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全文化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对于提高设备设施安全标准和强制性安全制度规程来讲,安全文化建设是事故预防的一种“软”力量,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建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已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利用文化的力量,可以利用文化的导向、凝聚、辐射和同化等功能,引导全体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安全生产活动。利用文化的约束功能,一方面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引导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通过道德规范的约束,创造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发现不安全因素,共同保障安全的和睦气氛,形成凝聚力和信任力。利用文化的激励功能,使每个人能明白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价值,体现出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安全文化的起源

“安全文化”一词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NSAG)在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提出的,并在1991年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得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1993年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进一步阐述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是决定组织的安全和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的那些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

二、安全文化的定义

国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安全生产和奋斗目标,为保护员工身心安全和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是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的总和。

三、企业安全文化现状

总体上看,国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起步比较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就。美国杜邦公司的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杜邦公司安全管理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据2001年统计,其属下的370个工厂和部门中,80%没有发生工伤病假及安全事故,至少50%的工厂没有出现过工业伤害事故,有20%的工厂超过20年以上没有发生过安全伤害事故。

杜邦公司认为,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的特征和态度的集中表现,这种集合所建立的就是安全拥有高于一切的优先权。在一个安全文化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中,从高级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须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有感领导;员工个人须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态度与行为;而企业自身须建立起良好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对安全问题和事故的重要性有一种持续的评估,对其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1994年,原劳动部部长李伯勇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1994年3月,国务院核应急办公室于中国核能学会联合召开安全文化研讨会,把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2010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印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安全文化的推进和保障

企业应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的阶段性、复杂性和持续改进性,由企业最高领导人组织制定推动本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阶段性计划。规划和计划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企业应充分提供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条件,包括:明确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职能,建立领导机制;按确定负责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住址机构与人员,落实其职能;保证必需的建设资金投入;配置适用的安全文化信息传播系统。

企业宜在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中选拔和培养一批能够有效推动安全文化发展的骨干。这些骨干扮演员工、团队和各级管理者知道老师的角色,承担辅导和鼓励全体员工向良好的安全态度和行为转变的职责。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生产状况保持了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发展态势,但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

总之,安全生产事关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企业有必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安全文化建设,形成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形成统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提高企业安全目标、政策、制度的贯彻执行力。搞好安全文化建设,是促使生产在安全平稳的环境下进行,确保员工得到最大化的利益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