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高脂血症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高血脂案例

中医治疗高血脂案例

中医治疗高血脂案例中医治疗高血脂的案例有很多,这里以痰瘀互结热毒证为例,患者男,时年38岁,眩晕伴双下肢浮肿1年。

患者腹型肥胖,平素饮食作息不规律,嗜食肥甘厚味之品。

现晨起眩晕,伴胸闷恶心,偶有头痛、心悸,乏力,双下肢浮肿,劳累后加重。

近日食欲不振,多寐,小便有泡沫,大便黏腻不爽。

舌体胖大,舌苔黄厚腻,舌下络脉迂曲,脉沉弦滑数。

血压186/110mmHg,空腹血糖/L,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L,低密度脂蛋白/L。

诊断:(痰瘀互结热毒型)眩晕,消渴病,水肿(西医称为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病)。

治则:利湿化痰、活血祛瘀、清热解毒。

方药:半夏9g,白术12g,天麻12g,川芎12g,牡丹皮15g,水蛭6g,羌活9g,豨签草12g,汉防己12g,瓜蒌15g,苍术15g,玄参18g,黄连9g,栀子9g。

7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

并嘱以糖尿病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

二诊:患者诉服药3剂后,未再出现眩晕,现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时有胸闷、心悸,纳眠可,二便调。

舌红,苔薄黄,脉滑。

测血压140/90mmHg,空腹血糖7~8mmol/L。

在上方基础上加用冰片(冲服)。

继服14剂,服药时间改为上午10时和下午4时。

按:脾胃同居中焦,共司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脾胃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焉。

”患者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脉络,瘀血内生,痰瘀互结,头窍失养,发为眩晕;痰湿与瘀血皆为阴邪,互宅互生,痰瘀互结日久而化生热邪;热邪伤正、脂质运化失调;痰郁化火耗伤阴液;痰湿日久闭阻经络;阴津失于输布;使机体失于濡养而发为消渴;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

该患者脉象沉弦滑数;肥人脂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

《诊家直诀》曰:“是故凝痰血瘀;无论脉势强弱;按之必有劲线;或如珠粒。

”痰瘀互结产生热毒;火热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则脉来亦滑但必兼数。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课件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课件

03
提高免疫力:中医治疗可以提高机体免疫
力,降低感染风险
04
改善生活质量:中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治疗注意事项
辨证论治:根据患 者的具体病情,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药物选择:选择适 合患者病情的中药, 避免使用有毒、副 作用大的药物
剂量控制:根据患 者的年龄、体重、 病情等因素,合理 控制药物剂量
04
针灸治疗:通过 刺激穴位,调节 脏腑功能,达到 降血脂、改善血 液循环等作用
针灸治疗
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
01
血,达到治疗目的 穴位选择:根据病情选择相应
02
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等 操作方法:采用针刺、艾灸等
03
方法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注意针刺深度、时
04
间,避免感染等
3 中医治疗案例
疗程安排:根据患 者的病情,制定合 理的疗程,避免过 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生活习惯:指导患 者改变不良生活习 惯,如戒烟、限酒、 控制饮食等
定期复查:定期监 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确 保治疗效果
4 中医治疗前景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具有 整体观念,注重调理脏腑功能, 副作用小,疗效持久。
典型病例
01
患者:张先生,45 岁,高脂血症患者
04
治疗效果:血脂 水平明显下降,
症状明显改善
02
症状:头晕、胸闷、 心悸、乏力
03
治疗方法:中药调 理、针灸、推拿等
治疗效果
01
降低血脂水平:中医治疗可以降低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
02
改善血管功能:中医治疗可以改善血管弹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传统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不和或肝肾阴虚等原因导致的。

治疗的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清热解毒,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1. 脾胃失和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消化,如果脾胃失常,消化吸收不良,就容易出现胆固醇向血液中转移的情况,从而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功能,增进胃液分泌,提高消化能力,适当进行饮食调理,缓慢进食、减少糖分和脂肪的摄入。

2. 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也是引起高脂血症的一个原因。

肝肾阴虚会导致肝阴亏损,解毒功能下降,无法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垃圾,从而导致胆固醇等物质在体内滞留,引起高脂血症。

治疗方法是滋肾养肝、润燥生津,如用枸杞子、地黄等中药来调理肝肾功能,增强解毒能力,消除体内毒素和垃圾。

3. 中药治疗中医学认为,中药具有调理气血、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疏肝理气、消食宽中等功效,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如用丹参、三七、土茯苓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帮助降低三酰甘油水平;金钱草、苦瓜、决明等则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含量;山楂、薏苡仁、茯苓等可以清脾化湿,帮助降低血脂等功效,可根据个体情况,在选药后进行配伍或加减。

综上所述,治疗高脂血症需要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既要控制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又要通过中药来调节脏腑机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降低三大血脂浓度的目的。

同时,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因症施治,科学用药,透过调理,修复身体平衡,预防高脂血症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综述)高脂6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症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

现就中医药降脂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一: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痰浊”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

脾虚运化失常或过食高梁厚味,易致中焦实热郁结,痰湿内生;体肥多湿,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运化失司,脾胃蕴热,则痰热内生;或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亦可造成痰湿内阻。

临床常用的治则如下。

1:清热利湿法:用于高脂血症又见烦渴,发热尿少,腹胀浮肿,脉滑数,舌苔腻者。

药用金银花、荷叶、菊花、连翘、玉米须、泽泻、草决明、茯苓、虎杖、忍冬藤等。

2:祛痰除湿法:血脂高又见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脉滑,舌苔腻者。

药用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壳、瓜蒌、胆星、杏仁、白金丸等。

3:清里通下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大便秘结,腹胀,脉有力,舌苔厚腻者。

里热痰结轻者用川军、山楂、麦芽、旱芹菜、茵陈、黄芩、枳壳、胡黄连;重者加用生大黄、或芒硝、番泻叶。

4:滋阴补肾法:血脂高又见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耳鸣眼花,脉沉细,舌质红、舌苔薄者。

药用首乌、枸杞、麦冬、生地、沙参、菟丝子、黑芝麻、桑寄生、黄精、杜仲等。

5:活血化瘀法:血脂高伴有胸痹心痛,痛处固定,脉弦,苔薄、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

药用丹参、川芎、红花、降香、赤芍、生蒲黄、茺蔚子、姜黄、五灵脂、三七等。

6:清肝泻火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心烦尿黄,大便偏干,脉弦,苔腻者。

药用钩藤、葛根、草决明、生地、龙胆草、泽泻、山枝、黄芩、大黄等。

二:高脂血症的针灸治疗:针灸也有降腻脂作用,基本治则为健脾化湿,疏肝利胆,宽胸行气。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郄门、间使、神门、合谷、曲池、乳根、足三里、丰隆、通里、阳陵泉、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太白、三阴交、公孙、太冲、曲泉、中脘、鸠尾、膻中等。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介绍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增高而引起的代谢紊乱疾病。

它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和临床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原理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促进血液循环,消除体内湿气和瘀血,调节脂肪代谢,达到降低血脂水平的效果。

根据中医的理论,高脂血症与脾胃湿热、肝胆郁滞、脾肾阳虚、瘀血堵塞等因素有关,因此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利湿、疏肝解郁、健脾益肾、活血化瘀等。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的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确定,常用的中药有山楂、茯苓、草莓叶、决明子等。

这些中药通过多种途径来降低血脂水平:有些能够抑制脂肪的合成和吸收,有些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还有些能够增加酶的活性,促进脂肪的代谢。

多项研究表明,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某项研究发现,服用茯苓饮片治疗高脂血症的患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下降。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还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饮食调理包括限制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合理分配膳食比例等。

例如,中医认为多吃些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如粗粮、蔬菜和水果,可以降低血脂水平。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饮食的时间和方法,例如将一日三餐分为四餐,吃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控制血脂的升高。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也可以用来治疗高脂血症。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主要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以达到调整血脂水平的效果。

例如,针灸可以刺激足三里穴、中脘穴、关元穴等,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恢复,加速脂肪的分解和代谢。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患者,可以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中医如何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如何治疗高脂血症
起 的心 脑 血 管 疾 病 的 辅 助 治 疗 。
主动 饮水

成 年 人 每 天排 出
乏 , 液黏 稠 度 增 大 , 中毒 , 血 酸 易患
多 种 疾 病 。 中 老 年 人 易 患 神 经 系
统 疾 病 、 压 高、 脉硬 化 、 出 血 动 脑
的 水 分 在 25 0 升 左 右 , 平 均 0 毫 而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胆 固 醇 (DL C 、 易 发 为 中 风 。 本 病 病 机 可 以 概 括 治 法 : 热 化 痰 , 湿 祛 浊 。方 用 L — )甘 清 利
油 三 酯 ( G 过 高 和 ( 高 密 度 脂 蛋 T ) 或)
为 肝 、 、 三 脏 功 能 失 调 , 肾 脾 肾 以
邹澍宣
罗 洋
血 脂 异 常 是 指 由脂 质 代 谢 或 痰 瘀 加 重 , 阻 胸 阳 则 发 为 胸 痹 , 痹
烂 , 喉 牙龈 肿痛 , 便 黄赤 , 咽 小 大
运 转 异 常使 血 浆 中总 胆 固 醇 ) 、
上 扰 清 窍 则 发 为 眩 晕 ,闭 窍 阻 络 便 干 结 , 质 红 , 黄 腻 , 弦 滑 。 舌 苔 脉
3 6 小 验方 水痘 白扁豆 6 , 众 1 。水煎 服 , 日 1 次 。 克 贯 0克 每 ~2
2 .血 脂 康 胶 囊 ( 由红 曲等 组
成 ) 一 次 2粒 , 日 2次 , 晚 饭 , 一 早 后 服 用 , 、 度 患 者 一 日 2粒 。 轻 中
人 到 中年 ,身 体 各 器 官 开 始
1痰 湿 内 阻 证 .
5 肝 肾 阴虚 证 .
形体偏瘦 ,
致 残 率 。血 脂 增 高 是 一 个 缓 慢 的 短 懒 言 , 闷 憋 气 , 晕 头 重 , 头 晕 少 寐 , 呜 耳 聋 , 躁 易 怒 , 胸 眩 腹 耳 烦 过 程 , 血 脂 的 调 整 及 降 低 , 除 胀 肢 沉 , 睡 , 苔 厚 腻 , 弦 滑 。 而 消 嗜 舌 脉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称为“血脂症”或“脂滞证”,其病因主要与饮食失调、体内运化不畅、脾胃失调等因素有关。

针对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方法。

高脂血症在中医学中属于“脂滞证”范畴。

中医认为,肝藏血,脾主运化。

高脂血症的发生与饮食失调、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病人多有口味偏嗜、暴饮暴食、饮酒过多的习惯,导致脾胃消化功能不佳,食物无法及时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形成了高脂血症。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是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

调理脾胃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郁李仁、薏苡仁等,这些中药都具有健脾消食、化湿利水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减少脂肪的积累。

祛瘀活血也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而循环不畅又会导致脂肪的堆积。

通过祛瘀活血的方法,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脂肪的囤积。

在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因此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可以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中医建议高脂血症患者要少吃动物内脏、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清淡食物。

还应禁止饮酒,戒烟,保持适当的运动。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

通过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可以改善高脂血症的症状,并达到降血脂的目的。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不能片面追求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浆中的脂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归为痰浊内蕴范畴。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导致
湿浊停滞,巨细胞吞噬增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原则是化痰祛湿,健脾消脂。

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瓜蒌蓉、茯苓、泽泻、红豆薯、山楂、甘草等。

这些中药
可以通过增加代谢和排泄脂质的能力,达到祛湿化痰的效果。

2.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调理。

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煎炸和糖分高的食物,而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
水果、全谷类等。

3.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所以要注意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都对控制高脂血症有帮助。

4.穴位按摩疗法:中医认为经络与脏腑相通,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

虽然中医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治疗高脂血症,西医药治疗是首选。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采取西医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
【概述】
高脂血症就是人体脂质代谢失常,血浆内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得病症。

因脂质多与血浆中蛋白结合,故又称高脂蛋白血症。

本病或有肥胖、黄色瘤等临床特征,或无特异性临床症状。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系由于脂质与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引起,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某种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以及饮酒、肥胖、饮食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得影响。

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尤其就是引发与加剧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等。

高脂血症属中医得“痰证”、“虚损”、“胸痹”、“眩晕”等范畴。

【病因病理】
高脂血症得病因有素体脾虚痰盛;或胃火素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痰浊内生;或年老体虚,脏气衰减,阴虚痰滞,终致痰积血瘀,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病理变化为素体脾虚,痰湿内盛,运化不利,致脂浊郁积。

或阳盛之体,胃火索旺,恣食肥甘,致痰热壅积,化为脂浊。

或痰积日久,入络成瘀,而使痰瘀滞留。

或年高体虚,脏气衰减,肝肾阴虚,阴不化血,反为痰浊,痰积血瘀,亦可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诊断要点】
1.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同时参考放置4C冰箱过夜得血浆外观。

2、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三酰甘油)水平超过正常高限。

3.或有黄色瘤、动脉硬化证据等。

遗传性者可有家族史。

【辩证分型】
l、脾虚痰积症状:体胖虚松,倦怠乏力,胸院痞满,头晕目眩,肢重或肿,纳差,或伴便溏。

舌胖,苔白厚,脉濡。

证候分析:脾虚湿盛痰积测体胖虚松,倦怠乏力;痰湿中阻,则胸院痞满;痰浊上扰,则头目晕眩;水湿流于四肢,则肢体沉重或浮肿;痰湿内盛,胃弱脾虚,则纳差便溏;舌胖苔白厚,脉濡,均为脾虚痰积之征。

2.胃热腑实症状:形体肥硕,烦热纳亢,口渴便秘。

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旺之体,胃热炽盛测烦热纳亢;恣食肥甘厚腻,痰热壅积,则形体肥硕;胃火伤津,则口渴便秘;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均为胃热腑实,痰热壅积之征。

3.痰瘀滞留症状:眼睑处或有黄色瘤,胸闷时痛,头晕胀痛,肢麻或偏瘫。

舌黯或有瘀斑,苔白腻或浊腻,脉沉滑。

证候分析:久有痰积,人络致瘀,痰瘀滞留,可见眼睑处黄色瘤;痰瘀痹阻胸脉,则胸闷时痛;入于脑络测头晕胀痛;滞于经脉,则肢麻或偏瘫。

音黯或有瘀斑,苔白腻或浊腻,脉沉滑,均为痰瘀滞留之征。

4、肝肾阴虚症状:体瘦而血脂高,头晕目花,健忘,腰酸膝软,失眠,或五心烦热。

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年高体弱,肝肾不足,阴不化精,反酿痰浊,留滞体内,则体瘦而血脂高;阴虚于上,清阳不升,脑失充养,则头晕目花,健忘;阴虚于下,肾腑失养测腰膝酸软;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人独亢,心
神受扰而失眠;阴虚火旺,则五心烦热;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均为肝肾阴虚,或阴虚火旺之征。

【分型治疗】
1.脾虚痰积
治则:益气健脾,除湿化痰。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

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扁豆12克、山药12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薏苡仁15克、生山楂15克、荷叶9克、泽泻15克
随症加减:若口腻口苦,苦转黄腻者,加茵陈15克、蒲公英15克,以清热化湿;肢体浮肿者,加猪苓15克、桂枝9克,以温运水湿,消除浮肿。

2.胃热腑实
治则:清胃泻热,通腑导滞。

方药:三黄泻心汤加味。

黄连3克、黄芩9克、大黄6克(后下)、槟榔9克、草决明15克、莱菔子15克
随症加减;热盛伤津、烦热口渴者,加生地15克、元参12克、麦冬12克,以养阴生津。

3.痰瘀滞留
治则:活血祛瘀,化痰降脂。

方药:通瘀煎加减。

当归9克、红花9克、桃仁9克、山楂15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泽兰15克、蒲黄20克(包煎)、三棱12克、苍术12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
随症加减:冠心病之胸闷时痛者,加延胡索9克、郁金9克,以加强理气活血化瘀;头晕胀痛,血压偏高者,加天麻9克、钩藤15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下),以平肝熄风;中风后遗症者,加黄芪3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地龙9克,以益气活血通络;脂肪肝者,加片姜黄9克、茵陈15克、虎杖15克,以清肝活血理气。

4.肝肾阴虚
治则:滋补肝肾,养阴降脂。

方药: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茯苓12克、泽泻15克、泽兰15克、山楂15克、桑寄生15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首乌15克
随症加减:头晕目花者,加菊花9克、石斛15克,以清肝明目;腰脊酸甚者,加杜仲9克、川断9克,以益肾壮腰;夜晚失眠者,加知母9克、茯神15克、酸枣仁12克、五味子6克,以清热滋肾,养肝宁心;五心烦热者,加丹皮12克、地骨皮12克、黄柏9克,以滋阴凉血清热。

【中成药】
月见草片每次4~6片,每日3次。

【简便方】
1.草决明15克、大黄3克,煎汤代茶饮,每日1剂。

适用高脂血症形
体壮硕、纳亢便秘者。

2.女贞子、旱莲草、首乌、黄精、玉竹及山楂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高脂血症体瘦阴虚者。

【其它疗法】
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调节脏腑功能。

食疗法:鲜蘑菇250克,配青菜心500克;冬笋300克,配荠菜150克;芹菜250克,配香菇50克;以上三种搭配均可加调料适量,翻炒至熟食用,血脂高者可经常选用。

耳针法:选脾、胃、神门、内分泌、心、肝、肾等穴,将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以胶布交替固定于所选耳穴上,3天一换,每日3次按压刺激,每次10分钟。

外治法:车前子、蒲黄各9克,皂角末1、5克,醋调敷脐,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除先天性因素外,高脂血症与饮食关系密切,应注意饮食调摄,慎食高脂高糖食品。

2.加强运动就是预防肥胖及高血脂得有效措施,提倡体育疗法。

3、戒除烟酒,起居有节,控制高血脂,减少并发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