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脱病证诊断(三)

合集下载

厥证PPT演示课件

厥证PPT演示课件
素体气盛有余之人骤因惊骇情志过极肝气不疏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闭塞清窍而若元气偏虚之人因陡遇恐吓恐则气下清阳不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致神明失养也可发本证
厥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郑敏宇
1
概述
2
定义
• 厥证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省人 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 临床表现:可伴有四肢逆冷、或四肢不 温。轻者可于短时间内苏醒,苏醒后除 感疲乏、口干、头晕外,无失语、瘫痪、 口眼喎斜等后遗症;重者可一厥不醒而 死亡。
一、厥证与中风 中风以口眼歪斜、言语蹇涩、半身
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特征。 虽然厥证与中风均可出现卒然昏仆,但 厥证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13
二、厥证与痫证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精神恍惚,甚
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 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 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的病证。 病有宿根,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病状 相似。虽然厥证与痫证均有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的症状,但厥证一般无两目上 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 叫声的临床表现。
36
• 气厥、血厥之虚证,失治误治,或失血 过多,气血极度耗伤,则病情危笃,易 于亡阳、亡阴而致一厥而死;
• 痰厥、食厥之证,若痰食较盛,壅塞气 道,阻遏气机,未能去除,以致清窍闭 塞而亡;
• 暑厥者,若暑热较盛,气阴耗竭,以致 阴阳离决而死。
37
预防与调护
38
• 气厥、血厥实证患者,应避免一切不 良刺激,使其心情舒畅。对于情绪容 易激动,思想狭隘者,平时注意加强 思想修养,以免病情反复发作或加重。
19
(四)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确诊者必须首先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即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意识状态;

☆中医急诊学

☆中医急诊学

一、名解1、急诊:是用最短的时间明确诊断,进行抢救治疗;急救:是指运用各种方法抢救危急中重症;急症:是指各种危急重症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

2、脱证:是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而致的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甚则神昏为主要表现的急危病证。

3、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是由严重感染、严重免疫紊乱、创伤、烧伤以及各种休克所引起的,以严重生理紊乱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征是多个器官序贯或同时发生的功能障碍或功能衰竭。

多脏器功能失调综合征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重症胰腺炎等疾病过程中,发病在24h以上,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性的功能障碍或功能衰竭。

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发生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5、神昏:指由多种病引起心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以神识不清为特征的急危重症.6、猝死:指各种内外因素导致心之藏真脏器受损,阴阳之气突然离决,气机不能复返,心.搏接近停止跳动或刚刚停止跳动而表现为发病疾速,忽然神志散失,寸口、人迎、阴股脉搏动消失,呼吸微弱或绝,全身青紫,瞳孔散大,四肢厥冷等一系列临床病象的危重疾病。

7、高热:机体在内外病因作用下,造成脏腑气机紊乱,阳气亢盛而引发的以体温升高为主症的常见急症。

8、心衰:心体受损,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无力运血行气着导致的常见危重急症。

9、肺衰:由于肺之藏真受伤,气力衰竭,呼吸错乱,百脉不畅而引起的急危重症。

10、肾衰:肾体受损,藏真衰竭,阴液不化,五液失司,开合失职而引起的水津代谢失常,溺毒入血,壅塞三焦的急危重症。

11、中毒:毒物经人体食道、气道、皮肤、血脉侵入体内,致使气血失调,津液、水精施布机能受阻,甚则损伤脏器的急性病症。

12、急性酒精中毒:由于饮入过量酒精后所引起的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状态,又称醉酒。

厥脱的辨证施护

厥脱的辨证施护

厥脱的辨证施护标签:中医急症;厥脱;辨证施护《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谓:“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之证,危证也。

”徐灵胎在评《临证医案指南·脱》中:“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珠,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证,方名脱。

”故厥脱之名包括厥逆及虚脱,是中医中较为急危重的疾病。

本科根据厥脱的辨证,分别予各分型实施护理,效果较佳,现总结如下。

1 诊断与分型1.1 诊断有外感、内伤、亡血或脱液的原因,如外感湿热、温热、疫疠之邪,或七情劳累,真心痛、怔忡、心悸频发,或大量亡血、暴吐、暴泄等;出现神情淡漠、但欲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发绀、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息微弱或气促息高等症;脉沉细、脉微欲绝或不能及,血压下降收缩压小于80 mmHg,脉压差小于20 mmHg,尿少每小时小于30 mL[1]。

具备以上几条即可诊断为厥脱。

1.2 辨证分型[1]1.2.1 阳气暴脱体温过低或不升,大汗淋漓,气短息粗,舌淡,脉微细欲绝或不能及。

1.2.2 真阴耗竭神恍惊悸,面色潮红,口渴欲饮不解渴,尿少,舌光剥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

1.2.3 邪毒炽盛壮热烦躁,口渴舌红,苔黄燥,脉细而数。

1.2.4 气阴两虚神疲倦怠,四肢欠温或暖,口渴汗出,气息微弱,舌苔薄,脉细数。

1.2.5 心气不足怔忡不安,汗出气促,舌淡,脉细而促或结代。

1.2.6 气滞血瘀口唇青紫,皮肤瘀斑,舌暗紫,脉沉细而涩。

2 一般护理2.1 病情观察对病情的观察是抢救的关键,是帮助医师制定抢救方案的依据。

厥脱的病情观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志是脏腑气血盛衰外在的表现,病情危重者表现为神志昏迷,言语失伦,循衣摸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者预后较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者预后较佳;②面色:面色是气血直接在外的表现,面色红润者预后较好,面色苍白、发绀、晦暗枯槁者,脏腑败坏,胃气已绝,预后不佳;③出汗、肢冷:汗为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危重患者额部汗出如油,兼有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是久病精气衰竭、阴阳离绝、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表现;阳气衰微,阴阳离决,则四肢厥冷,随着血压的恢复,肢冷转温,如难纠正,预后较差;④气息、脉象:气粗息高为实证,气粗断续者为假实,气促细微者为肺肾之气欲绝,气来短促,不足以息,为元气大伤,阴阳离决之危证;脉象微弱,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为阳气衰微,无力鼓动,如若出现浮散无根,至数不齐,表示为正气耗伤,脏腑之气将绝,如若出现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140~160次/min),则为阳极阴竭,元气将脱[2];⑤血压:厥脱患者血压一般为80/40 mmHg,有的监测不到,需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⑥小便:24 h小便在500 mL以上者厥脱较易纠正,小于100 mL者较难纠正。

厥脱的辨证施护

厥脱的辨证施护

厥脱的辨证施护作者:张桂兰何少平庞永诚,沈云霞,张晓琳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5期关键词:中医急症;厥脱;辨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25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80-02《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谓:“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之证,危证也。

”徐灵胎在评《临证医案指南•脱》中:“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珠,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证,方名脱。

”故厥脱之名包括厥逆及虚脱,是中医中较为急危重的疾病。

本科根据厥脱的辨证,分别予各分型实施护理,效果较佳,现总结如下。

1 诊断与分型1.1 诊断有外感、内伤、亡血或脱液的原因,如外感湿热、温热、疫疠之邪,或七情劳累,真心痛、怔忡、心悸频发,或大量亡血、暴吐、暴泄等;出现神情淡漠、但欲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发绀、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息微弱或气促息高等症;脉沉细、脉微欲绝或不能及,血压下降收缩压小于80 mmHg,脉压差小于20 mmHg,尿少每小时小于30 mL[1]。

具备以上几条即可诊断为厥脱。

1.2 辨证分型[1]1.2.1 阳气暴脱体温过低或不升,大汗淋漓,气短息粗,舌淡,脉微细欲绝或不能及。

1.2.2 真阴耗竭神恍惊悸,面色潮红,口渴欲饮不解渴,尿少,舌光剥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

1.2.3 邪毒炽盛壮热烦躁,口渴舌红,苔黄燥,脉细而数。

1.2.4 气阴两虚神疲倦怠,四肢欠温或暖,口渴汗出,气息微弱,舌苔薄,脉细数。

1.2.5 心气不足怔忡不安,汗出气促,舌淡,脉细而促或结代。

1.2.6 气滞血瘀口唇青紫,皮肤瘀斑,舌暗紫,脉沉细而涩。

2 一般护理2.1 病情观察对病情的观察是抢救的关键,是帮助医师制定抢救方案的依据。

厥脱的病情观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志是脏腑气血盛衰外在的表现,病情危重者表现为神志昏迷,言语失伦,循衣摸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者预后较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者预后较佳;②面色:面色是气血直接在外的表现,面色红润者预后较好,面色苍白、发绀、晦暗枯槁者,脏腑败坏,胃气已绝,预后不佳;③出汗、肢冷:汗为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危重患者额部汗出如油,兼有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是久病精气衰竭、阴阳离绝、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表现;阳气衰微,阴阳离决,则四肢厥冷,随着血压的恢复,肢冷转温,如难纠正,预后较差;④气息、脉象:气粗息高为实证,气粗断续者为假实,气促细微者为肺肾之气欲绝,气来短促,不足以息,为元气大伤,阴阳离决之危证;脉象微弱,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为阳气衰微,无力鼓动,如若出现浮散无根,至数不齐,表示为正气耗伤,脏腑之气将绝,如若出现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140~160次/min),则为阳极阴竭,元气将脱[2];⑤血压:厥脱患者血压一般为80/40 mmHg,有的监测不到,需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⑥小便:24 h小便在500 mL以上者厥脱较易纠正,小于100 mL者较难纠正。

脱证

脱证

4、神经原性休克 可由外伤、剧痛、脑 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引起,因神经作 用使外周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 少所致。
5、感染性休克 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 素等产物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伴休克。常见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6、梗阻性休克 指血流主要通路受阻而导 致的休克。包括:①机械因素所致:静脉 回心、心脏流出受阻两者障碍②胸内压升 高:张力性气胸、正压通气。③流出道受 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肺动脉高血压、 心包填塞。
一、气脱 【证候】面色苍白,神志淡漠,声低息微,倦怠 证候】 乏力,汗漏不止,四肢微冷,舌淡,苔白润,脉 微弱。 【治法】益气固脱 治法】 【方药】独参汤(人参30g~50g,为粗末,加大 方药】独参汤(人参30g~50g,为粗末,加大 枣5枚)或人参甘草汤<该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 枚)或人参甘草汤< 属医院急诊科经验方>(人参60g,甘草30g)。 属医院急诊科经验方>(人参60g,甘草30g)。 加减法:若喘脱,加五味子;汗漏,加煅 龙牡、五味子、黄芪;二便不禁,加附子、肉桂。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50ml或参麦注射液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50ml或参麦注射液 30ml加入液体静脉滴注。 30ml加入液体静脉滴注。
2、心源性休克 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 泵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组织灌注不 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AMI、 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AMI、 急性心包填塞、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 衰竭、心瓣膜病、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
3、过敏性休克 常因外界某些抗原性 物质进入易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 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 累及症候群。通常突然发生且很剧烈, 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大面积AMI、急性心肌炎、心脏填 大面积AMI、急性心肌炎、心脏填 塞及严重的心率失常均可引起心输出量 的急剧下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灌注量 显著下降,导致心源性休克发生。

脱证的诊治

脱证的诊治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大面积AMI、急性心肌炎、心脏填 塞及严重的心率失常均可引起心输出量 的急剧下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灌注量 显著下降,导致心源性休克发生。
休克的发展过程
根据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变化规律, 休克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三期:
(一)休克早期(细小血管痉挛期)又称 缺血缺氧期。
此期实际上是机体的代偿期。患者血 压 或稍高,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容易 恢复,若被忽视,则病情很快加重。
(1)轻度休克:血容量减少不足20%, 失血量约800ml~1000ml。表现为四肢发 冷、面色苍白、皮肤和甲床血液再灌注延
迟,口干、出汗、脉率加快、脉压差缩小, 皮下静脉塌陷,中心静脉压开始下降。
(2)中度休克:血容量减少20%~40%, 失血量约1200~1700ml,四肢发冷,肢端发
绀,烦躁不安,或淡漠,脉搏细速,收缩 压明显下降至75~60mmHg,脉压差显著缩 小,中心静脉压显著下降,尿量减少。
(三)鉴别诊断
1、神昏:以神志不清为特征。可突然出 现,更常见于慢性疾病过程中渐次出现, 多见于内科杂病危重阶段。发病前可有头 昏,恶心,呕吐,心慌,气急,肢麻,偏 瘫,尿少,尿闭,浮肿等症状。
2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 冷,面色苍白,但短期内可逐渐苏醒为特 征。实证居多。脱证常有大汗淋漓,目合 口开,二便失禁,脉微或伏,不一定有昏 仆,四肢厥冷。厥脱可同时出现。
(二)休克期(微循环淤滞期) 又称瘀血缺氧期、或失代偿期。
此期细小血管持续收缩,组织明显 缺氧,经无氧代谢后大量乳酸堆积,引 起代谢性酸中毒。又因回心血量明显减 少,故血压下降,组织细胞缺氧及器官 组织损伤加重。
(三)休克晚期 又称DIC期。
此期指在毛细血管淤血的基础上细胞 缺氧更重,体液外渗,加剧血液浓缩和粘 滞度增高,,血管内皮受损,内皮下胶原 暴露,血小板聚集,在微血管形成广泛的 微血栓,细胞因持久缺氧后细胞膜损伤, 溶酶体释放,细胞坏死自溶,并因凝血因 之的消耗而出现播散性出血,最终导致重 要脏器发生严重损害,发生功能衰竭,此 为休克的不可逆阶段,治疗更为棘手。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厥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颜面苍白、汗出、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轻者发病后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和口眼歪斜等后遗症,但病情严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死亡。

【范围】多种疾病可导致厥病的发生。

西医学的休克、低血糖昏迷、高血压脑病、排尿性晕厥以及精神性疾病等病症出现本病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六淫或秽浊邪气,邪毒内犯,郁闭气机,使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发为昏厥。

六淫致厥,以中寒、中暑多见,常与气候环境有关。

疔毒疮疡之疾,邪毒过盛,若失治误治,邪毒内陷,亦可致厥。

2.七情内伤忧愁思虑,悲恐恼怒,大惊大喜,或所愿不得,而致气机逆乱或阻遏,阳气不相顺接而发生厥病。

3.饮食劳倦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积滞内停,上下痞隔,气机升降受阻,则可骤发为厥。

元气素虚者,如遇过度饥饿,或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或房劳太过,亦可导致厥病的发生。

4.亡血失津如因邪毒炽盛,伤津耗液,或因失治误治而致大汗吐下,气随津耗,或因创伤出血、产后血崩或吐衄便血等,以致气随血脱,均可致厥。

5.剧烈疼痛跌打创伤,或烫伤烧伤,或中寒冷冻,皆可因剧痛伤气导致气机逆乱而发生昏厥。

此外,痰饮瘀血既是各种病因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厥病的致病原因。

因平素嗜食酒酪肥甘,损伤脾胃,以致聚湿生痰,痰阻中焦,气机受遏,若痰浊复因气逆一时上壅,阻遏清阳,则发生昏厥。

瘀血内停,往往闭阻经络,瘀塞心窍,复因气逆下降,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则发为厥病。

二、病机1.发病多有明显的诱因,起病急骤,以一过性昏厥为发病特点,往往伴有颜面苍白、汗出肢冷等症,多在短时间内苏醒,亦有病重者,一厥不复而亡,临证当注意。

2.病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厥病虽涉及五脏六腑,但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

3.病性厥病有寒、热、虚、实之别。

一般来说,厥病虽因病因不同而有气厥、血厥、痰厥、暑厥、寒厥、秽厥、食厥、酒厥、色厥等的不同,但其病性概而言之,不外乎虚、实、寒、热几个方面。

中医药治疗厥脱证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厥脱证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厥脱证的研究
周仲瑛;金妙文;朱荃;赵耕先;王志英;黄泉秀;丁培林;华明华;徐大力;周义;孙景振
【期刊名称】《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8)1
【摘要】厥脱是厥和脱的综合征,为临床上常见的重危急症。

根据厥脱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演变过程,类同于西医学的休克,尽管西医学对休克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由微循环进入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有65~80%,尤其是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可高达80%以上。

近年来,中医药界对厥脱的治疗进行了新的探索,从实践效应来看,已显示出它的优势和潜力,但皆以辨病用药为主,辨证治疗尚少系统研究。

我们针对厥脱证气滞血瘀、正虚欲脱的病理特点,区别厥与脱的主次,分别应用行气活血、扶正固脱与益气养阴、行气活血法,研制成静脉注射剂;
【总页数】4页(P7-10)
【关键词】厥证;中医药疗法;脱证
【作者】周仲瑛;金妙文;朱荃;赵耕先;王志英;黄泉秀;丁培林;华明华;徐大力;周义;孙景振
【作者单位】成都市中医药研究所;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无锡县人民医院;新沂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905
【相关文献】
1.热厥气脱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动态观察 [J], 仝小林;马骋
2.感染性休克热厥气脱证的研究 [J], 仝小林
3.寒厥阳脱证的病机探讨 [J], 周学平;周仲瑛
4.《伤寒论》厥逆证与中风闭证脱证 [J], 黄水清;严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厥脱病证诊断(三)
(三)面色变化
1.面色白指患者面部缺乏血色而发白,表现为面色变白或者面色晄白,为营血不荣于面部所致。

《灵枢》:“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

”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

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

如面色胱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2.面色红指患者面部颜色超过正常人的红颜色,表现为面色通红或颧红,为体内有热,热盛上行于面部所致。

《灵枢·五色》:“黄赤为热。

”《伤寒论》又有“面赤”“面色缘缘正赤”“面合赤色”等论述。

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

主热证,辨证当分虚实。

实热证满面通红,多为温病热毒入营血伴热扰心神或热盛动血;阳明经证为持续高热或日晡潮热等。

虚热证,两颧嫩红,见于阴虚内热,面色红为阴虚不能制阳,虚火上炎所致虚热证,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阳虚而阴盛,阴盛格阳,虚阳上浮所致,其颧如涂油彩,浮浅游移,呼吸短促汗出肢冷脉微欲绝,阳气欲脱,病情危重,又称为戴阳证,乃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厥脱证时,面色由白转红润,乃气血状态转佳,正气欲复之兆;由红转白,提示受损程度加重,预后不佳。

3.面色黄患者面部颜色较平人黄,一般主湿证、虚证。

如面色淡黄憔悴而不润泽者,称为面色萎黄,多为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

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脱病、厥脱证累及肝胆时,可出现面色黄。

若伴目黄、尿黄、身黄者,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
寒湿郁阻所致。

凡疾病恢复期气血虚,亦可出现面色萎黄,尚需调治。

4.面色青患者面部显露青色者为面色青。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

青色为经脉阻滞,气血不通之象。

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

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

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常见青色。

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

凉风时其色亦青。

面色青在危急重症见之,提示预后不良,如心肾阳衰;心血瘀阻,伴呼吸急促,痰涎雍盛者常是闭证之恶兆。

5.面色黧黑患者面部均匀地显露晦暗的黑色,称为面色黧黑。

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毒证。

黑为阴寒水盛之色。

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黧黑。

脱病、厥脱证影响肾脏时可出现上述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