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 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重要知识点-人教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重要知识点/人教版一、读数、写数1、读20以内的数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单数:1、3、5、7、9......双数:2、4、6、8、10......2、两位数(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15里有(15)个一。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和(0)个一;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
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工,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3、“比”字的用法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认识1~51. 掌握1~5的书写及数数顺序。
2. 认识1~5的数码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二、认识6~101. 掌握6~10的书写及书数顺序。
2. 认识6~10的数码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三、比较大小1. 了解“多”、“少”、“相等”的概念。
2. 运用积木、小球等实物进行数量的比较。
四、认识11~201. 掌握11~20的写法及数数顺序。
2. 认识11~20的数码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五、认识和认识“大”、“小”1. 认识“大”、“小”的概念。
2. 进行大小的简单比较。
六、认识和认识图形1. 认识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2. 能简单辨认、制作和分类。
3. 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进行图形的认识。
七、认识和认识各类物品之间的关系1. 认识颜色、形状、大小等性质。
2. 简单进行物品的分类。
八、认识金钱1. 认识1元、5角、1角硬币。
2. 知道硬币的名称和价值。
以上就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这些知识点是学生们在一年级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可以逐步建立起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回顾起来,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主要在于通过数字、数量、图形等方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和数学意识。
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需要耐心指导和引导孩子们,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逐渐掌握这些知识点。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从个人观点来看,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既是学生数学启蒙的开始,也是他们培养综合能力的基础阶段。
在这个阶段,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帮助尤为重要,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将来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和归纳,能让您更全面、更深刻、更灵活地理解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能在教育孩子时有所启发和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最后数到几,就是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前、后上、下的含义: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2、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
注意:一般情况下都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若题目指明图中人物的左、右,就要以图中人物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二、比大小1、左、右两边的数相等,就用“=”表示,如5=5,读作:5等于5。
左边的数大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如5>3,读作5大于3。
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即2<3,读作2小于3。
2、填“>”或“<”时,哪边数大,开口就对着哪边。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数到几,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个数,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要点一、6—10的认识: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
数数时,从前往后数也就是从小往大数。
2、10以内数的顺序:(1)从前往后数:0、1、2、3、4、5、6、7、8、9、10。
(2)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0。
3、比较大小: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总是比前面的数大。
4、序数含义: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即第几个。
5、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可以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
如:10由9和1组成。
记忆数的组成时,可由一组数想到调换位置的另一组。
二、6—10的加减法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
2、一图四式:根据一副图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大括号”下面有问号是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大括号”上面的一侧有问号是求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三、连加连减1、连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2、连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数减去第三个数。
四、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 前后】巩固练习题一、照样子填()。
3 号车在最前面。
1 . 5 号车排第( )。
2 . 4 号车排第( )。
3 . 2 号车前面有( )。
4 . 1 号车后面有( )。
二、看图填()。
老虎在第一节车厢。
1 .熊猫排在()。
2 .松鼠排在()的前面。
3 .猴子排在()的后面,在()的前面。
4 .大象排在()的前面。
5 .( )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三,根据图填空( 1 )小鸟在小狗的( )面。
( 2 )小老鼠在小狗的( )面。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目录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2)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5)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6)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8)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10)第七单元找规律 (14)第一单元认识图形1、认识和会画2、七巧板是由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5个三角形组成的。
3、缺了几块砖的方法(1)根据砖的排列规律用画一画来解决。
(2)不动手、不动笔,看着第一层就知道第三、五层缺了几块砖,看着第二层就知道第四、六层缺了几块砖。
(3)先数一层有几块砖,每一层都是一样长的,算出每层缺了几块砖。
缺了( 8 )块4、沿虚线折一折,它变成正方体。
其中①号面与( )号面相对。
方法:中间隔一个①对③,②对⑥,④对⑤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计算方法11-9=□方法一:破十法11-9=2先算:10-9=1,再算:1+1=2方法二:想加法算减法11-9=2因为:9+2=11,所以:11-9=2方法三:连减法11-9=211-1-1-1-1-1-1-1-1-1=22、解决问题(1)选择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解决问题需要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例: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
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分析:两个条件是14只鸡和公鸡有6只。
问题是母鸡有几只?干扰信息:5只鸭。
14-6=8(只)口答:母鸡有8只。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减法)例1:小华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华比小芳多几个?12-7=5(个)口答:小华比小芳多5个。
例2:小华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芳比小华少几个?12-7=5(个)口答:小芳比小华少5个。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要求:会填和画表格,自己能给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的标准一致,分类的结果就一致。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1、按大人和孩子分大人孩子人数8 42、按男女分男女人数 6 63、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知识点一准备课1、数出10以内事物的数量,根据事物的个数,用1—10这十个数来表示。
(掌握)2、数数的方法---点数法(掌握)A、数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点数,从1开始数,数到最后一个事物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事物的总数就是几。
B、多种事物混放时,边数边做标记。
C、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都可以用同一个数表示3、同样多(掌握运用)A、当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事物的数量同样多。
B、比较两种事物的数量是否同样多时,可以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4、比多少(掌握运用)A、多和少是两种物体比较后得到的,描述时不能只说谁多或谁少,应该说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
B、当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如果一种事物有剩余,那么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多,没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少。
C、比较两种事物谁多谁少时,可以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不能只看事物的首尾是否对齐)知识点二位置1、认识上、下、前、后(掌握运用)A、上、下:上是指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下是指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
B、前、后:一般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C、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而言的,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存在。
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说清“谁在谁的上(或下)面”或“谁的上(或下)面是谁”。
D、物体的前、后位置是相对而言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它的前、后位置也不同。
2、认识左、右(掌握运用)A、明确左、右位置关系的标准:右手所在的一边是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是左边。
B、当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左边和右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始终和左手、右手所在的一边一致。
C、判断某一物体的左、右两边分别是什么,要以此物体为中心,根据自己的左、右手来确定位置。
D、左、右位置是相对而言的,不能单独地说谁在左边或谁在右边,在描述物体左、右位置关系时,一定要说清“谁在谁的左(右)边”或“谁的左(右)边是谁”。
E、确定左、右位置要看观察者所在的位置,当图中人物和观察者面对面时,他们的左、右方向和观察者正好相反。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1. 认识上、下上是指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下是指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
2. 判断上、下位置关系的方法:首先确定参照物,再确定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上面,还是在参照物的下面。
上、下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说某物体在上面或下面,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上面或下面。
3. 认识前、后一般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4. 判断前、后位置关系的方法:以参照物为标准,参照物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前、后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说某物体在前面或后面,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前面或后面。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因此,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5. 认识左、右左手所在的一边是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是右边。
要点提示:(1)在确定左右时,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当观察者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左边和右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始终和左手、右手所在的一边保持一致。
(2)要确定图中人物的左、右位置关系,可以把自己假设为图中人物来判断。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练习14-9+7= 15-9-5= 6+7-9= 13-9+8=17-9= 5+9= 9+8= 3+9=9+6= 14-9= 17-9= 7+5=8+4= 8+8= 12-7= 12-8=16-8= 14-7= 17-8= 13-7=11-7= 13-8= 18-8= 11-8=12-7= 13-7= 12-8= 11-9=4+2= 8-3= 3+6= 9-4=40+20= 80-30= 30+60= 90-40= 10+3= 7+30= 5+70= 2+10=30+7= 70+5= 12-2= 37-7=75-5= 12-10= 37-30= 75-70= 70+4= 46-6= 33-30= 17-7=58-50= 9+60= 20+5= 50+1=30+5= 30+6= 70+3= 21+70=46+20= 30+14= 21+7= 46+2= 3+14= 41+7= 30+28= 46+2=46+20= 3+55= 53+5= 46+3=6+62= 19+70= 4+32= 50+49= 63+6= 30+28= 40+12= 45+4= 33+40= 56+30= 3+34= 38+20= 20+38= 3+56= 20+78= 25+30= 25+30= 25+3= 31+23= 54-30= 68-40= 93-20= 39-20= 77-40= 67-30= 68-20= 48-3= 59-30= 69-40= 75-3= 75+3= 26-4=85-70= 46-6= 73-50= 87-4= 99-7= 56-3= 72-20= 27-7=95-70= 44-30= 58-40 =48-3= 48-30= 57-6= 47-6= 59-30= 69-40= 75-3= 75+4 = 56-30= 34-3= 87-6= 74-2= 78-60=34-30= 78-6= 74+2= 75-3=88-5= 56-4= 89-7= 46-20=63-60= 49-4= 94-70= 39-3=71-30= 57-30= 49-5= 97-60=47-3= 78-20= 47-5= 48-5=32-30= 65-4= 53-50= 68-5=47-4= 74-20= 86-5= 74-3=75-30=68-50=47-30=75-40=86-50=74-30=74-50=57-30=28-6=47-3=98-20=89-60=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方法1、整理归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 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A、8的组成有7种,9的组成有8种。
B、用每次移动一个的方法,把8和9有序地分成两部分,可以得出8和9的组成;也可以
由一种分法推想出另一种分法,从中得出8和9的组成。
16、8和9的加减法。
(掌握)
8和9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看图数出结果;
(2)利用8和9的组成计算;
(3)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17、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掌握)
解决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时,不仅要看文字呈现的已知条件,还要找出图画中隐含的已知
条件,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解决问题,也可以根据相应的条件提出并解决问题。
18、认识10(认识)
数量是10的事物用“10”表示,10是由“1”和“0”组成的两位数。
19、理解10的数序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理解掌握)
10以内数(包括10)的顺序从小到大依次是0、1、2、3、4、5、6、7、8、9、10;
从大到小依次是10、9、8、7、6、5、4、3、2、1、0.
20、10的组成(掌握)
10的组成,只需记住5组,另外几组交换两数位置即可。
21、10的加减法(掌握)
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计算;计算10减几的减法时,除了运用数的组
成来计算外,还可以根据相对应的加法算式计算,即想加算减法。
22、连加(掌握)
A、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连续相加就是连加。
B、计算连加算式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相加的得数
与第三个数相加。
23、连减(掌握)
A、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连续相减就是连减。
B、计算连减算式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用相减的得数
减去第三个数。
24、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掌握)
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算加法,然后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
25、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掌握)
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算减法,然后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