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高中地理(雪线、西南季风、横断山脉、迎风坡)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山风、谷风、逆温现象、水循环)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山风、谷风、逆温现象、水循环)考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5c42cd6b84ae45c3a358c88.png)
高中地理(山风、谷风、逆温现象、水循环)考点详解•1、山风、谷风在受热或受冷时,山坡的升温、降温快,而同高度的空气距离地面较远(或者河谷发育着河流),升温、降温更慢,因此会产生气压差,形成山谷风。
①白天,气温逐渐升高,山坡的温度升高更快(同高度的空气升温较慢),空气沿着山坡上升,原位置的气压变低,同高度的山谷中间的空气,流动过来补充,形成“谷风”,风向为谷底——>山顶,河谷中间盛行下沉气流;②夜晚,气温逐渐下降,山坡的温度下降更快,空气沿山坡下沉,山坡原位置的气压变高,空气流向同高度的山谷中间,形成“山风”,风向为山顶——>谷底,河谷中间盛行上升气流。
图1 山风与谷风示意图•2、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0.6℃/100m)。
但在对流层的某一高度范围内,有时会出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现象,即为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主要有5种成因:①辐射逆温。
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近地面大气的温度迅速下降,因此出现“上暖下冷”的现象。
②锋面逆温。
锋面上、下分别是暖气团和冷气团,因此温度存在着差异(上暖下冷)。
③地形逆温。
发生在盆地和谷地,夜晚靠近山坡的空气冷却更快,因此冷空气沿坡下沉,在谷底聚集,原有的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出现“上暖下冷”的现象;④下沉增温。
发生在高压控制区,在高空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在下沉停止的界面,界面上方的空气温度高、下方空气温度低,即“上暖下冷”现象;⑤湍流增温。
发生在湍流区,湍流上升时(干燥气流)气温会快速下降,在湍流上升停止的界面,界面下方的空气温度低、上方空气温度高,因此出现“上暖下冷”现象。
图2 逆温现象示意图例题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的北侧,拉萨河从河谷经过。
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读图完成第7题。
7、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的成因,正确的是()A. 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 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容易凝结成雨C. 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容易凝结成雨D. 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答案:C精讲精析:(1)分析拉萨的地理位置。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考点 我国地形地势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考点我国地形地势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地理】高考地理考点-我国地形地势知识点归纳总结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
1、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步和第二步的边界: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构成各级台阶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包括: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第二步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海拔2000-1000米;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海拔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及学习方法地形对中国的影响a、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b、河流:中国西部地势较高,东部地势较低,导致中国的大河从西向东流入海洋。
c、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d、水电:梯级交汇处,河流流量差异大,流速快,水能丰富。
我国主要山脉(1)东北-西南走向,最西行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柱为长白山武夷山;最东边的一排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最高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秦岭是中国南北之间的重要地理边界。
秦岭南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
多在我国西部。
(4)弧形山系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
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横断山脉由许多平行的山脉组成,从北向南延伸。
[全]高中地理(焚风、气候、农业区位、横断山脉)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焚风、气候、农业区位、横断山脉)考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3c22a7cbb4cf7ec4bfed0af.png)
高中地理(焚风、气候、农业区位、横断山脉)考点详解焚风焚风,即空气越过山坡后,被烘干、加热的过程。
主要包含着两个过程,如下图所示:①迎风坡:湿润的冷空气在前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山坡的阻挡(迎风坡),因此被迫爬升。
在爬升的过程中,海拔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0.6℃/100m),水汽逐渐冷凝成小水滴,成云致雨,导致空气变得较为干冷。
②背风坡:湿润的冷空气经过降水,空气中的水汽减少(干燥)。
越过山峰后空气开始下沉,下沉的过程中,由于是干燥的空气,因此下降过程中增温更快(1℃/100m)。
因此空气越接近地面,越干热,甚至会引起坡底农作物的枯萎。
图1 焚风示意图例题图2 例题(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6分)答:地形的主要特点:山高谷深(位于横断山区,宾川附近的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落差较大)。
耕地的特点:数量少、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山高谷深,只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近水源的地区,比较适宜耕种)。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8分)答:该地区降水较少,但蒸发旺盛(亚热带地区),因此气候较为干热。
其中地形对干热气候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①西侧有高耸的青藏高原,使得湿润的西南季风难以到达;距离东侧的沿海较远,东南季风也难以到达。
②山高谷深,山地大都呈南北走向。
小部分的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到达后,都会被两侧高耸山峰阻隔,中间谷地相当于一个“背风坡”,会产生“焚风效应”,使得空气更加的干热。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6分)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海拔高、云量少(干热的气候),因此该地早、晚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光照充足,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
②纬度较低,全年的气温较高,热量充足,有利于热带、亚热带水果的生长。
总结一个地区适宜种植什么作物,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食物偏好)。
[全]高中地理(我国的山脉分布、垂直地带性、迎风坡)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我国的山脉分布、垂直地带性、迎风坡)考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b1cf4ca0964bcf84b8d57b3e.png)
高中地理(我国的山脉分布、垂直地带性、迎风坡)考点详解• 1. 我国山脉的分布我国的山脉分布如下图所示,其中高考中考查较多的为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横断山脉、秦岭。
我国主要的山脉按照横向、纵向可以分为:①横向(东-西向):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阴山、秦岭、燕山、南岭、大别山等;②纵向(南-北向):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贺兰山、横断山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等。
图1 我国的山脉分布图• 2. 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因此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0.6℃/100m),分布的植被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山地垂直地带性的植被分布,主要有3个规律:①基带。
山麓地区分布的植被(基带),与当地的植被分布一致;②山脚-山顶。
从山脚至山顶,气温越来越低,植被越来越稀疏;③迎风坡、阳坡。
迎风坡和阳坡的光照、水汽更加充足,因此同样的海拔时,植被比背风坡和阴坡更加茂盛,即植被带的分布更低。
在实际考试中,特别要注意两点:①迎风坡。
如果山脉相对海拔足够高,那么在山脉的迎风坡往往降水较多,植被比山麓、山顶更茂盛,即山麓-山腰-山顶的植被呈现出:茂盛-稀疏-更茂盛-稀疏。
②阳坡≠南坡。
阳坡并不一定在山脉的南面,而要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山脉的哪边,哪边便是阳坡。
假设某山脉位于赤道(0°),那么3月21日~9月23日时山脉的北坡为阳坡,9月23日~次年3月21日时山脉的南坡为阳坡。
图2 山地的垂直地带性例题图3 例题答案:B、D精讲精析:(1)分析阿尔泰山的垂直地带性。
阿尔泰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和冰雪带。
教授的身后为森林,身边为花草,再向前为积雪,因此可以判断教授的位置为高山草甸带。
(2)分析阿尔泰山南坡的植被与气候。
①阿尔泰山海拔较高,因此温度较低,森林大多为针叶林带;②由于南坡为迎风坡,且山脉的海拔较高,因此山腰的降水最多,因此山腰为针叶林带。
[全]高中地理(我国5种气候、阳坡、阴坡、太阳直射点)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我国5种气候、阳坡、阴坡、太阳直射点)考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07cd5a4fad6195f302ba646.png)
高中地理(我国5种气候、阳坡、阴坡、太阳直射点)考点详解• 1. 我国的5种气候我国疆域辽阔,主要分布着5种不同的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5种气候的分布,主要有以下规律:①从南向北: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逐渐减少。
这是由于从南方至北方,所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
②从东向西: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逐渐减少。
这是由于东部沿海的水汽更加充足,而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山脉纵横,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③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寒冷。
这是由于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0.6℃/100m)。
图1 我国的气候分布图• 2. 山地的阳坡、阴坡山地的坡向不同,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因此光照与热量也会存在差异。
山地的阳坡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光照与热量更加充足,雪线更高;阴坡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光照与热量条件较差,温度较低,雪线更低。
“山南为阳、山北为阴”,这句话仅适用于我国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23°26′N以北)。
具体判断阳坡与阴坡,需要参照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靠近太阳直射点的一侧为阳坡、远离太阳直射点的一侧为阴坡。
例如在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①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山地南侧为阳坡,北侧为阴坡;②北回归线上,没有阳坡阴坡之分;③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山地北侧为阳坡、南侧为阴坡。
图2 阳坡与阴坡的雪线高低例题图3 例题答案:(1)春季;位于亚热带的北部,大别山主峰海拔高气温低,有季节性积雪,且北坡的气温低于南坡。
(2)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水源充足、年降水量较大并且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大;蓄洪、抗旱、灌溉和排涝。
(3)经过山地、河流,需要修建隧道与桥梁;扩大对外联系、缩短距离节约时间、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4)靠近原料产地、交通便利、靠近合肥和武汉等大城市(市场广阔)、政策支持、技术进步。
[全]高中地理(夏季风、冬季风、季风环流、世界气候)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夏季风、冬季风、季风环流、世界气候)考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629cb5319e8b8f67d1cb96d.png)
高中地理(夏季风、冬季风、季风环流、世界气候)考点详解•1、夏季风、冬季风我国夏季主要为东南风和西南风,冬季主要为东北风和西北风。
风向的季节性差异,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具体的成因如下:(1)夏季:西南季风+东南季风①在夏季,印度北部为低压中心,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为高压中心(南半球为冬季);②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即从澳大利亚吹向印度(东南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变为西南季风;③此时太平洋中部为夏威夷高压,风由太平洋吹向亚洲,同时向右偏转,即为东南季风。
④夏季风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拂而来,携带着大量的海洋水汽,为我国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2)冬季:西北季风+东北季风①在冬季,亚洲中部发育着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北部为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因此形成了西北季风;②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为低压中心(南半球为夏季),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便形成了东北季风;③冬季风由寒冷干燥的西伯利亚吹来,水汽较少,为我国带来了大风降温天气。
图1 夏季风与冬季风的风向•2、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受冬季风、夏季风的影响,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也会随着季节变化,具体的变化规律为:冬逆夏顺。
①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为逆时针,索马里东侧为暖流;②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为顺时针,索马里东侧为寒流。
图2 印度洋的季风环流例题图3 例题答案:A、D精讲精析:(1)分析洋流的流向。
①从经纬线及大陆轮廓可以看出,该岛屿位于索马里半岛以东、也门以西,位于印度洋的西侧;②印度洋北部为季风环流,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在季风的吹拂下,印度洋北部的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因此该岛屿东侧的油污,将会顺着洋流向东流动,可能会漂向印度西海岸。
(2)分析该地的气候特征。
①从地理位置上可以推断,该地可能为热带沙漠气候。
因为该地西侧的索马里半岛、北侧的也门都为热带沙漠气候;②从该地植被可以看出,多刺、硬叶,说明气候炎热且降水少。
[全]高中地理(我国的山脉、林线、雪线)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我国的山脉、林线、雪线)考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16a3d1d284ac850ac02426c.png)
高中地理(我国的山脉、林线、雪线)考点详解•1、林线林线,指的是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森林分布的上限,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吻合。
林线的高度,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①温度:低纬度、阳坡的温度较高,植被生长茂盛,因此林线的分布较高;②降水:低气压带控制区、迎风坡、沿海地区的水分充足,降水较多,适宜植被生长,因此林线的分布较高。
图1 山脉的林线与雪线•2、雪线雪线,指的是在高纬高山地区,常年积雪带的下限(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的高度,主要有三个影响因素:①温度:温度越低,越容易积雪结冰,因此雪线越低。
②降水:降水越多,积雪越多,因此雪线越低。
③地形:地形平坦的地区,积雪容易堆积和保留,因此雪线较低;地形陡峭的地区,积雪容易滑落,因此雪线较高。
图2 雪线示意图例题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山地()A. 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B. 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C. 南坡冰雪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D. 南北坡山麓的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5、该山地位于()A. 喜马拉雅山脉B. 天山山脉C. 祁连山脉D. 昆仑山脉答案:C、A精讲精析:(1)分析南坡和北坡的自然带。
①各自然带的界线相对稳定,随季节的变化较小,选项A错误;②南坡北坡的垂直距离(海拔不同,南坡海拔更低),是造成基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水平距离,选项D错误。
(2)分析山地的林线和雪线。
①同一山坡的南坡北坡,林带的上限(林线)主要受到降水的影响,而不是热量,因此选项B错误;②南坡的温度较高,本应该积雪融化更快,即积雪下界更高(雪线更高)。
但图中显示南坡的雪线更低,因此此时主导因素不是温度,而是降水;③南坡丰沛的降水,导致虽然南坡温度高、积雪融化快,但降水较多,形成了更多的积雪,选项C正确。
(3)分析该山脉的地理位置。
①从海拔上看,该山脉最高点接近8000m,因此初步判断为喜马拉雅山脉;②从自然带上看,南坡的基带为“雨林季雨林带”,即位于热带或亚热带。
[全]高中地理(我国经纬网、等高线、迎风坡、背风坡)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我国经纬网、等高线、迎风坡、背风坡)考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89442d41eb91a37f0115c8b.png)
高中地理(我国经纬网、等高线、迎风坡、背风坡)考点详解•1、我国经纬网的分布我国幅员辽阔,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我国的经纬度范围大致为:4°N~53°N,73°E~135°E。
我国的经纬网分布如下所示,根据经纬网,快速判断该地区的位置、气候。
(1)分清东经西经、北纬南纬。
①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的为东经,逐渐减小的为西经;②自南向北,逐渐增大的为北纬,逐渐减小的为南纬。
(2)经纬网与气候的关系。
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为热带气候,中纬度地区为温带气候,高纬度地区为寒带气候。
随着纬度的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3)几条重要的经纬线。
110°E(黄土高原)、30°N(长江)、40°N(北京)、北回归线(热带、亚热带的分界线)。
图1 我国的经纬网分布图•2、等高线、地形等高线,是海拔相等的相邻点的连线,是一条闭合曲线。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叫做“等高距”,同一幅地图上的等高距相等。
每一种地形,都对应着一种等高线图,等高线越稠密、地形的坡度越大、越陡峭。
常见的地形有6种(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征为:①山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②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③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垂直于山脊线作辅助线,辅助线的海拔中间高两侧低;④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垂直于山谷线作辅助线,辅助线的海拔中间低两侧高;⑤鞍部:位于两个山峰之间,呈马鞍状;⑥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海拔急剧下降。
图2 各种地形的等高线图例题图3 例题答案:C、B精讲精析:(1)分析该地的降水。
①从经纬网可以看出,该地位于76°E~84°E、42°N~44°N左右,因此应该是我国的新疆地区;②该地区虽然受西风的影响,但由于深居内陆,湿润的水汽随着西风长途跋涉,到达该地区时水汽已经很少,因此带来的降水有限,仅在迎风坡,气流受到抬升,冷凝产生较多的降水;③从图中等高线分布上可以看出,①地位于山谷,河流的沿岸;②地和④地的等高线十分稀疏,地形平坦开阔,只有③地位于河谷,东侧有山坡,因此③地正好处于西风的迎风坡坡前,因此降水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雪线、西南季风、横断山脉、迎风坡)考点详解
•1、夏季风、冬季风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我国夏季、冬季的盛行风向不同:①夏季:西南季风+东南季风,由印度洋、太平洋吹向大陆,水汽充沛,为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
②冬季:西北季风+东北季风,由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水汽较少,常带来大风降温天气。
图1 夏季风与冬季风
•2、迎风坡、背风坡
一般来说,迎风坡降水多(冷湿)、背风坡降水少(暖干),具体的成因如下:
①迎风坡。
携带水汽的风(冷湿)遇到山脉的阻挡,被迫抬升,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因此水汽冷凝,产生降水;
②背风坡。
风越过山顶后(水汽减少,冷干),开始下沉,并且随着海拔的降低气温逐渐升高。
因此背风坡的气流较为温暖干燥(暖干),容易引起冰雪融化、森林火灾等灾害。
图2 迎风坡与背风坡
例题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密切相关。
下图为我国各地雪线高度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 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 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 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 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
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 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 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 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答案:C、A
精讲精析:(1)分析雪线的分布趋势。
图中的等值线表示雪线,从西南向东北,雪线高度逐渐由6200m降低到2500m,因此选项C正确。
(2)分析雪线的影响因素。
①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为气温、降水,一般来说气温越低、降水越多,则雪线越低;②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西南季风)受到地形的抬升(迎风坡),降水较多,因此雪线高度较低。
总结
•雪线
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小,解题思路为:①根据等值线的分布,分析雪线的分布规律;
②根据该地的气温、降水情况,分析雪线分布较低的原因(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雪线,指的是在高纬高山地区,常年积雪带的下限(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的高度,主要有三个影响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低,越容易积雪结冰,因此雪线越低。
②降水:降水越多,积雪越多,因此雪线越低。
③地形:地形平坦的地区,积雪容易堆积和保留,因此雪线较低;地形陡峭的地区,积雪容易滑落,因此雪线较高。
图3 雪线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