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行业研究报告——瑞银证券-油气行业:更多液化天然气将输往中国-091113
LNG分析报告范文

LNG分析报告范文一、LNG的概述LNG(液化天然气)是一种将天然气冷却至-162°C以下,从而转化为液体的过程。
通过液化,天然气体积减小约600倍,便于运输和储存。
LNG在能源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包括发电、加热、工业生产以及海运燃料等。
二、LNG市场现状及趋势1.LNG市场规模:近年来,全球LNG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4年全球LNG出口量接近3200亿立方米,较2024年增长40%。
2.主要出口国家:卡塔尔、美国和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国家。
这些国家通过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大量的LNG工厂,快速扩大了其出口规模。
3.主要进口国家: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是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家。
这些国家由于能源需求大且缺乏本地天然气资源,对LNG的依赖性较高。
4.LNG价格:LNG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天然气供需平衡、运输成本、原油价格等。
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LNG价格存在差异,但总体趋势是随着供应量的增加,价格有所下降。
5.气候变化对LNG需求的影响:由于LNG燃烧相对较清洁,能够显著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因此近年来受到更多国家的关注和需求增长。
三、LNG行业的竞争环境1.供应端竞争:全球LNG市场供应商众多,主要出口国家之间竞争激烈。
随着新的LNG项目的建设和老旧项目的扩建,供应量增加,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2.买方市场竞争:LNG进口国家由于有多个供应商可选择,形成了买方市场竞争。
购买方可以通过谈判和竞价等方式获取更有利的价格和条款。
3.环保要求影响: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对LNG进口的环境保护要求也在提高。
供应商需要考虑和满足这些要求,以确保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
四、未来LNG发展趋势1.亚洲市场的增长:亚洲国家的能源需求呈现增长趋势,使得该地区成为全球LNG市场的主要增长驱动力。
2.小规模LNG项目:小规模LNG项目的建设正在逐渐兴起。
2024年液化天然气(LNG)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液化天然气(LNG)市场分析现状1. 简介液化天然气(LNG)是天然气在低温(-160°C)和高压下转化为液体状态的形式。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LNG市场迅速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液化天然气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2. 市场规模目前,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规模呈增长趋势。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19年全球LNG出口量达到了3160亿立方米,较2018年增长了13%。
同时,众多LNG生产国的产能也在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扩大。
3. 市场主要参与者液化天然气市场的参与者包括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
目前,全球主要的LNG生产国有卡塔尔、澳大利亚、美国和俄罗斯等。
而进口国则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等。
消费国涵盖了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
4. 市场需求与供应4.1 市场需求全球LNG市场的需求主要受到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影响。
随着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国家开始在能源转型中大力推广天然气的使用,从而推动了LNG市场的需求增长。
4.2 市场供应 LNG市场的供应主要依赖于生产国的产能和出口能力。
近年来,一些新兴LNG生产国的产能持续增加,如美国的页岩气开采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其成为LNG的主要生产国之一。
此外,由于LNG市场的竞争加剧,各个LNG生产国也在通过提高产能和改善出口设施来提升竞争力。
5. 市场价格LNG市场的价格受供需关系、运输成本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
市场供需关系是决定LNG价格的主要因素,当供应过剩时,价格可能下跌;当需求超过供应时,价格可能上涨。
此外,运输成本也是影响LNG价格的重要因素,长距离运输需要较高的运输费用。
6. 市场发展趋势6.1 绿色化发展随着全球对环境友好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LNG市场将逐渐实现绿色化发展。
例如,气候变化协议的实施将促使国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进而推动天然气和LNG的使用。
油气管道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05
油气管道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天然气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 占比将逐渐增加,油气管道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升级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加速油气管道行业的转型升级,提高 管道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跨国合作与国际化趋势加强
国内外投资环境分析
国内投资
国内油气管道行业的投资环境逐渐改善,随着国家对油气管道行业的重视程度不 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同时,国内油气管道行业也在不断 推进企业并购和股权融资等活动,加速行业发展。
国际投资
国际上,油气管道行业的投资环境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许多跨国石油公司和 投资机构都在积极布局油气管道领域,寻求投资机会。同时,随着全球能源市场 的变化,油气管道行业的国际投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全球能源市场的互联互通,油气管道行业的跨国合作将进一步 加强,推动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行业未来发展展望
管道网络不断完善
智能化水平提升
未来油气管道行业将进一步完善管道 网络,提高运输能力和覆盖范围,为 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油气管道行业将加强数字化、智能化 技术的应用,提高管道运输的智能化 水平,提升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管道检测与维护
总结词
无损检测、在线监测与智能维护
详细描述
管道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如超声波检测、涡流检测等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在不损伤管道 的情况下检测出管道内部的缺陷和损伤。同时,在线监测和智能维护系统的应用也越来 越广泛,可以实时监测管道的运行状态,预测潜在问题,提高管道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
性。
04
03
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服务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因素。
LNG行业深度解析

LNG-行业深度解析液化天然气(LNG),无色无毒无味,是天然气经净化处理、再经-162℃的常压液化形成,体积约为同量气态天然气体积的1/600。
LNG含甲烷(96%以上)和乙烷(4%)及少量C3-C5烷烃,是由天然气转变的另一种能源形式;常温下会迅速气化,不会爆炸,也没有污染,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
目录1 LNG定义2 LNG行业发展环境分析1. 2.1 LNG行业政策环境分析2. 2.2 LNG行业技术环境分析3 LNG行业产业链分析4 LNG行业发展状况分析5 中国LNG行业领先企业6 中国LNG行业五力竞争模型分析1. 6.1 上游议价能力分析2. 6.2 行业下游议价能力3. 6.3 行业替代品威胁4. 6.4 行业新进入者威胁5. 6.5 行业现有竞争者6. 6.6 竞争情况总结LNG定义液化天然气(LNG),无色无毒无味,是天然气经净化处理、再经-162℃的常压液化形成,体积约为同量气态天然气体积的1/600。
LNG含甲烷(96%以上)和乙烷(4%)及少量C3-C5烷烃,是由天然气转变的另一种能源形式;常温下会迅速气化,不会爆炸,也没有污染,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
LNG行业发展环境分析LNG行业政策环境分析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多项政策法规规范和支持LNG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障供应安全,同时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相关政策如下:图表:中国LNG行业相关政策分析LNG行业技术环境分析1、行业专利申请数分析截至2013年6月,我国LNG技术的专利申请数量总数为782项。
近年来,我国LNG申请专利数呈现上升趋势,到2012年申请数达到231项,2013年1-6月累计申请22项。
图表:2004-2013年6月LNG技术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变化图(单位:项)资料来源:LNG行业研究小组整理2、行业专利公开数分析2004-2012年,我国LNG技术的专利公开数量主要呈现上升态势,2011年公开专利数为103项,到2012年公开专利数为200项,为近年来最大值;2013年1-6月,我国LNG技术专利公开数量为190项。
2023年非常规油气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非常规油气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非常规油气行业是指通过非传统技术和手段开采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包
括页岩气、煤层气、油砂等。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资源
的日益枯竭,非常规油气的开采和利用逐渐成为全球能源行业的热点。
市场规模分析:
1. 全球非常规油气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传
统能源的生产成本昂贵,资源供应紧张,为了满足能源需求,非常规油
气开采和利用正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
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5年,全球非常规油气生产将占总产量的40%以上,市场规模将达到
1.2万亿美元以上。
2. 美国是全球非常规油气主要生产国。
美国是全球非常规油气的主要生产国,占全球页岩气生产量的70%以上,占煤层气生产量的50%以上。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截至2020年,美国非常规油气产量增长并加速,甚至已经超过了传统原油和天然气产量。
预计到2030年,美国非常规油气开采和利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将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
3. 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迅速。
中国也是全球非常规油气开发的重要国家之一。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非常规油气产业的支持和发展,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和力度,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截至2020年,中国的煤层气产量约为1.4万亿立方米,与传统天然气产量相当。
预计到2035年,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
总的来说,非常规油气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凭借其资源量大、技术含量高和环保升级,将在未来成为全球能源行业的中心。
油气行业研究报告:瑞银证券-油气行业:天然气需求存在加速空间-110124

对本报告作出贡献的由UBS Securities LLC任何非美国关联公司雇佣的分析师并未在全美证券经纪商协会(NASD)和纽约证券交易所 (NYSE)注册或具备这两家机构所认可的分析师资格,因此不受NASD和NYSE有关与对象公司沟通、在公众场合露面以及分析师 账户所持证券交易的规则中述及内容的限制。对本报告作出贡献的每一家关联公司名称以及该关联公司雇佣的分析师姓名见下 文。 瑞银证券亚洲有限公司: Peter Gastreich; 楼莹; 郁威; 陈中 性1 买入 中性 没 有评级
资料来源:UBS(瑞银);截止至2011年1月21日
注: 2007年8月4日,UBS(瑞银)对其评级系统进行了修正(相关细节见‘瑞银投资研究:全球股票评级定义’)。 2006年9月9日至 2007 年8月3日期间,UBS(瑞银)评级及其定义如下:买入1 级=股票预期回报超出市场回报假设6%以上,可预测性较高;买入2级 =股票预 期回报超出市场回报假设6%以上,可预测性较低;中性1级 =股票预期回报在市场回报假设的±6%的范围内,可预测性较高;中性2 级 =股票预期回报在市场回报假设的±6%的范围内,可预测性较低;减持1级 =股票预期回报低于市场回报假设6%以上,可预测性 较高;减持2级=股票预期回报低于市场回报假设6%以上,可预测性较低。可预测程度代表分析员对股票预期回报的确信度。可预 测程度 “1” 意味着分析师对股票预期回报的估计处于一个相对小而狭窄的可能性范围内;可预测程度 “2” 意味着分析师对股票预期 回报的估计处于一个相对大而宽泛的可能性范围内。2003年10月13日至2006年9月8日期间, 评级系统中所使用的百分比范围标准为 10%。
除非特别指出,请参考这份报告中的"价值与风险"章节。
UBS 5
2023年油气管道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油气管道行业市场规模分析随着国家对能源安全的重视和全球能源需求的增加,油气管道行业正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目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等国内主要的油气企业,以及国际企业如BP、雪佛龙、壳牌等,都在加快输送油气的管道建设,从而推动了油气管道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一、行业市场规模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共有油气管道179.4万公里,其中,石油管道113.6万公里,天然气管道65.8万公里。
预计到2025年,我国油气管道总长度将达到236.5万公里。
在石油管道方面,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是国内主要的油气输送企业。
两大企业拥有众多的油气管道,截至2020年底,中国石化石油管道网络总长度为五万六千多公里,中国石油油气管道总长度达到了8.3万公里。
此外,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等国内主要的油气企业,正在加快管道建设的步伐,从而不断推动油气管道行业的发展。
在天然气管道方面,中国天然气供需格局进一步优化,天然气需求依然高速增长,天然气管道建设也在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国内拥有天然气管道的城市数量达到50多个,天然气管道总长约65.8万公里。
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重视,天然气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天然气管道行业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二、市场发展趋势(1)重点油气管道建设加快“一带一路”倡议、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首都能源资源基地建设、大佛山油气田北部输气线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加快推进,将会给油气管道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2)加强管道安全和技术改造为了保证油气管道的长期稳定运行和安全可靠,管道企业必须将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置于重要位置,并通过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管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管道运行的自动化水平,加强管道安全监测和管理。
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提升油气管道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
(3)清洁能源的替代作用随着清洁能源政策的不断深化和清洁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清洁能源将逐渐替代传统能源成为国家主要的能源来源。
2022年LNG行业现状分析1

2022年LNG行业现状分析我国液化自然气(LNG)汽车和船舶市场的快速成长正在重塑自然气产业格局。
数据显示,中国LNG交通能源事业正引领世界交通能源向自然气清洁能源转型的潮流。
现对液化自然气调研报告分析如下:我国将来进口LNG市场分析猜测日前了解到,新奥能源和广汇能源两家民营公司,目前分别在浙江和江苏建设LNG接收站,这将改写我国LNG接收站建设和LNG进口由国家石油公司垄断的格局。
随着美国和俄罗斯LNG进口在将来成为现实,更多企业有望进入到进口LNG这一领域,这将使LNG上下游产业链的景气周期持续时间更长。
始终以来,我国进口LNG接收站主要由中石油与中海油两家建设。
据统计的数据,我国累计投运LNG接收码头6座,总计产能为1880万吨/年,其中中海油旗下产能为1230万吨/年,中石油旗下产能为650万吨/年。
目前来看,中国将实行国产常规自然气、特别规自然气、进口管道自然气、进口LNG等多种手段来保障国内自然气供应。
海通证券估计,到2022和2022年,我国进口LNG将分别达437亿和786亿立方米,较2022年分别增长233%和500%。
上个月,美国国家能源局批准了FreeportLNG终端向非美国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出口LNG的申请。
国金证券认为,这代表了美国能源政策的重大转向。
在此之前,美国能源局只允许向同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的1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自然气。
目前美国仍有20多个LNG项目在向美国能源部申请出口许可,估计这些项目有望逐步获批。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自然气资源最为丰富而且低廉的国家之一,随着上述LNG项目出口成真,中国大规模进口美国LNG只是时间问题。
不仅仅是美国,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近期也在公开场合中表示,将打破俄罗斯自然气公司的LNG出口垄断,随后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俄罗斯将在今年内放开LNG的出口限制。
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三大石油巨头,都看到了将来进口LNG的宽阔市场。
据卓创资讯统计,目前正在筹建的接收站约15座,全部建成投产后我国LNG年接受力量总计为4170万吨,其中中石化项目1400万吨,中石油项目650万吨,中海油项目2120万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全球范围内,12个月评级类别中此类公司占全部公司的比例 2:12个月评级类别中曾经在过去12个月内接受过投资银行(投行)服务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比例 3:全球范围内,短期评级类别中此类公司占全部公司的比例 4:短期评级类别中曾经在过去12个月内接受过投资银行(投行)服务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比例 来源:UBS(瑞银)。 上述评级分布为截止至2009年09月30日。
UBS 3
中国油气行业 2009年11月13日
要求披露
本报告由瑞银证券亚洲有限公司(瑞银集团的关联机构)编制。瑞银集团(UBS AG)、其子公司、分支机构及关联 机构,在此统称为UBS(瑞银)。 关于UBS(瑞银)管理利益冲突以及保持其研究产品独立性的方法、历史业绩表现、以及有关UBS(瑞银)研究报告 投资建议的更多披露,请访问:/disclosures。股价表现图中的数字指的是过去的表现,而过去的表现并不 是一个可靠的、可用来预测将来结果的指标。如有需要,可提供更多信息。 UBS(瑞银)投资研究:全球股票评级及分布
瑞银投资研究:全球股票评级定义
瑞银12个月评级 买入 中性 卖出 瑞银短期评级 买入 卖出 定义 股票预期回报超出市场回报预期6%以上 股票预期回报在市场回报预期的±6%的范围内 股票预期回报低于市场回报预期6%以上 定义 买入:由于某一特定的因素或事件,股价预计将在评级公布之时起的三个月内上涨 卖出:由于某一特定的因素或事件,股价预计将在评级公布之时起的三个月内下跌
*注: 液化天然气价格对应于原油价格50-80美元的区间。资料来源: 国际能源署、Wood Mackenzie
UBS 2
中国油气行业 2009年11月13日
风险声明
我们的全球经济展望的调整及汇率波动可能对我们对全球油价、精炼利润和石 化价差的前景判断产生重大影响。油价、精炼利润和石化价差的季节性很强, 有时可能导致整个油气行业的利润季度环比大幅波动。就中国而言,政府法规 政策的变化将影响石油行业,例如上游暴利税和下游价格控制及税负可能使我 们的展望面临风险。所有上下游项目都面临时机选择及执行风险。下游资产还 面临机械故障带来的风险。
中国油气行业 2009年11月13日
表1:中国签署的液化天然气采购协议
买方 天然气卖方 澳大利亚 - NWS 印尼 - Tangguh 马来西亚 - Petronas 中海油 QatarGas II 卡塔尔 总计 澳大利亚 - 昆士兰 澳大利亚 - Browse (Woodside) QatarGas IV 中国石油 澳大利亚 - Gorgon (壳牌) 澳大利亚 - Gorgon (埃克森美孚) 中国石化 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克森美孚) 2 2 2 20 20 20 销量 (亿吨/年) 3.3 2.6 3 2 3 1 3.6 2-3 3 期限 (年限) 25 25 25 25 na 15 20 15-20 25 08年6月 09年11月 09年1月 09年5月 07年9月 08年4月 08年11月 09年3月 09年11月 签署日期 2004 2006 交货地 大鹏 福建 上海 宁波(可能) na na na na na na na 青岛(山东) 8.0-12.8 预计的价格* (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3.16 3.35 6.0-8.0 9.0-13.8* 首批交货时间 06年6月 09年5月 2010 2009 2013 2010 2014 2013-2015 2011 2011 2014 2014
对本报告作出贡献的由UBS Securities LLC任何非美国关联公司雇佣的分析师并未在全美证券经纪商协会(NASD)和纽约证券交易所 (NYSE)注册或具备这两家机构所认可的分析师资格,因此不受NASD和NYSE有关与对象公司沟通、在公众场合露面以及分析师 账户所持证券交易的规则中述及内容的限制。对本报告作出贡献的每一家关联公司名称以及该关联公司雇佣的分析师姓名见下 文。 瑞银证券亚洲有限公司: Peter Gastreich; 郁威.
UBS Investment Research
全球证券研究
中国 中型石油公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业报告
中国油气行业
更多液化天然气将输往中国
中海油(母公司)签署从卡塔尔再采购液化天然气300万吨/年的协议 中海油(母公司)总经理傅成玉今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中透露,中海油已签 署从卡塔尔再采购液化天然气300万吨/年的协议,公司可能另外再采购液化 天然气200万吨/年。此前,中海油已于2008年6月份与卡塔尔签署采购液化天 然气200万吨/年的协议。 过去12个月签署的采购量接近1,400万吨/年 在中海油签署采购液化天然气协议的消息公布之前,中国石化上周宣布签署 从埃克森美孚采购液化天然气200万吨/年的协议(将输往山东的液化天然气 项目)。这些采购协议使得中国过去12个月签署的液化天然气采购总量接近 1,400 万吨 / 年(接近 200 亿立方米 / 年),其中大部分将于 2011 年后运送到中 国。 中海油看好中国长期液化天然气需求 我们认为,中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预期将加快签署长期液化天然气 采购协议的步伐,原因是液化天然气项目的经济效益开始看似风险较低。据 报道,中海油预计到2020年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需求可能达4,000-6,000万吨/ 年(高于瑞银到2010年进口需求3,200-4,200万吨/年的预测)。我们估算,中 国规划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接受能力超过1亿吨/年。 中国石油(UBS Key Call)是我们的首选股 我们仍对中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持乐观态度,并认为这将提升国内天 然气项目的长期经济效益。油气行业中的首选股仍为中国石油(评级为 “买 入”)(Key Call)。请参阅分析师Peter Gastreich和欧立文于2009年9月9日联 合发表的研究报告《Q-Series: 中国正在成为天然气大国吗?》。
分析师声明
每位主要负责编写本研究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研究分析师在此声明:就本报 告中所提及的证券或每家发行人,(1)本报告中所表述的任何观点均准确地 反映了其个人对该证券或发行人的看法;(2)分析师薪酬的任何组成部分无 论是在过去、现在及将来,均与其在本研究报告中所表述的具体建议或观点无 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UBS 6
中国油气行业 2009年11月13日
全球声明
本报告由瑞银证券亚洲有限公司 (瑞银集团的关联机构) 编制。瑞银集团(UBS AG)、其子公司、分支机构及关联机构,在此统称为UBS(瑞银)。在某些国家,UBS AG 也称UBS SA。 本报告仅在相关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发放。本报告所包含的投资策略或建议并不构成适合接收方的特定情况的投资建议或个人投资建议。本报告仅为提供信息而发表,不构成广告,在任何国家和地 区也不应被理解为一项购买或出售任何证券或相关金融工具的要约邀请或要约。除了有关瑞银证券、其子公司及关联机构的信息外,瑞银没有对本报告所含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做出过 任何明示或暗示的声明或保证。本报告也无意对文中涉及的证券、市场及发展提供完整的陈述或总结。瑞银不承诺投资者一定获利,也不与投资者约定分享投资收益或分担投资损失。市场有风 险,投资需谨慎。任何接收方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本报告所含的任何意见,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亦可因采用不同假设和标准而与瑞银其他业务部门或单位所给出 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研究部门仅基于瑞银投行研究部管理层的判断开始撰写、更新或终止对相关证券的研究。本报告所包含的分析基于各种假设,不同假设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出现重大不同。负 责撰写本报告的分析师可能为了收集、合成和解释市场信息而与交易人员、销售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沟通。瑞银没有义务更新本报告所含任何信息或将该等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瑞银利用信息隔 离墙控制瑞银内部一个或多个领域,部门、集团或关联机构之间的信息流动 。撰写本报告的分析师的薪酬由研究部门管理层和公司高级管理层(不包括投行部)全权决定。分析师的薪酬不是基 于瑞银投行收入而定,但是,分析师的薪酬可能与瑞银投行整体收入有关,其中包括投行、销售与交易业务。 本报告中所述证券不一定能在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向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销售。。期权、衍生产品和期货未必适合所有投资者,并且此类金融工具的交易存在很大风险。住房抵押支持证券和资产支持 证券可能有很高的风险,而且可能由于利率变化和其他市场因素而出现巨大的波动。过去的表现并不一定能预示未来的结果。外汇汇率可能对本报告所提及证券或相关工具的价值、价格或收入带 来负面影响。有关投资咨询、交易执行或其他方面的问题,客户应联系其当地的销售代表。瑞银或其关联机构以及瑞银或其关联机构的董事、员工或代理人均不对由于使用本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 而遭致的损失或损害负责。 对于可在某个欧盟监管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瑞银集团,其关联或下属机构(不包括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美国)及/或瑞银资本市场公司)担任发行人金融工具的做市商或流动性提供者(按 照英国对此类术语的解释)时,此类信息在本研究报告中另行披露,但流动性提供者的活动按照任何其他欧洲国家法律和法规的定义开展时除外。 瑞银集团及其关联机构和员工可能对此处提及 的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进行長倉或沽空,作自营交易,和买卖. 本报告中所述任何价格只作资讯之用而并不代表对个别证券或其他工具的估值. 亦不代表任何交易可以或曾可以在该等价格成交. 任何价格并不必然反映瑞银内部簿记和记录或理论上基于模型的 估值, 以及可能基于的若干假设. 基于瑞银或其他任何来源的不同假设可能会产生非常不同的结果. 英国和欧洲其他地区:除非在此特别申明,本报告由作为瑞银集团分支机构的 UBS Limited 提供给符合资格的交易对手或专业客户,且仅能提供给此类人员。本报告中所含信息不适用于私人客 户,且私人客户也不应以此为依据。UBS Limited 受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监管。瑞银研究报告符合 FSA 所有关于披露之要求和法例,并于适用时在研究报告中显示。法国:由 UBS Limited 编 制,UBS Limited 和 UBS Securities France S.A.分发。UBS Securities France S.A.受法国金融市场管理局(AMF)监管。如果 UBS Securities France S.A.的分析师参与本报告的编制,本报告 也将被视同由 UBS Securities France S.A.编制。德国:由 UBS Limited 编制,UBS Limited 和 UBS Deutschland AG 分发。UBS Deutschland AG 受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监管。西班 牙:由 UBS Limited 编制,UBS Limited 和 UBS Securities España SV, SA 分发。UBS Securities España SV, SA 受西班牙国家证券市场委员会(CNMV)监管。土耳其:由 UBS Menkul Degerler AS 代表 UBS Limited 编制。俄罗斯:由 UBS Securities CJSC 编制并分发。瑞士:仅由 UBS AG 向机构投资者分发。意大利:由 UBS Limited 编制,UBS Limited 和 UBS Italia Sim S.p.A 分发。UBS Italia Sim S.p.A 受意大利银行和证券交易所监管委员会(CONSOB)监管。如果 UBS Italia Sim S.p.A 的分析师参与本报告的编制,本报告也将被视同由 UBS Italia Sim S.p.A 编制。南非:UBS South Africa (Pty) Limited(注册号:1955/011140/07)是 JSE 有限公司、南非期货交易所和南非债券交易所的成员。瑞银南非有限公司是经授权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具体地 址、邮编和董事名单可直接索取或参见 http:www.ubs.co.za。美国:由 UBS Securities LLC 或 UBS AG 的分支机构-- UBS Financial Services Inc.分发给美国投资者;或由 UBS AG 未注册为美 国经纪人或交易商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或关联机构(’非美国关联机构’ )仅分发给美国主要机构投资者。UBS Securities LLC 或 UBS Financial Services Inc.对通过其发送给美国投资者的、由 非美国关联机构编制的报告所含的内容负责。所有美国投资者对本报告所提及证券的交易必须通过 UBS Securities LLC 或 UBS Financial Services Inc.,而非通过非美国关联机构执行。加拿大: 由 UBS Securities Canada Inc.分发,UBS Securities Canada Inc.是 UBS AG 的分支机构,加拿大主要证券交易所和加拿大投资者保护基金的成员。若需要,可提供财务状况的陈述和董事及高 管成员名单。香港:由 UBS Securities Asia Limited 分发。新加坡:由 UBS Securities Pte. Ltd 或 UBS AG 新加坡分行分发。日本:由 UBS Securities Japan Ltd 仅向机构投资者分发。当本报告 由 UBS Securities Japan Ltd 编制, 则 UBS Securities Japan 为本报告的作者,出版人及发布人. 澳大利亚:由 UBS AG(澳大利亚金融服务执照号:231087)和 UBS Securities Australia Ltd(澳大利亚金融服务执照号:231098)仅分发给按照 2001 年颁布的公司法 s761G 定义的机构客户。新西兰:由 UBS New Zealand Ltd 分发。投资顾问及投资经纪人之披露文件可免费以书 面形式向 PO Box45,Auckland,NZ 索取。中国:由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分发。迪拜: 由 UBS AG Dubai Branch 分发,仅供专业客户使用,不供在阿联酋境内进一步分发。 由 UBS Limited 编制的本报告中披露的内容应受英国法律监管并依据英国法律解释。 未经瑞银事先书面许可,瑞银明确禁止全部或部分地再分发本报告。瑞银对第三方的该等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 UBS 2009版权所有。钥匙标识与UBS都是瑞银注册与未注册的商标。本公司保 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