布兰为中心,通过对回忆的描绘,展现了时间和记忆的流逝,探讨了人生、爱情和艺术的本质。

普鲁斯特深入细致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叙事结构,使这部作品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通过对以上几部文学经典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主题多样,艺术形式各异,但它们都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精选7篇)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精选7篇)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精选7篇)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篇1《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

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

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

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

世界仿佛到了末日。

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

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

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

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

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

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

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

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

”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

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

最新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及感悟 (3篇)

最新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及感悟 (3篇)

哈姆雷特,一个生在戏剧里,又活在生活里,人性中的人物。

他是具有人文主义典型性的象征,是一个经历痛苦后忧郁寡欢的人,是一个心怀昂扬热血激情却又犹豫不决的人,矛盾是他的集中体现,思考和独白是他的表达,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演绎着自我,演绎着这个王子的悲剧。

对于自我的剖析,你总能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寻找到蛛丝马迹。

无论是关于生死意义的探寻,还是自我追求的抉择,哈姆雷特都独到的展现了人的发展的矛盾。

哈姆雷特的形象的设计就是这么神奇,一千个不同的读者眼里,便有着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的体悟。

他是丹麦的王子,所以他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定繁荣的义务;他是慈祥的父亲的儿子,所以他必须肩负为父报仇的责任。

压抑使他踯躅、犹豫、不断地深思、不断地自言,他总是一个人,朋友的背叛,爱人的失去,母亲的改嫁,一切都离他越来越远,他孤独的行走在一条复仇之路上。

这样,他也只能更加抑郁,更加癫狂。

原本的只是为了欺瞒叔叔而装疯,却早已不知不觉陷入了其中,就像面具戴久了,就会忘记面具之下的自己似的。

曾经那个感叹世界是“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篷,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感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渐渐的在现实的改变中改变了。

他对世界失去了信心,他眼里的世界,“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人类不能使他发生兴趣,女人亦然。

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有人看到了不幸之后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人,有人看到了生命微弱的光,有人感受到消沉如疾病难以摆脱的痛苦,亦有人看到过于犹豫而使行动迟缓的自己。

哈姆雷特身上集聚了人性的复杂,演绎的人最本真的情绪。

莎士比亚用他最擅长的情感的描绘和心理的刻画来展现哈姆雷特,造就了这个世界著名的悲剧之作。

人文主义是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极力展示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渴望。

他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丰富多彩的语言,性格分明的人物,使之不愧于莎士比亚悲剧的第一部。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与道德困境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与道德困境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与道德困境概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该作品中复仇与道德困境的探讨,解析主要人物角色以及这些主题在整个剧情中的发展和影响。

复仇主题复仇是《哈姆雷特》核心的一个重要主题。

整个剧情由哈姆雷特决心为其父王被谋杀而复仇展开。

然而,他在实施复仇过程中陷入了内心的矛盾和疑虑,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

本节将深入探讨以下内容:哈姆雷特的内心挣扎哈姆雷特一方面渴望为父亲报仇,另一方面又因为害怕自己堕落为凶手而犹豫不决。

他拥有敏锐的道义感和思考能力,意识到复仇行为可能带来更多伤害和混乱。

他对于正确行动和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感到困惑,这种内心挣扎成为剧中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泉。

复仇的后果与反思剧中其他人物对复仇行为做出不同的反应和评价。

一些角色如拉奥提斯和福尔斯汀认为复仇是正当的,而波洛尼厄斯和奥菲利娅则对其抱有疑问。

哈姆雷特最终实施了复仇,但整个过程导致了许多意外事件和悲剧结局。

这引发了对复仇合理性及其带来的后果的深层次反思。

道德困境主题在《哈姆雷特》中,道德困境贯穿整个剧情。

主要人物面临着各种道德决策和选择,并经常陷入道义、伦理和责任之间的矛盾。

本节将具体探讨以下内容:勒尔蒂斯王子对真相与正义的追求哈姆雷特通过所谓“大戏”来确认他父亲被谋杀,但在确定了凶手后,他却推迟向他报复。

这一选择爬满了道义上的纠结和积极行动的犹豫。

哈姆雷特追求真相和正义,但他似乎无法决定在何种方式下才能实现其中的平衡。

盲目遵循权威与自我判断一些角色如克劳迪斯王子盲目地遵循权威和政治利益,而不顾道德原则。

另一方面,哈姆雷特通过自己的思辨和判断来解决道德困境。

这为观众带来了对道德选择以及权力和公正之间关系的深思。

总结《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通过复仇与道德困境这两个重要主题展示了人性、冲突以及个人责任与公共良知之间的紧张关系。

剧中人物角色对于复仇和道德选择所做出的抉择,引起我们对伦理棘手问题的深入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朱生豪: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孙大雨:是生存还是消亡,问题的所在。

梁实秋: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

卞之琳: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许国璋:是生,是死,这是问题。

王佐良:生或死,这就是问题所在。

方平: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赏析一个人刚睡醒的时候是迷惑的,因为他刚刚被上帝用死亡玩弄。

而可怜的哈姆雷特在每一次演出结束时都要带着文艺复兴的回声死去,所以他的每一次出现都带给人清醒着的迷惑,正如同宗教对思想的影响一样。

就像对待宗教的态度,一直以来我们不得不放弃某些疑惑以便能够更专注地对被公认的东西进行没完没了地阐述,并将这种阐述作为成就且引以自豪,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得到任何改观。

人们大都对哈姆雷特给予人类的描述不能释怀,历史则习惯性地记忆了所谓的对人文主义最精彩的论述:那一件了不起的杰作,那么高贵的理性,伟大的理想,优美的仪表和文雅的举动;行为像天使,智慧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而哈姆雷特在这段话里随后对人性的蔑视及他所表现出的对人文主义的完美存在性的深刻怀疑,或者更进一步说成是毫不犹豫的否定,却让我们长久以来幼稚地将他看作一个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造就的“延宕的王子”。

当然人们也将这种文艺复兴时期的矛盾看作是紧随的古典主义的启蒙,然后就深陷于这种“灵与肉”的争斗而不知不觉。

等到18世纪,思想者们仿佛给出了一个很具有中庸精神的总结,我想大部分人都难免会很辩证地对这种中国式的折衷表现出潜意识层面上的些许认同。

如果再往后看,整个文学史也就这样一直在理智和情欲,道德约束和人本自由这样若干对立的因素间徘徊游戏。

我们已经习惯了对立统一,习惯了对文学史进行仿佛哲学例证一样的阐述,习惯了迷失在“作家通过什么表达了对什么的思索和苦闷”之类的主观论断之中,习惯了对一部作品进行分类学一般的研究方式。

懒惰的我们甚至可以很轻松地介绍一部作品中对某某主义与某某主义的矛盾的体现、思考乃至反叛,某某细节象征了什么,某种安排暗示了什么,然后将这种看似例证充分的研究成果和条理清晰的自言自语转变为文学史上的定论。

然而,伟大的文学作品果真是作者有意无意对哲学的体现吗?我们所不能解释的一切真的都可以用矛盾这两个字永远地掩盖下去吗?文学研究在对作品的抽象概括这一领域还要继续徘徊下去吗?敏感的批评家早已意识到了文学研究的此种尴尬处境。

于是,他们纷纷探索新的道路。

米兰·昆德拉在评论海尔曼·布洛赫的文章中写道:“……必须有一种独具小说性质的论文式的新艺术(也就是说,它并不主张带来一种必然的启示,而是停留于假设、游戏或讽刺)。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又一次说:“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方法与一个小说家的思想方法有根本的区别。

人们经常谈到契诃夫、卡夫卡、穆齐尔等人的哲学。

那么,就请试着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出一个严谨的哲学吧。

即便在他们的直接阐述自己的思想时和在他们的日记里,这些思想也不过是思索的练习,悖论的游戏或即兴的想法,而不是一个思想的确定。

”同样,我们可以把巴思对存在的荒诞性的突出视作后现代,进而用类似对后现代产生背景的描述来描述《迷失的娱乐场》的产生背景,然而巴思自己却说:“有许多年,我一直怀着兴趣探求把人类的声音改变成书面文学形式的方法。

一度我用录音带实验。

花了大量时间想在口头传统内使故事协调一致,终于写出了收在《迷失在娱乐场中》(1969)里的‘系列’短篇小说”。

可见批评家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讨论和他们思考方式无关的文学作品。

如果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追求象征意义的讨论方式可以看作是文学批评中的象征主义,并且这种象征主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启示,那么,我们的批评也许该走入后现代的时期了。

一.毫无疑问,哈姆雷特具有一位伟大诗人所具有的全部素质。

他把现象揭开并给予极端的厌恶,用激烈的言辞和恶毒的咒骂来馈赠所有丑陋的存在,用思想来哭泣并用哭泣来思想。

整个剧本中,哈姆雷特孤独的气质都在与无所不在的肤浅现实进行着碰撞,而二者的无法沟通又使得这种孤独气质显得更加深刻和孤独。

然而一个诗人是不满足于内心体验的,诗人的本性是要寻求个体思考的大众认同。

对于哈姆雷特,他迫切的愿望就是将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的罪恶暴露,将所谓“生存与毁灭”的痛苦暴露,将诗人典型的无助和深刻暴露,因为对于哈姆雷特,真实的呈现就是一种解脱。

传统的意见认为,哈姆雷特对人性丑恶的揭露,隐喻着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社会罪恶;也正是对人的问题的这种思考,使得哈姆雷特的言行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仇的宗法责任和“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越来越脱离历史现实的轨道而直逼无意义无目的的存在本身;而面对这样的本原性思考,复仇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然而,这种把哈姆雷特的延宕搁置在哲学层面上的作法,无疑是研究者们过度追寻文学作品象征意义的旧戏重演,其所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意义强加。

且看这样的自白:“……呸!呸!呸!活动起来吧,我的脑筋!我听人家说,犯罪的人在看戏的时候,因为台上表演的巧妙,有时会激动天良,当场供认他们的罪恶;……我要叫着一班伶人在我的叔父面前表演一本跟我的父亲惨死的情节相仿的戏剧,我就在一旁窥察他的神色……只要他稍露惊骇不安之态,我就知道该怎么办了……“……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我不知道这是因为鹿逐一般的健忘呢,还是因为三分怯懦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考虑?……啊!从这一刻起让我摒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我的脑际!”这些言语明白不过地表现了哈姆雷特在下决心复仇前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仇人是自己的母亲和亲叔父,从情感上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于是要“审慎”地试探,确认叔父就是这一切的策划者;而在克莱狄斯祈祷时哈姆雷特放过他,为的不过是“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流血的思想充满我的脑际”,身负血海深仇的王子,在“……我是一个没有心肝,逆来顺受的怯汉,否则早已用……”之类自责的言辞背后,不过是怒不可遏的情感对审慎行事的理智进行的催促。

作为一个受人爱戴的王子,他对杀死国王这种牵涉国家命运的大事不得不进行缜密思考,因为克莱狄斯还算是一个有为之君;而作为儿子,他的如烈火般强烈的复仇欲望又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

两种情感的激战使得他一再拖延复仇行为。

不可以理解为哈姆雷特的进退两难是为了所谓的人生终极意义的探求。

因为那段关于“生存与毁灭”的独白,虽的确是相对深层的思索,但也没有必要提升到过高的哲学层次,将其理解为巨大的压力造成的心绪复杂可能更为恰当,当然,复杂的要素必然会包含一定程度的不可知。

对哈姆雷特来说,完全被仇恨占据的心灵反复地强化着仇恨,正义的道德要借助邪恶的方式来昭彰,这或许才是他种种诗人般痛苦的根源。

二.阅读《哈姆雷特》的剧本,能够引起人们深刻的思索。

而观看电影版的《王子复仇记》,却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哈姆雷特的痛苦引起的是观众的笑声。

延宕的复制成了矫情的表演,艺术形式的改变消解了艺术作品的魅力。

而剧本《哈姆雷特》与电影版《哈姆雷特》的比照所反映出的,正是这个在当代社会依然极为热门的文学批评话题——传播手段的不同所导致的艺术作品“灵韵”的丧失。

现代的我们普遍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化方式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改变了,艺术的形式必然改变。

问题在于它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现在的电视连续剧的艺术水准恐怕不大有人敢说它好,但是我也不敢说它以后就不会好。

传统戏剧得到文人阶层的承认也是经历了很长的历程,虽然这种承认往往带来的不是繁荣而是衰落,从昆曲到京剧。

传统戏剧的民间演出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现在则是人和机器,这个机器叫媒介,媒介插在人与人之间,我们彼此不再相识。

那么艺术呢?应该说艺术接近人的心灵的历程更加困难和复杂了,因为复制代替了原创,这是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

尼采早就说过现代人只会饥肠辘辘的到过去的时代中去翻寻一点残羹冷炙,我们成为艺术的耗费者,而不是创造者。

戏剧,无论古今中外,都不适合电视这种机器媒介,它的妙处在摄像机面前都走向了反面,因为它的存在是以表演现场为形式的。

两种艺术媒介之间进行转换的结果是牺牲了戏剧作为舞台艺术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戏剧是以演员与观众面对面,共同拥有一个规定的时空环境为前提的,在此前提下,才有虚拟与假定,虚拟与假定是一种“场”效应。

当戏剧被搬上屏幕时,“场”效应就丧失了,在镜头的推拉摇移下,演员与观众达成的共时态的剧场审美规则已经破坏了,导演靠什么来吸引观众呢?导演不得不借助实物化,这种镜头的技术本性,所以尽管一再遭到诟病,戏剧在影视中的实物化有增无减。

上面引用了一种对现代传媒的普遍反感的看法。

其实我们在批评把文学搬上银幕的同时忘记了另一件值得批判的事,那就是把剧本搬上舞台。

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根本特点就是他把一切都蕴含于文字,即把一切都抽象成文字,然后交给读者一个抽象的集合,任他们对这个集合进行多姿多彩的在创造,从而导致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读者,不同的阅读经历。

这些都意味着不同的艺术再现。

有人也许会说小说可以如实地还原场景与环境以及生活中的真实细节,但我们要说的是,这种意义上的还原也只能是作者在进行了详细的抽象之后再具象化地传递给读者,就好比人家说:“橘黄色的花”,我相信每个人脑海中浮现的橘黄色并不相同。

同时以文字作为媒介可以随心所欲地让事物的某些因素凸现并且让另一些消退,对审美对象可以进行立体的也可以进行平面的甚至时线性的创造型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