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临床用及检测技术概述

合集下载

自身抗体的检测操作方法

自身抗体的检测操作方法

自身抗体的检测操作方法自身抗体的检测是一种用于确定人体是否产生特定抗体的实验方法。

它在临床诊断、免疫学研究以及药物疗效评估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自身抗体检测的操作方法。

首先,自身抗体检测需要从患者的血液中提取血清。

一般情况下,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获取血样。

为了提取血清,可以将采集到的静脉血样置于无菌离心管中,接着通过离心操作,将红细胞和血液中的其他细胞沉淀下来,留下含有抗体的上清液。

接下来,提取到的血清样本需要存储在低温条件下,储存在零下20摄氏度或更低的冰箱中。

这是因为高温会导致抗体的变性和降解,从而影响后续检测的准确性。

在进行自身抗体检测之前,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

常见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法(IF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以ELISA为例,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样本加入到固相底物的微孔板中,使血清中的抗体与固相底物结合。

然后,用稀释液对样本进行稀释,以减少非特异性背景信号的干扰。

接着,加入特异性的酶标记抗体,使其与固相底物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经过洗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随后,加入含有受体物质的底物,使底物与酶标记抗体发生反应,产生比色或荧光信号。

最后,根据比色或荧光信号的强度,通过光度计或荧光计测定样本中特定抗体的浓度。

将测量结果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样本中抗体的相对含量。

除了ELISA,还有其他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

例如,免疫荧光法是一种通过观察荧光信号来确定特定抗体的存在与否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将血清样本与特定抗原结合,然后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通过观察标本下荧光信号的出现来确定抗体是否存在。

在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时,还需要注意一些技术细节。

比如,选择合适的控制组设置,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实验前需要对试剂进行质量控制,如检查试剂是否过期、是否发生了结冰等,以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自身抗体检测是一种诊断方法,可以用于检测人体中是否存在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是指机体产生的针对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反应。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繁多,包括抗核抗体(ANA)、抗神经元抗体(anti-neuronal antibodies)、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抗甲状腺抗体(anti-thyroid antibodies)等等。

这些检测项目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首先是抗核抗体(ANA)检测。

抗核抗体是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的标志物,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等。

ANA检测的目的是通过检测抗核抗体的存在与否,帮助医生进行病因诊断和病情判定。

在临床上,对于疑似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ANA检测是一项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其次是抗甲状腺抗体(anti-thyroid antibodies)检测。

抗甲状腺抗体包括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

这两种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和Graves'病。

此外,抗甲状腺抗体的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原因,以及指导甲状腺疾病的治疗。

此外,抗神经元抗体是一类特殊的自身抗体,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例如,抗N-甲基-D-天冬酰基-L-谷氨酸受体(anti-NMDA receptor antibodies)是通过与N-甲基-D-天冬酰基-L-谷氨酸受体结合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

该抗体检测对于神经病理学诊断、病因研究和治疗方案选择非常重要。

以上仅是自身抗体检测项目的几个例子。

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多 , 发 展 为 T D 的 风 险 愈 大。 其 1M
可, 同时 自身抗体 阴性 患者 的胰 岛功 能可持 续存在 , 因此对
这类患者不需要 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 2 2 2 青少年起病的 MO Y .. D MO Y是 一种 单基 因遗传 突 D
变糖 尿 病 , 目前 已定 位 的 MO Y 突 变 基 因 包 括 H F—l D N d、
时, 2种及 2种 以上 自身抗体 阳性 患者约为 7 % 。联 合检测 2
z 1 A 时 2种 及 2种 以上 抗 体 阳性 者 为 8 % 【 。 因此 , 合 n、 8 2 7 / 联
检 测 z T A和传统的胰 岛 自身抗体会 显著 增加 T D 的检 n8 1M
出率。
WA A I …研 究发现 ,C 5 2的 阳性 率 与 T D 的 病程 SK等 IA 1 1M
12 新近发 现的锌转运体 8自身抗 体( n 8 Z T A是 . Z T A) n 8 20 07年 新 发 现 的 T D 胰 岛 自身抗 体 之 一。 c I E T 1M H MIN I 等 研究证 实 Z T n 8特 异性 表 达在胰 腺 B细胞胰 岛素 分 泌
囊泡膜上 , 富集 z 于囊泡中 , n 是胰 岛素六聚 体形成 的关键 因素 , 它的基 因主 要在 胰 腺 的胰 岛细胞 中表 达 , n8是 由 ZT
18 93年 P le 等在未接 受胰 岛素 治疗的 T D 患者血 a r m 1M 清 里发现 I A。I A针 对的胰 岛 自身抗 原— —胰 岛素 是 p A A
细胞特异性 自身抗 原。研 究显示 , 发病 年龄愈 小,A I A的 阳 性率愈 高, 小于 5岁的 患者 ,A 阳性 率 为 9 % ; IA 0 而成人 患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四、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
1、间接免疫荧光法(IIF)
③抗LKM-1抗体:肝组织可见肝细胞胞质细颗粒型至均质型 的强荧光染色;肾组织仅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荧光染 色;胃组织缺乏特征性的荧光染色。
④抗LC-1抗体:肝组织可见肝细胞胞质颗粒型荧光染色,啮 齿类动物肝组织中央静脉周围的荧光染色明显减弱,但若同 时存在抗LKM-1抗体阳性,此荧光特征通常难以呈现。肾、 胃组织缺乏特征性的荧光染色。
三、AILD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在PBC患者一级亲属中,母女、姐妹间AMA的共同阳性率为 10%~20%,远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在PBC患者的亲属中检 测AMA等自身抗体,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AMA阳性但 不能明确诊断PBC者,需定期行胆汁淤积相关生化指标的随 访。
总之,检测自身抗体可用于AILD的预测,对肝脏生化指标正 常且AILD相关自身抗体(如ASMA、AMA等)阳性者,应 定期随访,以及进行相关学会指南推荐的其他评估肝脏功能 的新标志物检测,如可预测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者的肝硬 化、肝纤维化程度的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等, 以早期评价肝胆功能,或采取其他临床干预措施。
1、间接免疫荧光法(IIF)
(2)标本、荧光标记二抗:IIF检测血清标本的ANA、 ASMA、抗LKM-1抗体、AMA通常采用1∶40起始的倍比稀 释系统。由于使用不同的检测试剂,可根据试剂说明书,采 用倍比稀释系统或 稀释系统。所用二抗应使用荧光素标记的 抗人IgG抗体。
四、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
四、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
2、其他免疫学方法
由于IIF检测AILD相关自身抗体的实验操作、结果判断等存 在难以标准化,阳性滴度判断依赖于不同的实验基质。因此, IIF检测AILD相关自身抗体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实验室人员 和高质量的实验基质。

自身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及流程

自身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及流程

自身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自身抗体检测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自身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及流程:一、常用方法1. 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是自身抗体检测的经典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与细胞或组织抗原结合的抗体来确定自身抗体的存在。

自身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抗体实验室检测
抗体实验室检测,是检查患者血清是否含有特异性抗体的方法。

抗体
实验室检测一般采用放射免疫法,ELISA法和聚丙烯酰胺免疫分析等。


体实验室检测的主要目的是检测感染病原体或疾病的抗原,以及检测和诊
断免疫抗体是否对靶病原产生保护性免疫功能。

1、放射免疫法:放射免疫法是根据比较实验中间剂的放射活性,来
检测抗体的浓度。

它的好处是,可以直接测出抗体的浓度,而且特异性较强。

缺点是,它需要病原体的放射标记,耗费时间。

2、ELISA:ELISA是一种凝固性免疫法,主要是用于检测抗体的特异
性及其免疫功能。

它的优点是,可以检测多种抗体,可以用于检测抗体的
特异性及其抗原功能。

缺点是,它的检测结果不够精确。

3、聚丙烯酰胺免疫分析:聚丙烯酰胺免疫分析(PIA)是一种酶联免
疫法,它可以在凝血后确定抗体的特异性。

它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检测
抗体的含量,二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特别是检测自身抗体时,效果更好。

二、抗体临床意义。

ANA、ANCA检测及临床应用

ANA、ANCA检测及临床应用

ANA、ANCA检测及临床应用1、检测原理及方法1.1 ANA检测原理ANA(自身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针对自身组织中的核糖核酸和核蛋白进行作用。

ANA检测是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技术,观察患者血液标本中的自身抗体与细胞核内抗原结合的荧光反应,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ANA阳性。

1.2 ANCA检测原理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针对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进行作用。

ANCA检测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免疫荧光抗体(IFA)技术,观察患者血液标本中的ANCA与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结合的反应,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ANCA阳性。

2、ANA检测及临床应用2.1 检测适应症ANA检测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核性脓毒症、类风湿关节炎等。

2.2 临床意义ANA阳性表明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反应,但并不代表特定疾病的存在。

ANA阳性结果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2.3 结果解读ANA检测结果通过荧光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图片解读。

阳性结果表示患者血清中存在与细胞核内抗原结合的自身抗体。

阴性结果表示未检测到自身抗体。

3、ANCA检测及临床应用3.1 检测适应症ANCA检测主要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无器官限定型小血管炎、肾小球肾炎、全身性血管炎等。

3.2 临床意义ANCA阳性结果提示存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但并不一定与特定疾病相关。

阳性结果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3.3 结果解读ANCA检测结果通常通过ELISA或免疫荧光染色解读,阳性结果表示患者血清中存在与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结合的自身抗体。

阴性结果表示未检测到自身抗体。

4、附件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等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ANA:自身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5.2 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5.3 IFA: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5.4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6、结束语感谢您阅读本文档,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

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

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引言:自身抗体的检测是一种关键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一、免疫荧光法免疫荧光法是一种基于荧光标记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

首先,将待测样品涂在载玻片上,然后加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如果样品中存在自身抗体,荧光信号将在细胞或组织中显示出来。

这种方法对于检测自身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用于早期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

该方法基于酶标记的二抗与自身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首先,在固相载体上吸附抗原,然后加入待测样品。

如果样品中存在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它们将与固相载体上的抗原结合。

随后,加入酶标记的二抗,该二抗能够与自身抗体结合。

通过加入底物,酶催化底物发生显色反应,可通过光密度测定来定量分析自身抗体的含量。

ELISA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被广泛应用于自身抗体的检测和定量。

三、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是一种用于检测自身抗体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待测蛋白样品经电泳分离后转移到膜上,并与特异性的一抗和二抗反应,来检测目标蛋白的存在。

首先,将蛋白样品经SDS-PAGE电泳分离,然后将蛋白转移到膜上。

随后,将膜与特异性的一抗反应,一抗与目标蛋白结合。

最后,加入酶标记的二抗,二抗与一抗结合形成复合物,并通过酶催化底物发生显色反应,从而显示目标蛋白的存在。

免疫印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可用于检测自身抗体的存在以及研究蛋白的表达和修饰等。

四、其他自身抗体检测方法除了上述常见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方法可供选择。

例如,荧光素酶免疫吸附试验(LIA)、放射免疫沉淀法(RIA)和流式细胞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身抗体临床应用及检测技术概述
一、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基本概念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如衰老细胞或组织成分的清除等。

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机体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发生紊乱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血液中可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自身抗体或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造成相应的组织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的强度密切相关;多脏器或系统受累、病情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疑难杂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诊断整合效应:患者自述+临床表征+检测结果(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等)。

自身抗体检测已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诊断不可或缺的指标。

表1.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美国数据)
表2.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国患者统计(协和)
RA 0.34 800
SLE 0.07 200
SS 0.77 820
AS 0.3 500
其他CTD
0.01-0.06 >300
(PM/DM/Scl)
合计患病人数>5000万
(二)自身抗体临床检测常见项目
1、抗核抗体(ANA)检测
2、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
(三)自身抗体项目:ANA检测
1、ANA基本概念
传统定义是针对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广义定义是针对细胞内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对ANA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核成分,而是指核酸和核蛋白抗体的总称。

靶抗原存在于包括细胞核、细胞浆、细胞骨架、细胞分裂结构等部位。

3、ANA检测的临床意义
ANA可见于多种疾病,特别是结缔组织疾病,常作为结缔组织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在非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肿瘤)中也可出现阳性。

正常人中(特别是老年人)也可出现阳性,但滴度低,且常表现为IgM型,高滴度ANA则高度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ANA检测已成为临床上的一个极重要的自身免疫病的筛查实验。

表3.ANA检测的临床意义
(四)抗核抗体基本检测策略
1、初筛实验
2、确认/分型实验:多特异性检测,如:间接免疫荧光法
单特异性检测,如:ELISA, Immunoblot
结果
3、ANA荧光筛查实验
ANA荧光法筛查试验时的几个重点
临界值(起始稀释度):用于初步甄别阴阳性结果
荧光核型:用于缩小靶抗原确认实验范围并提示部分疾病
抗体滴度:用于判断病情进展、预后等
考虑到荧光法筛查试验存在主观性强的特点,因此应以一种客观和现实的
态度去面对筛查试验结果。

表4.如何理解ANA临床检测结果——哈佛观点
间接免疫荧光法阳性时可出现多种不同的荧光核型,但荧光核型具有疾病特异性低的特点
二、自身抗体项目--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
(一)肝脏疾病的临床分类
感染性:HBV、HCV、HDV、HEV等;药物和毒物:异烟肼、甲基多巴、双醋酚汀、苯妥英钠…;自身免疫性:AIH 、PBC 、PSC;酒精性:大量饮酒;肿瘤性: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代谢障碍性:肝豆状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其它:继发性、重叠综合征、病因不明性…
(二)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情况(中国)
长期缺乏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掩盖自免肝真实患者,临床对自免肝自身抗体检测临床意义认识不足,错误认识--临床少见病。

(三)自身免疫性肝病分类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重叠综合症。

1、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免疫系统对肝实质细胞的免疫攻击导致肝细
胞损伤,及肝功能丧失;血清转移酶和免疫球蛋白升高;界面肝炎(病理学);体内存在高滴度自身抗体;发病率:10-20 例/ 100,000 人口。

文献拾萃--疾病概述
临床特点:女性高发;病情波动大;重度黄疸;多种并发症;诊断依据: 病理学;临床生化(球蛋白升高);自身抗体阳性;存在易感基因(HLA-DR3,4)和抗性基因位点(HLA-DR2);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的重要性:临床治疗方案完全不同;根据自身抗体特点可分为I型和II型;儿童患者的特殊性:低滴度自身抗体;IAHG评分系统。

文献拾萃--病因描述
研究证明,在分子拟态结构下,病毒的抗原与某些肝细胞的抗原具有同源性。

(抗体识别过程中出现相似的免疫系统的攻击)确定了病毒引发的疾病。

我们称之为“滞后现象”,在病毒性肝病发生后的若干年会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已经有证据暗示麻疹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可以诱发自免肝;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是:肝炎病毒。

临床诊断:IAHG临床评分标准
IAHG:国际自身免疫肝病研究小组根据自身免疫肝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制定了评分系统,首诊患者分数>15分,确诊,10-15可疑,复发患者而言,确诊>17,12-17为可疑
表5.AIH临床分类及特异性自身抗体
类型相关抗体靶抗原
I型抗平滑肌抗体(ASMA)
抗核抗体(ANA)
抗肝可溶性/肝胰抗原抗体(SLA/LP) F-肌动蛋白
细胞核抗原
UGA-丝氨酰tRNA蛋白复合物
II型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LKM-1)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LC-1) 细胞色素P450 IID6
亚胺甲基转移酶和环化脱氨酶
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免疫系统对胆管上皮细胞的攻击,导致胆管炎性破坏和胆汁淤积,晚期硬化。

发病率:12 例/ 100,000 人口;男女患者比例高达1:9。

文献拾萃--疾病概述
临床特点:女性高发;线粒体阳性;无症状期;高血脂;诊断依据: 病理学;临床生化(碱性磷酸酶);AMA阳性;AMA对PBC诊断的价值:90-95%患者阳性;阴性患者与阳性患者临床表现基本一致;抗核抗体对PBC诊断价值:核膜型及核点型具有良好特异性;应用重组抗原检测AMA出现阳性时,事实上可以诊断为PBC或者至少可以提示该患者在5-10年内具有相当高的PBC发病风险。

PBC临床诊断
生化及肝炎指标:CRP、γ球蛋白、转氨酶升高;病毒学和药物指标: 排除病毒性和药物相关肝炎;病理学指标: 肝脏病理学改变;自身抗体血清学指标: AMA, ANA (核膜型及核点型)。

表6.PBC相关自身抗体及抗原
荧光表现相关抗体对应靶抗原
胞浆颗粒型抗线粒体抗体(2型常见)
(AMA-2)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核点型抗sp100抗体sp100
核膜型抗gp210抗体
抗Lamin蛋白及受体抗体核孔复合体糖蛋白Lamin蛋白及其受体
三、案例讨论
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期间出现自身免疫性肝炎和
Grave’s综合征的合并。

丙肝与自免肝:案例讨论
患者基本情况:患者,女,34岁,连续吸烟史,阴道硬化性苔藓,具有明显疲劳症状。

ALT和AST等指标升高,丙肝病毒载量高达5720IU/ml,病理结果显示肝脏出现轻度炎症和硬化。

尽管无饮酒史,不滥用静脉毒品,未接受过输血且性伴侣稳定。

患者实验室检测报告单(治疗前),AST和ALT指标出现升高,丙肝病毒抗体阳性,病毒载量高。

ANA/ASMA/LKM-1等自身抗体均为阴性。

首轮诊断及治疗方案:尽管缺乏病毒感染的途径,但仍然诊断为丙型病毒性肝炎并采取针对性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首轮治疗方案:α-干扰素180µg/周,利巴韦林400毫克每日两次。

实际疗效:经一个月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下降到5IU/ml以下,效果比较明显。

抗病毒治疗32周后出现甲状腺功能改变,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到0.02µIU/ml,T3和T4分别为1007pg/dL和3.4ng/dL。

尽管TSI抗体阴性,仍然诊断为丙型肝炎合并Grave’s综合征;
第二轮治疗方案:采取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同时继续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治疗44周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AST和ALT指标出现爆发性升高,病毒载量显著下降;ASMA/AMA等自身抗体由阴转阳,且滴度较高。

抗病毒药物治疗44周后肝脏病理学改变。

根据AIHG评分标准,完全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后第三轮治疗方案。

第三轮治疗方案:泼尼松和硫唑嘌呤治疗方案,病情出现明显好转。

结果和讨论: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是丙型肝炎的常规治疗方案,但类似的免疫调节剂很可能会引起、加重或重启自身免疫的异常和紊乱,从而导致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自身免疫相关的肝病若被错误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而采取了干扰素类药物治疗不仅无助于缓解,反而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作者强烈临床大夫提高工作意识,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易感人群以及自身抗体阳
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谨慎采取基于干扰素类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