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与民国学风—以私立五华文理学院为中心

合集下载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在书中,钱穆先生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 末清初的学术转型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儒学逐渐衰落,而新儒学开始兴起。钱穆先生深入分析 了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探讨了新儒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乾嘉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术特点是考据学的兴起和繁荣。钱穆先生详细介绍了考据 学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考据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他认为,考据学的兴起 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开始向现代学术转变。
“夫读书之道,贵以心通其意,意会其言。言辞义理之繁若委填,苟心不通 其意,则不能解其言;不能解其言则必至遗误其义理;遗误其义理则所学非所用, 所用非所学矣。”
这段话是钱穆先生对于读书的建议。他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心通其意,意会其 言。如果不能理解书中的意思,就很容易遗误其中的义理。因此,他强调读书应 该注重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这是《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穆先生
中国
考据
穆先生
阶段
时期思想Biblioteka 学术中国学术 影响
三百年
全集
这个
史上
重要
冲突
兴起
特点
内容摘要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钱穆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全面论述了明末清初至民国 时期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史,更是一部民族文化史,展现了中华民 族在近三百年来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探索。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一卷( 阅读题共 70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

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四大文明。

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他文化发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发展前景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简洁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度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就会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平原,传播至东方的朝鲜、,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

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

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称汉字的“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

民国学人梁启超和钱穆笔下的曾国藩形象异同

民国学人梁启超和钱穆笔下的曾国藩形象异同

2019年第3期民国学人梁启超和钱穆笔下的曾国藩形象异同梅乐摘要:作为晚清的一位重要人物,曾国藩受到了民国学人广泛的关注。

其中,梁启超和钱穆是值得注意的两位。

他们二人都认为曾国藩是近代一位学问精深且躬行实践的人物。

但关于曾氏的学问渊源、为学取向以及古文成就,彼此意见多有不同。

梁启超对曾国藩的评价极尽正面,这与他一生敬重曾氏密切相关。

钱穆因其本人的民族观念、当时的国难背景、考据学风以及“曾国藩热”而对曾氏的态度较为复杂:既钦佩曾国藩的学问造诣又批评其忘却“民族大义”。

这些不同反映出民国学人对曾国藩的观感与其本人所处之时代及所持之观念有着极大的关联,值得重视。

关键词:曾国藩;梁启超;钱穆;形象作为晚清显宦、理学名儒,曾国藩受到了民国学人的广泛关注。

刘浦江曾论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岀现一个“曾国藩热”,并引用其时许多学人评介曾氏的论著以为说明。

①但他未提及钱穆的著述。

实际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钱穆在论著中多次评论曾国藩。

稍早于钱穆,梁启超也对曾氏另眼相看。

梁、钱二人的论述具有代表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国学人笔下曾国藩之形象的演变。

本文即对此进行初步的考察。

②一、梁启超笔下的“曾文正公”清末民初,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先后对曾国藩有所评判。

但与大部分人仅是零星的、一时的讨论不同,民国时期的梁启超在不少论著中论及曾国藩,且对曾氏有一个持续的关注。

这些论著如《曾文正公嘉言钞序》《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儒家哲学》等皆是。

综括言之,厥有三端:作者简介:梅乐(1985—),男,河南驻马店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湖南长沙,410083。

①参见刘浦江:《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2期,第89-94页②此前已有关于梁启超和钱穆清学史著述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从著述体例、组织方式、著述宗旨等方面展开,并未对二人有关曾国藩的论述予以特别的关注。

阳明学者——钱穆先生(1895-1990)

阳明学者——钱穆先生(1895-1990)

阳明学者——钱穆先生(1895-1990)“有一年的暑假,香港奇热,他(钱穆)又犯了严重的胃溃疡,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一间空教室的地上养病。

我(余英时)去看他,心里真感到为他难受。

我问他:有什么事要我帮你做吗?他说:他想读王阳明的文集。

我便去商务印书馆给他买了一部来。

我回来的时候,他仍然是一个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亚书院全是空的。

”“钱先生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虽小,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

”这两段文字,出自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的文章《犹记风吹水上鳞》,回忆钱穆先生上世纪50年代初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的艰苦岁月。

新亚书院曾经是新儒学的重镇,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之一。

余先生曾正式受业于钱穆先生,1950年从当时的燕京大学历史系转入新亚书院,是新亚第一届毕业的三位学生之一。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是完全靠自修成功的,并没有受过完整的现代教育。

因为早年的一篇文章《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胡适认可后,到北京大学任教,现在北大的“未名湖”的名字即出自钱先生。

在北大,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有“北胡南钱”之说。

1949年以后,钱穆去了香港,1967年去了台湾,1990年去世,1992年归葬故乡江苏无锡。

钱先生去了香港之后,四个子女留在大陆,其中长子钱逊也是著名国学专家,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是钱先生的侄子。

“韩文公所谓因文见道者,其道别有在,于是转治晦翁、阳明。

因其文渐入其说,遂看《传习录》、《近思录》及黄、全两《学案》。

”钱先生自述为学经历,先接触了曾国藩编选的《经史百家杂抄》和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从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读起,逐步深入,接触到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

钱先生的著作中,广为人知的是《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其实钱先生曾经专门介绍王学的书《阳明学述要》,原名《王守仁》,初版于1930年。

2017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全国通用)语文综合训练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攻略一含解析

2017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全国通用)语文综合训练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攻略一含解析

复习要点掌握传主成就品质分析概括题信息整合加工的要领。

一、请认真研读课标卷近三年传主成就品质分析概括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篇目试题参考答案考生现场答案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科学巨人玻尔》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

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质。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2015年全国Ⅱ《将军赋采薇》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

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2016年全国甲《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思维。

2016年全国丙《一代通儒顾炎武》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1.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虽未明示答题范围,但通过引述文本语言,表明了阅读与答题范围.如2015年全国卷Ⅱ提到戴将军写的《远征》二首,2016年全国甲卷中的“数学基础教育"“心得"等点明了范围。

(2)答题指令要求清楚:要么为“具体分析”,要么是“简要概括”。

(3)对传主分析概括的主要是其学术思想及理想志向等方面的内容。

2。

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请举例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①体现了对文本材料的高度概括,有从文中摘引的个别词语,但大多是用自己的语言对文本材料的精准概括。

《民国先生》之钱穆

《民国先生》之钱穆

《民国先生》之钱穆作者:李凤成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2年第06期他中学没毕业,却做了十几年的乡村教师,之后还成为大学教授,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执教;他对经史子集均有研究,堪称一代通儒,尤以治史闻名,著有《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朱子新学案》等;他54岁时白手起家,远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他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被誉为“一代儒宗”“国学大师”“一代宗师”……他,就是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的钱穆先生。

人物角度一:早慧,听来“读书法”。

钱穆,字宾四,1895年7月30日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世家,小时便接触传统典籍,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

七岁,钱穆被送到私塾读书。

他记忆力过人,9岁时便能背诵《三国演义》。

有一次,父亲教导钱穆的哥哥读《国朝先正事略》。

父亲讲到曾国荃攻破金陵,李成典、萧孚泗等先入城有功。

钱穆父亲说,这个地方有隐讳,读书要知道言外之意——无非就是曾国荃破城,头功却被李成典、萧孚泗等抢去,《国朝先正事略》用春秋笔法表达了作者态度。

钱穆在床上偷听到这些,顿时开悟。

从此,同样读书,钱穆会比别人有更多收获。

人物角度二:雷打不动的“读书种子”。

12岁时,父亲去世,临终前对钱穆的遗言只有一句话:“汝当好好读书。

”此时孤儿寡母,家境贫困不堪。

但钱穆的母亲坚持不让孩子辍学,她曾言:“我当遵先夫遗志,为钱氏家族保留几颗读书种子。

”于是,哪怕是穷到年夜饭都是家族施舍来的地步,钱穆兄弟仍然继续学业。

1907年冬,钱穆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开始了三年零三个月的中学读书生活。

在常州府中学堂读四年级时,学校发生了学潮,钱穆、刘半农、瞿秋白等是学潮的代表。

最后钱穆退学,回到了七房桥老家。

由于钱穆的国文和历史的成绩为同学之最,年龄又是最小,所以,校长屠元博虽将他除名,但对钱穆依旧欣赏,于是他推荐钱穆到南京钟英中学就读。

国学大师钱穆简介[宝典]

国学大师钱穆简介[宝典]

国学大师钱穆简介钱穆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和教育家。

他居住台湾,一生的言论未必精当,但是他教书70多年,史学、教育各方面著书60余部,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令国内外学者瞩目。

钱穆原名恩荣,字宾四,曾用过公沙、梁隐、孤云等笔名。

1895年7月30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90年8月30日在台北市杭州南路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

1912年春,钱穆18岁,为谋生计,在家乡教小学度过了10年寒暑。

1921年秋,到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师9年。

1930年他到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处任教。

1949年,钱穆去香港,艰苦创办新亚书院。

1967年离港去台,在台北阴明山华岗文化学院历史系任教。

钱穆一生刻苦治学,著作甚丰。

钱穆著作首先震动学术界的是《刘向刘歆父子年谱》。

该文是为了辨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谬误,纠正一味疑古的学风偏向而作。

自戊戌变法后,《新学伪经考》在学术界有巨大的影响。

《刘向刘歆父子年谱》则是对其的一次挑战,钱穆用“实事既列,虚说自消”的观点和方法,考述刘向刘歆父子生卒及任事年月,把康有为的错误曲解昭示得明明白白。

《刘向刘歆父子年谱》在《燕京学报》1930年7期发表后,很快受到推重,转载于《古史辨》第6册。

钱穆北上后8年的学术生涯,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钱穆是以文化史观治中国文化的当代著名学者,这期间写成的《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这3部著作,是他前半生的精心结撰之作。

他的“将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求以合之当世,而不必尽当于著作之先例者”的治学胸襟、学术胆量及奋斗精神,在3部著作中大体已现。

1943年,钱穆到华西大学文学院任教。

时值讨论中国文化的热烈时期,他着手撰《中国文化史导论》。

该书是他积多年的学术功力,把对中国文化的探讨意见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晶。

它不仅把文明与文化区分开来,而且把人类文化分为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钱穆的名人逸事:钱穆与新亚书院_600字

钱穆的名人逸事:钱穆与新亚书院_600字

钱穆的名人逸事:钱穆与新亚书院_6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1949年,春假,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之聘,由上海南下广州。

秋季,随华侨大学迁香港,不久,由张其昀、谢幼伟、崔书琴创办之亚洲文商学院(夜校)成立,钱穆为院长。

1950年秋,创办新亚书院(今并于香港中文大学),收留战乱流离的学生。

钱穆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份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他坦言:我创办新亚的动机,是因为当初从大陆出来,见到许多流亡青年,到处彷徨,走投无路,又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到台湾来;而我觉得自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怎忍眼看他们失学。

同时,也觉得自己只有这一条适当的路可以走。

虽然没有一点把握,但始终认定这是一件应当做的事。

余英时曾是新亚书院早期的学生,他目睹了钱师当年创办新亚的艰辛与不易,更是对老师充满了敬重。

在余英时的记忆中,永远留下了这样一幕:
有一年的暑假,香港奇热,他(钱穆)又犯了严重的胃溃疡,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一间空教室的地上养病。

我去看他,心里真感到为他难受。

我问他,有什么事要我帮你做吗?他说:我想读王阳明的文集。

我便去商务印书馆给他买了一部来。

我回来的时候,他仍然是一个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亚书院全是空的。

钱穆这种精神的传播已不仅仅限于香港,更是远播至美国、欧洲等地,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讲课和讲演。

在耶鲁大学讲课结束时被授予该校名誉博士学位。

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为“丁龙讲座”作演讲。

在美国停留七个月后,他应邀去英国访问,参观了牛津、剑桥大学。

从英国到法国、意大利,最后回到香港。

因而,钱穆精神由钱穆的门下弟子更为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 类号 : K8 2 5 . 8 1 文献 标识码 : A2 0 1 7) 0 6 - 0 0 9 4 - 0 9
Ch’ i e n Mu a n d Ac a d e mi c T e n d e n c y i n t h e Re p u b l i c o f Ch i n a
t h e t h e me s o f Ch’ i e n Mu ’ S l e c t u r e s we r e ma i n l y c o n c e r n e d wi t h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a nd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h i s w r i t — i n g s wa s t o c a r r y f o r wa r d n a t i o n a l s p i i r t . He t a u g h t p e o p l e t o g o a g a i n s t he t ma lp r a c t i c e ha t t s c h o l a r s d i d n’ t r e a d c l a s s i c s b u t t o a d v o c a t e n e w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l a ma t e r i a l s .T o c h ng a e t h i s a c a d e mi c a t mo s p h e r e,h e e mp h a s i z e d t h a t t o p u r s u e s t u d i e s o n e n e e d t o r e a d c l a s s i c b o o k s a n d c o n t i n u e wi t h i t a f t e r k n o wi n g t h e g e n e r l a i n f o r ma t i o n a b o u t he t r e s e a r c h f r o m p r e v i o u s s c h o l a r s . Ke y wo r d s : Ch’ i e n Mu; Wu h u a P r i v a t e Co t r e g e f o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s ; a c a d e mi c t e n d e n c y
Ab s t r a c t : A f t e r t h e v i c t o y r o f An t i —J a p a n e s e Wa r ,d u e t o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i n a c a d e mi c t e n d e n c y a n d p e r s o n n e l ma t t e r s

要: 抗战胜 利以后 , 因与“ 科 学考订 派” 和“ 革新 派” 在 学术取 向、 人 事 方 面均 不相 协 , 钱穆 并 未 北
上、 东进 , 而是暂 时栖 身昆明私 立五华文理 学院。其时 , 钱穆 讲学 多以 中国思想 史为主题 , 著述 则 以提 振 民 族精神 为宗 旨。其教人则 力反 民 国以来 学者不读 书 , 竞 以新材 料相 尚 的流弊 ; 强调 治 学要读 基本 书, 要在 掌握前人研 究之 大体 的情 况下继续深入 , 以期转 变学风。 关键词 : 钱穆 ; 私立五 华文理 学院 ; 学风
除此之外的大多数人专用社会分析的眼光来研究中国历史这种方法本不算错因为他们运用最新颖的知识把一切死气沉沉的材料都化作活活泼泼的叫人们勘破事实的表面而进一步探求一切历史的核心这确是很有史学革命的精神的
钱穆与 民国学风
以私 立五 华 文 理 学 院 为 中心


( 中 山大 学 历 史 系, 广 东 广 州 4 3 0 7 9 )
b e t we e n t h e S c h o o l o f S c i e n c e Re s e a r c h a n d he t Re v o l u t i o n i s t s ,C h’ i e n Mu l i v e d t e mp o r a r i l y i n Wu h u a P iv r a t e C o l l e g e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s i n K u n mi n g i n s t e a d o f g o i n g b a c k t o P e k i n g Un i v e si r t y a n d g o i n g t o t h e u n i v e si r t i e s i n S h a n g h a i .At ha t t t i me ,
— —
Fo c I l s i n g o n Wu h u a Pr i v a t e Co i l e g e o f Ar t s n d a S c i e n c e s
YI Lo n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H i s t o r y , S u n Y a t —s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 G u a n g z h o u 4 3 0 0 7 9 , C h i n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