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几点建议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如下:
1. 准确诊断:要确保患者真正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需进行准确
的病因诊断和细菌学检测,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
测试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以最小抑菌浓度(MIC)达到杀菌或
抑菌效果。

3.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适当的药物:不同感染部位有不同的细菌
分布特点,需要根据感染部位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以确保药物能够
有效抵达感染部位。

4. 注意用药途径: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病情,选择适
当的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鼻腔喷雾等。

5. 合理取舍联合用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是否需要联合
用药。

对于严重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可以考虑联合用药,但需谨
慎选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

6. 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要根据患
者的病情和感染部位确定,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需要及时
调整用药方案。

7. 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需要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和治疗
指南,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和传播。

8. 关注患者安全和药物不良反应: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要关注
患者的安全,定期评估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调整用药方案。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分析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分析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分析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但不当的使用会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保护抗菌药物疗效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首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因素、感染临床表现、耐药情况和药物特点等因素。

应选择对目标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狭谱抗菌药物。

此外,应优先选择已有临床试验证明疗效的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尚未经充分研究的新抗菌药物。

其次,考虑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特征、感染部位和病原菌的药敏结果等因素进行调整。

合理的剂量可以确保足够的药物浓度达到杀菌或抑菌的作用,避免低剂量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另外,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情况选择给药途径,注重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

再次,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抗菌治疗的时间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原菌的清除情况来确定。

过长的使用时间不仅无法提高治疗效果,还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因此,应及时评估治疗效果,根据临床需要及时停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此外,应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不仅包括治疗过程中的使用,还包括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在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相关指南,选择对手术切口感染常见菌株敏感的抗菌药物,并且严格控制使用时间。

在医疗机构中,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卫生、设备消毒等方面的管理,减少感染的发生,从根本上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最后,加强监测和评估。

应建立监测系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耐药情况和感染疫情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并加强对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认识和水平。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是保护抗菌药物疗效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考虑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控制使用时间、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加强监测和评估等是实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策略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策略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策略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对细菌无效的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 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感染所在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例如选择药物能够有效穿透到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

3. 根据患者的情况个体化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肝肾功能以及其他疾病情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应用抗菌药物。

例如,对于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

4.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对于复杂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以上的抗菌药物,以增加疗效和避免耐药性的发生。

但是需要谨慎选择联合用药方案,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

5. 尽可能控制使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对细菌的选择压力,从而减缓耐药性的发展。

6.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方案:对于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如有需要,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策略需要综合考虑细菌药敏性、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患者个体因素以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等多个因素,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和对耐药性的最小化。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措施及策略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措施及策略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措施及策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措施及策略:抗菌药物是人类在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给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减少耐药性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措施和策略。

1.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和管理:为了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可以建立或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机制和管理体系。

这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使用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的处方管理和监测系统,并进行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

2. 提高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医务人员是决定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需要通过持续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了解。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抗菌药物的特点、应用原则、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策略和预防细菌耐药性的方法等。

3. 实施细菌感染控制措施:细菌感染控制是预防和减少细菌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完善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系统,包括严格遵守手卫生、清洁消毒、正确使用抗生素、加强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等措施,可以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4. 开展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全面而有效的抗菌药物监测和评估系统,可以帮助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耐药性发展趋势、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等。

这样的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和预防耐药性的发展。

5. 趋势化研究和创新药物开发:抗菌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资源进行创新。

通过研究不同细菌的耐药机制和演化趋势,可以制定更加精确的抗菌剂治疗方案,并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来对抗耐药菌株。

此外,还可以鼓励研究开发替代疗法,如免疫疗法和细菌病毒学等。

6. 强化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细菌感染和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和信息共享来解决。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应该根据病原菌的类型、药敏试
验的结果、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来选择使用。

不应该滥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细菌耐药或产生其他不良反应。

2.选择适当的药物:选择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菌的类型、药敏试
验的结果和患者的情况来确定。

应优先使用狭谱抗生素,避免
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免对正常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

3.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情况确定抗菌药物
的用药时间和剂量,不应过度或不足使用抗菌药物。

4.防止交叉感染: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防止交叉感染的发
生,避免在医院和社区中传播抗药性菌株。

5.监测和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定期监测和评估抗菌药
物的使用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公共卫生和防治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应用抗菌药物应基于临床病情评估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可能的病原体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应遵循药物的敏感性、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

医生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并考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动学特征,以及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药效学特征。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同时,抗菌药物的疗程通常应在所用药物的半衰期内,以确保足够的疗效和避免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4. 减少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广谱抗菌药物应仅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且应有明确的理由和指征。

不需要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感染可以选择更窄谱的抗菌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破坏和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5. 应遵循合理的联合用药原则。

对于某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抗菌药物以增强疗效或预防耐药性的发展。

但联合用药应基于临床评估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并遵循相应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剂量调整原则。

6. 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

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应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耐药性的发展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相关政策和指南的制定和更新。

总体原则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能够有效治疗感染,又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展。

这需要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特征,并遵循相关的指南和建议。

治疗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建议

治疗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建议

治疗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建议说明:本节主要以相关指南及会诊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总结1、重视病原微生物培养1)因感染为主诉入院的患者入院时首先送检感染部位标本培养(要求所有需要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均需送检),最好同时送双位血标本培养;住院期间感染患者参照执行。

2)长期(≥7天)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疑似感染的情况下应拔除导管行导管尖端培养并同时送检血标本培养。

3)痰、尿、便等标本培养必须同时开具相应标本涂片染色+培养2、药敏结果与抗菌药物选用1)尽量以药敏结果回报后尽量选用相对窄谱杀菌剂:心外三患者郭××之女,病历号:20110909,血培养及导管培养均为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氨曲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敏感,临床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效果不佳,会诊后建议改用氨曲南联合阿奇霉素治疗一日后显效,13日后痊愈出院。

分析:氨曲南为窄谱抗菌药,不易诱导耐药,2)并非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均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注意判定假阳性:痰培养仅一次结果为真菌、金葡菌、链球菌等,血培养仅一次结果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

3、单一指征异常不一定需要抗感染治疗1)血常规异常并不一定需要抗感染治疗:患者于行心脏搭桥术,预防用药头孢哌酮舒巴坦,术后第三天体温基本正常,术后2日咳嗽,咳痰呈泡沫状,可自行咳出,近2日已正常。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一直高,7月5日查血常规WBC23.26*109/L,NE78.34%。

会诊后认为患者不属于细菌感染,建议停用抗菌药物。

数日后血常规正常,痊愈出院。

2)痰多不一定需要抗感染治疗:患者,WBC11.41*109/L,NE%42.64,LY%49.34%,T37℃。

术后2日T36.5℃,P136次/分,R30次/分,BP80/50mmHg。

神志清,精神可,余均正常。

双肺呼吸音粗,遍布痰鸣音,白粘痰,痰量多,使用解痉、祛咳及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针治疗。

会诊后建议停用所有抗菌药物,拔除深静脉导管、加强祛痰等,数日后痊愈出院。

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几点建议5则范文

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几点建议5则范文

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几点建议5则范文第一篇: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几点建议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几点建议2014-05-06 中国临床医生新型诊疗技术中心作为临床医生,特别是感染科医生,每日的临床工作都可能接触到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如何正确地使用抗菌药物,成为临床医生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技能。

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特别是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瞩目的重要医学事件。

近年来有关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各种指南和指导手册颇多,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仍屡见不鲜,表现在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和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本文就笔者的临床经验针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则和思路方面提几点建议。

1、正确判断感染的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最重要的是基于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临床中需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血、尿常规、血培养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判断或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针对性应用抗菌药物,否则包括病毒性感染在内的情况,均无指征应用。

发热往往被认为是感染的主要症状。

大多数医生一碰到患者发热,就会使用抗生素。

但发热不等于存在感染。

引起发热的原因当中感染性疾病仅占50%~60%;而非感染性疾病,包括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他疾病如亚急性甲状腺炎等也是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

需要对发热的热型、伴随症状、结合辅助检查、抗生素治疗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血、尿、粪常规作为三大常规是临床判定患者疾患的最基本指标,其中白细胞的变化和感染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几点建议2014-05-06 中国临床医生新型诊疗技术中心作为临床医生,特别是感染科医生,每日的临床工作都可能接触到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如何正确地使用抗菌药物,成为临床医生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技能。

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特别是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瞩目的重要医学事件。

近年来有关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各种指南和指导手册颇多,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仍屡见不鲜,表现在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和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本文就笔者的临床经验针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则和思路方面提几点建议。

1、正确判断感染的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最重要的是基于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临床中需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血、尿常规、血培养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判断或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针对性应用抗菌药物,否则包括病毒性感染在内的情况,均无指征应用。

发热往往被认为是感染的主要症状。

大多数医生一碰到患者发热,就会使用抗生素。

但发热不等于存在感染。

引起发热的原因当中感染性疾病仅占50%~60%;而非感染性疾病,包括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他疾病如亚急性甲状腺炎等也是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

需要对发热的热型、伴随症状、结合辅助检查、抗生素治疗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血、尿、粪常规作为三大常规是临床判定患者疾患的最基本指标,其中白细胞的变化和感染密切相关。

但白细胞升高不仅仅见于感染,感染也不一定都有白细胞升高。

血管炎、激素治疗后、应激状态以及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等特殊病毒感染白细胞可以升高;某些重症感染引起骨髓抑制,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由于杀白细胞素也可导致白细胞降低。

临床可通过一些血清标记物来辅助判断炎症的存在。

血沉和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的反应性蛋白,后者较前者更为敏感、出现的更早。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和铁蛋白的升高也高度提示炎症反应存在。

但上述指标对感染并不特异,同样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肿瘤性疾病。

近年很多单位开展的降钙素原(PCT)测定对细菌感染有提示作用。

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报告各家不同。

笔者建议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并动态观察PCT变化协助诊断和判断疗效。

2、正确评估感染的部位和可能的感染病原种类一旦确定感染可能存在,就要寻找到感染的部位。

牢靠的诊断学问诊和查体的基本功对判定感染部位具有重要意义。

当初步判定感染的部位是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胃肠道还是中枢神经系统、皮肤软组织等后,再进行相应部位的进一步实验室检查协助确定感染的病原学种类。

如临床上遇到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出现发热,一定要警惕隐匿性感染灶如肝脓肿、泌尿系感染和结核感染。

不同部位的感染发生在院内感染还是社区、术前还是术后等不同因素判定感染的致病菌不尽相同。

在明确病原未回报之前需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经验性选取抗生素。

如咽喉部、头颈部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多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有时为混合感染;肠道及泌尿系统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居多;自体瓣膜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多为草绿色链球菌居多;人工瓣膜或人工关节植入物术后短期内出现的感染多见于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3、正确合理的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分离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采集一份有效的标本对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减少实验室资源浪费以及减少抗生素滥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标本的采集时间、程序、转运以及不同部位标本的处理等均需临床医生和微生物科医生共同完成。

特别对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多部位、混合感染很常见。

对痰、尿、导管、手术伤口等不同部位的标本如何正确留取,需引起重视。

笔者强烈建议参考《美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指南》。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开展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可协助临床医生适时恰当的调整给药方案,如有效患者的“降阶梯”治疗或疗效不佳患者的更换敏感药物方案。

4、密切结合临床正确解读微生物的检验报告临床上面对患者感染无从下手之时,往往收到一份微生物报告如获至宝。

笔者建议,要正确解读每一份微生物的报告单,密切联系患者的情况来判定微生物报道的临床价值,特别需要鉴别是否假阳性,或者尽管阳性,对临床的价值何在。

如血培养结果提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定要警惕污染菌的可能,除非患者的多次血培养均为同一种菌,并有其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证据。

遇到痰或尿的标本回报是念珠菌时,也要警惕是否为定植菌,而非致病菌。

曾有1例患者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但多次痰培养均培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以及鲍曼不动杆菌,但临床很安静、无发热、血象正常,此种情况则无需给予抗生素治疗。

重要的是加强患者的护理以及采取院内感染的控制措施。

5、正确选择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自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5.1 给药剂量一旦判定明确感染及病原菌,应选择敏感药物进行足量治疗。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5.2 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笔者建议如无外引流时尽量避免直接鞘内给药,疗效不肯定且会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

5.3 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1天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1天给药1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5.4 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3~5天;感染性心内膜炎、布鲁菌病、骨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需密切监测药物的依从性,并防止复发。

6、重视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的应用6.1 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而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如下:①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②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③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如万古霉素,需检测谷浓度值判定是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避免肾毒性;④笔者推荐临床医生随身携带的手机或电子产品中常规备用可计算eGFR的公式(如Qx Calculate),直接输入公式后计算以进行抗菌药物的调整。

6.2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现有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属此类。

②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属此类。

③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

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

经肾、肝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属此种情况。

④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

6.3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见减退,一旦罹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①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导致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容易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茁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

②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茁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7、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其他如新生儿、儿童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的抗生素应用也需高度重视,可查阅相关指南合理应用抗生素。

综上所述,每处方一剂抗生素之前,均需多思考几个问题,包括是否有抗感染的适应证、感染的部位在哪里、可能感染的致病原是什么、如何采集合理的标本获取病原、患者的自身条件有何特殊性、给药剂量是否充分是否符合药代药动学因素等。

一旦养成良性的思路,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势必不再是个难题,长此以往患者及医者均将大大获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