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能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的害虫和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农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本文将介绍农药污染的现状,并探讨一些防治措施。

农药污染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污染:农药通过农田灌溉和雨水冲刷等途径,进入水体,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农药残留会导致水中生物的死亡和生态失衡,甚至影响到下游的饮用水安全。

2. 土壤污染:农药在施用后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积累会导致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不仅使农作物含有农药残留,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3. 空气污染:农药在施用和喷雾过程中,会产生农药的气溶胶,通过空气传播,造成空气污染。

这不仅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也可能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影响。

为了减少农药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具体如下:1. 合理使用农药:选择适当的农药种类和用量,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施用。

避免过量使用和密集喷洒,以减少农药在环境中的累积和残留。

2.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细菌等生物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推广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使用量,从而减少农药污染。

3. 加强监测和监管:建立健全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定期对农作物、土壤、水体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农药污染问题。

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管,防止非法农药的滥用。

4. 推广绿色农药:绿色农药是指对环境友好、对作物和生物无毒性、低毒性的农药。

推广绿色农药的使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5. 增加农药残留物的处理手段:研发和推广有效的农药残留物处理技术,包括土壤修复、水体净化和生物处理等方法,以降低和清除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量。

农药的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农作物产量提高和环境保护形成了一定的矛盾。

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推广生物防治、加强监测和监管、推广绿色农药以及增加农药残留物的处理手段等措施,可以减少农药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药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农药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发育迟缓
农药对儿童发育也有不良影响,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身高 发育滞后等问题。
04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
合理使用农药
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
01
通过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量控制,减少农药的残留和
浪费,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规范农药使用方法
02 推广正确的农药使用方法,包括喷洒农药时的天气选
择、喷头类型和高度等,以减少农药飘逸和流失。
THANKS
感谢观看
问题。
水源污染
农药残留可能进入地下水,造成 水源污染,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
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
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污染
农药使用过程中,部分农药会以喷雾 或挥发的方式进入大气,对大气造成 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一些农药中的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有破 坏作用,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加,对人 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或无人机等遥感技术 ,大范围监测农田中农药的使 用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数据库建设
建立农药污染监测数据库,实 现数据的共享和集成分析。
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
通过对农药使用量、使用范围、使用 频率等参数进行评估,预测农药对环 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影响评估
分析农药使用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包括对生态系统、水资源、土壤质量 等的影响。
加强农药污染的综合防治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农药使用标准 和法规,禁止不合理的使 用和滥用农药,确保农药 的使用符合规范和标准。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农 药使用技能,引导他们科 学合理地使用农药。
实施生态农业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 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减 少对农药的依赖,提高农 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

农药污染途径与及控制措施

农药污染途径与及控制措施

农药污染途径与及控制措施农药污染途径与控制措施引言农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不适当使用和管理农药可能导致农药污染问题。

本文将介绍农药的主要污染途径,并提出一些控制措施以减少农药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农药污染途径农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造成环境和水体的污染:1. 农田和森林喷洒:农民和园艺工人使用农药进行喷洒时,可能会发生漂移和溢流现象,导致周围土壤和水源中的农药含量增加。

2. 农田排水:农药在作物生长期间通过根系进入土壤,并随着土壤排水进入地下水和河流中。

3. 农田土壤的累积:长期的农药使用会导致农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的累积,进而影响地下水的质量。

4. 农畜业的相互作用:农药可能通过动物食物链进入人类食物链中,进而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控制措施为了减少农药污染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控制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和园艺工人应遵守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农药,以减少污染风险。

2. 选择环境友好型农药:推广和使用低毒性、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3. 活动监测与管理:建立监测系统,对农田、水源和食物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农药污染问题。

4. 科学培训和教育:提供农民和园艺工人有关农药使用和管理的科学培训,加强他们对农药相互作用和环境影响的认识。

5. 落实法规和政策: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和政策,强化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利益。

结论农药污染是现代农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但通过合理使用和管理农药,以及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农药污染的风险,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大家共同努力,可以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

注意: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请在实际操作中遵循当地法律法规并寻求专业意见。

农药使用的环保措施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农药使用的环保措施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农药使用的环保措施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长期以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土壤退化和生态系统受损等。

为了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是减少农药对环境污染的基础。

首先,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生长期需求,以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农药品种和使用量。

其次,要注意农药使用的时机和农作物生长阶段,避免在农作物生长高峰期使用。

此外,还应注意农药使用的方法和施用技术,避免过量使用和雾化不当造成的农药飘散。

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二、加强农药残留监测和控制农药残留是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为了控制农药残留,需要加强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对农产品和环境中的农药残留情况进行监测。

其次,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和贮藏环节的监管,确保农产品上市前的农药残留符合标准要求。

此外,还要推广和应用农药残留降解技术,加速农药残留的降解过程,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持久性影响。

三、推广生物防治和生态农业生物防治和生态农业是减少农药使用和减轻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物防治通过使用天敌、寄生虫等自然敌害,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生态农业则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高农田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推广生物防治和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风险。

四、加强农药包装和废弃物处理农药包装和废弃物的处理也是减少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重要环节。

农药包装应选择环保材料,并在使用后及时进行分类、回收或安全处理。

废弃的农药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置,以防止农药残留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加强农药包装和废弃物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风险。

结语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是确保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必须关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农药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农药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
健康,应采取措施控制农药污染。

1.农药的使用
农药的正确使用是减少和控制农药污染的关键。

农药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
法规,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加以使用。

应该尽量避免过量使用,特别是在果蔬和水稻等
蔬菜中应该严格控制其残留量。

2.环境监测
应加强对环境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检测工作。

通过对大气、水体、土壤等媒介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农药污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

3.农药废弃物的处理
农药的废弃物处理应该得到严格的控制和规范。

废弃农药应该专门收集、运输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废弃物处理应该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采用环保的处理方法。

4.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采用综合的农业生产技术控制农业污染
的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污染
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5.宣传教育
应加强农村和城市居民对农药污染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向农民
普及有关农药使用、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农药,避免对环境造成
污染。

总之,要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应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农药污染,实现可持续农业和社
会发展。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一、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情况1. 地下水污染:农药在农田中施用后,随着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农药会渗入土壤并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这对于水源地和人类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威胁。

2. 土壤污染:农药的使用不仅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农药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过程中,除了目标害虫被杀死外,其他的昆虫和动物也会受到农药的影响。

这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防范农药污染的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遵循使用说明书,按照推荐剂量和使用方式进行施用。

同时应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2. 清理农药包装物:农民在使用农药后,应及时清理农药包装物,确保不留下任何残留物。

农药包装物应进行分类储存并集中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3.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农作物病虫害控制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生物杀虫剂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4. 加强监管和执法:政府应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药行为。

同时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5.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有机农业中,禁止使用合成农药和化肥,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6. 研发低毒、高效农药: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农药的研发,研制出低毒、高效的农药产品。

这些农药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虫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论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监管执法,推广生物防治,发展有机农业,以及研发低毒高效农药等综合措施的应用,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农药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农药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一、农药污染的现状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 因使用农药可增加3千万 吨粮食,如果按照每人每 年250kg计算,增加的粮 食可以养活12亿人口。但 是农药的广泛使用对生态 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 坏,毒害事故频繁发生, 如我国农药中毒占世界同 类中毒事故的50%左右。
三、 农药污染环境的途径
农药污染环境的 途径很多,其主要的 途径主要是农药的使 用过程。但在农药的 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废 物的排放,以及被污 染的植物残体分解等, 都可在不同程度上造 成环境污染。
目录
一、农药污染现状 二、农药污染环境的途径 三、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四、农药污染的危害 五、农药污染的防治
概述:农药是消灭对人类和植物的病虫害的有效药物 ,在农
牧业的增产、保收和保存以及人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 面都起很大的作用 。但农药有其利也有其害, 由于长期大 量使用农药,空气、水 源、土壤和食物受到污染,毒物累积 在牲畜和人体内引起中毒 ,造成农药公害问题。
生物农药的生产
积极发展固相 合成农药
固相合成具备
通过过滤分离技 术来纯化中间体 和最终产物的优 点,从而成为有 机合成化学的热 点和前沿领域。
这是固相的晶体结构
用MLHD减少农药污染
除草剂最低致死剂量使用技 术,简称MLHD技术,由荷兰植 物研究中心和荷兰遥感公司率先
提出。其优势在于:
可以及时预知结果,降低杂草防 治的风险;
降低施药剂量,减少环境污染;
精确施药,减少药害发生的风险, 节约生产成本,增加作物产量;
减少药剂的选择压力,降低抗性 除草剂最低使用新技术展示 杂草发生风险;
降低药剂在作物及粮食中含量查 表的风险等。
控制农药包装废弃物
农约包装废弃物内的残留物, 特别是一些 除草剂、高毒剧毒杀虫剂残存药液, 对周围 的农作物及水源造成了污染,使农作物受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药是保护农业作物和畜禽免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但是,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许多环境和健康问题。

目前,全球农药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以下就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展开研究。

一、农药污染现状1、土壤污染: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许多农药都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流入土壤中,一些具有较高残留时间的农药在土壤中积累。

这些农药会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及物种的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2、水体污染:农药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田间土壤中的农药随着降雨或灌溉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中,造成水体污染。

水生生物及其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如鱼类、藻类、浮游动物,都会受到影响。

3、空气污染:一些农药在喷洒后,由于气温、气压等自然环境因素,很容易扩散到周边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可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二、防治措施1、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是防止农药污染的重要措施。

使用农药前,一定要对病虫害进行科学辨别,选择适宜的农药和使用方法,按照说明书中的使用剂量进行喷洒。

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合理施药和选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2、加强农药安全管理:实行农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农药销售、存储、运输和使用流程,建立健全质量认证制度,完善生产、销售、检测、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监管,严格打击非法经营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和兽药。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微生物、化感物质等生物制剂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生物防治技术能够保证农作物健康,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法。

4、加强污染物治理:采用净化水体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和空气净化技术等手段,改善污染环境,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将化学方法难以去除的农药残留物质通过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排出人们的生活环境。

总之,防止和减少农药污染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污染对土壤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物对农业发展和人类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资料表明,世界范围内农药所避免和挽回的农业病、虫、草害损失占粮食产量的1/ 3。

然而长期大量的使用农药其污染及危害是极为严重的,农药对土壤、大气、水体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已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农业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枢纽,研究和探讨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及土壤污染机制将有助于发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并采取科学的手段消除或弱化农药对土壤乃至农业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影响与危害。

土壤农药污染是一全球性问题。

在我国,受农药使用历史、施用技术以及产品结构等因素影响,土壤农药污染较为严重,成为制约食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桎酷。

1.农药对土壤的影响
1.1.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是指人类向土壤环境中投入或排入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农药,而导致土壤环境质量降低,以至影响土壤生产力和危害环境生物安全的现象。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与施用农药的理化性质、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施药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1]。

农药的理化性质是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使用的无机类、有机氯农药的性质极稳定,不易分解,尤其有机氯农药水溶性高、脂溶性低,表现高残留、易迁移的特性,致使此类农药禁用近20年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土壤中仍有残留[2]。

如1992年国家环保总局测试表明,江苏南通棉区土壤中DDT最高残留量仍达1123 mg/ kg。

换代产品有机磷、氨基甲酸脂类、有机氮类杀虫剂和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使用,相对缓解了土壤污染的程度,但污染范围却由于农药使用范围的扩大而扩大,污染形势亦不容乐观。

1.2.农药污染土壤的途径
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一是施用于田间的各种农药大部分落入土壤中,附着于植物体上的部分农药因风吹雨淋落入土壤中;二是使用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或是将农药直接撒于土壤中,造成污染的累积;三是近年来采用喷射方法(如飞机喷射)使用农药,估计有50%以上的农药从叶面落入土壤,也有大量的农药撒在或蒸发到空气中,一旦降雨,随雨水降落到土壤中,污染土壤[3]。

1.3.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 使用技术落后在农药的使用上存在着农药的品种和数量搭配不科学,使用器械落后等一些问题。

(2) 农药使用的品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的农药使用中,杀虫剂的比例较大,而除草剂的用量较小,我国农药使用的方向无疑是加大除草剂的用量,因此在防治农药污染方面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3) 农药质量问题较突出这是造成农药对土壤污染问题的重大隐患之一。

(4) 缺乏农药的安全性评价我国目前几乎没有关于农药商品安全性方面的控制措施,这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4]
1.4.污染效应
我国土壤农药污染效应有三大特点。

(1).污染面积大。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农药使用量陡增。

据统计,我国农药施用面积达2. 8 亿公顷以上,年施用量50 ~60万吨[ 5 ]。

由于农药利用率极低,只有10% ~20%为植物吸附, 50% ~60%残留于土壤中,又因我国农药结构单一,农药产品中杀虫剂占70% ,有机磷又占70% ,造成
农药污染农田达87 ~107 万公顷。

(2).经济损失显著。

我国因农药使用不当而致粮食减产1. 3 ×1010吨,直接损失2. 2 亿元[ 5 ] ,因农药污染而导致间接经济损失为147亿元/年,其中江苏农药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 4 亿元/年。

(3).生态效益广。

具体表现为: ①影响生物存活。

土壤农药污染既可直接毒害动植物,也可通过生物富集,或食物链传递而间接危害生物。

土壤农药污染对微生物活性影响的表现为抑制细菌、放线菌和固氮菌群的生长,刺激真菌代谢使土壤呼吸等作用增强(如甲胺磷)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则随着浓度、强度和时间而异[ 6]。

②影响生态系统。

表现为生物种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群落逆向演替,生态平衡破坏。

研究证实,轻度、中度至重度农药污染的土壤生物多样性经历了由高至低的变化(甲磺隆处理的土壤其微生物多样性低于对照组) [ 7, 8 ]。

而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一些捕食性、寄生性的天敌,使害虫逃脱天敌控制,系统调节能力下降,失去平衡。

③影响环境。

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因子形成密切的联系,土壤受到农药污染必然会引起环境连锁变化。

土壤农药污染会因降雨形成的径(渗)流而污染水体,导致水生生物罹难,或以挥(蒸)发形式弥漫于大气中,使陆生生物受害。

④影响人体健康。

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会干扰信息传递,破坏体内酶系和免疫系统,阻碍器官正常功能的发挥,可对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胎儿畸形。

2.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
研究表明,施用农药的80 %~90 %最终将进入土壤环境,其行为包括:被土壤胶粒及有机质吸附;被作物及杂草吸收;随地表水径流或向深层土壤淋溶;向大气扩散、光解;被土壤化学降解或微生物降解[9]。

其中土壤吸附是导致农药在土壤中残留污染的主要行为,是指在土壤作用力下使农药聚集在土壤胶粒表面,使土壤颗粒与土壤溶液界面上的农药浓度大于土壤本体中农药浓度的现象。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则是农药在成土因子、自然与耕作因素、生物因素等作
用下由农药母体大分子逐步降解成小分子,最终变为H
2O和CO
2
,失去毒性和生物活
性的过程,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有氧化、还原、水解、裂解多种过程[3]。

3.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防治
3.1.综合防治病虫害,降低农药用量
(1).培育抗病虫品种培育和利用作物抗性品种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2).利用陪植植物利用陪植植物防治作物害虫是一种生态防治方法。

“陪植植物治虫”是指用能够毒杀、驱除、引诱害虫或诱集、繁殖天敌的植物种在作物的四周、行间,以防治作物的害虫。

(3).栽培耕作措施间混套作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防病虫技术,即把形态特征不同和对生活因素的需求不同、生育期不同、根系分泌物不同的作物合理地搭配种植,不仅立体地利用了空间养分、水分。

还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强抗性。

减轻病虫草害。

轮作是根据不同作物所需营养元素不同、根系入土深度不同而进行的轮换种植.
3.2.合理使用农药,控制污染源
在农药使用中能对症下药,找准关键时期用药,合理的施药方法,正确的施药浓度和施药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防治病虫害又减轻对环境大的污染。

3.3.充分调动土壤本身的讲解能力
通过各种农业措施,调节土壤结构、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离子交换量、微生物种类数量等增强土壤对农药的降解能力,将有利于土壤农药
污染的防治[4]。

3.4.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对土壤污染进行防治
(1)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是污染土壤中人工接种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利用
和微生物将残存于土壤中的农药降解或去除,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或降解成CO
2
水的方法。

(2)植物修复近几年植物修复技术逐渐成为生物修复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植物修复适用于大面积、低浓度污染,不但可去除环境中重金属与放射性元素,还可去除环境中农药。

(3)菌根修复菌根是土壤真菌菌丝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

据报道,VA 菌根外生菌丝重量约占根重的1%~5 % ,这些外生菌丝增加了根与土壤的接触,能增强植物的吸收能力,改善植物的生长,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和耐受能力[10]。

另一方面,菌根化植物能为真菌提供养分,维持真菌代谢活性。

此外,菌根有着独特的酶途径,用以降解不能被细菌单独转化的有机物。

所以菌根化植物可作为很好的生物修复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