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继续教育《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继续教育《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答案百分之百正确)1、新生儿破伤风解痉治疗首选(B、地西泮)。
A、氯丙嗪B、地西泮C、10%水合氯醛D、苯巴比妥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最常见的骨感染类型,经常发生于(A、儿童)。
A、儿童B、青年人C、成年人D、老年人3、引起硬脑膜外脓肿最常见的病原菌是(C、金黄色葡萄球菌)。
A、链球菌B、大肠埃希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铜绿假单胞菌4、确定给药方案的三要素不包括(C、药效)。
A、人体B、药物C、药效D、致病菌5、丝虫病首选药物为(D、海群生)。
A、呋喃嘧酮B、氯喹C、哌喹D、海群生6、最常见的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是(A、青霉素)。
A、青霉素B、红霉素C、庆大霉素D、万古霉素7、卡他莫拉菌引起的中耳炎常发生在(A、儿童)。
A、儿童B、青年人C、中年人D、老年人8、引起尿路感染的致病微生物以什么最为常见(A、细菌)。
A、细菌B、病毒C、支原体D、衣原体9、发生CRI/CRBSI的危险性顺序正确的是(A、锁骨下静脉D、股静脉10、肝移植后早期深部曲霉病较少发生,但一旦发生,死亡率达(C、70%~80%)。
A、50%~60%B、60%~70%C、70%~80%D、80%~90%11、急性胆道感染时临床上最常选用(D、第3代头孢菌素或广谱青霉素)。
A、第1、2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B、第3代头孢菌素或四环素类C、第1、2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甙类D、第3代头孢菌素或广谱青霉素12、临床以哪种类型的鼠疫最为多见(A、腺鼠疫)。
A、腺鼠疫B、肺鼠疫C、败血症型鼠疫D、肠炎型鼠疫13、关于麻疹的流行情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6个月以下婴儿免疫力差,很容易患麻疹)。
A、麻诊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B、麻疹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或直接接触而传播C、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高峰多在冬春季D、6个月以下婴儿免疫力差,很容易患麻疹14、急性淋巴结炎多继发于四肢化脓性感染病灶,什么部位最常见(A、腹股沟部位和腋窝)。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

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并定期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合 理使用。
06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 用的政策与建议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培训与教育
培训医务人员
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课程, 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用药 水平。
VS
患者教育
向患者普及抗菌药物知识,强调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减少患者自行购药和 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
儿童
选择对儿童安全性较高的抗菌药物,如青霉 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孕妇
选择对孕妇和胎儿安全性较高的抗菌药物,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老年人
选择对老年人安全性较高的抗菌药物,如喹 诺酮类等。
肝肾功能不全者
根据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 小的抗菌药物。
0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与剂量
给药途径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适 当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等。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 以及抗菌药物的种类和感染病原体, 制定合理的给药剂量。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适应症
在严重或难治性感染、混合感染、需提高药物浓度等情况下 ,可以考虑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药物选择
控制措施
制定和实施抗菌药物耐药性控制计划,限制过度使用和 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降低耐药性的发生和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过度使 用。
处理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采取相应措施,如抗过敏、保肝、保肾等治疗,严重 时应紧急抢救。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策略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策略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对细菌无效的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 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感染所在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例如选择药物能够有效穿透到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
3. 根据患者的情况个体化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肝肾功能以及其他疾病情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应用抗菌药物。
例如,对于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
4.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对于复杂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以上的抗菌药物,以增加疗效和避免耐药性的发生。
但是需要谨慎选择联合用药方案,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
5. 尽可能控制使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对细菌的选择压力,从而减缓耐药性的发展。
6.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方案:对于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如有需要,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策略需要综合考虑细菌药敏性、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患者个体因素以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等多个因素,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和对耐药性的最小化。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的出现,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本指南旨在提供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建议,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二、临床应用准则1.明确适应症:应根据病原菌的特性、感染部位和患者的临床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合理用药时间:应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遵循疗程原则,避免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3.合理选药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取抗菌药物的剂量。
4.个体化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药敏结果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静脉、口服、皮下等给药途径,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用药。
6.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应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并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
7.避免滥用预防用药:应避免将抗菌药物用于预防感染的情况下,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8.加强药物监测和研究: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研究,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三、其他考虑因素1.合理控制使用频率:应控制门诊、医院、兽医等不同场所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减少滥用现象。
2.倡导多学科合作:应加强医疗团队的合作,包括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共同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宣传抗菌药物知识:应加强公众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4.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应健全抗菌药物的购销管理制度,限制非法销售和购买抗菌药物。
四、相关政策和法规1.加强药物审批:应严格审批抗菌药物的上市许可申请,确保药物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启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管: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制度,监测和管理抗菌药物的处方和使用情况。
3.加强科研和教育培训:应加强对临床医生和药师的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合理用药意识。
五、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耐药菌出现的重要措施。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但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引发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为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一)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 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1、初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2、中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3、高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一)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由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三)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四、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一)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二)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三)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四)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应用抗菌药物应基于临床病情评估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可能的病原体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应遵循药物的敏感性、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
医生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并考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动学特征,以及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药效学特征。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同时,抗菌药物的疗程通常应在所用药物的半衰期内,以确保足够的疗效和避免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4. 减少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广谱抗菌药物应仅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且应有明确的理由和指征。
不需要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感染可以选择更窄谱的抗菌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破坏和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5. 应遵循合理的联合用药原则。
对于某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抗菌药物以增强疗效或预防耐药性的发展。
但联合用药应基于临床评估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并遵循相应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剂量调整原则。
6. 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
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应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耐药性的发展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相关政策和指南的制定和更新。
总体原则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能够有效治疗感染,又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展。
这需要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特征,并遵循相关的指南和建议。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

经验治疗及目标治疗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特殊生理及病理状态抗菌药物应用 抗菌药物PK/PD运用 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B.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在世界范围传播; C.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出现; D.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耐药细菌显著增多
肺炎克雷白菌和大肠埃希菌等 E.头孢菌素酶(AmpC酶)耐药细菌感染出现。
阴沟、产气肠杆菌和弗劳地枸椽酸杆菌等。 F.MDR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不动杆菌。
(泰能) 对酶稳定 美罗培南(美平) 帕尼培南 (克倍宁) 厄他培南(怡万之) 2021/比10/阿10 培南(安信)
多重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但对MRSA、屎肠球菌、
洋葱假单胞菌及嗜麦芽 窄食单胞菌效差)
20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 泰能 Imipenem
G+菌 肠杆菌科
++ +++
绿脓杆菌 ++~+++
2021/10/10
27
六、肽类临床应用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对各种G+球菌及杆菌强大抗菌作用, MRSA、MRSE及肠球菌、艰难梭菌亦有良好作用。
治疗严重G+球菌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肺炎等, 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
耳毒性,肾毒性、红人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 肾功能不全者、老年人应慎用,新生儿与早产儿不宜选用。
第2代头孢菌素 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丙烯等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2.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病例,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3.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4.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5.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6.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7.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4)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5)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并尽可能的选用医保、农保报销范围内的药物。
8.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9.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10.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皮肤和黏膜局部用药,以防耐药产生。
11.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
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 可能有效;
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 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 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 治疗。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 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 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2.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
低的抗菌药物。 3. 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
清洁-污染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 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 预防用抗菌药物。
污染手术: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
方法
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 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 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 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 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 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 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 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 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青霉 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 属此类情况。
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 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 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 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法。
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
1. 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 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 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
2. 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 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 量需适当调整。
3. 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 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 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也可按照肾功能 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减量给药,疗程 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
3. 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 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 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经肾、肝 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属此种情况。
4. 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
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 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临床医师仍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疗程:
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 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 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 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指导原则”背景资料
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一方面增加了药品的不良反应 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造成了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长,致使一些 有效的抗菌药物不断减效甚至失效,不仅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而且加重 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客观上助长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这一问题已经引 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产生强烈反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 于以下两方面:
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 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 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属此类。
2. 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 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 化物等属此类。
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医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的缺陷; 2.药剂人员没有参与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 3.药事委员会没有充分行使职能; 4.医院管理缺乏有效监管措施; 5.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6.药监部门把关不严; 7.医德医风不良; 8.其他。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
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 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 生的全身性感染。
清洁手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 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 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 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 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