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方歌84013

合集下载

温病条辨方歌括(1)

温病条辨方歌括(1)

温病条辨方歌括(1)栀子豉汤栀豉为汤仲景留,上焦温病太阴求。

坐卧不安心懊恨,寸盂苔黄具可收;阳明下后烦难寐,长沙垂法寓良谋。

若还少气加甘草,呕吐又须姜汁投。

原文:太阴温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恢,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

下后虚烦不服,心中懊恢,甚至反复颠倒,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加甘草;若呕者加姜汁。

方药:栀子、豆豉或加甘草,或加姜汁。

瓜蒂散散方为首甜瓜蒂,巧配山栀小豆熬,太阴胸痞二三日,痰涎壅盛此方疗。

原文:太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陶中痞塞欲呕者,无中焦证,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

方药:甜瓜蒂,赤小豆,栀子,虚者加参芦。

清营汤及其加昧原方犀地砧艮麦,连翘丹黄竹叶心,能疗烦渴目大刊,寐难舌赤暑厥阴;更医暑痫忽痉凤还治邪烧老幼身;阳明温病舌黄燥,质绛不渴也当循;寸大舌绛不渴者,除去黄连效更瓶原文: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日常开不喜闭,。

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

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小儿暑温,卒然痉厥,名曰暑痼,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大人暑痼亦同上法。

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瘛疚,可於清营汤中加钩藤丹皮羚羊角。

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音,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

若滑者不可与也,当於湿温中求之。

方药: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化斑汤白虎加犀元参配,味属咸性名化斑。

保肺凉血防变乱,斑发正赤退非难。

原文: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

发斑者,化斑汤主之。

阳明斑者,化斑汤主之。

方药:石膏、知母、甘草、元参、犀角、粳米。

清宫汤?加昧清宫汤清宫汤方治谵昏,误汗偏多用。

五心。

玄冬:竹翘莲同没,尖磨犀角可清神。

血分热搏苔少绛,胸中大热早清金,须加三位知银沥,驱尽三焦邪暑温。

原文: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

《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

《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

《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1.银翘散(《温病条辨》)病机: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泄热。

处方:连翘9g 金银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荆芥6g 淡豆豉6g 牛蒡子9g 芦根30g 生甘草6g 淡竹叶6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麻疹,水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皮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病机:风热侵肺,肺气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轻透肺热。

处方:桑叶9g 菊花3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生甘草3g 杏仁6g 苇根9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麻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性皮炎等。

3.陈氏解凉表邪方(《外感温病篇》)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

脉症: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舌苔白,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处方: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叶6g 川贝母12g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

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处方:葱白9g 桔梗6g 山栀子6g 淡豆豉9g 薄荷3g 连翘6g 生甘草3g 淡竹叶3g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

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

《温病条辨》仍难记,口诀妙法最相宜

《温病条辨》仍难记,口诀妙法最相宜

《温病条辨》仍难记,口诀妙法最相宜《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中医学家吴瑭(吴鞠通)所著,是治疗外感热病的著名专著。

三焦辨证是其主要内容,也是其重点内容。

该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时至今日,温病学已成为中医学子必修的科目,说到这里小编不仅感慨,学中医苦啊,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了,相比之下,最好记的就是朗朗上口的歌诀,比如方歌。

小编读书时候就在想,要是能把难记的经典编成歌诀,那真是为中医学子做了大贡献了,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本给《温病条辨》附了歌诀的奇书,这本书里有原文、有释义、有歌诀,还有病案和病案分析,学习《温病》需要的东西,这里都有,是一本非常合适于温病入门者的参考书,下面把摘录了一些书籍内容以飨读者。

一首歌诀将温病学的概况介绍明了,原书中还有逐句的详细释义。

【开篇歌诀】将温病学的概况介绍明了,原书中还有逐句的详细释义。

温病始于手太阴,原与伤寒不同门。

伤寒邪自毛窍入,入则首中太阳经。

太阳主表司营卫,调和营卫病自宁。

温病邪由口鼻入,自上而下通肺经。

肺主皮毛与天气,温为阳邪火克金。

《内经》六元正纪论,详论温病细而精。

冬伤于寒春温见,此各伏气为病深。

冬不藏精亦温病,解衣抱火并非轻。

“不藏精”字须活看,专主房劳恐误人。

……若夫时令之温病,吴瑭条辨细思寻,论别三焦各分正,药用甘寒主救阴,独出心裁施法力,最切时证用之灵,文深义奥谁探讨,全赖分注辨之明,终难咀嚼与记论,虽欲入室恨无门。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歌诀】太阴为病脉若何,不缓不紧而动数,两寸独大火克金,尺上肤热火克水。

头痛微恶风与寒,身热自汗口又渴,不渴而咳午后热,名曰温病须分别。

【原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病方剂歌诀

温病方剂歌诀

温病方剂歌诀温病方剂歌诀一、解表法1.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疏风解表,宣肺泄热主治:风热犯肺,咳嗽吐痰,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桑叶、菊花、薄荷——辛凉香散,宣泄风热杏仁、桔梗——疏肺止咳连翘——苦寒质轻,清热透邪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加减:肺热壅盛,咳频,痰黄——加,浙贝母、瓜壳、鱼腥草——清肺化痰痰壅气逆,咳甚气喘——加,全瓜蒌、前胡、矮地茶——化痰平喘秋燥伤肺,身热,咳嗽少痰——加,梨皮、川贝、天花粉——润燥止咳表邪未解,邪入气分,身壮热,咽干,口渴——加,石膏、知母—清气分热蛾体肿痛——加射干、大青叶、金银花——利咽解毒附方:加味桑菊饮——何廉臣方,录自《重订通俗伤寒论》上方+ 炙麻黄、瓜蒌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治:冬温兼寒(寒包火),身热无汗,微恶风寒,咳嗽气喘,咽干,口渴,舌苔边白中黄,脉浮滑数2. 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牛蒡子芦根生甘草荆芥淡豆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邪犯肺卫,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金银花、连翘——质轻微寒,既能清温毒,又可透邪外达薄荷、荆芥、淡豆豉——解表散邪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竹叶、芦根——清热生津加减:壮热无汗——加,石膏、蝉蜕——宣泄风热夹湿浊,胸闷脘满,苔黄腻——加佩兰、通草、神曲——宣利湿浊,理气和中素有蛾体肿痛,感受风热则发作——加射干、大青叶、千张纸流行性腮腺炎初起,伴寒热无汗——加板蓝根、夏枯草——解毒消肿麻疹初起,头发不齐——加芫荽、柳叶、白前——透发疹毒风疹初起——加蝉蜕、大青叶——疏风解毒水痘轻型,发热,咳嗽,少数含水液豆状疱疹,口渴,舌红,苔黄滑,脉浮滑数——减,淡豆豉、芦根;加,佩兰、茯苓、大青叶、紫草——祛湿解毒疮痈初起,有发热微寒,头痛无汗之表证——加,蒲公英、野菊花、桑叶——解毒透邪3.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葱白桔梗焦栀子淡豆豉薄荷连翘淡竹叶生甘草疏风解表,清热利咽主治:感受风热,发热微寒,头痛无汗,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

温病学方歌(医学方向必背)

温病学方歌(医学方向必背)
第一节温热类温病常见证型
一、卫分辨治
1、风热犯卫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宣肺卫煮无过。
桑菊饮
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绕,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2、燥热犯卫
桑杏汤
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无痰咽干渴,辛凉甘润燥能医。
二、气分辨治
1、邪热雍肺
麻杏石甘汤
五汁饮
五汁甘寒救胃阴,麦梨荸荠藕苇根,
或以蔗浆易藕汁,欲救肾阴地玄参。
益胃汤
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
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3、阴虚火炽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芩白芍共成方,
水亏火炽烦不卧,滋阴降火自然康。
4、暑伤心肾
连梅汤
连梅汤治心肾伤,麦冬生地阿胶襄。
5、邪留阴分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伏阴分此方攀,
湿滞大肠舌苔腻,化湿清热气机宣。
7、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王氏连朴饮
连朴半夏石菖蒲,栀豉芦根湿热除。
8、湿热并重,肺胃பைடு நூலகம்和
黄连苏叶汤
9、湿热蕴毒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10、湿热酿痰,蒙蔽清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菖蒲郁金紫金片,栀翘通竹沥灯丹,
2、燥热伤肺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
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堪夸。
3、燥干清窍
翘荷汤
翘荷汤有绿豆皮,甘草桔梗栀皮俱,
燥气化火咽不利,咳痰难出总相宜。
4、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仁汤《温病条辨》三仁汤出处《温病条辨》古代剂量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现代剂量(仅供参考)杏仁(15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仁(18g)半夏(15g)煎服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方歌《方剂学》邓中甲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主治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上焦篇第四十三条)方解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濡,则非伤寒矣。

舌白不渴,面色淡黄,则非伤暑之偏于火者矣。

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

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一午后身热也。

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

世医不知其为湿温。

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

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

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

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

伏暑、湿温,吾乡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书》法治之,不知从何处学来,医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诬乎!再按∶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详见中焦篇,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

(2)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2)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2)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1.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

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

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

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

粗则喘之渐也。

大便闭,阳明实也。

小便涩,火腑不通,而阴气不化也。

口燥渴,火烁津也。

舌苔老黄,肺受胃浊,气不化津也(按《灵枢》论诸脏温病,独肺温病有舌苔之明文,余则无有。

可见舌苔乃胃中浊气,熏蒸肺脏,肺气不化而然)。

甚则黑者,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也,又水胜火。

大凡五行之极盛,必兼胜己之形,芒刺苔久不化,热极而起坚硬之刺也,倘刺软者,非实证也。

不恶寒但恶热者,传至中焦,已无肺证。

阳明者,两阳合明也。

温邪之热,与阳明之热相传,故但恶热也。

或用白虎,或用承气者,证同而脉异也。

浮洪躁甚,邪气近表,脉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脉浮则出表为顺,故以白虎之金飙以退烦热。

若沉小有力,病纯在里,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气。

按吴又可《温疫论》中云「舌苔边白,但见中微黄者,即加大黄,」甚不可从,虽云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即误下不似伤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气非可轻尝之品,故云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沈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或问:子言温病以手经主治,力辟用足经药之非,今亦阳明证者何?阳明特非足经乎?曰阳明如市,胃为十二经之海,土者万物之所归也。

诸病未有不过此者,前人云,「伤寒传足不传手,」误也,一人不能分为两截,总之伤寒由毛窍而溪,溪肉之分,理之小者由溪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由谷而孙络,孙络络之至细者,由孙络而大络,由大络而经,此经即太阳经也。

温病条辨条文、方、剂量、用法

温病条辨条文、方、剂量、用法

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1.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桂枝汤方桂枝(六钱)芍药(炒,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去核,二枚)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2.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3.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生石膏(研,一两)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4.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5.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辛凉合甘寒法)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元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6.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

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犀角地黄汤方(见下焦篇)7.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雪梨浆方(甘冷法)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

五汁饮方(甘寒法)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中醫藥大學倪磊1.桂枝湯桂枝大棗草薑芍,必備稀粥稻米煞。

風溫溫熱冬溫疫,初惡風寒信可療。

霍亂濕傷吐利後,身痛不休小和調。

冷汗自出溫病者,身涼似水效還高。

有汗卻無咳嘔痛,傷燥如寒甚推敲。

2.桑菊飲辛涼輕劑桑菊飲,薄草蘆根桔杏翹,疏風清熱宣肺氣,風溫咳嗽輔之妙。

3.銀翹散辛涼平劑銀翹散,薄草蘆根豉蒡煎,芥穗桔梗淡竹葉,透表清熱解毒先。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細生地玄參方太陰溫病巳非輕,氣血燔時兩不平。

玉女煎方原可變,石膏知母地玄冬。

牛膝趨下無從取,熟地偏溫須易生。

咽病血傷雖未見,但防邪熱入其營。

4.五汁飲子五汁飲子味甘甜,梨藕蘆根荸薺鮮。

更取麥冬同搗濾,冷服熱飲善驅痰。

又療癉瘧陰先病,陽氣獨發熱不寒。

即或微寒亦多熱,舌幹口渴亦能安。

溫病後期肌膚燥,溲時莖痛燥咳兼。

暮熱脈數面微赤,皆當飲用莫遲延。

6.清營湯及其加味清營犀地元銀麥,連翹丹黃竹葉心,能療煩渴目欠利,寐難舌赤暑厥陰;更醫暑癇忽痙厥,還治邪燒老幼身;陽明溫病舌黃燥,質絳不渴也當循;寸大舌絳不渴者,除去黃連效更矜。

6.清宮湯·加味清宮湯清宮湯方治譫昏,誤汗偏多用五心。

玄冬竹翹蓮同沒,尖磨犀角可清神。

血分熱搏苔少絳,胸中大熱早清金,須加三位知銀瀝,驅盡三焦邪暑溫。

7.三黃二香散三黃二香散誰傳?乳沒將軍又柏連。

茶水香油先後敷,宜時應以水仙穿。

8.翹荷湯翹荷湯方草梗齊,黑梔綠豆取幹皮,緣為燥火傷清竅,症見齦咽耳目疾。

9.清暑益氣湯清暑益氣藥拾柒,升葛芪姜冬柏執。

曲澤青陳參歸棗,二術五味草煎汁。

發熱惡寒身重病,中暍脈弦細芤遲。

氣弱肢冷前齒燥,汗下溫針不可施。

10.清絡飲清絡鮮鮮竹葉心,荷邊銀扁兩花分,絲瓜皮配西瓜翠,不了頭邪戡暑溫。

11.銀翹馬勃散銀翹馬勃散,牛蒡射幹攻。

濕溫咽痛解,心膽兩經清。

12-1.宣痹湯(一)宣痹湯方通草輕,射幹杷葉豉郁金。

氣分痹鬱而為噦,濕溫上受太陰經。

12-2宣痹湯(二)宣痹杏翹己蠶砂,赤豆皮梔薏夏滑。

灰苔黃目濕中熱,骨骱煩疼經絡轄。

13.桂枝姜附湯桂枝姜附有白術,互證濕溫是兩途。

不渴舌白寒脈緩,經拘絡束豈能無。

14.杏仁湯杏仁湯內翹滑桑,苓蔻梨芩取法涼。

渴飲舌白伏暑致,嗽頻背冷速煎湯。

15.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湯可貴,玉竹花粉豆桑甘,燥傷肺胃咳或熱,久咳須加骨皮三。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16.清燥救肺湯清燥甘桑膏杏參,救肺阿麥杷麻仁。

痰多貝蔞血枯地,熱甚犀羚一併吞。

17.化症回生丹化症回生血搏堅,乳沒丁茴降麝研;香附元胡蘇木子,良姜阿魏兩頭尖;紅花益母薑黃艾,棱杏漆萸鱉桂添;抵當四物合失笑,三十六位醋參全。

18.複亨丹複亨丹裏用硫黃,苾薢當歸苓桂藏,參茸椒炭與杞果,蓯蓉龜板小茴香。

老年八脈空虛甚,燥氣久伏下焦傷。

方與化症為對看,溫養溫燥暫服良。

19.霹靂散霹靂靈脂細辛薑,降木丁茴椒己榔,草果篳澄桂附薏,菖萸烏藥薤雄黃。

20.銀翹湯銀翹地麥甘竹共,下後無汗脈浮吞。

脈見浮洪需白虎,洪而芤者虎加參。

21.益胃湯益胃甘涼為複陰,玉竹糖麥地沙參。

下後汗出急議取,不教怯證熱咳臨。

22.清燥湯清燥湯方緩法明,陳柴當歸不可容,下後無汗而脈數,人中黃地母元冬。

23.護胃承氣湯護胃承氣大黃丹,知母元參地麥添。

下後數日熱不退,或退不盡口咽幹,舌黑或竟金黃色,脈沉有力熱使然。

陰竭氣虛脈沉弱,只須增液護陰痊。

24.新加黃龍湯新加黃龍用莫遲,正虛不運藥當知。

生草三參人元海,硝黃歸麥地薑汁。

25.宣白承氣湯宣白承氣用膏黃,杏粉蔞皮喘促商,右寸脈大痰壅滯,上開肺痹下寬腸。

26.導赤承氣湯導赤承氣治求因,左尺牢堅火腑尋,小便赤痛時煩渴,赤芍連地柏硝軍。

27.黃連黃芩湯黃連黃芩郁豉儔,陽明溫病有幹嘔,口苦而渴中宮亂,未可下時此場謀。

28.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梔子柏皮草宜濕,茵陳梔子黃宜熱,腹滿因熱不滿濕,不渴因濕渴因熱。

心中懊依又因濕,舌燥黃者還因熱,頭汗因熱無汗濕,陽明溲秘黃則熱。

29.冬地三黃湯冬地三黃元草齊,葦汁銀露兌服需。

無汗溲短不可下,陽明未劇早來醫。

30.三石湯暑溫蔓延三焦經,舌滑微黃邪氣生,三石膏滑寒水下,金汁花露杏仁通。

31.杏仁滑石湯杏仁滑石方,橘半樸芩通。

郁連三焦受,伏暑暑溫清。

證見胸痞悶,舌白潮熱生。

煩渴還自利,溺短汗不停。

31.半苓湯半苓各五一錢連,通草八錢厚樸三。

濕鬱不饑不食證,痞結胸滿太陰寒。

32.三香湯三香降鬱豉梔桔,枳殼簍皮上走邪。

濕熱口鼻募原道,揭開機竅納食貼。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33.草果茵陳湯·菌陳四逆湯草果茵陳豬苓樸,澤瀉三皮廣腹苓,中焦滯痞寒濕困,舌上灰滑取其通。

茵陳四逆附薑草,只需四位方即成,面目黃發且肢厥,寒濕在脾兩分明。

34.理中湯·五苓散·四逆湯理中參草配術薑,寒熱腹痛不渴詳。

脾胃陽傷濕為害,霍亂身痛吐利狂。

五苓術桂茯澤豬,熱多欲飲此方良。

四逆肢厥惡寒汗,吐利薑參附草商。

35.救中湯卒中寒濕盛夏須,腹中絞痛脈來沉,兼緊兼遲甚則伏,欲吐欲利腿轉筋。

四肢欲厥發痧症,急驅陰濁早回春。

內挾穢濁成眩冒,救中椒朴姜榔陳。

36.茯苓皮湯茯苓皮湯用豬苓,腹皮竹葉薏仁通。

神昏安宮先透竅,繼用分消淡滲功。

穢濕吸受三焦布,熱蒸頭脹溲難行。

苔白痛嘔渴不多,邪宣穢逐使神寧。

37.藿香正氣散藿香正氣散,加減五方通。

共取陳苓樸,因濕各有從。

曲麥杏腹茵,其一在走中。

豆卷通防薏,其二本行經。

舌黃滑杏取,其三久熱平。

查曲合草果,其四氣分行。

大腹蒼術穀,其五胃脾恒。

濕穢遏氣機,邪去氣正功。

38.九痛丸九病狼牙九痛尋,吳萸巴豆附薑參。

血病墜車與落馬,連年積冷注胸心。

39.新制橘皮竹茹湯新制橘皮竹茹湯,柿蒂薑汁噦者嘗。

陽明濕溫胃氣壅,辛苦驅濕得安康。

40.黃芩滑石湯黃芩滑石用豬苓,大腹苓皮白蔻通。

脈緩身痛勿發表,舌淡黃滑內忌攻。

汗出熱解繼複熱,裏外濕合渴甚輕。

徒清此熱濕不退,祛濕熱留熾則凶。

41.薏苡竹葉散薏苡竹葉散,辛涼淡亦輕。

大忌辛走表,純苦熱難平。

濕鬱經脈外,身熱並身痛。

汗多還自利,白疹腹胸生。

內外合邪害,苓翹蔻滑通。

42.杏仁薏苡湯杏仁薏苡將氣宣,己姜朴夏桂蒺煎。

不饑苔白肢若廢,風暑寒濕咳脹痊。

43.加減木防己湯加減木防己,暑濕癰者宜。

石膏桂枝杏,滑名通草薏。

44.二金湯二金雞內海金沙,樸腹豬通氣可達。

外幹時令傷水谷,夏秋疸病熱濕加。

45.杏仁石膏湯杏仁石膏半柏梔,三焦裏證枳薑汁,黃疸脈沉中痞見,噁心溺赤便結時。

46.連翹赤豆飲·保和丸連翹赤豆飲,花粉豉梔通。

保和卜子夏,楂曲翹陳苓。

素積勞倦者,再盛濕溫生。

曾因誤發表,身面俱黃呈。

不饑還溺赤,兩感症能平。

47.草果知母湯草果知母夏梅苓,花粉姜汁厚樸尋。

背寒胸中痞結滿,瘧來日晏漸傷陰。

48.麥冬麻仁湯瘧傷胃陰津不復,潮熱得食須熱加。

不饑不飽還不便,知梅芍麥首烏麻。

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49.黃連白芍場黃連白芍積實功,薑汁沖兌夏苓同,不渴多嘔寒四未,太陰腫瘧熱心胸。

50.厚朴草果湯厚樸草果醫濕瘧,廣皮苓夏各仁煎。

渴喜熱飲因濕蘊,苔白脘悶四肢寒。

51.青蒿鱉甲湯青蒿鱉甲地知丹,搜剔伏邪氣血間。

熱自陰來退無汗,早涼夜熱一服安偏于熱重少陽瘧,汗解渴飲脈左弦。

暮熱早涼去生地,花粉加來桑葉添。

52.加減芩芍湯加減芩芍苦辛寒,廣皮厚朴木香連,滯下已成腹脹痛,實因疏利走腸間。

53.滑石藿香湯滑石藿香豬苓配,廣苓皮樸蔻通襄。

渴不多飲溲不利,滯下紅白苔灰黃。

54.玉竹麥門冬湯玉竹麥門冬,沙參甘草從,燥傷胃陰病,用此有奇功。

55.黃連阿膠湯黃連阿膠芍藥芩,蛋黃合治少陰溫。

壯火複熾陰欲竭,心煩不臥死將臨。

56.小定風珠小定風珠雞子黃,阿膠童便菜龜商,既厥且噦細勁脈,下焦肝動莫溫陽。

57.桃仁承氣湯桃仁承氣用歸芍,丹皮硝黃蓄血調,夜熱晝涼少腹滿,通達便秘盡逍遙。

58.大定風珠大定風珠取法酸,甘鹹同用在充填,麻仁芍地草膠味,龜鱉牡蠣蛋黃團。

久羈熱邪真陰爍,舌絳苔少陰難還,瘛疭脈氣並虛弱,妄攻誤表費周旋。

59.桃花湯桃花湯證細推敲,石脂炮薑粳米調。

熱撤裏虛脈濡小,下利稀水血膿交。

還醫肢厥食不進,澀止斂滑固脫牢。

下利無度脈微細,虛甚又必人參桃。

60.護陽和陰湯護陽和陰血室傷,兩清氣血半邪亡。

脈數餘邪還不解,芍參草麥地黃將。

61.連梅湯連梅可使少陰調,暑入厥陰麻痹療。

麥地阿膠先紫雪,神迷心熱燥煩消。

62.椒梅湯椒梅酸苦複辛甘,薑枳芩芍參半連,暑陷厥陰苔灰渴,嘔蛔下血且聲難。

63.來複丹來複偏醫暑誤療,元精靈脂共硫硝,青橘納利塞胸氣,胃口傷殘渴燥調。

64.香附旋覆花湯·控涎丹香附旋覆花,辛淡香開絡;蘇子廣皮苓,半夏薏仁作。

伏暑又濕溫,無寒但潮熱,或竟如瘧狀,脅痛或不咳。

病減但不除,控涎遂戟芥。

65.鹿附湯鹿附草果菟絲苓,身痛苔白濕可清,足跗浮腫足經病,少陰濕去待陽升。

66.安腎湯安腎茅術蘆巴苓,菟絲補腎久濕通。

脾陽消乏腎亦憊,附茴韭子鹿茸功。

67.黃土湯黃土湯方黃土多,地術膠附草芩合。

先便後血寒濕症,剛柔相濟小腸得。

68.椒桂湯椒桂良薑吳茱萸,更取柴茴青廣皮,暴感寒溫疝寒熱,脈弦反數痛當臍。

69.宣清導濁湯宣清導濁二苓寒,皂莢蠶砂治便難,又化三焦濕彌漫,竅阻神昏少腹堅。

68.術附湯術附姜陳厚樸參,濁濕留久注肛門。

穀道墜痛因氣閉,舌苔白腐不食臨。

69.溫脾湯溫脾草果蜀漆姜,桂樸茯苓養髒強。

腹脹不渴反嘔水,太陰三瘧要達陽。

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70.扶陽湯扶陽參桂附歸茸,嗜臥形寒三瘧從,舌淡脈微發不渴,少陰得治久服寧。

71.茵陳白芷湯茵陳白芷藿香柏,茯苓皮與西秦皮。

酒客久痢無他症,飲食不減卻須醫。

72.雙補湯雙補覆盆補骨山,菟蓯巴戟芡萸蓮。

老年久痢參苓味,陽氣衰殘脾腎還。

73.加減理陰煎加減理陰薑附逢,白芍熟地味茯苓。

久痢小便不通治,厭食得轉欲嘔平。

74.斷下滲濕湯斷下樗榆術,銀楂柏茯豬,久痢猶帶血,肛門氣墜服。

75.人參烏梅湯人參烏梅蓮子山,木瓜灸草治舌幹。

微熱微咳還口渴,實為陰傷久痢牽。

76.參茸湯參茸附子菟絲茴,杜仲當歸一併隨。

腰胯脊髀酸還痛,臟腑奇經肛痢全。

77.參芍湯參芍草附味苓全,治似癥瘕少腹間。

下焦陰陽虛不攝,可知休息痢經年。

78.肉蓯蓉湯肉蓯蓉湯薑炭歸,桂炒白芍參附隨。

胃關不開由於腎,噤口須濟少陰危。

79.專翕大生膏專翕大生沙苑膠,參苓杞味地萸芍,海鮑龜鱉蠣蓮芡,烏雞豬脊並羊腰。

常醫燥久傷肝腎,尚把胎傷三月調,理法方藥臻完善,進而求之引伸高。

80.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芍藥知母湯,三芍腳腫吐五薑,知防術桂均須四,附子麻甘二兩停。

81.鱉甲煎丸鱉甲煎丸瘧母方,蟅蟲鼠婦及蜣螂,蜂房石葦人參射,桂樸紫葳丹芍薑,翟麥柴芩膠半夏,桃仁葶藶和硝黃,瘧纏日久肋下硬,癥消積化保安康。

82.逐瘀湯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甘草殼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