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

合集下载

脊柱影像ppt课件

脊柱影像ppt课件
(6)许莫氏结节:是椎间盘组织断裂的软骨板向 上、下方向疝入椎体内形成的软骨结节,为 腰椎间盘脱出的一个类型(纵向脱出)。分为 中央型和边缘型。中央型位于椎体上缘或下 缘的中1/3部,呈单发或多发,表现为类圆形 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灶,周围是宽窄不一的 硬化带;边缘型位于椎体上、下的后缘,病灶 呈类圆形或多环形,周边骨质硬化,结节的骨 性后壁呈弧形凸入椎管,后壁与椎体相连或不连
编辑版ppt
34
4、颈5~6椎间盘层面
椎间盘的前方见颈5椎体的前下缘,后方见颈6 椎体的后上缘,两侧见颈6椎体的钩突,钩突后外 方为椎间孔,椎间盘的后缘是颈5~6的关节突关 节,颈6椎体的上关节突位于前方,颈5椎体的下
关节突位于后方。椎间孔内充满脂肪,其中有神 经根影。
编辑版ppt
35
颈椎前曲,椎间盘前部较后部稍厚,后 外侧受到钩突的限制,椎间盘的边缘和 相邻椎体的边缘一致 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的椎体钩突,与上 位椎体的前后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 颈椎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穿行
8
Luschka关节
编辑版ppt
9
编辑版ppt
10
编辑版ppt
11
编辑版ppt
12
编辑版ppt
13
编辑版ppt
14
编辑版ppt
15
第二章 脊柱与脊髓断面影像解剖
第一节 横断层面影像解剖
编辑版ppt
16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上下的透明软 骨终板和Sharpey纤维构成
正常椎间盘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影, CT值为80-120Hu,密度低于椎体, CT不 能区分髓核、纤维环
编辑版ppt
54
编辑版ppt
55
编辑版ppt
56

系统解剖学脊髓

系统解剖学脊髓

运动传导
将大脑的运动指令传达到身体的各个 肌肉和器官,控制身体的运动和协调 。
脊髓是运动神经的主要通道,将大脑 皮层的运动指令传达到肌肉和器官, 实现身体的自主运动和反射调节。
自主神经传导
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维持身体的正 常生理功能。
脊髓包含了许多自主神经节,这些神 经节控制着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脏 、呼吸、消化等,使身体能够适应不 同的生理需求和环境变化。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脊髓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研究者们对脊髓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神经系统其他 部分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推动了脊髓研究的快速发展。
脊髓研究的挑战
尽管脊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脊髓损伤修复、神经再生以及脊髓疾病的发病机制 等问题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此外,脊髓的复杂结构和功能也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需要研究者们不断探 索和创新。
系统解剖学脊髓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脊髓概述 • 脊髓的解剖结构 • 脊髓的生理功能 • 脊髓的损伤和疾病 • 脊髓的研究和应用
01
脊髓概述
脊髓的位置和结构
位置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接脑干, 下至尾骨。
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包含神 经元胞体和突起,白质包含神经纤维 束。
脊髓空洞症
由于脊髓内部空洞形成,导致感觉异 常、肌肉萎缩和运动障碍。
脊髓炎
由于炎症反应导致脊髓肿胀、硬膜增 厚,可能导致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 功能障碍。
脊柱侧弯
由于脊柱发育异常导致的侧弯畸形, 可能压迫脊髓神经根,引起疼痛、肌 肉无力等症状。
05

脊柱、脊髓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 4.按部位分类: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骨 折或脱位。按椎骨解剖部位又可分为椎体、 椎弓、椎板、横突、棘突骨折等。
• 5.颈椎骨折脱位类型。颈3-7可发生椎体压 缩骨折;颈椎脱位由于一侧或二侧小关节 交锁所致;寰椎可发生爆裂性骨折 (Jefferson骨折);枢椎可发生凿状突骨折 及伸展型绞刑者骨折(Hangman's骨折)。 以及C1-2的脱位等。
• (4)脊髓后部损伤。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 深感觉、位置觉丧失,而痛温觉和运动功 能完全正常。
• (三)特殊检查 • 1.X线检查:常规摄脊柱正侧位、必要时 照斜位。X片基本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类型。
• 2.CT检查:有利于发现突入椎管的骨块或 椎间盘和判定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
• 3.MRI核磁共振检查。对判定脊髓损伤状况 极有价值。
• (二)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 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主要取决于脊髓损伤 程度,但及早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是保证脊 髓功能恢复的首要问题。 • 手术治疗目的是恢复脊柱正常轴线,恢复 椎管内径,直接或间接地解除骨折块或脱 位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稳定脊柱(通过 内固定加植骨融合)
• 其手术方法有: •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①在胸腰段常用哈灵顿棒(Harringron Rod),或鲁凯棒加钢丝(Luque Rod and wire);另外有Dick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等 方法。 • ②在颈椎常用钢丝棘突内固定加植骨融合。 •
×
五、治疗
• (一)单纯脊柱骨折 • 1.胸腰段骨折轻度椎体压缩。稳定型。患 者可平卧硬板床,腰部垫高。数日后即可 背伸肌锻炼。经功能疗法可使压缩椎体自 行复位,恢复原状。3-4周后可下床活动。
• 2.胸腰段重度压缩超过50%。应予以闭合复 位。①可用两桌法过伸复位。②可用双踝 悬吊法复位(图3-73)。复位后同样上石膏 背心固定3个月。

脊柱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脊柱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脊柱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脊柱是人体背部的支撑结构,由一系列的骨骼(椎骨)组成,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柱状的结构。

脊柱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保护脊髓和神经根,并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脊柱由33个骨骼组成,分为5个不同的部分: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和尾椎(4-5个)。

这些椎骨之间通过软骨盘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

脊柱的形状呈S形弯曲,这种弯曲能够吸收来自身体运动和重力的冲击力,并且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

脊柱的每个椎骨都具有一个中空的管道,称为椎管,椎管内通过脊髓,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负责传递信号和控制身体的运动和感觉。

脊柱的解剖结构还包括椎间关节和椎间盘。

椎间关节位于相邻的椎骨之间,它们允许脊柱的运动,并且在运动过程中提供支持和稳定性。

椎间盘是位于相邻椎骨之间的软骨组织,它们起到减震和缓冲作用,同时也使脊柱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总之,脊柱是人体背部的支撑结构,由一系列的骨骼组成,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柱状的结构。

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保护脊髓和神经根,并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脊髓病

脊髓病
另外,可鞘内给药,高压氧等。
预后
与脊髓受损程度,有否有并发 症,是否接受H治疗有关。如无 严重合并症,2/3病人3—6个月 可恢复生活自理;如有褥疮、 肺、尿路感染,则影响恢复, 或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死亡者死于并发症。
Compressive myelopathy
定义
脊髓压迫症是由于椎管内的占位性 病变而产生脊髓受压的一大组病症, 病变呈进展性,脊髓、脊神经根以 及其血管遭受压迫,造成脊髓水肿、 变性、坏死等,从而导致脊髓功能 的障碍。
学 时较多 性别:无明显差异
前 多数在之前1~4周有上呼 驱 吸道感染或腹泻病史, 症 状 或有负重,扭伤等诱因。
发病情况
起病急骤,数小时至数日发展至全 瘫,部分病人在出现瘫痪前或后有 背痛,腰痛或束带感或肢体乏力、 麻木、步履沉重等先兆症状。
运动障碍:
双下肢截瘫,本质是上运动神经元瘫,但 早期弛缓性瘫痪。
预后
取决于压迫的病因及其 可能解除的程度,其次 与脊髓受压时间的长短, 功能障碍的程度有关。
脊髓血管解剖要点
脊髓动脉:
1. 脊髓前动脉:供应横断面前2/3区域 2. 脊髓后动脉:供应横断面后1/3区域 3. 根动脉:与1.2形成冠状动脉环,供应脊髓表
面与外周实质。C6.T9.L2较大,T4.L1为供应 交界处
病因:
1. 脊柱病变:外伤、肿瘤、结核、 椎间盘脱出等。
2. 脊膜病变:硬膜外脓肿是急性 压迫症的常见原因。
3. 脊髓和神经根病变:神经纤维 瘤、脊髓胶质瘤、室管膜瘤等。
发病机制
一是机械压迫,二是血供障碍, 最终均可导致脊髓变性和软化,甚至 液化、坏死。
临床表现:
•急性压迫:脊髓休克等 •慢性压迫:1、根痛期

解剖图谱脊柱

解剖图谱脊柱

解剖图谱脊柱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轴骨,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

脊柱具有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起着支持头颅和构成支持胸、腹、盆腔脏器的骨干,同时也是上、下肢的支持者,并有负重、运动、缓震、平衡身体、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

脊柱的发育是由中胚层的生骨节细胞围绕脊髓和脊索形成的。

人类幼年时椎骨共有33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

随年龄增长5块骶椎合成一块骶骨,4块尾椎合成一块尾骨。

成人人体的正常脊柱是由26个椎骨、23个椎间盘,31对脊神经和很多方向不一、活动范围各异的小关节及许多坚强的韧带所组成。

除第1、2颈椎和骶、尾椎外,其余椎骨的形态结构基本相似,由1个椎体、2个椎弓根、2个椎板、2个横突、2对关节突和1个棘突组成。

此外,椎体的前、后部和棘突上分别有纵贯脊柱全长的韧带把每个脊柱骨牢固的连结在一起。

从前面观,椎体由上而下逐渐增大,第2骶椎最宽,以适应生理机能的需要;但在骶骨底部,由于体重沿骨盆传至下肢,故骶部自上而下逐渐变小。

侧面观,成人脊柱有四个生理性自然弯曲,即颈、胸、腰、骶曲。

生理弯曲的出现,增强了脊柱的弹性和支持能力。

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

胸椎棘突细长,斜后下方。

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

脊柱各部椎骨关节面的方向和椎间盘的大小、厚度与该段脊柱运动方向及活动范围有关。

正常脊柱可前屈九十度、侧屈三十度、旋转三十度。

脊柱运动的基础是椎间盘和后关节。

这些结构的任何部分受损,均可导致临床症状与体征。

脊柱和脊髓的对应关系

脊柱和脊髓的对应关系

脊柱和脊髓的对应关系
脊柱和脊髓是人体重要的解剖构造之一,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脊柱可以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部分,而脊髓则是一条从颅底至第二腰椎水平的神经组织,是人类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脊柱和脊髓的对应关系中,颈椎对应脊髓颈段、胸椎对应胸段、腰椎对应腰段、骶椎对应骶段、尾椎对应尾段。

这种对应关系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上非常重要,在理解脊柱和脊髓的相关疾病时,也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治疗和康复。

- 1 -。

影像解剖2

影像解剖2

1.胸片上常不能看到的骨结构有 d A.锁骨 B.肋骨 C.肩胛骨 D.腰椎 E.胸椎 2.正常人一般左肺由几个肺段组 成 b A.7 B.8 C.9 D.10 E.11 3.左肺下叶分为四段,与右肺下 叶不同的是 d A.背段 B.外基底段 C.后基底段 D.前内基底段 E.以上都不是
4.肺动脉、支气管动脉、肺淋巴管、肺静 脉、支气管静脉,属于肺功能性血管的是c A.肺动脉、支气管动脉 B.肺动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 C.肺动脉、肺静脉 D.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 E.肺淋巴管、肺静脉、支气管静脉
左肺支气管肺段 背段(S VI )
下 叶 前底段( S VIII ) 外侧底段(S IX )
后底段(S X )
内侧底段(S VII )
下 叶
内前底段 (S VII +S VIII )
外侧底段(S IX )
后底段(SX)
肺的解剖及分段
48
1.关于肺内支气管与肺动脉的下列描述中不正确 的是 e A.肺内支气管一般与肺动脉分支并行 B.二者的管径大致相等 C.肺外围一般不能显示支气管的断面 D.肺外围一般可能显示肺动脉分支的断面 E.伴行的支气管可以比相邻肺动脉粗2倍以上 2.下列关于肺的解剖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e A.一般情况下,左肺门比右肺门位置高 B.心胸比率为0.5 C.气管分叉部在右肺动脉的背侧 D.左主支气管比右主支气管长 E.上腔静脉通过右肺动脉背侧 3.右主支气管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 c A.15~25度 B.20~35度 C.20~30度 D.30~40度 E.40~50度
肺的解剖及分段
39
肺野划分
外带
上 中 下
中带
内带
肺门(hilar):是肺动、静脉,支气管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及脊髓解剖说明(E-mail:************************)脊髓(spinal cord)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末端,原始神经管的管腔形成脊髓中央管。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在构造上保留着节段性,与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31对脊神经相连。

脊髓与脑的各部之间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正常状态下,脊髓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

一、位置和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3层被膜,与脊柱的弯曲一致。

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约平对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重约20~25g。

脊髓圆锥向下续为一条结缔组织细丝,即终丝(filum terminale),止于尾骨的背面,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膨大,上方的称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从第4颈髓节段至第1胸髓节段。

下方的称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从第1腰髓节段至第3骶髓节段。

两个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神经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所致,与四肢的出现有关。

脊髓表面有6条平行的纵沟,前面正中较明显的沟,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后面正中较浅的沟为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

这两条纵沟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

脊髓的前外侧面有1对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有脊神经前根的根丝附着;后外侧面有1对后外侧沟(posterolateral sulcus),有脊神经后根的根丝附着。

此外,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posterior intermediatesulcus),是薄束和楔束在脊髓表面的分界标志。

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conusmedullaris),约平对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重约20~25g。

脊髓圆锥向下续为一条结缔组织细丝,即终丝(filum terminale),止于尾骨的背面,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由于脊髓上端连于延髓,位置固定,导致脊髓节段的位置高于相应的椎骨,出生时脊髓下端已平对第3腰椎,至成人则达第1腰椎下缘。

由于脊髓的相对升高,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在穿经相应椎间孔合成脊神经前,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

这些脊神经根在脊髓圆锥下方,围绕终丝聚集成束,形成马尾(cauda equina)。

脊髓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节段标志,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处即是一个脊髓节段。

由于有31对脊神经,故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即颈髓8个节段(C1~C8)、胸髓12个节段(T1~T12)、腰髓5个节段(L1~L5)、骶髓5个节段(S1~S5)和尾髓1个节段(C0)。

胚胎早期,脊髓几乎与椎管等长,脊神经根基本呈直角与脊髓相连。

从胚胎第4个月起,脊柱的生长速度快于脊髓,致使脊髓的长度短于椎管。

由于脊髓上端连于延髓,位置固定,导致脊髓节段的位置高于相应的椎骨,出生时脊髓下端已平对第3腰椎,至成人则达第1腰椎下缘。

由于脊髓的相对升高,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在穿经相应椎间孔合成脊神经前,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

这些脊神经根在脊髓圆锥下方,围绕终丝聚集成束,形成马尾(cauda equina)。

因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故临床上常选择第3、4腰椎棘突间进行穿刺,避免损伤脊髓。

成人脊髓的长度与椎管的长度不一致,所以脊髓的各个节段与相应的椎骨不在同一高度。

成人上颈髓节段(C1~C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平对,下颈髓节段(C5~C8)和上胸髓节段(T1~T4)约与同序数椎骨的上1块椎骨相平对,中胸髓节段(T5~T8)约与同序数椎骨的上2块椎骨相平对,下胸髓节段(T9~T12)约与同序数椎骨的上3块椎骨相平对,腰髓节段约平对第10~12胸椎,骶髓、尾髓节段约平对第1腰椎。

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高度,对判断脊髓损伤的平面及手术定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由围绕中央管的灰质和位于外围的白质组成。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可见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central canal),围绕中央管周围是呈“H”形的灰质(gray matter),灰质的外围是白质(white matter)。

(灰质白质具体说明见脊柱ppt)在纵切面上灰质纵贯成柱,在横切面上,这些灰质柱呈突起状称为角。

每侧的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柱),后部狭细为后角(柱),他由后向前又可分为头、颈和基底3部分。

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在胸髓和上腰髓(T1~L3),中间带外侧部向外伸出侧角(柱),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称为灰质前连合和灰质后连合,连接两侧的灰质。

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3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

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网状结构,在颈部比较明显。

脊髓各部所含灰、白质的比例不同,在切面上灰、白质的形态和比例也不一样。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根粗细不一,脊神经根粗,进出脊髓的神经纤维多,与其相应的灰质量就增多,如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脊髓和脑之间有纤维束相联系,自脊髓尾段向上,纤维束逐渐增加,因而白质的比例相应增大。

中央管为细长的管道,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

此管向上通第四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为一梭形的终室。

40岁以上的人中央管常闭塞。

(一)灰质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及突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

灰质内的神经细胞往往聚集成群或层。

Rexed(1952,1954,1964)的一系列文章描述了猫脊髓灰质神经元的细胞分层构筑,即Rexed分层Rexed laminae。

这些发现被其他的研究者所证实,普遍认为高级哺乳动物包括人类有类似的结构。

Rexed将脊髓灰质分为10层,灰质从后向前分为9层,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Ⅸ表示,中央管周围灰质为第Ⅹ层Ⅰ层lamina Ⅰ:又称边缘层,薄而边界不清,呈弧形,与白质相邻,内有粗细不等的纤维束穿过,呈海绵状,故称海绵带。

内含大、中、小型神经元,此层在腰骶膨大处最清楚,胸髓处不明显。

层内有后角边缘核(posteromarginal nucleus)。

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

Ⅱ层lamina Ⅱ:占据灰质后角头之大部,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神经元组成,此层几乎不含有髓纤维,在活脊髓切片上呈半透明的胶状,以髓鞘染色法不着色,故称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

此层接受后根外侧部传入纤维(薄髓和无髓)的侧支及从脑干下行的纤维,发出纤维主要参与组成背外侧束,在白质中上、下行若干节段,与相邻节段的Ⅰ~Ⅳ层神经元构成突触。

此层对分析、加工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Ⅲ层lamina Ⅲ:与前两层平行,所含神经元胞体略大,形态多样,细胞密度比Ⅱ层略小。

该层还含有许多有髓纤维。

Ⅳ层lamina Ⅳ::较厚,细胞排列较疏松,其大小形态各异,有小圆形细胞、中等的三角形细胞和大型星形细胞。

Ⅲ层和Ⅳ层内较大的细胞群称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

此二层都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发出的纤维联络脊髓的不同节段并进入白质形成纤维束。

Ⅰ~Ⅳ层相当于后角头,向上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尾端相延续,是皮肤感受外界痛、温、触、压觉等刺激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和侧支的主要接受区,故属于外感受区。

Ⅰ~Ⅳ层发出纤维到节段内和节段间,参与许多复杂的多突触反射通路,以及发出上行纤维束到脑的不同部位。

Ⅴ层laminaⅤ:是一厚层,占据后角颈部,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可分为外侧1/3和内侧2/3两部。

外侧部染色明显的细胞,位于上下前后纵横交错的纤维束之间,形成所谓的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注意勿与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混淆)。

接受来自于皮肤、肌肉和内脏传入的细纤维。

Ⅵ层laminaⅥ:位于后角基底部,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最明显,分内、外侧两部。

内侧1/3含密集深染的中、小型细胞;外侧2/3细胞疏松,由较大的三角形和星形细胞组成。

接受本体感觉和一些皮肤的初级传入纤维。

Ⅴ层和Ⅵ层接受后根本体感觉的初级传入纤维,以及自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区和皮质下结构的大量下行纤维,提示该二层与运动的调节密切相关。

Ⅶ层lamina Ⅶ:主要位于中间带,向后内侧可延伸至后角基底部。

此层含有一些明显的核团:Clarke柱、中间内侧核和中间外侧核。

此层的外侧部与中脑和小脑之间有广泛的上、下行的纤维联系(通过脊髓小脑束、脊髓顶盖束、脊髓网状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红核脊髓束),因此参与姿势与运动的调节。

其内侧部有许多与毗邻灰质和节段的脊髓固有反射联接,与运动和自主功能有关。

Clarke柱(Clarke column)又称胸核(thoracic nucleus)或背核(dorsal nucleus),见于C8~L3节段,位于后角基底部内侧,靠近白质后索,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中间神经元。

胚胎脊髓背外侧至中央管的细胞迁移到中央管外侧形成靠近中央管的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ucleus)和位于侧角的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

中间外侧核(T1~L2或L3节段)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即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发出纤维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再经白交通支到交感干。

这种节前纤维也来自中间内侧核的细胞,该核的其余细胞属中间神经元。

在S2~S4节段,Ⅶ层的外测部有骶副交感核(sacral parasympathetic nucleus),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即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发出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

Ⅷ层lamina Ⅷ:在脊髓胸段,横跨前角基底部,在颈、腰骶膨大处局限于前角内侧部。

此层由不同大小、形态各异的细胞组成,为脊髓固有的中间神经元,接受邻近层的纤维终末、对侧Ⅷ层来的联合纤维终末以及一些下行纤维束(如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的终末,发出纤维至两侧,直接或通过兴奋γ运动神经元间接影响α运动神经元。

Ⅸ层lamina Ⅸ:是一些排列复杂的核柱,位于前角的腹侧,由前角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 of anterior horn)和中间神经元组成。

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的纤维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引起关节运动;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其作用与肌张力调节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