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径流时农田沟渠水体中氮_磷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降雨径流时农田沟渠水体中氮_磷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降雨径流时农田沟渠水体中氮_磷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062.湖泊氮磷赋存形态和分布研究进展

湖泊氮磷赋存形态和分布研究进展 许萌萌1,2张毅敏2高月香2彭福全2汪龙眠2吴晗2,3 (1.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8,2.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42,3.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213164) 摘要:湖泊水体和沉积物中氮磷等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直接影响着湖泊的富营养化。所以全面了解氮磷等营养盐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来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及氮磷迁移转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目前,很多研究学者采用了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和收集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氮磷营养盐的形态含量及分布差异。 关键词:湖泊氮磷赋存形态分布特征 Advances in chemical speci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lakes Xumeng Meng1,2Zhang Yimin2,Gao Yue Xiang2,Peng Fu Quan2,Wang Long Mian2,Wu Han2,3 Environment Department of 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2.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anjing210042,3.Environmental and Safety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hangzhou University213164) Abstract:The biogeochemical cycle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lake water and sediment directly affect the eutrophication of the lake.Therefore,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distribution and sourc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ause of eutrophication and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Currently,many researchers using a field sampling, laboratory analysis and the collection method of combining literature studied th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of morpholog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Keywords:Lake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hemical speci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人为活动导致的湖泊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日益成为各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工农业废水大量排放,湖泊流域的水体及沉积物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养殖水体尤为严重。水体氮磷营养盐含量过高易引发自身及外部水域的富营养化,严重时导致赤潮或水华频发。 沉积物承载着湖泊营养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一方面对上覆水体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不断向上覆水释放营养盐发挥着营养源作用。沉积物氮磷主要来源于水体中颗粒有机物的沉降积累。水体中的氮磷进入沉积物都是要经过“沉降-降解-堆积”的3个阶段,自上而下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物质来源组成、水动力环境、生物化学条件及生物种群等不同,使其含量在垂直分布变化上产生波动,从而反映出不同区环境的不同变化。上覆水的氮磷进入到沉积物中后,会发生明显的形态转化和再迁移作用,其“活性”取决于氮磷在沉积物中的形态[1]。当外源负荷受到控制后,沉积物作为内源污染源,其氮磷还可通过间隙水和上覆水进行物理、生物化学交换[2]。因此了解沉积物中的氮磷赋存和分布对防治富营养化,控制内负荷具有重要意义。养殖水域氮磷的赋存形态分布比较复杂,相关的研究很少。由于过量的污染物的排放,在低水位时期会超过洞庭湖湖自身净化的能力而对栖息于湖内的生物造成严重影响并危害到其生存[3]。 根据国内外调查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湖泊流域的氮磷形态研究不仅仅局限在湖泊中,湖泊

农田氮_磷的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精)

农田氮、磷的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① 司友斌王慎强陈怀满②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摘要农田氮、磷的流失,不仅造成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还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本文讨论了农田氮磷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农田氮磷流失途径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 关键词农田氮素;农田磷素;淋溶作用;水体富营养化 肥料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对保持作物高产稳产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施肥不当或过量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农田氮磷流失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1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的水体,以及某些滞留(流速<1米/分钟河流水体内的氮、磷和碳等营养元素的富集,导致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等的异常增殖,致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随之大批死亡,水味变得腥臭难闻。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起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氮和磷。研究表明,对于湖泊、水库等封闭性水域,当水体内无机态总氮含量大于 0.2mg/L,PO3-4-P的浓度达到0.02mg/ L时,就有可能引起藻华(Algae Bloms现象的发生。 据对我国25个湖泊的调查,水体全氮无一例外超过了富营养化指标,全磷只有2个湖泊(大理洱海和新疆博斯腾湖低于0.02mg/L的临界指标,其余92%的湖泊皆超过了这个标准,比国际上一般标准高出10倍或10倍以上(表1。 表1我国25个湖泊中的全N全P浓度(mg/L及所占比例[1]

全N全P <0.2>1.0>2.0>5.0<0.02>0.1>0.2>0.5 湖泊数 %0 21 84 13 52 5 20 2 8 16 64 12 48 6 24

4.1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本节内容要点:土壤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氮和磷的污染及其迁移转化,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及其迁移转化,土壤的农药污染及其迁移转化,土壤中温室气体的释放、吸收及传输等。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即为土壤污染。土壤与水体和大气环境有诸多不同,它在位置上较水体和大气相对稳定,污染物易于集聚,故有人认为土壤是污染物的“汇”。 污染物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若进入污染物的量在土壤自净能力范围内,仍可维持正常生态循环。土壤污染与净化是两个相互对立又同时存在的过程。如果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的数量与速度超过净化速度,造成污染物在土壤中持续累积,表现出不良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最终导致土壤正常功能的失调,土壤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即发生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判别:(1)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2)作物生长是否受到影响。 土壤受到污染后,不仅会影响植物生长,同时会影响土壤内部生物群的变化与物质的转化,即产生不良的生态效应。土壤污染物会随地表径流而进入河、湖,当这种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较高时,会污染地表水。例如,土壤中过多的N、P,一些有机磷农药和部分有机氯农药、酚和氰的淋溶迁移常造成地表水污染。因此,污染物进入土壤后有可能对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次生污染。土壤污染物还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经由食物链最终影响人类的健康。如日本的“痛痛病”就是土壤污染间接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典型例子。 1)土壤污染源 土壤污染源可分为人为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土壤污染物主要是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及大气沉降物等。污水灌溉或污泥作为肥料使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及城市固体废弃物任意堆放,引起其中有害物的淋溶、释放,也可导致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也可造成土壤污染。例如,六六六、DDT等有机氯杀虫剂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并在生物体内富集;氮、磷等化学肥料,凡未被植物吸收

农田氮_磷向水体迁移原因及对策

农田氮、磷向水体迁移原因及对策 段 亮1,2,段增强2,夏四清1 (11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 摘 要:农田氮、磷向水体迁移,不仅造成化肥的利用率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还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综合评述了农田氮、磷向水体迁移的原因及其控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氮、磷肥的过量施用和施用比例不合理是导致农田氮、磷向水体迁移的主要原因;氮、磷向水体迁移量受土壤质地、施肥种类、降雨条件等因素影响;相应措施如优化土地利用、合理施肥和处理农田径流等均可有效地降低农田氮、磷向水体迁移风险。在当前的非点源污染治理中,应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田养分流失。关键词:氮、磷流失;非点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土地利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S14311;S14312;X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257(2007)04-0006-06 收稿日期:2006-05-15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0重大科技攻关专项(863)(2002AA601012)。作者简介:段亮(1983-),男,安徽巢湖人,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段增强为通讯作者。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的水污染难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难题,各国都在控制营养物质的来源(主要是氮、磷)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然而,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很多,其营养物质的来源也十分复杂,在发达国家,最初的治理重点是放在城市污水等点源污染上,但取得的成效却非常有限,水体中营养物质富集而导致的富营养化现象却并未因此而有显著的减少。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与农田土壤中的氮、磷等养分的流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4] 。因此,控制农田氮、磷流失 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 氮、磷向水体迁移的原因111 肥料的过量施用 由于过量施用化肥,目前土壤氮、磷盈余量(各种途径的输入量-各种途径的输出量)在不断增加,而肥料的利用率一直得不到提高,我国肥料平均利用率较发达国家低10%左右,其中氮肥为30%~35%,磷肥仅有10%~20%[5]。氮、磷的大量盈余必然导致化肥向水体流失量的显著增加。盈余的氮、磷除流失到农田生态系统,造成大气和水 环境污染之外,一部分积累在土壤中,使农田土壤的养分盈余不断提高,这又将进一步导致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盐流失量的增加。以太湖为例,太湖流域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是高投入、高产出区,如江苏苏南,全区面积仅占全国的014%,而化肥使用量占全国的113%[6]。据农业部统计资料计算[7] ,我国目前化肥的年使用量达4124万t,按播种面积计算,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为400kg/hm 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 2的上限。而在江苏、浙江、上海和环太湖的一些县、市,化肥的使用量高达500kg/hm 2,氮、磷素过剩,流入太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较低,长期过量地施用磷肥,常导致农田耕层土壤处于富磷状态,从而通过径流等途径向水体迁移[8]。有研究资料报道[9],在太湖流域的锡山和常熟两地水稻土上,施用不同用量的磷肥,当季径流中携带的总磷(TP)和颗粒磷(PP)都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磷负荷量(P load)也相应增大(表1)。江苏省农学和环境科学家建议[10]:为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单季晚稻适宜施氮肥量135~180kg/hm 2。中国科学院朱兆良院士[11] 等研究了苏南太湖流域稻、麦的适宜施氮量:单季晚稻102~195kg/hm 2,小麦为120kg/hm 2。可见,目前太湖流域内平均施肥水平已超过专家建议的适宜施肥量,大量氮、磷流失进入水体,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水污染。 ) 6)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海洋科学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 1.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现象,使得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湖泊,水库和河流,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肥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雨水冲刷和渗透,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不断增多,以上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减少了水体由贫营养向富营养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国内外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30%-40%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影响,我国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呈发展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41%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77%,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也较严重,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个数和库容分别占所调查水库的30.8%和11.2%,总体而言,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程度和范围呈发展趋势,城市湖泊及邻近城镇的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湖泊和水库等相对静止的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重于河流,但河流富营养化问题也不容轻视,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水环境保护中的重大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藻类污染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由于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逐步加重,水体藻类污染的程度也逐年加深。赤潮或水华(Red tide or Bloom)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是藻类污染程度加深的直接反映。我国在1933年到1979年的 46 年中仅发生过12次赤潮,而1990年到1994年的5年中就发生了139次赤潮,藻类污染灾害日趋严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目前出现了一种各地纷纷出台禁磷措施和法规的"一边倒"现象,一时含磷洗涤剂变成了瘟神,这种盲目的现象对行业和国家的发展并非一件好事。客观地分析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跟踪"禁磷"实施效果,提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已迫在眉睫。 2.引言 水资源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命脉。水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59—66%是由水组成

稻田土壤氮素流失机制研究

稻田土壤氮素流失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了稻田土壤中氮素流失的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了抑制或减缓稻田土壤氮素流失的方法,为稻田氮素流失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稻田;氮素流失;机制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oil nitrogen losing in paddy field Abstract:Through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soil nitrogen losing mechanism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addy fields, then explore the methods to inhibit or slow the nitrogen losing in the paddy fields; the goal is to providing a basic material for related research. Key words: paddy field; nitrogen losing; mechanism 氮素是动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元素。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及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水平[1]。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增加, 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该元素在维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活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其易于以气体形式挥发, 易于淋失和迁移, 因此氮素会大量流失, 进而影响水和空气的质量[2]。 为提高土壤的氮素水平,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大量的氮素化肥。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氮肥年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3],单位面积的施用量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施肥方法或农业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氮素损失加剧[4],严重影响了氮肥利用率,中国氮肥利用率仅为30% ~50%[5]。研究表明,农田中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包括:氨的挥发、反硝化脱氮、铵的固定、径流冲刷和硝态氮的淋失等。其中,硝态氮的淋失是损失的重要方面[6],淋失量可达5%~41.9%[7]。 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同时也是消耗氮素较多, 流失

湖泊内源性氮磷释放

湖泊内源氮磷迁移释放 姓名 (XXXX单位,籍贯邮编) 摘要湖泊的内源氮磷污染已成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一大难题。本文总结了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迁移释放行为,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湖泊内源氮磷污染机理分析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富营养化内源氮磷迁移释放 前言 大量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富营养化一词原用于描述植物营养物浓度增加对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学效应,但富营养化很难严格定义,因为任何一个水体的营养性质描述常常是相对于以前的情况,而且每个水体对营养盐相应存在差异。湖泊富营养化的特征性表现即藻类水华现象。藻类水华暴发会导致水体缺氧、鱼类死亡、产生异味及藻毒素释放等,给湖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据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有40%左右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而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富营养化湖泊已占被调查湖泊的77%[2]。由此可见,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湖泊富营养化范围及程度最严重、面临问题最严峻的国家之一。有关分析研究表明,氮和磷是限制水生植物生产量最主要的营养元素。水体中氮磷浓度过高,导致湖泊由大型水生植物为主的清洁型—草型稳态退化为浮游植物为主的浑浊型—藻类稳态,使得藻类水华频发[3]。因此,氮磷在湖泊中水体及沉积物中迁移释放行为,对湖泊富营养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及截污工程等措施的实施,外源性污染物已经相对有所控制[4],因此对内源氮磷迁移释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水体中氮磷含量的测定,是了解湖泊水质情况的基本方法,故也有了许多对测定方法的研究。本文总结国内外学者在内源氮磷迁移释放行为和测定方法的研究,以期为湖泊富营养化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永定河怀来段氮磷时空分布及迁移规律研究

永定河怀来段氮磷时空分布及迁移规律研究为永定河怀来段水质提标,使八号桥国控断面达到III类水质要求,对永定河怀来段进行水质评价,确定水质污染程度,摸清氮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水质变化规律,是该河段污染源控制、建设官厅水库上游国家级生态保护工程的前提。本文选取永定河怀来段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河流富营养化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水质监测,明确永定河怀来段的氮磷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法,对该河段不同时期水质污染特征进行综合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该河段主要污染因子;用聚类分析法确定各个采样点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氮磷比和富营养化综合指数评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探索永定河怀来段氮、磷污染现状,分析水体氮、磷营养盐结构时空变化规律,解析富营养化风险,以期揭示该河段的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使用QUAL2k模型进行污染物迁移转化模拟,并且提出优化方案,使八号桥国控断面能够达到Ⅲ类水体要求,以期对永定河入库污染负荷削减提供参考依据。 永定河怀来段水体整体较差,TN均值为10.60 mg/L,ON和 NO3--N为TN的主要的存在形式;TP的均值为0.64 mg/L,SRP占TP的44.85%;春季灌溉回水使永定河干流氮磷的含量显著增加,尤其是ON增加明显。永定河怀来段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为5.722,为Ⅴ类水体。 永定河怀来段水体污染物主要是氮磷营养盐和耗氧型有机物。永定河怀来段平水期和丰水期表现为磷为限制性营养元素(氮磷比>30,),而枯水期水质适合藻类生长(7<氮磷比<30),但由于北方枯水期为冬季,温度较低,爆发水华的可能性较低。 永定河怀来段水体时空变化大多数处在“富”营养化阶段。永定河怀来段干

稻田氮磷面源污染现状

稻田氮磷面源污染现状、损失途径研究进展 摘要稻田养分损失是农业生产领域的热点,其对控制面源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稻田氮磷面源污染现状、损失途径及其影响因子等方面的阐述,提出了减少稻田氮磷损失的对策,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稻田;氮磷素;损失 氮(N) 、磷(P)是重要的生命元素,生命支持系统不可替代的主成分,也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但是,氮磷肥料的投入,在我国局部地区使用过量[1]。据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1995~1997年资料统计[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消费国,氮肥用量已占全球氮肥总量的36.9%,其中,占全国24%的氮肥用于水稻生产,目前稻田单季氮肥用量平均为180kg/hm2,比世界平均用量高出75%[3-4]左右。氮、磷肥施入土壤后,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分别占其施肥量的30-35%和15-25%[5],大部分氮、磷肥经各种途径损失到环境之中,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河流和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不仅破坏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条件,引起鱼类的死亡,同时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6]。我国水稻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6.18%,而在南方占到70.19%[7]。在水稻生产中,氮肥的损失多达30-70%[8]。今后的30年,中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氮、磷肥的施用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因此,如何兼顾氮肥施用的农业效益和环境效益,减少稻田中氮、磷肥的损失,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基于水环境角度,对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农田氮、磷流失方面研究动向 作一概述,为今后的深入探讨提供借鉴。 1 稻田氮、磷损失的现状 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消耗氮索较多[9],流失氮索较多的作物。稻田排水中流失的氮磷在河湖汇集,严重污染附近水体,加重周边环境负荷。农田氮素的流失是目前日益严重的非点源污染的源泉之一,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业面源氮等营养型污染物[10-13]。在美国,对非点源污染状况进行了鉴别和测量,发现农业是一个主要的非点状污染源,农田径流是全国64%受到污染河流和57%受到污染湖泊的主要污染源[14-15]。另据调查,在我国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北方地区,几乎所有城市的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检出水平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16]。含氮的污水灌溉,过量地施用化肥和不合理的施肥方法,加之不合理灌溉的耦合效应,都能使得农田氮素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体造成氮

读《氮磷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读《氮磷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作者——陈英旭梁新强 前言:本书是陈英旭教授领导的团队对太湖流域水环境近十年来持续研究的成果,从田间中观到区域宏观阐明农田土壤氮磷流失的发生机制和界面过程。估算了区域氮磷流失强度与通量,提出了利用新型硝化抑制剂,生态施肥和生态灌溉等方法圆头阻控氮磷流失的策略和措施建议。 国际上关于农田养分流失提出“最佳管理措施”(BMPs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1、农田最佳养分管理,2、农业水土保持技术及其配套措施,3、等高线条带种植技术,4、在水源保护区指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 内容 农业面源污染:泛指污染物从非固定的地点,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三大特征:发生具有随机性,排放途径和排放污染物具有不确定性,时空的差异性。研究的核心过程:降雨径流(代表有美国SCS 模型),土壤侵蚀(美国提出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及后来改进的RUSLE),地表溶质溶出(有效混合深度EDI),土壤溶质溶出四个过程。 农业面源研究常用模型:RUSLE CREAMS AGNPS ANSWERS WEPP SWAT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S departent of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e research service USDAARS)在1992年12月正式发行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是一套完整软件,可以测出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耕作方式及林地、草地灯土壤侵蚀速率的很小的变化。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调控技术:面临的问题,缺乏适合中国农村特色的施肥技术,不合理的田间耕作管理模式。 稻田淹水时期通过降雨径流及排水径流大量流失的氮磷已经成为影响水体环境的一个重要农业面源污染源。研究对杭嘉湖平原的杭州市,湖州市和嘉兴市调查水中典型水生植物浮萍与藻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同时以嘉兴双桥农场大田为例,进一步探讨浮萍密度,藻的数量及多样性以及叶绿素a含量对不同施肥量的响应状况。大量研究表明,藻类数量总量与叶绿素a之间有很好的直线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藻类生物量的表征。而叶绿素a含量与浮萍密度之间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说明浮萍的生长抑制了田面水中藻类的生长于繁殖。 浮萍除了本身吸收大量氮磷外还影响水体硝化和反硝化及氨挥发等主要氮素转化过程,稻田中大量生找的浮萍可加快田面水尿素态氮的水解过程,浮萍可以起到降低氮素流失的潜能作用,浮萍层的存在可明显降低氨挥发损失,同时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 硝化作用是在通气条件下由土壤微生物把氨气和某些胺化合物化为硝态氮化合物的过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主要是模拟和预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多种农业管理措施对流域的水,泥沙,化学物质的长期影响。

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沟渠构建技术规范db-2008

江苏省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2009-03-01实施 2009-03-01发布 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沟渠构建技术规范 DB3205/T 157-2008 DB3205 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 B 05 前言 本标准在编写结构、内容和格式等方面均符合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确定方法》。 本标准由苏州市农林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苏州市绿色食品行业协会、苏州市相城区虞河蔬菜产销合作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秦伟、施赞红、吴钰明。

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沟渠构建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沟渠构建的术语和定义、总则、生态沟渠设计、生态沟渠构建、生态沟渠效果与检测及生态沟渠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地表径流生态拦截沟渠的构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288-19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SL 18-2004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T 246-1999 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拦截

采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措施对农田径流中的氮、磷等物质进行拦截、吸附、沉积、转化及吸收利用,从而对农田流失的养分进行有效拦截,达到控制养分流失,实现养分再利用,减少水体污染物质的目的。 3.2 生态沟渠 在农田系统中构建成一定的沟渠,在沟渠中配置多种植物,并在沟渠中设置透水坝、拦截坝等辅助性工程设施,对沟渠水体中氮、磷等物质进行拦截、吸附,从而净化水质。这样的沟渠称为生态沟渠。 4 总则 根据“兼顾农田排水和生态拦截功能,因地制宜,循环利用,生态降解”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有排水沟渠,对农田排水沟渠进行一定的工程改造,建成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使之在具有原有的排水功能基础上,增加对农田排水中所携带氮磷等养分的吸附、吸收和降解等生态功能。 5 生态沟渠设计 应符合GB 50288-1999和SL 18-2004要求。 5.1 密度、布局 生态沟渠建设密度应能满足农田排水要求和生态拦截需要,一般为每hm2农田100m生态沟渠。一般分布在农田四周与农田区外的河道之间。 5.2 生态沟渠组成 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主要由工程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工程部分主要包括渠体及生态拦截坝、节制闸等,生物部分主要包括渠底、渠两侧的植物。

实验3氮和磷

实验3 氮和磷 实验目的 1.掌握氮的制备方法及氨的性质。 2.掌握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氧化还原性质和热稳定性。 3.了解磷酸盐的主要性质。 4.鉴定铵离子、亚硝酸盐、硝酸盐及磷酸盐等。 实验内容 一、铵盐 1.氨的还原性 铵盐分解规律: 氨盐热分解的产物一般是氨和相应的酸,酸有氧化性时,则生成的氨被氧化为N2。

二、亚硝酸和亚硝酸盐 3. 亚硝酸根的鉴定 NH 2S O O HO + HNO 3 + H + → + 2H 2O N ≡N HO 3S + N ≡N HO 3S + NH 2+ → N=N— HO 3S NH 3 +(红色)

三、硝酸和硝酸盐 2.硝酸盐的热分解 活泼金属硝酸盐加热分解为亚硝酸盐和氧气,中等活泼金属硝酸盐加热分解为氧化物,NO2和O2,不活泼金属硝酸盐加热分解为金属,NO2和O2。 四、磷酸盐的性质

五、设计实验 1.在PO4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Cl-和SO42-,设计鉴定这些离子并除去Cl-和SO42-的实验步 骤。 鉴定杂质离子的存在:PO43- + Cl- + SO42-→用HNO3酸化后将溶液分为二份,一份滴入AgNO3,若有白色沉淀,则表明溶液有Cl-离子存在,另一份滴入BaCl2, 若有白色沉淀,表明SO42-存在。 除去杂质离子:溶液酸化后,先滴入BaSO4,过滤除去BaSO4,再滴入AgNO3, 过滤除去AgCl 沉淀,余下的就是PO42-溶液了。 2.有一种白色固体盐类,由下列实验进行检验。 (1)取少量固体溶于水。 (2)取少量固体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 (3)取少量固体加入少量浓盐酸。 根据实验判断它可能是哪种盐?选择其他试剂进一步确定,写出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和反应方程式。 (1)根据水溶性判断盐的类型:铵盐、钠盐、钾盐,氯化物、大部分硫酸盐易溶于水。 (2)铵盐遇碱受热放出NH3,它与pH试纸变蓝。重金属盐遇碱出现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