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知识点清单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数的认识1、数一数在数物体的数量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从1开始数,直到最后一个物体,这个最后数到的数字就是这种物体的总数。
2、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如果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同。
如果有剩余,那么有剩余的一种物体数量多,没有剩余的一种物体数量少。
可以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种物体的数量。
第二单元:方位的认识1、认识上下上和下是基于两个物体的位置来理解的,上指的是在高处的物体,下指的是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前和后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参照物下,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需要找准参照物。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数的认识(1-5)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是1、2、3、4、5,从后往前数是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第四单元:比大小和第几1、比大小如果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如果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如果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
2、第几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需要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第五单元:分与合一个数(1除外)可以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在分解数时,需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六、加法加法是一种数学运算,可以用来计算两个或多个数的总和。
1.加法的含义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在一起,求出它们的总和。
我们可以使用加法来计算数量的总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知识梳理(全册)

RJ版一年级:第一单元。
本单元知识盘点:1.数数。
数出10以内物体的数量,根据物体的个数,用1~10这十个数来表示。
2.数数的方法。
数一种物体的数量时,从1开始,按照一定的顺序点数,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多种物体混放时,边数边做标记不容易出错。
3.比多少的意义。
有两种物体,当把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时,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就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就少。
4.比多少的方法。
一一对应的方法。
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1.数数要有方法,用手或笔尖点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数到几,就用数(shù)几来表示。
2.多种物体放在一起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边数边做标记,避免重数或漏(lòu)数。
3.比较物体的多少时,要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不能只看物体的首尾是否对齐。
本单元重难点内容:1.掌握数数的方法,能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重点)。
2.能有序地进行数数(难点)。
3.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重点)。
4.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难点)。
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1.数数。
2.比多少。
第二单元。
本单元知识盘点:1.确定上、下的标准。
位置在高处的就是“上”,与“下”相对;位置在低处的就是“下”,与“上”相对。
2.判断上、下位置关系的方法。
首先确定参照物,再确定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上面,还是在参照物的下面。
3.确定前、后的标准。
一般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前”和“后”是相对的。
4.判断前、后位置关系的方法。
以参照物为标准,参照物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5.确定左、右的标淮。
以自己的左、右手为标准,与左手对应的一边是左边,与右手对应的一边是右边。
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1.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而言的,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存在。
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说“谁在谁的上(或下)面”或者“谁的上(或下)面是谁”。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知识点一准备课1、数出10以内事物的数量,根据事物的个数,用1—10这十个数来表示。
(掌握)2、数数的方法---点数法(掌握)A、数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点数,从1开始数,数到最后一个事物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事物的总数就是几。
B、多种事物混放时,边数边做标记。
C、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都可以用同一个数表示3、同样多(掌握运用)A、当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事物的数量同样多。
B、比较两种事物的数量是否同样多时,可以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4、比多少(掌握运用)A、多和少是两种物体比较后得到的,描述时不能只说谁多或谁少,应该说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
B、当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如果一种事物有剩余,那么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多,没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少。
C、比较两种事物谁多谁少时,可以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不能只看事物的首尾是否对齐)知识点二位置1、认识上、下、前、后(掌握运用)A、上、下:上是指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下是指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
B、前、后:一般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C、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而言的,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存在。
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说清“谁在谁的上(或下)面”或“谁的上(或下)面是谁”。
D、物体的前、后位置是相对而言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它的前、后位置也不同。
2、认识左、右(掌握运用)A、明确左、右位置关系的标准:右手所在的一边是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是左边。
B、当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左边和右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始终和左手、右手所在的一边一致。
C、判断某一物体的左、右两边分别是什么,要以此物体为中心,根据自己的左、右手来确定位置。
D、左、右位置是相对而言的,不能单独地说谁在左边或谁在右边,在描述物体左、右位置关系时,一定要说清“谁在谁的左(右)边”或“谁的左(右)边是谁”。
E、确定左、右位置要看观察者所在的位置,当图中人物和观察者面对面时,他们的左、右方向和观察者正好相反。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数一数1 、 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 1 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 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 、 比多少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 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 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 位 置1 、 认识上、下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 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 、 认识前、后 体会前、后的含义: 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 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 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 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 、 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 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1--5 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 的认识1、1—5 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 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 = ”表示,即3=3 ,读作3 等于3 。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 3 >2 ,读作3 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 4,读作3 小于4 。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 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 “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一、加法
1.认识加法符号“+”。
2.认识加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和。
3.学会用图形表示加法。
4.认识加法的交换律。
5.认识零的概念。
二、减法
1.认识减法符号“-”。
2.认识减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差。
3.学会用图形表示减法。
4.掌握简单的减法口算。
三、心算
1.进行简单的心算。
2.利用补数进行心算。
四、数的比较
1.认识“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
2.学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五、整十数
1.认识整十数的概念。
2.掌握整十数的读法和写法。
3.学会用整十数进行加减法运算。
六、整百数
1.认识整百数的概念。
2.掌握整百数的读法和写法。
3.学会用整百数进行加减法运算。
七、分数
1.了解分数的概念。
2.认识分数的表示方法。
3.认识整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
八、数的顺序
1.学会用图形进行排序。
2.掌握用数字进行排序。
3.认识正序和倒序。
九、数字排列与计算
1.认识数码卡片。
2.学会用数码卡片进行加减法运算。
十、时间与钟表
1.认识钟表的概念。
2.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3.学会读取钟表上的时间。
4.学会用钟表表示简单的时间差。
以上为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的知识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归纳总结(全册)

重要考点考点解析典型例题数一数含义: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一种物体对应另一种物体,没有多余的,就说两种物体同样多。
有( )个,有( )个。
【解答】8 6比多少(1)含义: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一种物体对应另一种物体,有多余的,就说一种物体多,或者说另一种物体比这一种物体少。
(2)方法: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
(易错题)哪种图形多?哪种图形少?【解答】多,少。
重要考点考点解析典型例题上、下的关系(1)确定上、下的标准:上是指位置在高处,跟下相对;下是指位置在低处,跟上相对。
(2)判断上、下位置关系的方法:选定参照物,来确定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上面,还是在参照物的下面。
填“上”或“下”。
(1)小鸟在小猴的( )面。
(2)小猴在小鸟的( )面。
【解答】(1)上(2)下前、后的关系(1)确定前、后关系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2)判断方法:以参照物为目标,在参照物面对的方向是前,在参照物背对的方向是后。
8,7,6,5,4,3。
(填“前”或“后”)(1)7在8的( )面。
(2)8在7的( )面。
【解答】(1)后(2)前左、右的关系(1)确定左、右关系的标准:与左手对应的一面是左,与右手对应的一面是右。
(2)判断方法:先确定好参照物,然后以自我为中心,与左手对应的一面是左,与右手对应的一面是右。
(易错题)填“左”或“右”。
(1)在的( )边。
(2)在的( )边。
【解答】(1)左(2)右重要考点考点解析典型例题1~5的认识(1)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事物的数量。
(2)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
数一数,用数字表示出来。
【解答】数的顺序从前往后:1,2,3,4,5;从后往前:5,4,3,2,1。
按顺序填数。
(1)1 4(2)4 2【解答】(1)2 3 5 (2)5 3 1比大小比较大小:(1)按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