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微型课教案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微型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观察生活中各种跟惯性有关的现象,了解观察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4.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回顾教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学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学生早有准备,齐声回答)教师:你能举出一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吗?学生:①力能使静止的木箱运动②力能使钉子钉进木板③力能使足球飞出去④力能使火车的速度大小改变,方向改变(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教师:可见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速度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运动方向改变。
二、导入新课引言: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运动和力关系的知识,叫做动力学。
动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本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三、讲解新课教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原来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它,可以使它运动起来。
持续用力推它,它将保持运动。
不推了,它将停止运动。
请问:根据这一经验,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又能总结什么规律?学生:学生回忆相关生活经验。
学生可能回答:物体为什么运动了?又为什么停止了?预期回答: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教师:肯定学生的问题和结论。
教师: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被誉为“科学天才”的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这个观点延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
初中物理微型课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微型课教案模板一、课程信息1. 课程名称:初中物理微型课2. 课程章节:光的传播3. 课程课时:45分钟4. 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5.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 培养学生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概述- 光的定义、特点-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2. 光的传播实验- 实验一: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手影游戏)- 实验二:光的反射(镜面反射、漫反射)- 实验三:光的折射(透镜、水杯)3. 光的传播应用-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眼镜、相机、望远镜)- 光学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激光技术)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光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特点2. 知识讲解(15分钟)- 利用PPT展示光的传播概述,讲解光的传播方式- 结合实验现象,解释光的反射、折射原理3. 实验操作(15分钟)-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4. 应用拓展(5分钟)-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光学技术的发展,激发学生兴趣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报告撰写水平。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光的传播相关知识点。
2.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教学参考资料:提供相关书籍、文章等资源,方便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初中微型课教案

物理初中微型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2. 让学生掌握折射定律,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2.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2. 采用讲授法,讲解折射定律及其应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看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光从空气进入玻璃和水中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注意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
3. 讲解折射定律:介绍折射定律的内容,即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成正比。
讲解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原理。
4. 应用折射定律: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凸透镜成像、眼镜的原理等。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折射现象,如彩虹、海市蜃楼等,让学生了解折射现象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折射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生活中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以“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案例”为主题,通过对初中物理某一特定知识点的深入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本次教学选择的知识点是“光的折射”,通过讲解光的折射现象、规律以及相关应用,使学生能够了解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但对于较为抽象的光的折射概念可能还不太熟悉。
此外,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龄阶段,对于有趣的物理现象和实验具有较强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确保教学效果的普遍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光的折射的定义,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光的折射规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和分析光的折射现象。
(3)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物理教案简短7篇

初中物理教案简短7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电压表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知道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2、通过测量电压,掌握电压表使用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
3、体会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电路中电压的大小应该利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举手最快这名同学你请来说。
他说测量电压要用电压表。
请坐,看来你对于之前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同学们,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电压和电源两端电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能否利用电压表测量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新课《用电压表测电压》。
环节二:新课讲授同学们我们先来从连接电路的角度思考,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要用到电源、开关、导线,还有的同学说需要小灯泡、电压表等仪器。
我们已经知道了要用到的实验仪器,那么再来想一想,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第二排这名男同学你请来说。
很好,请坐,他说使用前,要预估待测电压,选择电压表中恰当的量程,使用中电压表要注意正接线柱电流流入,负接线柱电流流出,且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还有哪位同学能来补充?同桌请来补充。
她说如有需要,可以直接与电源进行串联,此时测量的是电源电压。
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认清所选量程所对应的分度值,进行正确读数。
使用后要将仪器整理放回。
请坐,看来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了。
要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电压,具体步骤是什么呢?老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实验仪器图,同学们试着结合图片说一说测量的具体步骤应该是什么?靠窗的这名女同学你请说。
她说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的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为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主题为“力的作用”,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培养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涉及力的定义、力的种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尚未系统学习力的相关知识。
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分类及作用效果;(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3)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能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4)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相关知识;(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设计丰富多样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力的相关知识;(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教育学生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他们学会相互尊重、互相帮助;(5)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初中物理微型课堂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物理《光的折射》微型课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传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提问: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二、光的折射现象(15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物演示或动画展示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之间的关系,总结折射定律。
三、折射定律(20分钟)1. 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正弦定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3. 分析折射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光纤等。
四、实际应用(10分钟)1. 提问:折射定律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如眼镜的制作、光纤通信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 教师点评本节课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3. 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利用折射定律的实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3.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实际应用,使学生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提高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和实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微型课教案模板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物理概念和原理。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
2.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并运用复杂物理概念和原理的能力。
-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教具等。
- 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案撰写。
2. 学生准备:- 对本节课相关知识的预习。
- 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提出问题:针对导入话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授1. 讲解新课:结合教学课件,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原理。
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现象和原理。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各自的观点。
(三)巩固练习1. 基础练习:设计一些基础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 强调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改进: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标准大气压以及大气压的变化。 (3)知道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观察并进行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 (3)了解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气压强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体验教学 四、教学器材 良心壶、透明玻璃杯、真空压缩袋、吸尘器、底部带孔的杯子、塑料片、 注射器、吸盘、玻璃板、水、乒乓球、小桶、带孔胶塞、玻璃瓶、玻璃管、 抽气机、真空罩、胶管、马德堡半球、玻璃管、透明软胶管、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酒壶,同时向杯中倒酒,结果什幺也没有。之后变出液体,分 别向两个透明玻璃杯中倒液体,既可以倒出红酒又可以倒出白酒,其实酒壶 是利用大气压强,从而引出新课 (二)进行新课 1.大气压强的存在 (1)分析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比,猜想大气也应该存在压强。 (2)教师演示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师引领) a 利用吸尘器吸出真空压缩袋里的气体,结果压缩袋被压扁,证明大气压 强的存在。 b 利用底部带孔的杯子进行覆杯实验,把孔堵住,正常进行覆杯实验,证 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以及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当底部的孔放开后,上 下大气压强抵消,证明是大气压强把水托住而不是水把纸片粘住。 (3)学生分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学生体验) 利用注射器、吸盘、玻璃板、水、矿泉水瓶、乒乓球、小桶进行实验,证 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4)学生展示,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实验和解释。 (5)马德堡半球实验 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背景,并在课堂上利用抽气机和马德堡半球模拟进 行马德保半球实验。 对配合演示实验的两名学生进行奖励,用如图所示的瓶子吸饮料,一个同 学能喝到,一个同学不能,从而引出吸管吸饮料也是利用大气压强。 2.大气压的测量 托里拆利实验
分析覆杯实验,得到启示,可以用玻璃管中支撑的水柱的高度计算大气压 强,结果发现利用玻璃管不能完成实验,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历史背景,同 时观看并分析录制的托里拆利实验视频,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3.大气压强的变化 利用抽气机、真空罩、气球进行实验。气球放入真空罩中,抽气,真空罩 内气体变稀薄,结果发现气球变大,从而说明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强越小, 而地球的大气层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会越小,最后得出结论:大气 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介绍各种压强计。 4.大气压强的应用 良心壶揭秘 (1)分析生活中的茶壶堵住小孔倒不出来的原因(用透明塑料管模拟水壶 进行实验) a 茶壶相当于连通器,正常情况下,两端开口位置都是大气压强,液面相 平,水可以正常倒出。 b 用红线在液面位置做标记,并堵住管口 c 将透明塑料管倾斜,水不能倒出,左端液面下降,封闭的气体体积变 大,相当于空气变稀薄,气体压强变小,小于大气压强,右端管口与大气相 通,始终保持等于大气压强,所以是大气压强把水托住倒不出来。 由此得出良心壶最初倒不出液体是因为将壶上的孔堵住了 (2)分析能倒出两种液体的原因 利用透明塑料管的模型,发现正常一个壶只能倒出一种液体,由此得出良
心壶实际上是两个壶,并且有两个孔分别控制。(利用两根同名塑料管制作模 型) 在介绍良心壶原理后,播放甄嬛传视频,并介绍毒酒壶与良心壶有异曲同 工之妙。 (三)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进行拓展,主要说明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 关系,重点说明高压锅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的关系, 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作业:寻找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的现象,并进行解释,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